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方案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陈太丘与友期》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陈太丘与友期》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读懂文章,了解情节,把握主旨,塑造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通过《陈太丘与友期》的阅读,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人物的意义和影响,认识到历史的可贵性,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提高学生的阅读难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法、讲授法、历史教学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进行阅读理解的讲解和导读。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阅读、视频、图片展示等教具来介绍《陈太丘与友期》的背景和历史情境,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起源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思考。
2、分析情节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让学生自己分析文章的情节,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把握故事情节的脉络和主要内容。
3、解析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深入了解故事的主人公陈太丘和友期的性格、行为特点等,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主旨。
4、历史背景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和探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并进一步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5、总结通过对故事进行总结,让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让学生能够合理利用自己阅读的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
6、反思通过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阅读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能够更好地改进自己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五、教学评价1、课堂作业:让学生分阶段地进行阅读,同时配合阅读题目的讲解,完成一些阅读理解的课堂作业。
2、课堂提问:随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力。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4篇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4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古人的生活。
2、学习元方,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学习重点:1、体会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语。
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在南北朝时期,志轶小说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有一部作品被鲁迅先生称为“名士的教科书”,同学们知道是哪一部作品吗?(明确:《世说新语》)。
它里面记载了我国古代许多名士的言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其中的一位小名士,与他做一次真诚的对话。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二、板书课题,明确学习重点。
投:1、体会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语三、整体感知课文:课前预习了吗?1、老师找一个同学来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两点①字的读音、②句子的节奏。
哪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遍课文?找生读课文。
2、师:有没有读错的?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找生评价,并追问你能为大家读一遍吗?生再读课文。
3、下面,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美美的把课文读上一遍。
四、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读懂了吗?能理解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一人一句,结合注释,疏通全文。
有弄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小组内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生质疑问难,班级内讨论解决疑难,老师稍作点拨。
师:那,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掌握哪些重点的文言词语呢?生发言,逐步明确,并着重强调:“期”、“引”“顾”等字词的意思,并就“顾”的意思进一步的深化,以期与现代汉语建立联系,增强理解与积累。
师:“顾”的解释是回头看,就“看”这一点说,现在有些成语中是不是还有这个意思?你能举个例子吗?生拓展,进一步的巩固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一、文学常识【解题】《陈太丘与友期》出自《世说新语》“方正”门,方正即为人方方正正,品德正直,作风正派。
汉朝选拔人才设“贤良方正”科,始于汉文帝,被举荐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
《世说新语》设“方正”门,所记均为有“方正品德”之人的轶事。
课题中的陈太丘指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其勤奋好学、德行高尚,为官清正廉明,文为德表,范为士则,以操守严正闻名于朝野。
期行,为约定时间一同出行之意。
二、作者介绍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所著除《世说新语》以外,还有《幽明录》《宣验记》等小说和文集,但已散佚。
三、课文朗读读通读顺这是一则文言小故事,学习文言文,读是手段,读通读顺是基础。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读走进这个小故事吧!自由诵读全文两遍,要求:自正字音、停顿。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四、疏通文意(一)补齐省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二)疏通文意结合文后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你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下这个故事吗?(明白有几个人,讲的什么事即可)去后乃至这里有个副词很特别,请同学们关注一下“乃”,请问“乃”有哪些意思?于是、才。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优秀8篇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优秀8篇陈太丘与友期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三、教学方法:朗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讨。
四、教学过程:一。
设置情境,激情导入:上个星期,我和一个朋友约好早晨8点出发爬山,可时间到了,他还没来,我该怎么办呢?谁来帮我出出主意?古代有一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是怎么做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课题:陈太丘与友期二、检查学生预习课文到底讲了什么内容?预习时看懂了吗?请一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等这个同学讲完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
要求: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
(3)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集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
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3、请一生口译全文。
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
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集体朗读。
6、分角色朗读。
(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四、课堂讨论:1、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1)陈太丘:“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2)友人:“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惭,下车引之”——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3)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守信识礼,(聪明机灵)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第一篇:《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故事情节,2、通过辨析,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并知晓本文要义,3、通过品评,提升欣赏经典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读出文章的语言情境。
教学难点:品评文章经典语句。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上课,同学们好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世说新语二则》的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文章和《咏雪》一样的简单、明白,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朗读辨析品评二,新课部分:先看第一板块朗读(一)齐读课文(二)请同学们用朗读,用声音,来表现文章的两个层次,第一组读第一层,第二组和第三组读第二层。
层次在哪儿呢?你们自己去想,然后周围的几个同学统一一下意见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要求:读得整齐。
第一组:“陈太丘与友期行”起通过分层和朗读,我们弄懂了故事的情节略写故事开头详写整个故事(三)刚才同学们的朗读没有很好地表现人物,比如,元芳的话是不是可以快一点,有力一点呢?还有客人,先应该是彬彬有礼,后来开始骂人了,再后来惭愧了,我们要读出文章的情境来,读出那种味道来,同学们来试一试,自由读齐读一遍指导:尊君在不(对比)非人哉(夸张)非人哉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中间停顿)我们再来齐读一遍,我们的朗读就到此为止,下面进入第二板块辨析辨析• 两个意思比较难理解的字:• 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 两个同形而意义不同的字:• 两个字形不同而意义相同的字:• 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请从这五个问题中任意选一个问题,完成任务,结果就写在语文书上,这种辨析就是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之一,下面开始,第一个问题:两个意思比较难理解的字:第二个问题: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第三个问题:两个同形而意义不同的字:第四个问题:两个字形不同而意义相同的字:第五个问题: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文章非常漂亮、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通过元芳的话来表现本文要义,没有采用议论和抒情的方式,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15篇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15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1《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尝试采用“读一读、译一译、议一议、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学法,侧重学法指导(诵读、疏通、复述、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特点如下:1.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
这一设计不禁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
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4.字词积累练习,讲究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
出示没有加标点符号的《陈太丘与友期》,告诉学生这是83年高考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一)疏通课文1、分组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采用竞赛形式诵读、疏通、复述课文。
理解课文大意。
(二)分析课文1、思考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论题:(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2、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三.拓展迁移: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实际意义?四.指导背诵课文。
(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本文)五、字词积累练习。
这个环节主要是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 3篇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篇6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统编教材七上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的第二则,是一篇精读课文。
在单元主题上均围绕着丰富多样的亲情去写的。
作为人间最真挚而又美好的亲情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单元教学的要点:在继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到作品人物间的浓浓亲情,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一篇,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门是因为:文中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
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懂得为人的道理。
“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
二、学情分析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
本文是学生继《咏雪》之后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尽管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有限,但该文内容浅显,且故事性强,学生在多读之中能够感悟大意,借助详细的注解基本上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美德可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由于我们面对的是较为封闭见识浅薄的农村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知识有必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训练或推荐来完成。
至于文言文的快速背诵要有技巧,这一点也需要有老师的指点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抓住关键词快速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读,及自主学习感悟故事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获得情感体验。
(3)情感与态度:传承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优良品德。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积累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学习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良好美德。
四、教法、学法1,教法(1)激趣导入法,用解题激趣导入新课,渲染氛围。
(2)诵读法,采用不同形式的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体会人物的情感。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通用8篇)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陈太丘与友期》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字词,翻译并且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时的语气、停顿,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做人做事讲诚信”是立世之本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人物语言从不同的标准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分析。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聪明机智的孩子,同学们可以举几个例子吗?(同学回答,教师总结)有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作《七步诗》、王冕四岁学画、王羲之七岁通书法这些都是大家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伴着古人的脚步走进另一个孩子—元方的世界,看看我们从他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读古诗,品诗味1、了解作者刘义庆和《世说新语》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
小说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本文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2)作者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洲)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洲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朗读课文,然后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对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由教师总结,读的时候不仅仅要把字音读准,同时还要注意停顿以及感情,最后全班齐读。
(暂设5分钟左右)课堂细节:为什么同学们“尊君在不”要读成“fǒu”?指出这是通假字,请同学们思考下,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哪些是通假字?《童趣》中“项为之强”,《论语十则》中“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方案
北京昌平四中林永峰
一、概述
1.课名:《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2.本文言文教学所需课时为1课时。
3.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
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
《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
“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初一学生和古代机智少年的年龄相近,所以故事本身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会表现得积极主动。
2.但初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要加以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3.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4.对于本课的主题思想,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积累文言实词。
●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展开人物分析。
●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活动:讲故事。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活动:“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
教师活动: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行》,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设计意图:讲故事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巧妙引入本课学习。
2.朗读课文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诵。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在读中体会文言句式,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3.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并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学生活动: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4.翻译全文
教师活动:检查指导。
学生活动:翻译课文。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加以指正。
5.课堂表演
设计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理解。
6.质疑探究
教师活动:分析人物。
学生活动:讨论。
教师明确:
(1)关于友人: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2)关于元方: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3)关于陈太丘
设计意图: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展开人物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7.课内延伸
教师活动:
(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2)创新题:请你发挥想象,依《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情节,假设一个对话情境,猜想友人遇见陈太丘后,两个人分别会说什么呢?
学生活动: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8.教师结语
9.拓展阅读
文章一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1.试读此文。
2.试着翻译。
文章二
王冕者,诸暨(jì)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就)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tián,安然、坦然)若不见。
——《王冕僧寺夜读》
1.对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入学舍(偷窃)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拿)D.琅琅达旦(天亮)
2.简答。
(1)“曷不听其所为”中的“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已,辄默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一句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