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现代诗二首 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3 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3 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3 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三课。

本课包含两首现代诗:《我想》和《对韵歌》。

这两首诗风格迥异,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多样性和魅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诗的意境,还要求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现代诗的理解和欣赏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认识现代诗的特点,学会欣赏现代诗,并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学会欣赏现代诗,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学会欣赏现代诗,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氛围中,感受诗歌的美;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现代诗的特点,学会欣赏现代诗;通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现代诗的内容,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图片、音乐等。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现代诗,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教师简要介绍两首现代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两首现代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朗读技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读两首现代诗,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3 现代诗二首 精华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3 现代诗二首 精华版教案

3* 现代诗二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学会生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语言运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思维能力:反复诵读诗歌,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并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审美创造: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课前解析】关注文本:本课选择了两首现代诗。

两位诗人通过优美的文字、独特的意境,带给我们生动的画面和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在文字中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关注语言:《秋晚的江上》,行文巧妙。

全文未用“秋”“晚”任何一字,就在诗歌中做出了回应:“秋”字呼应诗中“头白的芦苇”,点出了季节;“晚”字呼应诗中的“归鸟”“斜阳”,点出了时间。

《花牛歌》每一节寥寥数语,却都是一幅画。

诗中四幅画面动与静交替变化,呈现了一种律动之美,也展现了一头可爱俏皮、悠闲自在的花牛。

诗歌一节一韵,云随情生,朗朗上口,将花牛自由、俏皮、悠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注插图:文中的插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

【教学目标】1.认识“巢、苇”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重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了解作者1.观察课本插图,今天我们学习两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出示课件2)(板书:3 现代诗二首)2.简介作者刘大白、徐志摩。

(出示课件3、4)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边读课文边圈画本课生词,随文提示容易写错的字词。

(出示课件5)2.学认字。

(出示课件6)归巢.芦苇.剪秋罗.霸占..提醒“巢”是翘舌音,还可以组词“鸟巢”;“苇”可以变换偏旁来识记。

三、指导阅读《秋江的晚上》,想象画面1.读诗题,解诗题。

(出示课件7)(板书诗题:秋晚的江上)季节:秋天;时间:晚上;地点:江上。

诗题意思: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明确学习任务。

出示课本“阅读提示”:反复朗读下面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现代诗二首》的内容,能够朗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现代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

2.掌握诗歌的朗读和体会方法。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含《现代诗二首》内容及相关图片的课件。

2.角色扮演:老师准备好角色扮演《现代诗二首》中的诗人,增加趣味性。

3.评价表:准备对学生进行课堂表现评价的评价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习《现代诗二首》(10分钟)1.老师朗读《现代诗二首》,学生跟读。

2.老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分组朗读(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分角色朗读《现代诗二首》。

2.每组朗读完后,进行互评,评选出最佳表现的小组。

四、角色扮演(15分钟)老师扮演诗人,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五、情景表演(20分钟)学生自行分组,根据诗歌内容进行情景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六、诗歌赏析(10分钟)带领学生共同赏析《现代诗二首》,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评价表,对学生的朗读表现、情景表演和诗歌赏析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课堂延伸1.带领学生进行相关创作,让学生创作自己的现代诗。

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现代诗二首》中的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八、教学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优缺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是本次课程设计的详绽内容,希望能为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3.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3.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3.现代诗二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3. 现代诗二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由两首现代诗组成,分别是朱自清的《春》和冰心的《小桔灯》。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和一个小女孩的可爱形象,通过诗人的笔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本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但对于现代诗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词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春天的美好和小女孩的可爱形象有一定的认知,有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品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朗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欣赏现代诗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词句,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鉴赏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诗人简介、图片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现代诗材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和提高朗读水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

3. 现代诗二首 教案(2课时)

3. 现代诗二首     教案(2课时)

3、现代诗歌二首教材分析:《现代诗歌二首》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三课的课文,是两首现代诗歌,非常有画面感,可以通过读诗歌培养学生的画面感。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有了一定的语感,可以通过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体会作者善于观察,思索、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读《暮江吟》,这是描写傍晚江边景色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诗《秋晚的江上》。

二、了解作者现在我们先来学习这首诗的作者,刘大白,我们来了解一下。

三、我会认的字了解完作者我们来认识这一课,我们需要会认得字。

我们来一起读一读,现在我们学习一个多音字,尽。

我们再来看看词语芦苇是什么意思呢?四、整体感知诗歌现在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读完,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我看到了倦鸟归巢拖着夕阳飞渡江边,江边的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五、学习诗歌齐读第一小节,圈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并想象画面?归巢的鸟儿是什么状态呢?第一节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什么倦了还要驮着斜阳呢?体会驮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自由读第二小节,画出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想一下第二小节描写了一幅什么的画面?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翻体现了鸟的豁达,鸟知道既然太阳不属于它,何必强求呢?还是勇敢地面对黑暗,相信黎明终究会来到。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头白到红颜,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了一丝情绪,给图画增加了色彩。

六、主题概括秋江的晚上展现了一幅暮江鸟归的画面,写出了鸟儿渴望光明与自由,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7篇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7篇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7篇《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查阅字典,会认、会写本课“坦”、“崎岖”、“翔”、“寂寞”等生字,掌握“劲”这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写诗歌。

2.过程和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亲身感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训练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交流名言警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鉴赏诗歌,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我们通过《大自然,你好》认识了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认识了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

她们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在她们的行动和文章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乐观。

希望这节课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

(板书:生活)先学第一首《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简单介绍汪国真。

(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

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检查预习1、自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2、人读生词并理解3、造句练习。

三、品悟诗情。

1.生活是什么?诗中用了四个词告诉了我们,下面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来。

找出后板书:平坦崎岖幸福不幸师:生活之旅,并非一种风景,有平坦,有崎岖,既有幸福,又有不幸,那么我们应怎样走向生活呢?(微笑着走向生活)2.学生自读自悟。

师:诗人采取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崎岖和不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请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有关语句,勾画感受深刻的地方,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倾听。

四年级上册 语文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 语文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 3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会写“巢、苇、罗、眠、霸、占”6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 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独特的意境和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 感受现代诗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三、教学准备1. 预习提纲:让学生在预习时,读熟两首诗,圈出生字词,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2. 准备资料:查找关于作者刘大白和徐志摩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的朗诵音频、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如江上的秋景、花牛的形象等)。

四、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 展示秋江晚景图(可以是PPT上的图片或者是在黑板上简单勾勒几笔),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如果让你们用文字来描述,你们会怎么写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秋晚江上景色的现代诗——《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词1.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秋晚的江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2. 疏通字词- 指名读诗,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读错的地方。

重点指导“巢”(cháo)、“苇”(wěi)的读音。

- 学习生字的书写。

-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巢”字的写法,先写上面的三个“〈”,再写中间的“果”字,最后写下面的“木”,强调笔画顺序和书写规范。

- 同样示范“苇”字,“苇”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艹”要写得宽一些,盖住下面的“韦”。

- 学生在练习本上每个生字写3 - 5遍,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书写错误。

3. 读出节奏- 教师范读诗歌,划分节奏:秋晚的江上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两首》(教案)-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两首》(教案)-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交流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我们走进了带着凉意的秋天,从古至今很多诗人对秋天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开火车读——齐读归巢斜阳头白芦苇妆成压扁霸占剪秋罗滴溜溜强调“归巢”的“巢”、“压扁”的“压”读音,补充“剪秋罗”图片及资料。

2.指生分小节读诗文。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通读全诗,为学诗做准备。

三、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一)赏析《秋晚的江上》。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指生回答。

3.探究:秋晚的江上,还会有哪些景物呢?4.学生自由想象,回答交流。

5.通过齐读、赛读、配乐朗读等形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在音乐中感受诗的情怀,想象诗的意境。

(二)赏析《花牛歌》1.作者简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在这首诗中又描绘了哪些景物?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生回答。

3.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了花牛在草地里坐、在草地里眠、在草地里走、在草地里做梦,表现了花牛悠闲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4.想想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儿,模仿课文形式,仿写一小节诗歌。

预设:花牛在草地里跑,五彩的花儿跟它一起跳舞。

【设计意图】检验对诗的感悟程度,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

5、指生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形式配乐再读诗歌。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品读了两首现代诗,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

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对儿童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

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2课时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一、谈话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

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驮着斜阳头白芦苇妆成一瞬红颜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思考问题:
(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配图配乐齐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

2.学生说说这一小节描绘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
3.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画有关的景物,组内交流后汇报。

4.思考问题:
(1)“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2)“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6.指名诵读、赛读。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1.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2.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呢?(观察,感受,描绘,想象)
3.过渡: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吧。

闭上眼睛,想象秋天,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呢?和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
全班展示朗读、赛读。

师生共同评价,评出“全班最佳朗读奖”。

六、自悟自得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

秋晚的江上⎩⎪⎨⎪⎧鸟儿斜阳
头白芦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笔下描写花牛的诗。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自读感知。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领悟写法:
(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 A .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

(结构一致)
B .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

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花牛歌 ⎩⎪⎨⎪⎧坐 ——压扁眠 ——霸占走 ——甩得做梦——偷渡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

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品读两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

二、加强诗歌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读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

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而感悟理解诗歌。

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