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 学案(1)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15《白杨礼赞》第1课时【学案】

《白杨礼赞》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联系本文写作的时代特点,了解作者的创作环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全文的主旨。
2.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
1.茅盾:2.写作背景: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外壳.( ) 锤炼.( ) 主宰.( )怠.( ) 虬.枝( ) 婆娑..( ) 楠.木( ) 秀颀.( ) 刹.那( )参.天( ) 晕.圈( ) 倔强..( ) 诸.如( ) 初融.( ) 潜.滋暗长( ) 旁逸.斜出( ) 无边无垠.( ) 坦荡如砥.( )恹.恹( ) 纵横.决荡(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虬枝:秀颀:三、理解内容5.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6.结合课文内容尝试着给全文划分结构层次。
参考答案:1.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2.《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案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每组加点字的注音中都有一个错的,指出并改正。
(1)A.毯.子(dǎn) B.无垠.(yín)C.外壳.(qiào)D.恹.恹(yān)错误项()(2)A.开垦.(kěn) B.如砥.(dǐ)C.晕.圈(rùn)D.锤.炼(chuí)错误项()(3)A.倦怠.(tái) B.主宰.(zǎi)C.虬.枝(qiú)D.婆娑.(suō)错误项()(4)A.参.天(cēn) B.纵.横(zòng)C.楠.木(nán)D.泛.出(fàn)错误项()2.用课文中的词句填空。
(1)文中描写高原平坦的词语是“”,形象、概括地描写高原特色的语句是“”。
(2)作者在文中极力赞扬白杨树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说明议论抒情(1)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2)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3)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 (2)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 (3)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一、预习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枕戈待旦南辕北辙瞻前顾后温馨相濡以沫荣辱不惊踌躇二、学习新课。
1.检查作业。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
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
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
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2023最新-《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勤劳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杨礼赞》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
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审题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老师范读课文(三)学生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思考题。
学生自学:(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五)课内练习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
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整体把握教育教学内容。
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为学业水平测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完成选修《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运用》、《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传记作品选读》教材中选收了中外10位杰出人物的传记。
他们中有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也有科学家、文学家和科技界、商界的成功人士,涉及面很广。
选文特别注重传主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注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境界能否激励青年人健康成长,学生可以从不同侧面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
《语言文字运用》选取大量鲜活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剖析语言现象。
借此指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况分析1、教材分析: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
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生分析: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
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动,上进心有个别同学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四、具体措施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白杨礼赞学案

白杨礼赞学案As a person, we must have independent thoughts and personality.《白杨礼赞》学案昌邑潍水学校王薇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白杨树“不平凡”的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托物言志写法的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一、资料链接1、简介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着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茅盾”是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他着名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二、预习检测,给下列字词注音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虬枝婆娑秀颀倔强课内探究一、初读课文,我有我感受: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2、合作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在哪里?(可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分小组展示)二、再读课文、我有我发现:1、精读第7、8自然段,思考: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2、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3、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歌颂北方的农民呢?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白杨礼赞》的教案【14篇】

《白杨礼赞》的教案【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里是敬业的老李帮家人们整编的14篇白杨礼赞的教案,仅供借鉴。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象征的手法)(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略白杨礼赞教案篇二授课教师秦秋丽授课题目茅盾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白杨礼赞》预习学案

《白杨礼赞》预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茅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准确读写。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学习本文的抒情线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二、作者简介茅盾(1896 年 7 月 4 日—1981 年 3 月 27 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等。
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41 年 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作者于 1940 年 5 月到延安讲学,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深受鼓舞。
回到重庆后,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散文,借对白杨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生字词1、主宰(zǎi):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
2、倦怠(dài):疲乏困倦。
3、丫枝(yā):树木枝叉。
4、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5、婆娑(pó suō):盘旋舞动的样子。
6、虬枝(qiú):盘曲的树枝。
7、伟岸(àn):魁梧高大。
8、秀颀(qí):美而高。
9、鄙视(bǐ):轻视,看不起。
10、坦荡如砥(dǐ):平坦得像磨刀石。
五、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2、第二部分(第 2-4 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个方面衬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3、第三部分(第 5-6 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4、第四部分(第 7-8 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5、第五部分(第 9 段):再次赞美白杨树,结束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了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和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
(重难点)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难点)
一、课前检测
1.下划线生字注音
晕圈虬枝楠木秀颀坦荡如砥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旁逸斜出婆娑
2.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字,浙江桐乡人。
课文选自《矛盾全集》,代表作小说《》、《》、
《》、《》三部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读书,边划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2.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白杨树的特点,完成下表。
三、小组合作,合作探究
1.文章开篇点题,紧接着一大段描写高原景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 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四、当堂检测
运用联想和想象,以下列句式,说说身边事物的象征意义,例如蜜蜂、荷花、梅花、翠竹、蜡烛、。
例:我由荷花想到了家境贫寒、不抱怨、不放弃的莘莘学子。
五、课后作业
1.读主题丛书4《香山红叶》和《井冈翠竹》,体会文章的象征手法。
2.运用象征手法将当堂检测的题目扩展成50字左右的小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