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案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难点:学习本文用多种手法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歌曲《小白杨》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讲授新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解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同时,穿插写作手法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课堂练习:通过口头表达、仿写句子等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白杨树特点、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指出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对学生写作的启示作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口头表达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仿写句子等。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以“我的家乡”为题的托物言志的短文,要求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通用2024)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通用2024)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白杨礼赞》。
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述白杨树的生命力和坚韧精神,教育学生学习白杨树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白杨树的生命力和坚韧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用的象征手法,领悟白杨树的深刻含义。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特点,引发学生对白杨树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所用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领悟白杨树的深刻含义。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将课文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白杨树的坚韧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
六、板书设计1. 白杨树的特点:生命力强、坚韧精神。
2. 课文中所用的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着我们民族的坚韧精神和不屈意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白杨树”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作业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描述自己心中的白杨树,以及白杨树所象征的精神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寻找具有白杨树精神的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点,培养自己的品德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白杨礼赞》。
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白杨树的了解和印象。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白杨礼赞》。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合作探讨,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欣赏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2)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中的美词佳句的欣赏和感悟。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课文《白杨礼赞》。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并对背诵情况进行评价。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学生展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一、预习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枕戈待旦南辕北辙瞻前顾后温馨相濡以沫荣辱不惊踌躇二、学习新课。
1.检查作业。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
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
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
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白杨礼赞说课稿(7篇)

白杨礼赞说课稿(7篇)《白杨礼赞》说课稿篇一今日我说的课是《白杨礼赞》、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根底上、理清思路、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观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发。
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斗正进入最艰难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依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勉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谈论。
初二的第四册教材已经涉及到了谈论文的教学、同时以编入了小说、诗歌、散文等教学单元。
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散文中的抒情和谈论、从编者的意图来看、出于以下几种考虑: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散文阅读、在了解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根底上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谈论的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散文的力量和写作记叙文的力量。
2、结合其次篇《醉翁亭记》、第三篇(写作训练)《在那颗星子下》引导学生体验美妙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感受山水之美、感受师生之间纯真的情感。
3、教材留意到整册的特点、在学习枯燥的谈论文的同时观赏美丽而富有感染力的散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
在教学在要把握好这几意图。
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擅长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
”对学生进展语言教学、开发智力、熏陶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一般的农村中学、班级中学生的语文根底比拟薄弱、特殊表达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
学生的语言感悟力量较差。
初一的一年主要注意培育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根底上增加阅读量、并注意对学生语感的培育。
《白杨礼赞》的教案【14篇】

《白杨礼赞》的教案【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里是敬业的老李帮家人们整编的14篇白杨礼赞的教案,仅供借鉴。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象征的手法)(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略白杨礼赞教案篇二授课教师秦秋丽授课题目茅盾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礼赞》。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尊敬,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先烈的崇敬和纪念,增强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课文朗读与背诵1. 让学生朗读课文《白杨礼赞》,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
3.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第2课时:课文分析与讨论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等。
2. 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如白杨树的形象象征意义。
3.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总结课文的要点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课文例子来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采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文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效果。
3. 课文分析与讨论: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白杨礼赞》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白杨树和作者。
3. 课文分析指导资料,包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介绍。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步骤第3课时:深入分析与写作练习1.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代表的精神。
2. 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篇关于自己崇拜的人或事物的赞美文章。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1一、赏形探妙读文章题目,明确茅盾礼赞的对象是白杨树。
出示两幅图,请同学判断下面哪一幅图是白杨树?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朗读课文第五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文字,找出语言上的特别之处。
两次写到“笔直”;“绝无”“绝不”;“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复用词,强化白杨树的特点。
为了突出白杨树的这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还采用了哪些方法?欲扬先抑,同类对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课外拓展: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绿》、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的片段环境衬托:文中第二段总结:二、悟神寻径茅盾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阅读课文第七段,明确他要礼赞的是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士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了解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作业本),重点关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怎么建立起白杨树和所咏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呢?(1)形体特点与精神特性一一对应;(2)在绘形同时,采用特别语言,(比如“笔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挠”)让人很容易产生相关精神品质的联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构。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解读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径:三.联读活用物象特点:地面的生存状态:个体是孤离;地下的生存状态:根系相连,团结一致。
写作背景:1940年,抗日战争初期,中华民族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对应品性: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
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似乎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年级下册《白杨礼赞》教学案
初中部闫明琪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及象征意义的理解与运用。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学习重难点:
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师寄语: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在北方白杨树是及其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都有它的身影。
这节课我们要跟随作家矛盾的脚步,看看白杨树是一种什么英姿。
一.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背景:
1.填空:《白杨礼赞》选自《茅盾全集》,体裁是散文,作者是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子夜》,短篇小说的代表有《春蚕》和《林家铺子》。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2.你发现了哪些需要注意的生字与新词,写下来,推荐给大家。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内容。
3. 何为礼赞?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4、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5、请大家注意关键词。
从第四自然段中的“那”到第六自然段的“这”,从第一自然段的“赞美”到第九自然段的“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什么?
答: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所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而且还有崇敬。
6、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找出有关语句。
答:不是,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等等句子,趁机让学生读第7自然段中的四个难道句。
7、思考讨论:第七自然段中的四个“难道”句,思考这四个反问句揭示了白杨树怎样的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觉得树只是树。
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的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步由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作用: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三、学习象征手法:
8、什么是象征手法?
概念: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练习:从生活中的事物展开想象比如莲花、蜜蜂、烛光、松柏等
填写句式:我由---想到了---象征了---
我由鲜红的国旗想到了牺牲的革命先烈们,它象征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和中华人民的坚强与不屈!我由早春的小黄花想到母亲柔柔的笑脸它象征了苦尽甘来.
我由竹子想到了红军,象征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
我由蜡烛想到了母亲,象征了她奉献自己的一切只为我们健康成长!
我由莲花想到了君子,象征了君子高洁正直的品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吗?请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并提出新问题。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上方农民的,作者是怎样把他们联系起来的呢?
你的答案是:表面上是在写树,其实处处是在写人。
请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说说这几自然段是写什么的?
聪明的你一定知道答案:第5.6自然段写白白杨树的形象与气质。
第7.8自然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开篇第一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上:这是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将文章各段串联起来。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串讲文章开头的作用:1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2.2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
3.(1)对上: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或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开门见山,点出
文章的主题;或②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本身:
4.⑵本身:渲染…气氛;突出表现了…
5.⑶对下:引出下文…或①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②与下
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象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这些景观和感受对表现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自然景象:黄绿错综,坦荡如砥,无边无垠
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情绪:恹恹欲睡,惊奇的叫了一声
作用:从生长环境方面烘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3、白杨树的外形的总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这些方面表现了白杨树怎样的性格特点?
力争上游
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具面描写了白杨树的力争上游。
它的干正直、它的枝团结、它的叶积极向上、它的皮质朴无华。
4、你发现了白杨树的哪些内在精神品质,找见句子读出来,看看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伟岸正直靠紧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对抗着西北风)
朴质严肃温和挺拔
运用了拟人的修修辞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设计意图:本、3.4题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白杨树外在形象极普通和内在品质不平凡。
)
5、作者为什么连续运用了四个反问句,其用意是什么?
四个反问句,构成了排比句,感情充沛,酣畅淋漓,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扬之情。
6、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文章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呢?
写楠木一是以其“贵族化”与白杨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二是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们,划清自己与顽固派的界限,表明自己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四.问题总结:
通过以上学习你知道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大家画出思维导图。
五、精读全文,主题探究: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的英雄形象,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四、搜集茅盾《题白杨图》,体会其中的情感。
北方有佳树,挺立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fang)伍,甘居榆枣俦(chou)。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五、拓展迁移。
你发现了哪些像白杨树一样普通但是又不平凡的人呢?你发现他们身上的美了吗?
人民教师谱写教育之歌
危难之中的人民子弟兵
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城市的美容师:环卫工人
城市的建设者:农民工兄弟
高空作业者:现实版的蜘蛛侠
六、课外作业:
你喜欢哪一种树?你从这种树身上想到了我们人类身上的哪些品质?请以《礼赞》为题,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
教师结语:同学们,一篇优秀的散文,就如一幅无形的画,又恰似一首读不尽的诗,茅盾先生的散文达到了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
白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今天,你们都是祖国的小白杨,愿你们能像白杨一样在神州大地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