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市场
百年品牌克诺尔以全球视野深耕中国市场

04□邮箱:lixiaofei789@ 广告■ 商 车百年品牌克诺尔 以全球视野深耕中国市场2019年1月17日,克诺尔在上海举行了媒体沟通会,系统介绍了克诺尔过去这一年做了哪些工作,面对未来又将有哪些规划,让《商用汽车新闻》记者感受到了百年品牌潜心耕耘中国市场的决心以及提供具有强大竞争力和适应性产品来满足中国商用车客户需求的信心。
提起克诺尔,业内人士都不陌生,在1905 年,乔治•克诺尔在柏林创办克诺尔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上世纪20年代,获得第一项商用车辆压缩空气制动装置专利,从此,克诺尔开启了商用车领域的业务发展。
114年以来,克诺尔始终致力于以行业革新者的姿态通过在系统解决方案方面的优势,推进商用汽车和运输技术的创新。
作为德国最成功的工业公司之一,克诺尔集团业务涉及全球主要大趋势产业:城市化、生态效益、数字化和自动驾驶。
在沟通会上,克诺尔向商用车媒体以及多位资深卡友展示了其在自动驾驶、空气供给、车辆制动、转向系统等方面丰富的产品。
这些产品致力于让车辆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智能,其中,安全是所有一切的根本。
自1973年第一款克诺尔盘式制动器诞生至今,现已拥有超过4000万卡车盘式制动器装车量和1000万的挂车盘式制动器的装车量,克诺尔成为了全球制动系统市场的领导者和商用车辆其他关键性安全系统的领先供应商。
伴随安全出行,紧密结合互联、减排、电动化和自动驾驶等四大趋势,为中国提供优质的产品、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服务,提高车辆安全、效益和可靠性,推动中国商用车智能化发展,携手用户共创•智享美好出行。
合纵融横智控未来移动出行1972年,克诺尔在商用车上引入ABS系统。
1993年,EBS实现了在商用车上的应用,现在数以百万计的ABS、EBS、ESP、AEBS和LDWS的应用,是克诺尔在车辆动态控制领域专长的持久见证,也构成克诺尔在ADAS和自动驾驶的潜力基础。
克诺尔始终以先进的专业技术引领全球商用车辆动态控制领域的发展,其一大技术特色,是独有的雷达和摄像头的数据融合技术,这可以让环境识别更精准,大大减少工作过程中的错误报警;智能冗余理念的全球平台化的提出,使得自动化系统拥有 “失效运行”模式(注:当系统发生故障时,所造成的损失会很小或者没有损失),并拥有低成本效益;新一代全球平台化的制动控制系统(GSBC)打破现有ABS和EBS系统架构,并对两者进行整合,提供可满足全球车辆基于同一平台实现制动系统的定制化,让车辆拥有更简易的系统布置。
以全球视野看中国发展:我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架构和趋势

以全球视野看中国发展:我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架构和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国家,从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大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架构和趋势,从全球视野来审视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架构中国的现代化架构可以被分为三个关键领域:经济、社会和政治。
这些领域都在发生变化,并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经济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全球经济史上最杰出的事件之一。
在过去40年中,中国的经济从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逐渐转变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经济变革的核心是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通过放宽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允许外国投资,中国的经济在短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快速发展。
今天,中国的经济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最显著的是人口老龄化和外部挑战的加剧。
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寻找与国际贸易合作的途径,并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的投资。
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并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
2. 社会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相当多的变化。
最显著的是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巨大差异。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为数亿人提供了基本的教育、医疗保障和可持续生计,但是这个富有多样性的国家仍然需要不断改进,以进一步实现全面现代化。
中国的社会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领导力和平等。
政治机构对社会的组织和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正在努力为未来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尊重人权且运作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
3. 政治无论哪个国家,政治机制的稳定性和效能都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中国采用了单一政党制,但目前的政治体系正在逐渐向更透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加强公共参与和民主化。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进步远远不足,需要持续的努力推进,以进一步增强调节机制和民间参与。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趋势随着中国继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趋势就变得越来越明显。
国际视野:中国现代化的全球眼光

国际视野:中国现代化的全球眼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正在迅速实现现代化进程。
然而,要想真正实现现代化,中国需要拥有一个全球眼光。
国际视野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指南,也是一个国家自身能力和竞争力的反映。
首先,国际视野能够为中国带来全球化的机遇。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拥抱全球化,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分享技术、资源和市场。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可以吸收各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自身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发展。
在全球化的时代,封闭和保守的视野将会使中国错失许多发展机遇。
其次,国际视野可以提高中国的全球影响力。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庞大经济的大国,中国的发展不仅仅关乎自身,也会对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只有通过拥有全球眼光,中国才能更好地理解并与其他国家进行对话、合作和竞争。
通过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中国可以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提高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和影响力。
同时,国际视野还能够帮助中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和压力,保护自身的核心利益和发展空间。
此外,国际视野可以促进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创新能力。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需要保持对其他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通过拥抱全球视野,中国可以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精华,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的软实力。
同时,国际视野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进步的关键。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中国可以在科技领域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创新思维,推动自身科技水平的提高。
然而,要拥有国际视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从教育、文化、媒体等多个方面加大力度。
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国际课程,吸引国际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文化交流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推广。
国家可以鼓励和支持艺术、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同时也吸引外国文化进入中国。
谢祖墀:以全球视野赢得未来

成 为跨 国 公 司 的一 个核 心市 场 , 因 为 中 国 市 场 不 仅 成 长 快 、 潜 力
大,而且 对跨 国公 司的重 要性 日
好 ,那也 可能 变成全 球领 先的竞
争对 手 , 至 超 越 其他 跨 国公 司。 甚 ” 有 着 2 多 年 管 理 咨 询 和 公 0
司 高层 管理 经 验 的 谢 祖 墀 ,在 2 0
级 合 伙 人 、 大 中 华 区 董 事 长 谢 祖
墀 接 受记 者 采 访 时 说 ,“ 争 是 好 竞 事 , 竞 争 能 促 进 企 业 成 长 。 但 在
状 况 : 运营 中国业 务 时难 以有 在
效 利 用 其 具 有 优 势 的 知 识 库 ,也 难 以 将 其 全 球 运 营 的最 佳 实 践 引
不太 明 白,也 不愿 意去 明 白。 因
此 ,他 们 有 必 要 对 中 国 国情 进 行
深 入 了解 。
益 彰 显 , 其 研 发 基 地 也 逐 步 转 移 到 中 国 来 ; 时 , 跨 国 公 司 在 中 同
国 市 场 不 仅 要 与 其 全 球 传 统 竞 争
世纪 9 0年 代初 就 回 国,并 在 上
激 烈 的 市 场 竞 争 环 境 里 ,将 形 成 赢者 和输者 格局 。在 中国市场打 拼 的 淘 汰 战 中 ,如 果 跨 国 公 司 能 真正 本 土化 ,那 将 会变 得更 强 : 如 果 中 国 企 业 能 在 中 国 市 场 磨 练
跨国 公司全球 视野中三道难题
为 什 么 在 中 国化 、 做 事 方 式 等 都 要 适 应 本 地 。 他 们 带 过 来 的 产 品 、 商 业 模 式 、 做 事 方 式 等 , 不 能 说 完 全 不 适 应 中 国 市 场 ,但 肯 定 不 一 定 适 合 中 国 各 地 市 场 。 他 们 往 往 只 适 应 中 国 高 端 市 场 的 风 格 ,却 难
中国资本市场:全球视野与跨越式发展

— —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 郑也夫
域名投资与域名争议
◎
尤晓东
28 .00元
该 书从 技术 、 管理 、 应 用 、 投资 、 争 议 等多 角度对域 名系 统进 行 了介绍 。 其 中 , 全 面 介绍 了域 名系 统 的构成 。 该书可 作 为域 名系 统相关课程教材使用 , 亦可作为互联 网相关课程的参考书 , 对互联 网应 用研 究人 员也有一 定 的参考 价值 , 对关 注 域 名投 资和 域 名争 议 的相关人 员则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
维普资讯
无 快乐 的经 济— — 人类获得满足 的心理 学 ( 修订版)
【美】提 勃 尔 西 托 夫斯 基
49 . 80元
该书分析 了人类动机和 满足 的心 理 学 , 解释 为什 么美国经 济史无 前例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繁荣未能使它的受益 者感到满意 。 目的在于研 究是什 么 力量 驱 动着人 们 、 人 们需 要什 么 以及 为什 么未获满足 的需要 能够解释 人 们— — 甚至 那些 富人— — 的不 满 , 这对 于我 们理 解 目前很 多社 会性 问题 都是必 要 的 。
出版社 网址 :
p W W W . c r u
. c o m . C Yl
人 大 教 研 网 : w w w . t t m e t c . o m
国外代号 : M526
统 一 刊 号 : C N l l — 1 5 1 7 /F
定价 : 8 .式发展
中国人 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 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 ( 2 0 0 8 )
吴晓求 等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对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球新兴产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各国都将促进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等领域;研发投入的规模不断扩大;制定和实施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扶持政策。
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在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政府应当主要致力于提供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合理选择关键领域对技术创新进行支持,依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有序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通过新兴产业的渗透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关键词]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万军(1969-),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发展、新兴经济体;(北京100835) 冯晓琦(1971-),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风险投资。
(北京100029)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09JZD0018)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期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赢得先机。
中国要想占据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就必须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发展新兴产业是推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尽管中国新兴产业的成长非常迅速,但如果将中国置于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成就与不足,这有助于我们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
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深刻改变全球产业格局(一)新兴产业将重塑全球产业体系二战结束后,技术创新频率的不断加快和持续变革的新技术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物、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出现了密集的技术创新,这些创新技术正在催生新兴的产业部门。
以全球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我的思考和感悟

以全球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我的思考和感悟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在不断变化,各国正在经历着自己的历史转型期。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中国正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现代化。
如今,对于那些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抱有疑问的人来说,这里有一些我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的现代化是如何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的。
这种区别在许多方面都有体现,例如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价值观等等。
在中国,现代化不是简单地对传统进行复制和转化,而是强调创新和变革。
中国式现代化更侧重于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与现代文明相融合。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进程,需要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
随着中国的繁荣和发展,一些全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例如环保、城市化和金融稳定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巨大的牺牲和付出,但是我们相信,在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的引导下,这些问题最终都将被成功解决。
再次,我们应该了解到中国式现代化仍然存在一些诸如贪污腐败、机会不平等和人权问题等难题。
这些问题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得到完全解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民的意识觉醒,相信这些问题最终都将得到解决长远而持久的解决。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离不开全世界的支持和合作。
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这需要我们抱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其他国家共创美好未来。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历史进程,需要我们倾注全力,去共同承担和推动。
中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相信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成功。
从中央到地方,中国正在不断推动现代化进程。
中国向世界提供了证据,说明基于自主开发的政策和战略的实施,可以带来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始终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贫困减缓、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保护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
中国与世界——全球化视野下中国

五、挑战与对策
• • • • 发展模式: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国际与国内压力的平衡 市场与社会的平衡 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
• 2、卡尔普兰尼关于资本主义经济长程运动推动 力的论述。受两个走向完全相反的力量推动。这 两个力量一个是关于社会保护的努力,一个是关 于释放市场力量的努力。
三、中国百年的回顾与反思
• • • • • • 1、近代中国的衰落 辉煌的传统中华帝国!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中国为何落后? 第一波全球化中列强马对中国的指责。 • 全球化的逆转?
四、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 • • • • • • • 第四大经济体! 成长最快的国家! 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 第三贸易大国(即将第一商品出口国) 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最大的金属消费国! 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即将成为最大的能源消耗国!
• 2006年中国消费了世界上: 32%的钢 30%锌 25%铝 23%的铜
• 2、制度的测量:国际金融秩序的变迁 • 第一波全球化以英国霸权支持下的金本位以及各 种双边及多边贸易关税协定为重要的制度性基础。 • 第二波全球化: • 第一阶段布雷顿森林体制为基础的国际金融秩序 和以关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秩序。 • 第二阶段里根主义与撒切尔主义
• (二)对全球化的社会学解读 • 1、一个是美国社会学家吉瓦尼阿里奇关于霸权周期 的理论。 • 阿里奇指出,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经济在每个霸权 支撑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均经历了资本积累的周期。在 每个周期里,当经历了一次主要的生产与贸易的扩张 后,过度积累的资本以及国与国之间对流动资本的竞 争均导致金融与财政的扩张。而金融与财政的扩张迟 早会导致一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全球规模的危机。在 这种危机中,旧的霸权与它所支持的国际经济秩序垮 台,新的霸权与它所支持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在资 本主义史上,这种周期在荷兰霸权,英国霸权,以及 战后的美国霸权下均出现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視野中的明清市場岸本美緒前言從十六世紀以來,美洲和日本的白銀大量地流入中國--這一事實很久以前已成為明清史研究者的共識。
這十多年來,在「全球歷史 (global history)」的研究潮流中,明清中國的白銀吸收力重新為世界研究者所關注。
雖然如此,明清中國為甚麼能夠吸收如此大量的白銀?海外白銀給予中國國內經濟以如何影響?中國國內經濟是否依靠海外白銀的流入?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仍然成為研究者們爭論的對象。
之所以然,大概因為研究者們對明清時代「市場」的性質沒有在方法論上進行充分討論,各自採用的理論模式之間欠缺反復琢磨的機會。
在本文中,筆者對近年來圍繞明清中國白銀流入而展開的論戰(本文中姑且略稱「白銀論戰」),主要從市場性質這一方面來進行初步整理1,儘量弄清各位論者主張背後的市場觀,來摸索解決問題的線索。
白銀論戰的前史海外白銀流入中國是中國經濟史研究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起步以來的重要問題之一。
Blair and Robertson編《菲律賓諸島誌》(1905)、H. B. Morse的《東印度公司中國貿易編年誌》(1926-29)等資料性著作中包含大量有關白銀流入的記載。
到了1930年代,小竹文夫、百瀨弘、梁方仲等學者使用這些資料開始研究白銀流入中國的具體經過。
當時他們對明清經濟的性質有甚麼看法呢?小竹文夫雖然在他有關白銀流入的論文中沒有明確地討論當時的經濟性質問題,但他在另一篇論文中強調近世2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所有的方面來看並不是「封建社會」。
小竹認為近世中國人除了「農民式自足性特徵」外,還有「商人式交易性特徵」,他似乎把白銀流入這一事實結合於近世中國商品經濟的自由發展。
百瀨弘在他極其翔實的白銀流入研究中也沒有提到明清經濟性質問題,但他在國民政府幣制改革前夕發表的題為〈中國銀元的沿革〉的論文中使用「封建」一詞來表示中國政治機構的性質。
據他認為,只有清代前期大量從海外進口白銀,「日益發展的內地商業和作為封建專制國家的大清帝國的財政才能順利地進展」;其後在十九世紀,外國銀元充溢於中國市場,「清末幣制呈現世界史上罕見的紛亂狀態」;目前雖然有幣制改革的企圖,但除非徹底變革封建性政治機構和平面性、分散性經濟機構,否則中國的幣制統一是不可能實現的。
最早關注到白銀流入問題的這兩位日本學者對明清經濟的說法並非矛盾,可是著重的側面各不相同。
海外白銀的大量流入一方面體現了「封建」式限制薄弱、相當自由的中國商品經濟之活躍發展,但從另一1參加論戰的研究者已經各自對以往的相關研究進行整理,筆者收益良多,但就市場性質這一點來說,似乎還有更加深入討論之餘地。
2在這裡小竹所謂的「近世」是指從唐宋之交到清末乃至現代(1930年代)的時代。
參看小竹《近世支那經濟史研究》頁34-36。
方面來說,則與中國經濟機構的平面性、分散性--換言之,即缺乏有機整體性--有關。
圍繞白銀流入現象的這兩種看法,或許可說是與現在的白銀論戰遙相呼應的。
二戰以前有關白銀流入的研究,雖然相當實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沒有試圖用經濟學模式來說明白銀流入的原因和效果。
1950年代的彭信威和全漢昇的研究,用各自不同的理論模式來探討白銀流入問題。
彭信威在他的巨著《中國貨幣史》中,對白銀流入和中國物價的關係作了如下解釋:「我並不是說,物價的上漲和白銀數量的增加有機械的聯繫。
那時世界白銀的價值已經降低,但在中國,對白銀的生產力還沒有提高到世界其他地區的水平,所以白銀還是維持著原有的購買力,一定要等到中國人能充分利用低價的白銀,那時白銀在中國的購買力才會同它的價值相符」3。
在這裡彭信威用的「生產力」「價值」等語詞大概是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前提的,但他主張的內容頗近於Dennis Flynn等學者最近著作中的「微觀經濟學」分析,即:因為美洲白銀的「生產成本 (cost of production)」很低,所以美洲白銀流入到白銀購買力仍然較大的中國時,能夠產生頗高利潤;但當中國對白銀的「存儲需求(inventory demand)」通過長期的白銀流入而一致於「存儲供給 (inventory supply)」時,對中國的白銀輸出不再產生利益而趨於減少4。
全漢昇在〈美洲白銀與十八世紀中國物價革命的關係〉以及其後陸續發表的相關論文(多數為與王業鍵共著)中,主要以貨幣數量說(特別是Fisher方程式)來解釋清代的物價動向,即:貨幣的流通量和物價之間呈正比關係。
但他們還注意到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以及糧食生產成本的上昇等多方面因素。
雖然彭信威和全漢昇使用的模式不同,但是他們都似乎認為,通過白銀流入,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之間逐步走向平均化,儘管中國和其他地區之間有一百年以上的時間滯差。
彭信威認為,白銀在中國的購買力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水平逐漸趨於一致。
全漢昇把十八世紀中國的物價騰貴看做是來得稍遲的物價革命,即:「因為中國和美洲的距離較遠,(中略)因此,中國的物價並不像歐洲那樣早在十六七世紀便已開始上漲,而遲至十八世紀纔發生激劇的變動」。
5這兩位學者的研究可說是試圖在全球視野中,用經濟學模式來考察明清白銀流入史的先驅性研究。
但到了1970年代,有關明清時代白銀流入的研究,受到歐美經濟學、歷史學新潮流的影響,經歷了較大的變化。
在這裡所謂的「新潮流」並不是指明確的某一學派,而是泛指一種研究動向,其中包括經濟學上的「依附理論(dependency theory)」、法國歷史學界提煉出來的「變動局面(conjuncture)」概念6,以及綜合兩者的E. Wallerstain的「近代世3彭信威,《中國貨幣史》,頁856。
4Dennis O. Flynn, “The Microeconomics of Silver and East-West Trade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Dennis O. Flynn and Arturo Giráldez, “China and the Spanish Empire.” 據Flynn等學者的看法,因為白銀等貨幣金屬跟一般商品不同,不是通過消費而消失的,所以就貨幣金屬來說,重要的不是生產、消費的數量,而是被積存下來的整體數量(stock, inventory).5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第二冊,頁506。
6在日本,宮崎市定是最早將「景氣變動」概念適用於中國史的學者。
據礪波護介紹,宮崎在1960年前後作為巴黎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教書時,形成了「景氣變動史觀」的構思(宮崎著、礪波編,《東洋的近世》,頁259)。
那時候法國近世經濟史學界正處於以C-E. Labrousse, Jean Meuvret界體系(等為中心的變動分析之鼎盛時代。
the modern world system)」論等。
William S. Atwell在1977年發表了〈關於白銀、外貿與晚明經濟的小研究〉,雖然篇幅不長,卻是一篇代表1970年代新動向的論文。
據他認為,十六世紀後半期以後的中國經濟,通過白銀流入,與東亞各地乃至世界經濟息息相關,但這個相關性同時意味著中國經濟對海外白銀的依靠性:「在十七世紀初期的東亞,貨幣金屬的流通並非總是順暢的,中國的商人和生產者所體驗到的是其後在十八世紀困擾了印度人,甚至在當今的發展中國家也並不少見的狀況。
在交易高峰期所得到的豐厚利潤的誘惑下,他們太過於依靠擴大的貨幣經濟,尤其是為了增加貨幣金屬的存儲量,而依賴於極不穩定的出口市場。
當出口市場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而縮小時,輸入中國的銀就減少,作為其後果的流動性和信用危機,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悲慘的。
」7Atwell的1986年論文裡所謂的東亞「十七世紀危機」是這些危機的一例。
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影響和白銀供給的不穩定在東亞也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德川初期的日本和明末的中國共同遭受了這場危機的衝擊,但兩者的命運不同。
日本度過了危機,而在中國,這一危機成了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8如果像Atwell主張的那樣,明清貨幣經濟依靠於出口市場的話,明清經濟的盛衰肯定在相當程度上關係到國家的貿易政策與世界經濟的動向。
不少學者從這些觀點來討論清代幾次「危機」的原因。
比如,岸本美緒考察了十七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的「康熙蕭條」,林滿紅分析了十九世紀前半期的「銀錢比價危機 (silver-copper coin crisis)」。
9兩者與Atwell 相同,都強調當時中國國內經濟對海外白銀的依靠性。
在本文中將這些看法略稱為「白銀依賴論」。
白銀論戰的焦點正在於這一「白銀依賴論」的當否──明清國內經濟的順利進行到底依靠海外白銀的流入與否?對「依靠論」的批評白銀論戰的較多部分是有關各種經濟局面中具體經濟指標的討論,比如,明清交替時期的白銀流入量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康熙年間的糧價降低在哪一年開始等問題10。
這些問題當然重要,但在這裡姑且不論這些具體實證性問題,而集中探討各位論者作為前提的市場觀。
首7William S. Atwell, “Notes on Silver, Foreign Trade, and the Late Ming Economy,” p.8. 88參看Atwell,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Seventeenth-century Crisis’ in China and Japan”. P. Chaunu已在1960年代指出白銀流入的減少為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但這個論點到了1980年代纔受到廣泛關注。
作為相關的著作,參看Frederic Wakeman, Jr., The Great Enterprise.9參看岸本美緒《清代中國の物價と經濟變動》以及Man-houng Lin, China Upside Down.當然這些研究者並不是主張白銀問題是當時經濟困難的唯一原因,但詳細的介紹在此從略。
10在這裡只舉若干主要著作。
關於明清交替時期,參看von Glahn, Fountain of Fortune;do., “Myth and Reality of China’s Seventeenth-Century Crisis”; Moroughney and Xia,“Silver and the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 Atwell, “Another Look at Silver Imports into China, ca. 1630-1644”; 李隆生《晚明海外貿易數量研究》,等。
關於康熙時期,有von Glahn, Fountain of Fortune;岸本美緒〈明末清初の市場構造〉。
關於道光時期,有von Glahn, “Foreign Silver Coins in the Market Culture of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Alejandra Irigoin, “The End of a Silver Era”.先看批評「白銀依賴論」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