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初一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优质教案

最新人教版初一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优质教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通过思考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牵引、自主学习、阅读回答、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情境导入生成问题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汉高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的。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又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推恩令”的实施自主阅读课本P57~58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推恩令”实施的背景、内容及作用,刺史制度的内容、作用。

(1)背景:①西汉初,诸侯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②地方豪强、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乱;内容:①下诏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子弟作为侯国,封地与势力缩小;②削藩。

作用:诸侯王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抗衡。

(2)13个州部各派刺史1人,既监视州部地方官,又监视豪强及其子弟,严禁其为非作歹,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模块二、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自主阅读课本P58~59内容,完成第2~3题。

2.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1)背景: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了“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

②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2)内容:①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通过介绍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如何巩固国家统一,增强中央集权。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统一和灭亡,对国家统一的概念有一定认识。

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内容繁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进而引出本课主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呈现汉武帝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整体设计看过之后,你认为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讲解:我觉得用“雄才大略”这个词来形容汉武帝是最恰当不过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即位的时候只有16岁,但很快就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诸侯国的问题。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氏政权,一方面陆续铲除异姓王,另一方面又分封了一些刘氏子弟为王。

这些诸侯王势力日益扩张,野心日益膨胀,形成王国与中央抗衡的局面。

景帝后期,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着手进行削藩。

这时,原本就野心勃勃的吴王刘濞趁机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起兵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叛乱只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汉朝平定了。

尽管如此,其他诸侯国的势力仍旧具有不可忽视的势力。

到汉武帝时又对中央构成一定威胁,削弱诸侯国势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2.颁布“推恩令”。

(1)视频播放《汉武大帝》中主父偃与汉武帝的对话。

引导: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势力普遍变弱,其政治地位下降,经济实力削弱。

但诸侯王国分权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并未解决。

汉武帝时,为了实现“一统乎天子”,进一步“强干弱枝”,解决王国问题,主要实行了“推恩令”。

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强化监察制度。

(2)引导:汉武帝说“此计甚妙”,妙在何处?“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遭到诸侯反对,却使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从此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又对皇帝感恩戴德。

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图片展示“西汉疆域图”。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

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的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推广儒家思想、开辟丝绸之路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王朝,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关注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发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掌握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意义,认识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2.难点:分析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其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氛围。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策略。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以便于生动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教材:准备《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相关内容。

3.参考资料:搜集与汉武帝时期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以便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历史人物。

简要介绍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件,详细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引导学生关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意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策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大一统局面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明确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史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一首毛泽东的配乐诗词《沁园春.雪》。

(秦始皇和汉武帝图)教师:诗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

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共同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教师: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局面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守业更比创业难,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方面的措施呢?教师: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当时他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烦恼。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找出汉武帝的烦恼。

展示:材料一: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二:“西汉金缕玉衣”--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葬衣。

(玉2498片,金线1100克)烦恼:诸侯富有,生活奢侈腐化。

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统治)。

过渡:汉武帝即位以后,一直思索彻底清除高祖遗留的诸侯王问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课标要求】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1. 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2.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

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推恩令”的实施材料研读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回答:汉武帝有何烦恼呢?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威胁朝廷的统治,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推恩令”的实行,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那“推恩令”妙在何处?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了,无力与中央抗衡。

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反而对皇帝感恩戴德。

这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王国问题,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在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

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精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线1100克.制作一件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需要上百个工匠花两年多的时间完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件金缕玉衣是在汉代诸侯王刘胜的墓中发掘的.这说明诸侯王生活奢侈,经济实力强,他们享受着与天子同等的待遇,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这些诸侯王的存在,令谁最为担忧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推恩令”的实施;;1.展示图片: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2.教师讲述:图片说明在西汉初期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很强大,这种尾大不掉的隐患,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到文景之时,诸侯王的势力急剧膨胀,公元前154年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对抗中央的叛乱,这使得中央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来看汉武帝是怎样做的!3.教师提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提示: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4.教师讲述:通过“推恩”这种相对缓和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5.教师提问:除了“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提示:设刺史,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6.教师讲述: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那么,“推恩令”和“设刺史”的实施有怎样的影响?提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目标导学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历史再现:欣赏历史话剧——“诸子百家”论治国(旁白:时间:汉武帝时期;地点:长安皇宫;人物:四位学生,一个扮演汉武帝,另外三个扮演诸子百家继承人)生A: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治理国家,可永保江山呢?生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人目无国法,说三道四,这样对国家不利.要加强刑法,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生C:陛下万岁!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秦灭亡就是前车之鉴.先王无为而治才有今天成就,既然先王治国思想那么好,就继续采用为妙.生D:万岁!皇帝是天子,奉上天命令统治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谁敢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冒犯,会遭天谴.用“仁”“礼”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太平.生A: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2.教师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这是谁的建议?提示: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威胁中央集权.董仲舒.3.学生自主学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4.图片展示:5.教师讲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开创,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太学中的老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太学中学习的主要课程都是一些儒家经典,学生考试合格,被任免为政府官吏.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目标导学三:盐铁专卖1.展示材料: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史记·吴王濞列传》;;;2.教师提问:通过上述材料,概括西汉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提示:(1)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2)盐铁经营权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3.教师讲述:面对这些问题,汉武帝又是怎么做的呢?提示:1.展示材料:卫青和霍去病是西汉的两员名将.卫青骑术高超,胆识过人.霍去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他们两人都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2.教师提问:为什么西汉在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提示: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才强盛起来.3.教师讲述: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三、课堂总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50多年,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边疆稳定,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是历来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运用问题解决式,探究归纳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结合相关史实逐次分析汉武帝采取的相关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作用。

2.难点:理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对汉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教学时数: 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公元前141年,16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想在秦朝建立的政治、经济、思想统一的封建王朝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王朝,却烦恼重重,同学们,通过你的预习你知道汉武帝有哪些烦恼吗?(课件展示)政治上:王国林立,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思想上百家横流思想不统一;经济上: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军事上:北方的匈奴南下袭扰。

针对这些问题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解决的呢?他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板书课题)(二)研讨新课I)政治上:教师:针对王国林立,诸侯王势力强大的问题汉武帝如何解决问题呢?1.实施“推恩令”(1)让学生结合P61课后活动1回答问题。

(2)汉武帝实施“推恩令”是采纳谁的建议?解决什么问题?(3)“推恩令”的内容?(4)“推恩令”妙在哪哩?(5)“推恩令”的作用?教师:针对地方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汉武帝是怎样解决的呢?2.建立刺史制度(板书)(1)主要措措施(内容)?(2)作用?3.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和建立刺史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共同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中央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中央集权)II)思想上:教师:师针对思想上百家横流,思想不统一汉武帝又是如何解决的呢?1.“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板书)(1)表演历史话剧,让学生感知各派主张和百家横流的现状(2)汉初百家横流的原因?(3)汉武帝接受那派人物谁的主张?(4)“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含义?(5)主要内容?2.在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板书)问:太学、官学以什么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3.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提示:为了实现思想统一,建立巩固的中央集权——目的;影响由学生回答)III)经济上:教师:针对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汉武帝又该如何解决呢?1.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中央统一铸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板书)2.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3.经济上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IV)军事上:教师:针对北方匈奴南下袭扰,汉武帝又该如何应对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板书)1.什么面对匈好进动南下袭扰,汉初皇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却大举反击匈奴(发动战争)呢?2.什么时间?谁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3.西汉在漠北战役的胜利有何影响?(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上的措施,总结其历史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三、教学策略
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

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查找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具体记述,如“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

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课】
第一部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探究问题: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教师引领学生阅读课,结合材料,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诸侯王势力强大,独霸一方,对中央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教师讲解:汉武帝即位后,就遇到了王国问题。

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的?
请欣赏历史情景剧。

剧情:
地点是武帝后花园。

武帝为掩人耳目,密诏大臣主父偃后花园议事。

主父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有何要事?
汉武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主父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汉武帝:先帝为何要冒死削藩?
主父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

但自高祖以,有的诸侯竟然拥有几十座城池,土地方圆上千里。

天下形势平稳时,他们就容易奢侈骄横;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反叛朝廷。

汉武帝:以爱卿之见,先帝削藩乃英明之举,但为何失败?
主父偃:如果用法律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反
叛的事就容易发生。

晁错正是强制实行削藩政策,其结果使得吴、楚七国叛乱,不仅削藩未成,还险些酿成政权倾覆的大祸。

汉武帝:削藩未成,朕寝食难安啊!……
主父偃:陛下,臣有一计。

汉武帝:爱卿快讲!
主父偃: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但只有嫡长子才可以世世代代相继承,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没有尺寸之地的封国,那么皇上的仁爱孝亲之道就不能显示,陛下何不命令诸侯推广恩德,把他们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必然十分高兴,感念皇恩浩荡,拥护皇上的措施。

正所谓,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

汉武帝:(喜不自禁)此计甚妙,即日昭告天下,实施“推恩令”。

(剧终)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学生: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把王国的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新封的诸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教师提问:“推恩令”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学生: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使他们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教师设疑: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除了实行“推恩令”之外,汉武帝还有什么策略?
学生:建立刺史制度。

问题探究:
(1)什么是刺史制度?
(2)刺史的职能是什么?
(3)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

教师补充:“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为“御史”之意。

汉武帝为了强化地方监察制度,在地方设刺史。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

刺史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及其子弟。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字史料和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推恩令实施的背景。

历史情景剧通过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理解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第二部我的百姓我做主
环节过渡: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设置刺史加强了对全国的监察控制,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那么思想上的统一,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PPT展示课后活动2,请学生根据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

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

教师设问:儒家思想在汉朝开始受重视,这与一代大儒董仲舒有密切的关系。

这位一代大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视频剪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展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
教师提问:“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儒家学说,即儒术。

教师总结:六艺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术。

总体上解释就是儒家学说。

教师提问:汉武帝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回答) 学生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
支柱。

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教师设疑:同学们,请思考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接受呢?
学生思考讨论并探究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适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正如黄仁宇所说:“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规思想。

”因此,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认识历史不是枯燥的,而是有生命的,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进而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和影响。

第三部我的经济我做主
环节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汉武帝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汉朝统治的措施。

接下,他在经济上会采取什么措施巩固统治呢?
PPT展示教材上的材料研读。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不如倚市门。

”——《史记?货殖列传》
教师和学生一起解读材料意思,弄明白意思后,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种状况对国家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人们都会弃农经商,影响农业发展,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教师讲解:对。

在我国古代,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历代皇帝都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汉武帝为了改变上述状况,稳定经济发展,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学生阅读课,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这些措施会带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了基础。

设计意图:利用课本中的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理解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必要性和影响。

【课堂小结】
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盐铁专卖等一系列
的措施,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使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六、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