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两首.教案及练习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现代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现代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现代诗两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两首现代诗,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诵,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欢朗诵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 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现代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

2. 提问:你们对诗歌有什么样的感觉?诗歌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现代诗。

2.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诗歌学习(10分钟)1. 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讨论与分享(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进行朗诵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两首现代诗,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

要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六、课堂活动与实践(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挑选出本节课学习的两首现代诗中,最具画面感和情感的一首,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诗歌中的情景。

2. 每组选取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角色分配和表演排练。

3. 邀请几组学生上台,进行表演展示,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括《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现代诗。

这两首诗都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和余光中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于现代诗的特点和魅力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生僻词汇和诗句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一些生僻词汇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现代诗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掌握一些生僻词汇的意思,体会现代诗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情境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查找生僻词汇的意思,准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呈现《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最新现代诗二首(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最新现代诗二首(教案)

3* 现代诗二首1.认读“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诗歌存储量,激发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1.字词教学本课有6个需要认识的字。

在本课的教学中,可把生字放到文中讲解。

同时也要求学生通过读诗歌、查工具书等了解这些生字的意思并组词。

2.诗的理解这两首诗意境非常美,且都非常贴近生活,通俗易懂。

在诗歌的教学中,要重视阅读的作用,要充分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诗中的意境,并产生共鸣。

3.学会运用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学习这两首诗,要让学生在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想象的运用,并学会把这两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1.预习提纲(1)借助工具书,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2)利用互联网搜集刘大白、徐志摩的生平及作品,整理成简洁的文字介绍资料。

(3)朗读这两首诗,明确每首诗的写作对象。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鸟儿或其他动物的诗歌?你能回想起来吗?预设: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

2.交流搜集到的作者资料。

课件出示: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其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两位诗人笔下那独特的景色。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回顾相关诗歌,检验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把握诗歌内容1.学习《秋晚的江上》。

(1)我们先来学习《秋晚的江上》这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部编四上语文《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四上语文《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四上语文《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现代诗二首一、教学目标一)通过朗读,掌握“巢”、“苇”、“罗”、“眠”、“霸”、“占”等6个生字,结合图片和生活场景理解词语“驮”、“翻”、“红颜”、“霸占”、“偷渡”。

二)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

三)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和花牛的悠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朗读两首现代诗。

三、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1.欣赏美丽的江景图片,营造氛围。

2.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二)了解诗意,感知景物1.出示阅读任务一,开展研究活动。

阅读任务一读《秋晚的江上》,圈出诗中描绘的景物,结合诗文,说说景物的样子。

1)教师指名读诗歌,注意“巢”、“苇”的读音。

2)交流圈画出来的景物:归鸟、斜阳、江水、芦苇。

3)指名交流诗歌中描述的景物。

2.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小结:同学们,我们读诗句,捕捉到了诗人描述的景物,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让这幅江景图渐渐清晰起来。

3.齐读诗歌。

三)品词读句,想象画面1.出示阅读任务二,开展研究活动。

阅读任务二仔细阅读诗歌,你觉得哪些词语写得特别精妙?圈出相关的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2.小组交流,体会用词的精妙。

3.集体交流分享,随机点拨。

1)预设一:“倦”、“驮”。

①理解“倦”的意思,想象鸟儿疲惫地飞行的样子。

②理解“驮”的意思,想象疲惫的鸟儿背着夕阳返回家中的画面。

③提问。

归鸟已经“倦”了,为什么还要“驮”着夕阳回去呢?点拨:鸟儿内心充满了回家的喜悦,在虽然疲惫的情况下,还是坚持着返回家中。

④根据想象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一节。

2)预设二:“翻”、“掉”。

①理解“翻”的意思,想象鸟儿双翅翻飞,斜掠江面的画面。

②联系生活,想象夕阳落入江面,洒下余晖的画面。

③讨论。

是否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替换“掉”,并说说理由。

点拨:“掉”的理解既与上句“双翅一翻”的“翻”产生动态的呼应,也与下句“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中的“一瞬”相对应,表现夕阳落下之快。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两首》(教案)-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两首》(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交流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从古至今很多诗人对秋天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归巢斜阳头白芦苇妆成压扁霸占剪秋罗滴溜溜强调“归巢”的“巢”、“压扁”的“压”读音,补充“剪秋罗”图片及资料。

2.指生分小节读诗文。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三、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一)赏析《秋晚的江上》。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指生回答。

3.探究:秋晚的江上,还会有哪些景物呢?4.学生自由想象,回答交流。

5.通过齐读、赛读、配乐朗读等形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在音乐中感受诗的情怀,想象诗的意境。

(二)赏析《花牛歌》1.作者简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在这首诗中又描绘了哪些景物?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生回答。

3.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了花牛在草地里坐、在草地里眠、在草地里走、在草地里做梦,表现了花牛悠闲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4.想想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儿,模仿课文形式,仿写一小节诗歌。

预设:花牛在草地里跑,五彩的花儿跟它一起跳舞。

【设计意图】检验对诗的感悟程度,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

5、指生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形式配乐再读诗歌。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品读了两首现代诗,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试二首》教案披上金装。

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提前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分享。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活动三:赏析《秋晚的江上》1.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感受“倦”、“驮”两字的妙处。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预设: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2)自由朗读诗歌第1节,想一想这节诗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朗读诗歌时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4.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活动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

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PPT展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

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巢(cháo) 芦苇(wěi) 剪秋罗(luó) 眠(mián) 霸(bà) 占(zhàn)活动三:赏析《秋晚的江上》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部编版四年级上小学语文教案《现代诗二首》

部编版四年级上小学语文教案《现代诗二首》

部编版四年级上小学语文教案:《现代诗二首》部编版四年级上小学语文教案:《现代诗二首》「篇一」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刘星河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教学难点、重点1、学习象征的用法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一、导入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

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第三个是丁香。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现代诗二首》。

这两首诗分别是《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

《秋晚的江上》描绘了秋日傍晚江边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牛歌》则通过描绘花牛在草地上的生活,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生字、新词,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通过观察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 诗歌的理解:四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触较少,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诗歌的表现: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想象等方式,将诗歌的美感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日晚霞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理解诗歌: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欣赏诗歌:通过观察插图、发挥想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美感。

5. 朗读展示: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展示,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6.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8.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两首》、《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二、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3、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4、体会“老橡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

《现代诗两首》一、《长城谣》(一)作者简介:席慕蓉,1943年生。

蒙古族女诗人。

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

“慕蓉”是“慕伦”的音译。

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

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

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ài yáo jùdiān fén chì隘口歌谣蹲踞山巅焚起敕勒川(三)默读课文,赏析诗歌:1、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明确: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2、第一节写了什么?明确: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3、第二节写了什么?诗人是如何抒情的?明确:总、一……就……,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4、第三节写了什么?明确:(不眠)梦回长城5、为什么要通过“敕勒”、“阴山”、“黄河”这几个地名来抒情?明确:“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

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

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四)诗歌主旨: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

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二、《一片槐树叶》(一)作者简介: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

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

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

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

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

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

1976年移居美国。

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

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

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

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

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

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二)写作背景:《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三)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huái chán yì mǎng槐树蝉翼荒莽(四)朗读诗歌,赏析诗歌:1、第一节诗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

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2、第二节诗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3、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

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第三节诗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5、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

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五)诗歌主题:作者借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六)小结: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致空气》一、作者介绍:邵燕祥,当代诗人,1933年出生于北京。

50年代有影响的青年诗人。

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

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

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

二、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yèshuò hān sījiá zhìxū摇曳闪烁鼾息厮守面颊窒息嘘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整体感知,理解全诗内容:第一节,总括空气的特点。

以第二人称开头,像是面对知心老友真诚的诉说。

第二至五节,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1)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

(2节)2)空气陪伴我呼吸,给我生命。

(3节)3)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4节)4)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5节)第六节,是全诗的总结。

前两句概括了空气的特点和它与人的关系。

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和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

2、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诗人是不是仅仅歌颂空气?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

3、“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

”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明确: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4、“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

”如何理解?明确: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5、“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6、诗歌总是表达一定的情感的,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出来什么情感?明确:对空气的赞美。

7、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与一般的诗歌比较,具有明显的不同,说说这个不同之处。

明确:全诗以第二人称“你”作为叙述的角度,就像是诗人面对一个知心朋友在真诚地倾诉。

8、那么采用第二人称来表述情感,又有怎样的好处呢?明确: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也觉得十分的亲切。

四、诗歌主旨:作者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

《樵夫,别砍那棵树》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樵夫,别砍那棵树》这首诗自1830年第一次发表以来一直很流行。

乔治·珀金斯·莫里斯(1802—1864)是个记者、诗人和戏剧家。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他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但是他最著名的还是他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主要的一首就是《樵夫,别砍那棵树》。

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既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

甚至那些从未读过这首诗的人也知道它的题目,并在环境保护主义成为政治运动之前,把它作为表示环境保护主义态度的简便方法。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zhē bì cān xián zhěng遮蔽参天心弦拯救2、解释下列词语:遮蔽:掩藏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心弦:指受感动而起共鸣之心。

拯救:救。

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三、赏析诗歌: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想一想,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请找出第一节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与这棵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明确:“我年轻时它遮蔽过我,/现在我得保护它,这树是我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

3、第一节诗写的是什么?明确:写出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原因。

可看出“我”和“那棵树”的关系密切。

4、第一节在全首诗中起了什么作用?——开篇入题。

5、第二节写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哪些原因呢?明确:“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贡献大;“它的根已在土里扎牢”——扎根牢;“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已成材。

6、此时,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是怎样的?——动情地责问。

7、第三节诗中,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又起了什么变化?为何?明确:恳切的哀求。

因为诗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一家人在树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

8、第四节诗写的是什么?明确:这节,诗人先是对老橡树诉说衷情,表明自己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然后转向樵夫,这时诗人的态度有所变化。

随着感情的加强,语气也由最初的平和劝说,到后来的真诚恳求,再转为最后的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四、诗歌主题:这首诗本身是写自己对一棵老树的感情,实际上他所唤起的是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

在这棵老树身上,寄托了诗人美好的回忆,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隘口ài 歌谣yáoB. 蹲踞jù山巅diānC. 焚起fén 敕勒川shèD. 槐树huái 蝉翼chán yì荒莽mǎng二、下面多音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 尽管jǐn 尽头jìn 用尽jìn 尽量jǐnB. 勒索lè勒紧lēi 悬崖勒马lè敕勒川lèC. 夹道jiā夹被jiá夹袄jiáD. 薄片báo 薄荷bò单薄bó菲薄báo三、根据本文诗歌中作者的情感,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1.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____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A. 蹲踞B. 停踞2. 蝉翼般轻轻______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