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意思及道理分析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2023年最新的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4篇

2023年最新的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4篇

2023年最新的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4篇滥竽充数人物:齐宣王、南郭先生、大臣二人、乐队8人。

第一场大殿上 (解说:从前,齐国有个大王叫齐宣王,他特别喜欢听吹竽,这天早朝,他们又议论起组建吹竽队的事。

) 大臣甲:大王,我们齐国乃是当今第一强国,我们的竽队应该是天下第一!大臣乙:对。

我建议组建一支百人大乐队,以显我大国之风采。

大臣甲:不,一百人太少了,最少也得二百人!大臣乙:要这么说,二百人也不足以显示我齐国之强大,我看,应该再加50人,二百五,多么强大的阵容,多么…… 齐宣王:(很生气)什么二百五,太不像话了!来人那,宣本王旨意,立即组建一支三百人的竽队,以显我大国之威。

众人齐(磕头):大王圣明!(画外音:大王有旨,为显我大齐风采,立即组建三百人吹竽队,有此才能者快来报名啊,待遇从优,名额有限,来晚了可没有卖后悔药的呀!)南郭先生上,边走边叨咕:我的名字叫南郭,好吃懒作不干活,听说大王要建竽队,这可是个大好活。

那位说了,您会吹竽吗?要说吹竽我不会,拍马吹嘘(嘿)还差不多。

不过人多容易混,滥竽充数我有辙!怎么个混法,那我可不告诉你…… (拿出竽,往竽眼里塞东西。

)(画外音:您还别说,南郭先生还真有办法,这往竽眼里塞的是什么东西呀?)南郭:嘿!这是谁呀,怎么都给我说出去啦抱着竽见大臣甲(鞠躬):大人好!大臣甲(傲慢的):干什么呀?南郭:我想参加吹竽队,您看……啊(递上银子)大臣甲:啊()……啊()……哈哈哈,行啊行啊,(很神秘的)您一定吹得棒极了,是吗?南郭:那当然了!(南郭先生走下)大臣甲:(洋洋得意的)谁来不是来呀。

(回转身)启禀大王,三百人乐队已招齐,请大王御览。

齐宣王:(高兴的)好,好,马上召见!本王要立即听他们演奏!(乐队九人上,南郭居中)大臣甲:奏乐!(音乐起)(一声尖利的声音,十分刺耳)(众人停,只有南郭仍在装腔作势的吹奏。

)齐宣王:(大怒)什么人,吹出如此刺耳的声音,还不给我拿下!大臣乙(抓住南郭的脖领)大王,就是他!他用这样的声音刺伤您的龙耳,真是罪该万死!齐宣王:哼,好大的胆子,推出去,杀!(众人齐):大王圣明!南郭(浑身发抖):大……大……大王,小民冤……冤……冤……冤枉!大臣甲:你欺君枉上,罪该万死,还有什么冤枉的!快推出去,杀!齐宣王:慢,让他说,看他还能说什么!南郭:大王圣明!大王容禀。

滥竽充数翻译、解析

滥竽充数翻译、解析

滥竽充数先秦:韩非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

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注释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失实的,假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使:让。

必:一定,必须,总是。

南郭:复姓。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请:请求,要求。

为:给,替。

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

廪:粮食。

食:供养。

以:用,拿。

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姓田,名地或遂。

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逃:逃跑。

立:继承王位。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启示人物点评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

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

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

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逐自荐,主动请缨;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齐宣王:不知道他是如何挑选举皇家吹竽乐队的成员的,该制度导致了让一点不会自己专业的人都可以在从事专业工作,不是他无能就是其周围的管理乐队的人有问题,可以推论行贿/受贿古以有之;自己不懂音乐还装风雅,连一个不会竽的人都看不出,难道不是滥竽充数吗?凭空养三百吹竽的人,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视百姓如粪土古以有之。

小学语文-《滥竽充数》原文及翻译

小学语文-《滥竽充数》原文及翻译

小学语文-《滥竽充数》原文及翻译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翻译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

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到这件事后,便逃走了。

注释
(1)出自《韩非子》。

滥:失实的,假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3)使:让。

(4)必:一定,必须,总是。

(5)南郭:复姓。

住在南城的人就以自己的住处作为姓氏。

类似的还有东郭、南宫、西门等。

(6)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7)请:请求,要求。

(8)为:给,替。

(9)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10)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

廪:粮食。

食:供养。

(11)以:用,拿。

(12)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3)立:继承王位。

(14)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滥竽充数原文及相关释义

滥竽充数原文及相关释义

滥竽充数原文及相关释义导读:1、原文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③三百人。

南郭④处士⑤请⑥为⑦王吹竽,宣王说⑧之,廪食⑨以⑩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注释①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②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③必:一定,必须,总是。

④南郭:复姓。

⑤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⑥请:请求,要求。

⑦为:给,替。

⑧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⑨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给数百人口粮。

廪食:官府给的粮米供奉。

廪:粮食;食:供养。

⑩以:用,拿。

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姓田,名地或遂。

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3、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齐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跑了。

4、道理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滥竽充数原文及相关释义】1.归去来兮原文及相关释义2.《将进酒》文言文原文及相关释义3.画蛇添足原文及相关释义4.滥竽充数原文及翻译5.《滥竽充数》原文及翻译6.诗经中的爱情名句及相关释义7.截竿入城《笑林》原文及释义8.桃花源记原文及释义上文是关于滥竽充数原文及相关释义,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滥竽充数及其意思和出处

滥竽充数及其意思和出处

滥竽充数及其意思和出处详细解答
“滥竽充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该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听很多人一起吹。

于是,南郭处士不会吹竽也混进了吹竽的队伍,他混在其中装模作样地吹奏,一直没被人发觉。

后来,齐宣王去世,齐湣王继位,他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吹竽,南郭处士再也无法蒙混过关,只得逃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无法蒙混过关的,只有具备真正的能力和才华,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欺欺人,否则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滥竽充数告诉我们以下几个道理:
真才实学很重要: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吹竽队伍中,最终被识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才能和技能是无法被虚假的表象所掩盖的,只有具备真实的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不要自欺欺人:南郭先生明知自己不会吹竽,却还假装会吹,试图蒙混过关。

这告诉我们,不要自欺欺人,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不要试图通过欺骗他人来获得利益。

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当南郭先生无法再继续滥竽充数时,他选择了逃走。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而不是选择逃避。

不要心存侥幸:南郭先生在齐宣王时期能够滥竽充数,是因为他心存侥幸,认为自己可以蒙混过关。

然而,当齐湣王继位后,他的侥幸心理被打破,最终只能逃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心存侥幸,要靠自己的真本事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滥竽充数文言文以及译文

滥竽充数文言文以及译文

滥竽充数文言文以及译文滥竽充数①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⑦以⑧数百人。

宣王死,湣mǐn王⑨立,好⑩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注释⑴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失实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⑵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⑶使:派,让,指使。

⑷ 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⑸ 这里是戏称。

请:请求。

⑹说:通“悦”,喜欢。

⑺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

廪:粮仓。

食:给东西吃。

以:同“与”。

⑻以:给。

⑼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姓田,名地。

⑽好∶喜欢,爱好。

11逃:逃跑。

12立:继承王位。

译文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寓言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滥竽充数的文言文意思

滥竽充数的文言文意思

滥竽充数的文言文意思
故事里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人,这老兄啊,可真是有点小机灵呢。

他听说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而且还特别豪气,喜欢搞个大乐队一起吹。

南郭先生一看,嘿,这机会不错呀,就动了歪心思。

他其实根本就不会吹竽,但是呢,他一点都不慌,大摇大摆地就混进了那个乐队里。

你想想,那乐队里好几十号人呢,大家一起吹,声音哄哄响。

南郭先生就跟着比划,摇头晃脑的,装得还挺像那么回事。

反正那么多人一起吹,谁也听不出来他到底会不会。

他就这么每天跟着混,还能拿到俸禄,心里美滋滋的,估计晚上睡觉都能笑醒呢。

可是啊,好景不长。

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湣王即位了。

这齐湣王的喜好可和他爹不一样,他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吹竽。

这下南郭先生可傻眼了,这要一个人吹,他那点小把戏不就立马露馅了嘛。

没办法,他只能灰溜溜地逃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啥呢?就是做人啊,可不能像南郭先生这样,没真本事还想蒙混过关。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比如说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的时候就想作弊或者抄袭别人的,这和滥
竽充数有啥区别呀?到最后真正考验自己的时候,肯定就不行啦。

再比如说工作的时候,有些人在团队里偷懒,不认真做事,就想着靠别人混日子。

可一旦遇到需要自己独立完成任务的时候,就抓瞎了。

我们得有真才实学,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本事去做事,这样才能心里踏实,也能真正取得成绩。

不然啊,就像南郭先生一样,最后只能落得个狼狈逃走的下场,被人笑话。

所以啊,我们要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工作,做一个有真本事的人,可别学那南郭先生哦!。

滥竽充数文言文及意思

滥竽充数文言文及意思

滥竽充数文言文及意思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 字词解释
- 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 使:让。

-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现在的笙。

- 必:一定,总是。

- 南郭:复姓。

- 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 请:请求。

- 为:给,替。

- 说:通“悦”,高兴。

- 廪食(lǐn sì):官府供给粮食。

- 以:按照。

- 湣王:齐宣王的儿子。

- 好(hào):喜欢。

- 句子翻译及故事大意
-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用几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

这说明南郭处士混在三百人的乐队里,装模作样地吹竽,而实际上他并不会吹,只是借着人多可以蒙混过关,骗取了齐宣王给予的优厚待遇。

-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他喜欢一个一个地听人吹竽,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因为他无法再继续混在乐队里,一旦单独吹奏就会露馅。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本事,混在行家里面充数,靠蒙混过日子的人。

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事要实事求是,要有真才实学,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滥竽充数》的意思及道理分析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近义词: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滥竽充数①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⑦以⑧数百人。

宣王死,湣(mǐn)王⑨立,好⑩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注释
⑴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失实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⑵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⑶使:派,让,指使。

⑷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⑸这里是戏称。

请:请求。

⑹说:通“悦”,喜欢。

⑺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

廪:粮仓。

食:给东西吃。

以:同“与”。

⑻以:给。

⑼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姓田,名地。

⑽好∶喜欢,爱好。

(11)逃:逃跑。

(12)立:继承王位。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寓言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揭示道理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人们要有真才实学,不要虚伪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