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悖论

合集下载

中国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个基于幸福悖论的视域

中国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个基于幸福悖论的视域
使 我们正视和解决 问题 的同时, 必须重新审视我们增长和发展的终极 目标 到底是什 么? 关键词 幸福悖论 民生幸福 经济发展 终极 目标
[ 中图分类号] F 0 6 1 .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 4 4 7— 6 6 2 X( 2 0 1 3 ) 0 7— 0 0 4 4— 0 7
比较 , 穷 国的幸福水平 与富 国几乎 一样 高。 ” ② “ 幸 福悖论 ” 不仅 向“ 财 富等 于幸福 ” 的传统 经济 学发起 了挑
战, 而且引发 了研究者 的广泛关 注。 ③ 在争 鸣与探 讨 中 , 学 者们普 遍认 为对贫穷 国家或低 收人人群 , 绝对 收
入 与幸福感有强相 关性 ; 但是 , 当收入超 出了满足基 本需要 的限值 水平 ( t h r e s h o l d ) 后, 其 与幸福 的相关度就
◎ 张 慧芳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国经济 以 G D P年均 9 . 9 1 % 的增速 、 总量全球 第二 , 外
汇储备余 额全球 第一的骄人成就 , 创 造 了举世 瞩 目的中 国奇迹 。但增 长主义政 府、 粗放
的增长模 式 、 唯G D P的政绩 目标和经济主体 的逐 利动机等 , 导致环境 恶化 、 道德沦 丧、 公 平失衡 、 社会失信 , 使财 富增加 的幸福感 提升 大打折 扣。“ 幸福 悖论” 的 中国现实 , 不仅 与财 富和幸福正相关 的传统理论相悖 , 而且与增长和发展 的终极 目标相左 。客观现 实迫
写着 中国增长与发展 的华彩乐章 , 这样 的增长足 以让每 一个 中国人 信心 百倍 、 精神 振奋 、 扬 眉吐气 、 幸福 四
溢 !然而 , 当青 山绿水不在 , 蓝天 白云稀罕 , P M 2 . 5来袭 , 连呼 吸新鲜 空气都成 奢望 ; 当食 品安全频 发 , 收入 差距拉大 , 公平天平倾斜 , 连基本生存安全都成难题 ; 当物质金钱至上 , 社会道德 沦丧 , 信任危机不断 , 连正常 的社会 运行 都难 以进行 ……。诸种 问题 昭示着 幸福悖论 的 中国现实 , 也 迫使我们 深思 与研究 : 增 长和发 展

经济增长并非衡量幸福感的唯一标准(幸福悖论)

经济增长并非衡量幸福感的唯一标准(幸福悖论)

经济增长并非衡量幸福感的唯一标准-----------基于幸福悖论的探讨摘要:幸福悖论又称伊斯特林逆论,认为财富的增长确实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感,但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

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财富的增加便无法继续提高幸福感,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甚至会降低一个人的幸福感。

经济学仅关注收入、财富和消费,而忽略了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许多重要因素,概括为个人的特征和个人无法选择的宏观制度的安排。

针对影响幸福感的三大因素,提出合理收入调整分配政策、提高公共服务建设和构建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的措施。

关键字:幸福悖论幸福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一、引言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进行的一项有关中国居民幸福感与国民收入的新研究,中国居民的幸福感与财富增长不成比例。

研究人员指出,在经历了长达2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之后,中国居民的幸福感与20年前相比并没有大幅提高。

总而言之,财富的增加并没有让中国人感到更幸福。

对于这一现象,打破了原有对幸福感的单一认识,认为富人的幸福感比穷人高,富国国民幸福感强于穷国国民观念,产生了幸福悖论的理念。

本文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阐述衡量及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并对此简要提出破解幸福悖论的措施。

二、影响幸福感的三大因素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在1974年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与富国几乎一样高,其中美国居第一,古巴接近美国,居第二。

说明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影响人民幸福感的因素存在。

下面我们将会对影响国民幸福感的因素做出分析说明。

(1)经济的增长英国哲学家边沁开创的功利主义哲学通过人们主观心理感受上的苦乐来定义快乐和幸福,社会中所有人幸福的加总即为社会的总体幸福,道德、立法以及其他公共政策的原则与目标就是尽量增进个人幸福以及社会的总体幸福。

幸福悖论的解构

幸福悖论的解构

观念。因此 , 在某种意义上说 , 德行 即幸福 。 例如在犬儒主义 的创始人安底斯泰那里 ,他就认为享乐使人依 赖于外部环 境, 而幸福则使人完全独立于任何 肉欲 。因此犬儒主义主张
Abta t p iess Ljc v x e ec n cn s c Hapn s iaSbet e pr neadii a o— r 1 i e i ts
re c ,a p n s h u d b i d o a xui g n h e i g i n e p i e ss o l ea k n f e l i n , d te f l h r e t a e n
o a i e si he f lng o h x si fha pie s ort fh pp n s s t eei ft e e itngo p n s .F he
dt n i h c e p e e h x mu me tl s t fc oy i o n w ih p o l g t t e ma i m n a ai a t r i s
adlem aigH w vrnt do m rl asbet eep — n f enn .o ee, s a f ee ujci xe i i e y v
的 多 样 性 内容 。
性 因 此在 我 们 的人 生 实 践 的 过 程 中. 们 要 寻 找 幸 福 的 社 我
会 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个 人 的守 恒 路 径
幸福不仅是人生 的重 大问题 ,而且也是 长期 以来一直 困扰着人们 的重 大问题 。在 人类历史发展 的每一个阶段上 , 人们都对幸福进行 了思考 , 并且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在古希
i i r cie W h u d f d a p r n n ah o a p n s n l e p a t , O s o l n e ma e tp t fh p i e s f c i f r oh te s ce y a d t e i d vd a . o t h o it n h n ii u 1 b Ke r s h p i e sp r d x h p i e s p r d x d l h y wo d a p n s ;a a o ;a p n s a a o ;e i t g

需求异化与快乐幸福观的悖论

需求异化与快乐幸福观的悖论

2009.2(中)Legal Sys t em A nd Soc i et y需求异化与快乐幸福观的悖论杨洪兴张冠男摘要受生存竞争的制约,人可以获取暂时的需求满足后的心理快乐,而无法获取永恒的归属性的幸福。

但当人们摆脱了把幸福局限于快乐的获得的狭隘的认识时,在创造自己的历史中,将获得永恒的幸福。

关键词需求满足心理快乐社会归属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28-01幸福是人人渴望的,然而,幸福却又遥不可及,即使得到,转瞬即逝。

而且因为消除痛苦的能力有限,结果越是渴望幸福,越是痛苦不堪。

为什么人类会陷入幸福的悖论中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现今的人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追求怎样的幸福,它与一般条件下的幸福有何区别,这样人们才会找到真正的幸福。

一、竞争与需求异化现今人类对幸福的理解是人类发展史中特殊阶段的反映,它具有特殊性,却忽略了对幸福的一般性理解。

现阶段人类的特殊性表现为竞争主导一切,导致客观主导主观,即人对物的依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人被异化了,人成了物的附属物。

而物在竞争中又服从于生存关系,这样,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不再是温和的满足被满足关系,而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在竞争中,日常的需要被神圣化了。

人的需求不再有人性,而具有了神性,如“顾客是上帝”。

一个有满足自己需求支付能力的人,被称为上帝。

在支付能力面前某些人的个人需求被较高地捧起,成为否认没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标准。

有钱人的一切需求的满足具有了无条件的全能的性质。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人的需求呢?满足个人现有的社会需求使人活动的本质力量吗?马克思指出,人创造自己历史的前提,是首先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然后才能创造自己的历史。

①而今天,人没有创造自己的历史,因为单单为创造自己历史的前提,就耗尽了人的一切精力,甚至更多的人被剥夺创造历史的前提。

因为,在竞争中,前提具有了目的性,反而成为了目的。

有关幸福悖论的研究报告

有关幸福悖论的研究报告

有关幸福悖论的研究报告幸福悖论是指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实现真正的幸福。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但很多人尽管努力追求幸福,却往往感到不够幸福或者无法长久地体验幸福。

幸福悖论指出,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往往存在一些矛盾和困境,从而导致无法达到真正的幸福。

首先,幸福悖论与人的适应能力有关。

人对于外在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变化具有适应能力,一旦适应后,新的变化往往无法再带来持续的幸福感。

这意味着无论是在增加收入、改变居住环境还是拥有更多物质财富方面,人们都会适应,并且很快回到原来的幸福水平。

其次,幸福悖论还与人们追求的幸福对象有关。

很多人追求的幸福常常是基于物质财富、社会地位和外在认可等因素。

然而研究表明,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相反,内在的满足感、积极情绪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幸福感更为重要。

因此,追求错误的幸福对象会导致幸福悖论的发生。

此外,幸福悖论还与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有关。

人们往往在消极情绪较重的时候更容易感受到幸福悖论。

研究表明,当人们情绪低落、焦虑或沮丧时,他们对幸福的感知和追求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幸福追求往往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还可能导致更加消极的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克服幸福悖论,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人们应该关注内在的幸福要素,例如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和内心满足感等。

同时,要学会满足于现有的幸福,而不是一味追求更高的水平。

其次,人们应该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这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情感管理和自我调节等方法实现。

最后,社会和个人应该共同倡导一种真正的幸福观,提倡从内在和积极的角度看待幸福,并且关注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总结来说,幸福悖论是人们追求幸福过程中的困境和矛盾现象。

这一悖论与适应能力、追求的幸福对象以及心理状态的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克服幸福悖论,人们应该关注内在的幸福要素,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且共同倡导一种真正的幸福观。

论当代人的生态幸福观及其实现

论当代人的生态幸福观及其实现

论当代人的生态幸福观及其实现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当代人的各种文明病和幸福感受危机的主要症结在于生态维度的缺失。

破除现代社会的“幸福悖论”,重建持久、均衡与愉悦的幸福感,需要当代人开创并确立一种新型的生态幸福价值理想和生活目标——生态幸福观。

生态幸福价值理想与生活目标的实现,需要人们建设并遵循一套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规范,按照生态原则进行生产和生活,建设人与自然协同进步的生态幸福社会。

标签:生态幸福观;生态合理性;生态道德;生态社会在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盛行,人们以占有和享乐为目的的物质欲望得以满足,然而这种现代物质生活方式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希望的幸福,反而导致了现代人幸福的疏离化现象。

改变这种状况的正确途径是进行一次“道德变革”,建立一种新的生态文化或道德。

美国学者福斯特将这一变革称作“生态革命”。

他认为,生态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超越当前的生物圈文化和它所产生的政治‘更高的不道德’,用一个生态与文化多样性的世界取而代之。

这将是一个具有更完全更普遍自由的世界,因为它植根于公共道德并且与地球及其生活环境和谐一致”①。

通过“生态革命”建立的新的文化或新道德的核心是建构生态价值观。

在生态价值观引导下,通过拓展幸福的生态内涵,正确处理财富与幸福、人类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按照生态的原则进行生产和生活,人们终将会创造出并享受属于自己时代的生态幸福。

一、当代人的“幸福悖论”及其生态学分析在当代社会,以占有和享乐为目的的生活方式,虽然使人类贪婪的欲望部分地得到了满足,但并没有实现人们所期望的幸福生活;相反,却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类赖以生活的地球家园遭到破坏,人们陷入了严峻的生存困境之中。

从人与自然本质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当代人幸福感受危机的症结在于生活方式中生态维度的缺失,所以,开启人类幸福的生态维度可以较好地矫正这种偏差。

1.当代人的“幸福悖论”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采用“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加速增长,物质财富快速积累。

幸福悖论成因探析

幸福悖论成因探析

幸福悖论成因探析作者:刘云袁旗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3期摘要幸福悖论成因主要是未能正确理解幸福的内涵及其来源,进而片面地认为幸福水平由穷富决定的。

本文指出探析幸福悖论成因,有利于个体创造和获得幸福,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幸福悖论伊斯特林个体创造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274-03一、何为幸福悖论和幸福幸福悖论也称伊斯特林悖论,伊斯特林悖论又叫伊斯特林反论、伊斯特林逆论或“幸福—收入之谜”。

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在1974年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首次提出,即: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与富国几乎一样高。

探析幸福悖论成因,首先要理解何为幸福。

关于什么是幸福,古汉语字词典很少解释,专门研究伦理学方面的文章对幸福的定义也不一致,而且从一些伦理学和心理学著作包括理查德·伊斯特林在幸福悖论中,也多把幸福和快乐几乎作为相同概念使用,不仅如此,即使有对幸福作定义的,也多是描述性的,即对一个人处于幸福状态的外在表现。

通行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么解释幸福的:一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二是生活境遇等称心如意。

①不过从内容看幸福的很大一部分构成是没有争议的,就像和谐的友情、美好的婚姻和极高的社会参与感,对于幸福的大部分分歧主要来自于对财富的理解。

本人认为,幸福就是主体需要通过自身劳动获得满足后表现出的真实而又稳定的情绪。

这个概念强调了以下几层含义:第一,幸福是主体的切身感受。

也就是当主体的某种需要获得满足时的切身感受,它是主体的一种自我体会,非他人能越俎代庖,同时指出幸福为人类所特有的情绪感受。

第二,幸福来源于主体需要通过自身的劳动而满足。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进行活动的原动力,而且这种需要是全面的,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既包括身体的,也包括心理的。

幸福悖论及其最新解释

幸福悖论及其最新解释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Vol. 26, No. 1, 180–18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8.00180180幸福悖论及其最新解释晏小华1 刘振亮2 王祥坤1 沐守宽1(1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漳州 363000) (2南京大学心理学系, 南京 210023)摘 要 横断研究认为收入和幸福感正相关; 长时时间序列(通常指10年及以上)研究认为二者无关, 这种矛盾的结论即构成了幸福悖论。

传统上解释幸福悖论主要从理论着手, 如定点理论、适应理论、相对效用理论等。

近年来, 学者们开始从“忽略变量”的角度解释, 文章分别介绍了收入不平等、受教育水平、社会资本、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婚姻状态五种忽略变量。

忽略变量对幸福感的消极效应抵消了收入对幸福感的积极效应, 导致了幸福悖论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幸福悖论; 幸福感; 收入; 忽略变量 分类号B849:C911 引言1.1 什么是幸福悖论幸福经济学之父、著名南加州大学教授、经济学家Easterlin (1974)对美国、日本、菲律宾等14个国家的收入和幸福感关系进行了横断比较研究, 并对美国的收入和幸福感关系进行了时间序列研究, 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领域——幸福经济学。

当前幸福经济学最感兴趣的两个问题是: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失业对幸福感的影响问题、收入和幸福感的关系问题(Clark, Frijters, & Shields, 2008)。

对收入和幸福感关系的持续关注和研究, 形成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令人困惑的社会科学结论之一(Oishi & Kesebir, 2015)——幸福悖论(happiness- income paradox)。

幸福悖论指的是, 从横断研究来看, 收入和幸福感正相关, 即富裕的国家(的居民)普遍比贫穷的国家(的居民)更幸福(Easterlin & Angelescu, 2007; Frey & Stutzer, 2002; V eenhoven, 1989), 富人普遍比穷人更幸福(Easterlin, 1974; Frey & Stutzer, 2002; Stevenson & Wolfers, 2008); 从时间序列(通常指10年及以上)来看, 二者无关, 即一个国家(或社会)收入增长的同时, 居民幸福感并不会随之增长(Easterlin, McVey, Switek, Sawangfa,收稿日期: 2017-01-11通信作者:沐守宽, E-mail: msk1967@& Zweig, 20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悖论研究
摘要:对于人生来说,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自古以来,这就是一个看似容易,实际艰难的问题。

这是人最难拥有,也最希望拥有的财富。

特别是在近些年,市场经济确实“富民”了,但却没有“福民”,甚至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不增反降。

笔者尝试着从几个方面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关键词:幸福悖论精神财富
对于人生来说,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自古以来,这就是一个看似容易,实际艰难的问题。

这是人最难拥有,也最希望拥有的财富。

特别是在近些年,市场经济确实“富民”了,但却没有“福民”,甚至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不增反降。

一、幸福悖论问题的产生
1776年,亚当·斯密通过对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断言市场经济是人类走向富裕的唯一康庄大道。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确实“富民”了,但并没有“福民”。

甚至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不升反降。

如1957年,英国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了36%。

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人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董月玲等,2007)。

这无疑与传统的收入效用理论相悖。

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Richard-Easterlin)在1974年对美国人的幸福水平的实证研究中发现的幸福悖论。

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许多人结合国际社会科学的成果对幸福悖论的成因及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现代经济学是构建于“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样一个核心命题之上的。

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发展经济是为了给人类创造更多的幸福,无奈事实却出现了与人们的愿望完全相反的情况: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有生活越富裕却越不幸福的现象。

这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幸福递减律”。

在现代性突飞猛进的过程中,幸福感的失落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方面,伴随着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而来的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是人们在心理、情感方面的困惑、不安、孤独、忧郁及焦虑的感觉日益增长。

于是,一个令人迷惑的重要问题是:为什么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这就是“幸福—收入之谜”或“幸福悖论”。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最近几十年中,许多国家收入急剧增长,而同期平均幸福却保持不变甚或下降了。

这一“幸福悖论”促使社会学家不得不对人们的幸福感问题加以重视和研究。

二、什么是幸福
对于人生来说,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自古以来,这就是一个看似容易,实际艰难的问题。

人们可能对它永远也不会有一致的答案。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它是人最难拥有,也最希望拥有的财富。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
对“幸福”的感知和判断往往千差万别,莫衷一是。

如丰衣足食会带来幸福,金榜题名会带来幸福,有钱有势会带来幸福,为所欲为可以带来幸福,有朋自远方来亦会带来幸福的感觉。

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有权的人不一定幸福,有钱也买不来幸福。

有人活得很长,但一点也不幸福。

幸福并不与财富的增加成正比。

在一般意义上可以认为,所谓幸福就是人们根据所内化的社会规范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和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在对自己生活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基础上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

幸福感不仅仅是微观的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体现,还是衡量宏观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证明,社会发展不能仅仅以经济增长为依据,社会成员的幸福感同样应成为其题中之意。

快乐、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从而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幸福,而不是收入,应当成为政策制定者的主要关注目标。

因此,衡量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需要一些比GDP、收入、财富更加全面的指标。

2006年《黄金时代》杂志刊发了一篇题为《离天堂最近的地方》的短文,文章讲述到,喜玛拉雅山脚下的国家不丹,年人均GDP仅为500美元,被列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却被世人誉为“离世界最远,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这个“离天堂最近”的国家所讴歌的社会价值观是:“国民幸福总值”比“国民生产总值”更为重要。

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改革以来的事实已经证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正因为如此,不断增长的“国民幸福总值”同样值得我们不懈追求。

三、如何追求幸福
1.幸福是一种精神追求,而不仅仅等同于物质满足
幸福是一种精神的愉悦,或者说是心理学所说的大脑的兴奋状态,而不是物质的满足。

按照生理心理学,这种兴奋状态来自于外部的刺激,也就是说有刺激才有兴奋。

而这种刺激就是人很想达到而又没有达到的目的、目标,或者说是理想、追求。

既然幸福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兴奋状态,那么没有刺激也就没有幸福;既然刺激是一种人想要达到而又没有达到的目标,那么当人达到了这个目标的时候,这种刺激也就逐渐消失了,也就没有幸福了。

如果把幸福等同于物质的满足。

此时的人不是不满足,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满足了才没有了幸福,因为没有了新的目标新的刺激了。

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时的人正是处于这种“死于安乐”的状态。

所以,在达到了一个目标以后,要控制“幸福递减律”,从而继续保持幸福,是要往前看去确立新的和更高的理想和目标。

而更高的目标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或者说必须要突破自我、突破私利。

因为为我、为私、为物质都是有限的。

一旦达到了,就再不会有幸福了。

但精神财富就不一样,它不但是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它的充分条件。

比起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更为幸福所必需。

若一个人没有了新的目标和追求,就没有了精
神支柱了,就垮了,就陷入了空虚、迷茫、失望甚至绝望之中。

我们不能设想一个心胸狭隘,见不得别人比他强的人是幸福的;我们也不能设想一个家庭分裂,妻离子散的人是幸福的。

一个没有自己事业,靠继承大笔遗产过着醉生梦死生活的人,充其量只是行尸走肉,谁也不会将幸福与他联系在一起。

而一个傻瓜就算腰缠万贯,又怎么能算是幸福?至于毫无仁爱之心,对世界对别人充满仇恨的人,当然更不会幸福。

2.幸福与痛苦是对立统一的
根据对立统一规律,幸福与痛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

莫罗阿:“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和苦恼形成的。

”比如:饥饿就是痛苦;人为全面小康而奋斗所吃的苦也是痛苦。

正因为有了这种痛苦才会有幸福,没有这些痛苦也就没有幸福了,正所谓“福兮苦所依”。

痛苦是一种心境,体验了痛苦,才会感觉到幸福的真正含义,这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互补的。

所以当人百分百的达到期了他所追求的目标,这时他就没有痛苦了,所以也就没有幸福了。

3、幸福与人生态度相关
心理学家们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它的心理机制可能根植于大脑中心。

幸福,这个人们一直追求,但又一直说不清楚的东西,是一个相对的、变化的概念。

今天某些要求得到了满足,人们会觉得自己幸福,明天他们可能就不再觉得自己幸福了。

因此,有人又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满足需要就是幸福”的说法。

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足常乐”,就是一种积极情绪。

比如: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消极的情绪使人沮丧,而积极的情绪催人奋进,幸福的人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努力消除消极情绪。

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算是幸福的呢?鼓盆而歌的庄子是幸福的,因为他懂得人贵适志。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是幸福的,因为他“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是幸福的,因为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幸福的,因为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苏东坡是幸福的,因为在他眼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当代大哲维特根斯坦,晚年身患喉癌,弥留之际,还让身边守候的人告诉世人:“我度过了多么美好的一生。

”在一般人看来,上述往圣先贤的一生都算不上幸福。

他们不是不够显达,就是默默无闻;不是屡经坎坷,就是身罹恶疾。

然而,他们却享有一般人难得的幸福。

4、交往与幸福
1977年,心理学家克格林(E.Klinger)做了一个广泛的调查,结果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人们被问到“什么使你的生活富
有意义”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回答,亲密的人际关系是首要的。

这些被调查者认为,如果与别人有良好的深刻的情感联系,生活就有安全感和满足感,反之则会感到生活平乏无味。

他们认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成功、名誉和地位,甚至超过了西方人最为看重的宗教信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