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 第一章 诊断疾病的步骤

合集下载

《诊断学》第9版课件—诊断疾病的步骤

《诊断学》第9版课件—诊断疾病的步骤

诊断疾病不能撒大网
➢ 必须按照诊断疾病的步骤进行,这种认识疾病的程序不能遗漏,不能跨越,一般不 容颠倒
➢ 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这种思维程序应该成为医生自觉的临床实践活动和临床思维方 法
诊断疾病的步骤是搜集临床资料,分析、综合、评价资料,提出初步诊断,验证 或修正诊断。
《诊断学》第9版课件—诊断疾病的步骤
主讲人:XXX
目录
CONTENTS
1 搜集临床资料 2 分析、综合、评价资料 3 提出初步诊断 4 验证和修正诊断
1
搜集临床资料
➢ 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获得的数据,与初步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一起,共同形成了初步诊 断推理的基础
➢ 如果一开始数据不准确,推理就会是错误的 ➢ 而获得有效数据的前提是娴熟的问诊和体格检查技能
3.辅助检查必须与临床资料相结合
➢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通常是基于对已有问诊和查体资料的分析,为了验证某种或几 种诊断假设而开具
➢ 由于检查时机和技术因素等影响,一两次阳性或阴性结果有可能不足以证实或排除 疾病的存在
在利用检查结果时必须考虑
➢ 假阴性和假阳性问题 ➢ 准确性,误差大小 ➢ 稳定性,有无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 ➢ 真实性,结果与其他临床资料是否相符,如何解释等 临床医生应结合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结果综合考虑,而不应简单的采用检查结果诊断 疾病。
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意义
通过对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医生应对疾病的
➢ 主要临床表现及特点 ➢ 疾病的演变情况 ➢ 治疗效果等 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为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初步诊断打下基础。
3
提出初步诊断
1.在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综合以后,结合医生掌握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将可能性较大的疾病排列出来,作为诊断假设。

诊断学第八版目录

诊断学第八版目录

诊断学第八版目录绪论第一篇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第二节皮肤黏膜出血第三节水肿第四节咳嗽与咳痰第五节咳血第六节胸痛第七节发绀第八节呼吸困难第九节心悸第十节恶心与呕吐第十一节吞咽困难第十二节呕血第十三节便血第十四节腹痛第十五节腹泻第十六节便秘第十七节黄疸第十八节腰背痛第十九节关节痛第二十节血尿第二十一节尿频、尿急与尿痛第二十二节少尿、无尿与多尿第二十三节尿失禁第二十四节排尿困难第二十五节肥胖第二十六节消瘦第二十七节头痛第二十八节眩晕第二十九节晕厥第三十节抽搐与惊厥第三十一节意识障碍第三十二节情感症状第二篇问诊第一章问诊的重要性与医德要求第一节问诊的重要性第二节问诊的医德要求第二章问诊的内容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第一节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第二节重点问诊的方法第三节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第三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第一节视诊第二节触诊第三节叩诊第四节听诊第五节嗅觉第二章一般检查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第二节皮肤第三节淋巴结第三章头部检查第一节头发和头皮第二节头颅第三节颜面及其器官第四章颈部检查第五章胸部检查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第二节胸壁、胸廓与乳房第三节肺和胸膜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五节心脏检查第六节血管检查第七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六章腹部检查第一节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第二节视诊第三节触诊第四节叩诊第五节听诊第六节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七章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第一节男性生殖器检查第二节女性生殖器检查第三节肛门与直肠检查第八章脊柱与四肢检查第一节脊柱检查第二节四肢与关节检查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第一节脑神经检查第二节运动功能检查第三节感觉功能检查第四节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第十章全身体格检查第一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第三节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第四节老年人的体格检查第五节重点体格检查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第二节骨髓细胞学检查第三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第一节血管壁检测第二节血小板检测第三节凝血因子检测第四节抗凝系统检测第五节纤溶系统检测第六节血液流变学检测第七节血栓弹力图检测第八节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查第二节粪便检查第三节痰液检查第四节脑脊液检测第五节浆膜腔积液检测第六节生殖系统体液检测第五章常用肾功能实验室检测第一节肾小球功能检测第二节肾小管功能检测第三节血尿酸检测第四节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检测第五节肾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第六章肝脏常用实验室检测第一节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第二节常见肝脏疾病的各种实验诊断项目指标变化特点第三节常见肝脏疾病检查项目的合理选择与应用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学检测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第二节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第三节血清电解质检测第四节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第五节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第六节其他血清酶学检测第七节内分泌激素检测第八节治疗性药物监测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第一节体液免疫检测第二节细胞免疫检测第三节肿瘤标志物检测第四节自身抗体检测第五节感染免疫检测第六节移植免疫检测第七节其他免疫检测第九章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第一节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查方法第二节病原体耐药性检测第三节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第四节病毒性肝炎检测第五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第六节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第十章其他检测第一节基因诊断第二节流式细胞术及其临床应用第三节染色体检测第四节床边检测第五篇辅助检查第一章心电图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第三节心房肥大和心室肥厚第四节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第五节心肌梗死第六节心律失常第七节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第八节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第二章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第一节动态心电图第二节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第三章肺功能检查第一节通气功能检测第二节换气功能检测第三节小气道功能检测第四节血气分析和酸碱测定第四章内镜检查第一节基本原理简介第二节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第三节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第四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第六篇病历书写第一章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第二章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第一节住院病历第二节门(急)诊病历第三节表格式住院病历第三章电子病历第七篇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第一章诊断疾病的步骤第一节搜集临床资料第二节分析、综合、评价资料第三节提出初步诊断第四节验证或修正诊断第二章临床思维方法第一节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及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第三节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第四节循证医学在临床思维中的应用第五节临床诊断思维的特点与常见诊断失误的原因第三章临床诊断的内容第一节诊断的内容与格式第二节诊断书写要求附录一:临床常用诊断技术附录二:临床检验参考值。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诊断学英文名称:diagnostics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必修考试总学时:64 学分:3.5 理论课学时:44 实验课学时:20适用对象: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

诊断学的内容包括问诊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器械诊断等,横跨多个学科,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课程十分强调临床技能训练和诊断思维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

因此诊断学可以说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诊断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临床技能培训、课间见习、考试。

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结合CAI 课件、VCD、录像、录音、投影、模型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方法和思维程序;临床技能培训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采用了现代化、功能强大的电子模拟人教学设备,从心肺听诊,到腹部触诊等各种教学功能,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

各种穿刺模拟人,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间见习是在病房进行,学生下科后,深入病房,进行床旁训练,在病房中了解病史采集方法,通过具体的病例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

了解各种异常体征及正规的检查手法。

在反复医疗实践中,逐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检查方法和检查技术,逐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考试是检验《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分理论考试与形成性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是对学期末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结业考试。

形成性考试采用实验课出勤考核及实际操作的完成情况考核,是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查体的能力,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诊断学(Diagnostics)总学时数:30学时学分: 1.5学分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和病理生理学等。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四年制)。

参考教材:1.《诊断学》,第2版,朱明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6月。

2.《诊断学》,第7版,陈文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4月。

3.《临床诊断学教程(中英文对照)》,波拉 . 斯蒂曼 . 北京:人民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是临床教学的一门必修课,是医学生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重要桥梁课。

同时也是临床各科的基础课。

《诊断学》是一门需经反复实践、通过连续培训才能初步掌握的学科。

该课程通过指导学生接触病人,学习问诊而客观地了解病情,检验专业学生要求能正确运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等物理检查方法来发现和收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通过大量的学习学习,达到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规范手法进行体格检查,熟悉常规项目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通过自学了解心电图机的操作并能熟悉常见的心电图改变,要求能看懂各种病历,最终使学生初步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方法。

二、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和临床意义。

2.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能熟悉掌握主诉、症状、体征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3.能以较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并掌握各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4.了解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了解心电图各波图像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形及各波、段的测量方法。

5.熟悉血、尿、粪便等常规项目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技术及常用临床检验项目的目的和临床意义。

了解实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意义。

三、学时安排:理论30节四、考核1.考核方式:理论笔试(闭卷)。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第一单元症状学细目一:发热要点:1.发热的病因2.发热的临床表现3.发热的问诊要点细目二:头痛要点:1.头痛的病因2.头痛的问诊要点细目三:胸痛要点:1.胸痛的病因2.胸痛的问诊要点细目四:腹痛要点:1.腹痛的病因2.腹痛的问诊要点细目五:咳嗽与咯痰要点:1.咳嗽的病因2.咳嗽与咯痰的问诊要点细目六:咯血要点:1.咯血的病因2.咯血的问诊要点3.咯血与呕血的鉴别细目七:呼吸困难要点:1.呼吸困难的病因2.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3.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细目八:水肿要点:1.水肿的病因2.水肿的临床表现3.水肿的问诊要点细目九:皮肤黏膜出血要点:1.皮肤黏膜出血的病因2.皮肤黏膜出血的临床表现3.皮肤黏膜出血的问诊要点细目十:恶心与呕吐要点:1.恶心与呕吐的病因2.恶心与呕吐的问诊要点细目十一:呕血与黑便要点:1.呕血与黑便的病因2.呕血与黑便的问诊要点细目十二:黄疽要点:1.黄疸的概念2.胆红素的正常代谢途径3.各型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4.黄疸的问诊要点细目十三:抽搐要点:1.抽搐的病因2.抽搐的问诊要点细目十四:意识障碍要点:1.意识障碍的病因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嗜睡、昏睡、昏迷、意识模糊、谵妄)3.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第二单元问诊要点:问诊的内容第三单元检体诊断细目一:基本检查法要点:1.常用触诊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2.叩诊的方法及常见叩诊音3.嗅诊常见异常气味及临床意义细目二:全身状态检查要点:1.体温测量2.脉搏检查3.血压测量4.发育判定5.营养状态检查6.意识状态判定7.面容检查8.体位检查9.步态检查细目三:皮肤检查要点:1.弹性、颜色、湿度检查2.皮疹、皮下出血、蜘蛛痣、皮下结节检查3.水肿、皮下气肿和毛发检查细目六:颈部检查要点:1.颈部血管检查2.甲状腺检查3.气管检查细目七:胸壁及胸廓检查要点:1.胸部体表标志及分区2.常见异常胸廓3.胸壁静脉检查4.胸壁及胸骨检查5.乳房检查细目八:肺和胸膜检查要点:1.肺和胸膜视诊(呼吸类型、频率、深度、节律)2.肺和胸膜触诊(触觉语颤、胸膜摩擦感)3.肺部叩诊4.呼吸音听诊(正常呼吸音、病理性呼吸音)5.啰音听诊6.胸膜摩擦音听诊7.听觉语音检查8.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体征(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肺不张及气胸)细目九:心脏、血管检查要点:1.心脏视诊(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2.心脏触诊(心脏震颤、心包摩擦感)3.心脏叩诊(心脏浊音界)4.心脏瓣膜听诊区5.心率听诊、心律听诊6.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制7.心音听诊(正常心音、心音改变、喀喇音、奔马律及开瓣音)8.心脏杂音产生机制9.心脏杂音的特征10.各瓣膜区常见杂音听诊11.心包摩擦音听诊12.血管检查及周围血管征13.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体征(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与关闭不全、心力衰竭、大量心包积液)细目十:腹部检查要点:1.腹部视诊(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和蠕动波)2.腹部触诊(腹壁紧张度、压痛和反跳痛)3.腹内脏器触诊(肝、胆、脾、肾、膀胱)4.正常腹部可触及的结构,腹部肿块触诊5.腹部叩诊(叩诊音,肝、脾、膀胱叩诊)6.胃泡鼓音区和移动性浊音叩诊7.腹部听诊(肠鸣音、上腹部振水音、血管杂音)8.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急性腹膜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肠梗阻)细且十一:肛门、直肠检查要点:1.肛门、直肠视诊2.肛门、直肠指诊细目十二:脊柱与四肢检查要点:1.脊柱检查(弯曲度、活动度、压痛与叩击痛)2.四肢、关节检查(形态、运动功能)细目十三:神经系统检查要点:1.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2.感觉功能检查、感觉障碍及其常见类型3.运动功能检查(肌力、肌张力、不自主运动、共济运动)4.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5.神经反射检查(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细目二:血栓与止血检查要点:1.出血时间测定2.血小板聚集试验3.凝血因子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4.纤溶活性检测(D-二聚体、3P试验)5.口服抗凝药治疗监测细目三:骨髓检查要点:1.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2.骨髓增生水准分级细目四:肝脏病实验室检查要点:1.蛋白质代谢检查(血清蛋白测定、血清蛋白电泳)2.胆红素代谢检查3.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ALT、AST、ALP、γ-GT、LDH)4.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查细目五:肾功能检查要点:1.肾小球功能检测(CCr、Cr、BUN、血β2-微球蛋白、GFR)2.肾小管功能检测(尿β2-微球蛋白、莫氏试验)3.血尿酸测定细目六:常用生化检查要点:1.糖类检查(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糖化血红蛋白)2.血脂测定3.电解质检查(血清钾、钠、氯、钙、磷)4.血清铁及其代谢物测定(血清铁、铁饱和度、铁蛋白)细目七:酶学检查要点:1.血、尿淀粉酶测定2.心肌损伤常用酶检测(CK、CK-MB、LDH及其同工酶)3.心肌蛋白检测(cTnT、cTnI)细目八:免疫学检查要点:1.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2.感染免疫检测(AS0、肥达反应)3.肿瘤标志物检测(AFP、CEA、CA125、PSA、CA19-9)4.自身抗体检查(RF、ANA、ENA抗体谱、抗双链DNA抗体、ATG、ATM)5.C反应蛋白(CRP)检测细目九:尿液检查要点:1.一般性状检查(尿量、颜色、气味、比重)2.化学检查(蛋白、糖、酮体)3.显微镜检查(细胞、管型、菌落计数)4.尿沉渣计数细目十:粪便检查要点:1.粪便标本采集2.一般性状检查(量、颜色、性状、气味)3.显微镜检查(细胞、寄生虫)4.化学检查(隐血试验、胆色素检查)5.细菌学检查细目十一:痰液检查要点:1.痰液标本的收集方法2.一般性状检查(量、色、性状、气味)3.显微镜检查4.病原体检查细目十二:浆膜腔穿刺液检查要点:1.浆膜腔积液分类及形成原因2.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细目十三:脑脊液检查要点:1.脑脊液检查的适合证、禁忌证2.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细目三:常见异常心电图要点:1.心房、心室肥大2.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3.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早搏、异位性心动过速、颤动、房室传导阻滞、预激)4.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第六单元影像诊断细目一:超声诊断要点:1.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2.二尖瓣狭窄、扩张性心肌病的异常声像图3.胆囊结石、泌尿系结石的异常声像图4.脂肪肝、肝硬化的异常声像图细目二:放射诊断要点:1.X线的特性及成像原理2.X线检查方法3.CT、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应用4.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5.循环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6.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检查及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7.泌尿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8.骨与关节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9.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细目三:放射性核素诊断要点:1.脏器显像检查(甲状腺、心肌灌注)2.体外竞争放射分析(TT3、FT3、TT4、FT4、TSH、C肽、胰岛素)第七单元病历与诊断方法要点:1.病历书写的格式与内容2.确立诊断的步骤及原则3.诊断内容及书写。

诊断学医学影像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和诊断步骤

诊断学医学影像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和诊断步骤

第三节
作为一名影像诊断医师,不但要熟悉各种成像 技术和检查方法的典型正常表现,而且还应学 习和掌握诸如上述所谓“不典型” 正常表现,避免 将它们误为异常而导致错误诊断
辨认异常影像表现 (1)
第三节
l辨认图像异常表现是以熟悉正常影像表现为前
提条件的。在此基础上,发现受检器官和结构 的形态、密度、回声和信号强度是否发生改变
医学影像学检查的限度 (2) 第三节
即使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表现,由于通常反映 的是大体病理所见,并非组织学表现,因此对 这些异常表现并非均能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 这是影像学检查的限度
医学影像诊断步骤
(一)了解影像学检查的目的 (二)明确图像的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 (三)全面观察和认真分析 (四)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诊断缺乏特异性,同样的 异常表现可以在不同疾病中出现,此即所谓 “异 病同影 ” 。此外,同一疾病也可因发展阶段不同 或类型不同而有不同的异常表现,此即所谓 “同 病异影 ”
医学影像学检查的限度(1)第三节
应当指出,影像学检查虽然是重要的临床诊断 方法,甚至是某些疾病的主要诊断方法,但是 仍然有一些限度。并非所有疾病行影像学检查 均能发现异常表现
辨认异常影像表现 (3)
第三节
CT和 MRI检查时,获得为数众多的图像,对每 幅图像亦都需要认真、仔细的观察,即使是通 过图像后处理所获得的重组图像或三维图像, 阅读时也要参考源图像,只有这样才不致于遗 漏和忽略明显或不明显的异常表现
异常表现的分析归纳( 1)
①病变的位置和分布: ②病变的数目: ③病变的形状: ④病变的边缘: ⑤病变的密度、回声和信号强度: ⑥邻近器官和组织改变: ⑦器官功能的改变:
第一章 总论
第三节 医学影像诊断原则 和诊断步骤

诊断流程PPT

诊断流程PPT

明确疾病定义(前世)
1.首先明确疾病的定义。 例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指由于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
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 作,TIA临床症状一般多在1-2小时内恢 复,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 且影像学上没有急性脑梗死的证据。
发病机制(前世)
发病机制 1.微栓塞 2.血流动力学改变 3.血液成分改变 4.其他
此步骤考验一个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 为诊断奠定基础。
拟诊诊断、鉴别诊断(前世)
初步予以拟诊诊断。 围绕拟诊诊断进行全面鉴别诊断的列出。 例如:TIA鉴别诊断: 1.部分性癫痫;2.梅尼埃病3.良性阵
发性位置性眩晕症BPPV)4.偏头痛(可 伴有偏身感觉障碍或语言障碍)5.其他。
拟诊诊断、鉴别诊断(前世)
拟诊诊断确立(前世)
我们多采取“一元论”走天下。 尽量采取一元论解释,切记勿“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林子大了啥鸟都有”
经验之谈:可能你初步拟诊诊断的疾病 只是冰山一角,例如:一老年患者活动 后心慌、气促,简单查体颈静脉怒张、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辅助检查BNP增高、 心脏彩超提示射血分数降低性心衰,切 记心衰原因就是心脏冠脉栓形成导致的, 心衰是树木、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森林。
和呕吐,大多数不伴有耳鸣,为脑干前 庭系统缺血的表现,少数伴有耳鸣,是 迷路动脉缺血的症状。不伴有其他后循 环缺血缺血症状的孤立性眩晕多数不是 TIA。 特征性症状:交叉性感觉障碍。 可能出现的症状:小脑和脑干缺血引起
主诉、症状、查体的阳性体征
结合患者的叙述的主诉及症状及查体 可见阳性体征进行穿插思维综合。
夜鹰不落-作
前世-今生-流程
1.首先明确疾病定义 2.发病机制 3.患者的主诉,症状,和鉴别诊断症状 4.结合主诉及症状查体的阳性体征。 5.拟诊诊断,及鉴别诊断, 6.行主诊断辅助检查及必要时鉴别诊断辅助检查 7.拟诊诊断确立(一元论) 8.反向思维推算,有无你自己诊断的只是一个致命性疾病的 一个并发的普通诊断? 9.拟诊诊断,症状及体征及辅助检查,与人卫9版疾病的对 比,有无未体现的症状和体征,这些未体现的症状和体征 是否符合鉴别诊断其中的疾病???? 10.拟诊诊断初步成立,进一步临床治疗,验证或修改主诊 断!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诊断学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学分与学时:90学时(理论课54学时,见习课36学时),5.5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一)《诊断学》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为适应新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办学规模的发展,适应21世纪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按照教育部和全国高等医学建设研究会的要求,制定了本教学大纲。

(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问诊、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和心电图检查。

针对五年制预防、口腔医学专业特点,本大纲仅要求选择讲授部分内容,其它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诊断学》总教学时数为10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0学时,实验操作或临床实习48学时,但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适当调整。

(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接触临床,参加实验,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验,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检查基本技能,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并在临床各科教学和临床实习中不断强化。

(四)诊断学的要求1.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学会问诊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2.掌握典型体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掌握体检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查体的顺序与手法)。

3.掌握实验诊断内容的基本理论、正常值、临床意义和应用指征。

4.熟悉心电图各波图形产生的基本原理;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初步掌握心电图各波图形特点及测量方法。

5.学会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逻辑推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具有独立书写完整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教学时数分配表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目的要求】诊断学是应用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的方法学;是临床各科的共同基础,是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检查基本技能非常重要的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诊断疾病的步骤
诊断疾病的程序,应有四个步骤:①搜集临床资料;②分析、评价、整理资料;③提
出初步诊断;④确立及修正诊断(图6-1-1)
(一)搜集临床资料
1.病史
症状是病史的主体。

症状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与演变情况,对于形成诊断起重要作用。

详尽而完整的病史大约可解决近半数的诊断问题。

但症状不是疾病,医生应该透过症状这个主观感觉异常的现象,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来认识和探索客观存在的疾病特点。

病史采集要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病史要反映出疾病的动态变化及个体特征。

2.体格检查
在病史采集的基础上,应对病人进行全面、有序、重点、规范和正确的体格检查,所发现的阳性体征和阴性表现,都可以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体格检查结合病史资料大约可解决半数以上的诊断问题。

在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核实和补充病史资料,因此,应边查边问,边查边想,使获得的资料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无疑会使临床诊断更准确、可靠。

在选择检查时应考虑①检查的意义;②检查的时机;
③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④安全性;⑤成本与效果分析等。

(二)分析、评价、整理资料
对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所获得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是非常重要但又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疾病表现是复杂多样的,病人因受神经类型、性格特点、文化素养、知识层次、心理状态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所述病史常常是琐碎、凌乱、不确切、主次不分、顺序颠倒、甚至有些虚假、隐瞒或遗漏等现象。

因此,医生必须对病史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使病史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这样的病史,才能为正确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结果必须与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结
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切不可单靠某项检查结果诊断疾病。

由于检查时机和技术因素等影响,一两次阴性结果往往不足以排除疾病的存在。

因此,在分析评价结果时必须考虑:①假阴性和假阳性问题;②误差大小;③有无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④结果与其他临床资料是否相符,如何解释等。

通过对各种临床资料的分析、评价和整理以后,医生应对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特点、疾病的演变情况、治疗效果等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为提出初步诊断打下基础。

(三)对疾病提出初步诊断
在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以后,结合医生掌握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将可能性较大的几个疾病排列出来,逐一进行鉴别,形成初步诊断。

初步诊断带有主观臆断的成分,这是由于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医生只发现了某些自己认为特异的征象。

由于受到病情发展的不充分,病情变化的复杂性和医生认识水平的局限性等影响,这些征象在诊断疾病中的作用常常受到限制。

这是导致临床思维方法片面、主观的重要原因。

因此,初步诊断只能为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提供依据,为确立和修正诊断奠定基础。

(四)确立及修正诊断
认识常常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初步诊断是否正确,也需要在临床实践中验证。

因此,提出初步诊断之后给予必要
的治疗;客观细致的病情观察;某些检查项目的复查以及选择一些必要的特殊检查等,都将为验证诊断、确立诊断和修正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临床上常常需要严密观察病情,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解决问题,或是开展讨论等,这在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和修正诊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诊断疾病不能撒大网。

必须按照诊断疾病的步骤进行,这种认识疾病的程序不能遗漏,不能跨越,一般不容颠倒。

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这种思维程序应该成为医生自觉的临床实践活动和临床思维方法。

2.体格检查
在病史采集的基础上,应对病人进行全面、有序、重点、规范和正确的体格检查,所发现的阳性体征和阴性表现,都可以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体格检查结合病史资料大约可解决半数以上的诊断问题。

在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核实和补充病史资料,因此,应边查边问,边查边想,使获得的资料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无疑会使临床诊断更准确、可靠。

在选择检查时应考虑①检查的意义;②检查的时机;
③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④安全性;⑤成本与效果分析等。

(二)分析、评价、整理资料
对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所获得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是非常重要但又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疾病表现是复杂多样的,病人因受神经类型、性格特点、文化素养、知识层次、心理状态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所述病史常常是琐碎、凌乱、不确切、主次不分、顺序颠倒、甚至有些虚假、隐瞒或遗漏等现象。

因此,医生必须对病史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使病史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这样的病史,才能为正确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对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结果必须与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切不可单靠某项检查结果诊断疾病。

由于检查时机和技术因素等影响,一两次阴性结果往往不足以排除疾病的存在。

因此,在分析评价结果时必须考虑:①假阴性和假阳性问题;②误差大小;③有无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④结果与其他临床资料是否相符,如何解释等。

通过对各种临床资料的分析、评价和整理以后,医生应对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特点、疾病的演变情况、治疗效果等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为提出初步诊断打下基础。

(三)对疾病提出初步诊断
在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以后,结合医
生掌握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将可能性较大的几个疾病排列出来,逐一进行鉴别,形成初步诊断。

初步诊断带有主观臆断的成分,这是由于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医生只发现了某些自己认为特异的征象。

由于受到病情发展的不充分,病情变化的复杂性和医生认识水平的局限性等影响,这些征象在诊断疾病中的作用常常受到限制。

这是导致临床思维方法片面、主观的重要原因。

因此,初步诊断只能为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提供依据,为确立和修正诊断奠定基础。

(四)确立及修正诊断
认识常常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初步诊断是否正确,也需要在临床实践中验证。

因此,提出初步诊断之后给予必要的治疗;客观细致的病情观察;某些检查项目的复查以及选择一些必要的特殊检查等,都将为验证诊断、确立诊断和修正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I临床上常常需要严密观察病情,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解决问题,或是开展讨论等,这在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和修正诊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诊断疾病不能撒大网。

必须按照诊断疾病的步骤进行,这种认识疾病的程序不能遗漏,不能跨越,一般不容颠倒。

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这种思维程序应该成为医生自觉的临床实践活动和临床思维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