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 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 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 应 思考: 代表资产阶级的早期维新派前后立场有何变 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 ?
变化:
由支持洋务派“中体西用” 和积极参与洋务 运动到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 求。 原因:
41、我们之所以说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
文学革命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是因为
A.把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章的形式结
合起来
B.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化
C.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猛烈
D.首先提倡白话文
42、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 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 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请结合时代背景,对“西学中源”说在不同时期 的不同内涵进行分析评价。
6、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彼此影响,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 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16世纪后期,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 断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材料二:17、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中,东西方几乎 同时产生了反映这种变革的启蒙思想。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 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的中国 启蒙思想人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 步变革。 (1)宋元时期, “中学西传”的有哪些具体表现?它们的传入对 当时的欧洲有何影响?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中学西传”现象? (2)近代前期,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了哪 些先进的政治思想?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西学东渐”现象? (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重大政治 变革有哪些?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启蒙思想家主张异同点。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阐述了近代与现代先进的中国人从向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再到自主创新的历程。
二.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㈠时期: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1.特征:以地主阶级为主体,主张学习为主,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表现: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
㈡时期: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
1.特征:以资产阶级为主体,主张学习西方的为主,学习发展到制度层面上。
2.表现: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制,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发动了,建立起中华民国。
㈢时期:二十世纪初1.特征:以资产阶级激进派为主体,学习西方深入到文化层面。
2.表现:激进派提倡与,掀起新文化运动。
㈣时期:世界现代史开始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
1.特征:以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为主体,经历了学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思想历程。
2.表现: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胜利。
三.近代中国的两大时代主题:争取民族独立,走上近代化(即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道路。
第20课西学东渐一.考查方向: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重要内容㈠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与师夷长技以制夷。
1.时代特征(中国与英国的对比):①政治方面: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矛盾激化;英国实行,社会稳定发展。
②经济方面:中国占主导,工商业发展落后;英国完成,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③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占主导;英国近代科技革命成果丰硕,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广泛流行。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总结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新时期。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经济实 现了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 高。
详细描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经 济发展和改革。这些措施包括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法 治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中国 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 显著提高。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文化、教育、科 技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实践,为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
理论基础。
05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 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初始阶段
01
正式成立
02
03
纲领和章程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始于1919年五 四运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开始 接触并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 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 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社会经济状况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 阶级的壮大,为改革提供了经济 基础。
政治环境 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民族矛盾尖 锐,为改革提供了社会条件。
主要内容与措施
政治改革
改革官制,裁撤冗官,任用维新派人士;改革教育制度, 废除八股文,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法律制度,修订律例, 以期与国际接轨。
军事改革
建立新式军队,引进西方军事技术,提高国防力量。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中国政府采取 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稳定。 这些措施包括发展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加强国防 建设,推进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同时,中国 政府也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 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验。
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21课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名师点拨:新文化运动作为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发生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并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一定发 展的大背景下,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 运动。说明政治、经济与思想三大领域相互 影响、相互促进。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二、“德先生”与“赛先生”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六、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辛亥革命 1.新文化运动是____________在思想文化 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2.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 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栏目 导引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3.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范文正8人,岳飞7人,王守仁、黎元洪6人,
大禹、陶侃、朱熹、华盛顿4人,程德全3人,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苏轼、康有为、袁世凯、屠元博2人,伯夷、
周公、仲田„„曾纪泽、苏格拉底、亚里士
多德、马丁· 路德、培根、卢梭、梁启超„„ 各1人,此外23人则无所崇拜者也。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2.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
(1)在文学界,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白 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不断得到推广。 胡适 (2)在“诗体解放”的口号下,________、刘 半农等积极尝试创作白话诗,既注重内容的 革新,反映现实生活,也注意形式创新。如胡 适的《孔丘》、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选项 结论 A B C D × √ × ×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新)

地主 阶级
观念之争 (是否学)
内容之争 (学什么)
近 代 中 国 先 进 思 想
政体之争 (学哪种)
模式之争 (向谁学)
明意图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一个主题
一个方向
三个阶段
器物 中国向何 处去? 向西方学习 制度 思想文化
找规律
时期 19世纪 40——60 年代 政治 两次鸦片战争, 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 思想 “师夷长技 以制夷”, 《资政新 篇》,中体 西用 抗争探索
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使中国人民富起 来;开创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什 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创造性地回 答了建设什么样 的党、怎样建设 党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向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迈进;加快 推进社会主义现 代化
思想体系 创立者 解决问题 中国革命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和 社会主义建设 思想精髓 实事求是、 独立自主、 群众路线 历史作用
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 核心的党的 第一代领导 集体 以邓小平为 核心的党的 第二代领导 集体
以江泽民为 核心的党的 第三代领导 集体
使中国人民站起 来;建立社会主 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建体系
抵抗派: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 ——“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 ——改良政治,君主立宪 资产 阶级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君主立宪 革命派:孙中山 ——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激进派:陈独秀、蔡元培等 ——民主与科学 无产 阶级 马克思主义传播
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 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 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第33讲
•
•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探究点三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 高 考 命 题 研 析
1879年 1880年 1890年
返回目录
第33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高 考 命 题 研 析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 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 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 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 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 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 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 原因。
•
(2)新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经济基础
。 • 考 点• (3)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科学和 互• (4)新内容:前期宣传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达尔文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动 (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 探• 究 。
返回目录
郑观应评价洋务运动时曾说过“中国遗其体而
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这实际上是
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岳麓版

材料二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 洲人……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 是民族革命……”
请思考:民族革命的矛头指向谁?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 追赶潮流——构想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材料一 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
材料二 推翻清政府后,是要结束千年帝 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断不容重建以 汉人为君主的新王朝。
①西方资级政治理论
法:启蒙思想 美:民主共和思想
多 ②中国传统思想: “天下为公”、“大同” 元 化 进化论
③其他思想学说 “单税社会主义”
马克思《资本论》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经济基础: 4、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兴起背景的共同之处:
政:背景都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兴起;
2、内容: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内容 民族主义 对应的同 盟会纲领 思想内涵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 驱除鞑虏 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 (民族革命) 恢复中华 制统治。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中华民国, 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 (社会革命) 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 追赶世界潮流——践行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
旧三民主义思想理论的一次伟大实践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三民主义思想原则的重要体现 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里程碑
探究:三民主义提出后,对中国社 会各阶层有何影响?
本国封建势力: 有一定打击 民族资产阶级:
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代和阶级 的局限性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西学东渐一、开眼看世界(一)背景: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形势,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和落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突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积极探索抵御外侮和强国富强之路。
(二)代表人物及活动: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设立驿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士在澳门、广州等地饭的报刊,译出瑞士人滑达尔著的《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一书,比较系统的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开中国近代有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魏源:依据《四洲志》的编译稿,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三)评价: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内容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器物和技术。
二、体用之争(一)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加剧;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在较为广泛的范围传输进来,对中国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的冲击。
(二)含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是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灵魂是封建纲常礼教;西学指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核心是资本主义各种制度,灵魂是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思想。
(三)体用之争双方的观点及主张:1、洋务派:“自强”、“求富”,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
认为中国面临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仅仅靠祖宗之法已难以自立。
2、顽固派:以传统文化卫道士自居,坚守“夷夏”的精神提防,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护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双方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修筑铁路、开矿山、兴电报、派遣留学生等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世界近代的科学、文学和艺术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原因: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专利保护制度。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宣传人文思想解除了人们的精神枷锁。
个人——科学家面向现实,重视实验,崇尚理性的精神。
天文学:哥白尼:日心说——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证据;开创了近代科学,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
物理学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创立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定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意义:是经典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物种起源》;进化论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学说的颠覆。
赫胥黎:《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解剖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猿同祖的学说,进化论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
蒸汽机:人类使用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风力、水力(自然力)——蒸汽动力——电力瓦特: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利润蒸汽时代。
富尔顿:1807年发明蒸汽轮船。
史蒂芬孙:1814年发明火车。
电力:爱迪生:电灯、电话、电影。
诗歌:浪漫主义:工业革命的推动;欧洲革命和改革成功后没有出现启蒙思想家所描写的那样,使人们普遍的感到失望。
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在文学上就出现了浪漫主义。
特点: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渴望冲破个性解放的思想藩篱;揭露丑恶的现实,憧憬美好的未来,体现理想主义。
拜伦:英国人;《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雪莱:《西风颂》。
评价(自己完成)批判现实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矛盾尖锐,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批判。
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资本主义世界的百科全书”。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评价:高尔基:《母亲》现代荒诞剧:《等待戈多》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的冲击,人们从理想主义的梦幻中惊醒,陷入迷惘、怀疑和苦闷之中。
特点: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用夸张怪诞的手法警醒世人,淋漓尽致地渲染苦闷、迷惘、虚无情绪和变态心理等精神创伤。
评价:音乐和美术古典主义——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
特点——作品构思广阔,形式宏达、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气息,蕴含着深沉的哲理。
原因——深受启蒙思想和革命的影响;追求自由和进步,具有强烈的反抗封建与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
印象派:特点: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受,根据自己的眼睛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绘画——莫奈《日出印象》《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音乐——德彪西现代艺术:20世纪以来的绘画艺术派别: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塞尚、高更凡高现代美术——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大胆运用新材料。
毕加索。
电影:默片时代: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电影正式诞生。
1927年是无声电影的默片时代。
美国人格里菲斯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
卓别林。
坐拥天地:电视: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电视。
1936年正是传送电视节目,同年11月首次实况转播奥运会。
1941年成功传播彩色电视节目。
1964年首次卫星实况传播奥运会。
作用:12课堂练习1、 哥白尼、牛顿、爱恩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的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2、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文标题——“科学革命”。
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论”、“牛顿观念的破产”。
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A.日心说B.量子力学C.相对论D.经典力学3、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
反思近代科学的发展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恩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来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4、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是带有欺骗性。
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
平行线可以交叉。
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
”这位科学家是A.伽利略B. 达尔文C. 牛顿D. 爱因斯坦5、图9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
据此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A .“超越时空的梦想” B .“探索与发现:海王星”C .“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D .“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6、19世纪上半叶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
他强调作者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华兹华斯的作品风格应属于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7、19世纪诞生的印象主义绘画,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
图9中,属于后期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的有①《向日葵》 ②《有藤椅的静物》 ③《星月夜》 ④《弹曼陀玲的少女》A .①②B .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8、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属的文学流派是A.现实主义B.现代主义C.浪漫主义D.印象主义9、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所属的文学流派是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10、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 (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
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
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11、毕加索曾这样形容自己的艺术风格“上有没灭绝吧”这种艺术风格是 A.现代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浪漫主义 12、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晚的应该是13、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A .日心说B .进化论C .量子论D .相对论 14、下列哪些事件冲击了封建神学,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的是①文艺复兴 ②宗教改革 ③启蒙运动 ④资产阶级革命 ⑤工业革命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15、20世纪爱恩斯坦的相对论提出是物理学的一场变革。
它?A.否定了经典力学体系B.打破了绝对的时空观C.彻底解决了19世纪以来物理学面临的危机D.标志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开始进入微观粒子世界16、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要素,但人类对三者的认识和应用却不是同步的。
下列与此相关的科技成就依次是A.原子能利用——经典力学——相对论——互联网B.相对论——原子能利用——经典力学——互联网C.经典力学——互联网——原子能利用——相对论D.经典力学——相对论——原子能利用——互联网答案:1——5 B C D D B 6——10 B C A B D 11——15 A A BA B 16 D高三历史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总论: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后到近代遇到了“未有之变局”,面对着西方文化的挑战,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向西方学习,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先后出现了“抵抗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还有“新文化思想”,产生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正是由于这些思想和理论的产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学习本专题要抓住一个主题、四个特征、五个阶段。
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
四个特征:学习西方是为了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图存以及反封建相结合;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被动接受(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经历了盲目学习全盘接受到把外来理论和经验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五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主导学习“器物”;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主导学习“制度”;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资产阶级主导学习“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中共成立——无产阶级主导学习俄国再到“走自己的路”;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现在——把外国的经济建设经验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地主阶级抵抗派: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冲击的加剧,中国与西方世界联系的扩大;了解西方、抵御未来侵略。
代表: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局限:没有付诸实践。
评价——开创了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从此之后、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索、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洋务派:原因——清政府内忧外患;是否采用西方文化变革社会。
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主张:“自强”“求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
西学:西方的自然科学、思想和政治体制以及文化)。
评价:洋务派向西方学习大体上还是局限在物质文化的层面,没有涉及政治体制问题。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最终失败;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比较:相同点——都是地主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不同点——抵抗派仅仅是提出主张,没有付诸实践;洋务派把抵抗派的主张付诸实践。
农民阶级洪仁玕——《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限制没能实行。
资产阶级维新派:原因:洋务运动弊端的暴露促使了人们的反思;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思想的涌入,特别是进化论思想的输入;康、梁等维新思想家的大力宣传。
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每个代表人物的主张同学们自己完成)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学说与儒家的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西学。
评价: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这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对封建思想进行了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推进到制度层面。
最后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