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语文10螳螂捕蝉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精选14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精选14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精选14篇)六年级《螳螂捕蝉》篇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

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

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

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篇2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螳螂捕蝉》讲了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一教材分析:这是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的(说苑正谏).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不要顾此失彼,要通盘谋划.教学目的: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构想本文由学生自读,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并当堂背熟全文。

教学时间: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一、朗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2、指名读课文二、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1、默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2、两人一组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三、逐字逐名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在每句话前标上序号,全文共七句话.2、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逐字逐句对照注解,译文,准备.(2)投影出来,学生口头完成练习:“其”常作(1)他,他们 (2) 那,那个,那些.这两种解释,下面每个“其”指的是什么.告其左右曰( ) 露沾其衣( ) 其上有蝉( )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 面不顾其后之患也( ) 乃罢其兵( )(3)学生试讲每句话的意思.学生试讲,老师做必要的指点,讲解.重点理解和解释”阅读思考,练习中带点的词语.逐字弄懂第五句话,准确地译成白话.四、总结课文中心思想.1、指名详细讲述故事2、画出课文的中心句,理解含义。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篇1作为语言的四种基本技能之一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螳螂捕蝉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身。

⑤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 ) ⑴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⑴黄雀延颈(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⑴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⑴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⑴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螳螂捕蝉参考答案:1、⑴要;⑴旁边;⑴伸2、⑴树;⑴蝉;⑴螳螂;⑴黄雀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⑴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

⑴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螳螂捕蝉参考译文: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

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篇2《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作者:扬中市实验小学陆智华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7《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执教:扬中市实验小学陆智华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咱们要上的课文是——螳螂捕蝉,(教师板书课题)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声旁准确地读出读音了,咱们大声地念念它,好吗?读“螳螂”二字——齐读课题过渡:螳螂捕蝉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吗?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轻轻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碰到生字,对照着文后的生字表认认、记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篇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2,学科:语文2.课时:两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课题第十课:螳螂捕蝉教学方面: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1.学习课文,了解、复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始末。

2.知道少年如何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了解故事与现实的联系。

3.学习少年勇敢、机智的品质和吴王的知错能改。

重点:了解故事,弄清少年如何通过故事劝服吴王放弃攻楚。

难点:了解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代表现实中的何方,弄清利害关系。

课前准备:有关历史资料,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复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的掌握。

(出示词语1)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学生读词)二、学习课文:1.导入: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呀,可是一意孤行,还下了死命令,说谁去劝他,他就处死谁。

命令一下,大臣们可都不敢作声了。

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向吴王讲了一个故事,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听完了请你们也讲讲这个故事。

2.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请你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如果记不好,可以参考刚才的词语。

(出示词语2,学生讲故事。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相关推荐《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蝉》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

”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

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它的下面。

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注释】[1]蝉:知了。

[2]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3]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4]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5]旦:早晨。

[6]子:你。

[7]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附”同“跗”,脚背骨。

[8]延颈:伸长头颈。

[9]务欲:一心想要。

[10]前利:眼前的利益。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
10、螳螂捕蝉
(寓言故事)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
味深长的道理,用简单的事实表现
较深刻的道理的带有劝喻、讽刺意 义的小故事。
出处:西汉《刘向· 说苑· 第九卷· 正谏》“园中 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 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 知黄雀在其傍也!” 释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行事 仅顾前而不顾后。 或喻目光短浅, 仅视眼前 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 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利益
蝉 螳螂 黄雀
露水 蝉
祸患
螳螂 黄雀
拿着弹弓 的少年
螳螂
从这则小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 么?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 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 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 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 伏着祸患呢!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 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 乘虚而入 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 不堪设想。 不堪设想
因为吴王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 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却没 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 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打 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学到这里,你们对吴王有 什么了解呢?
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
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
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
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
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
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 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quàn

《螳螂捕蝉》课文原文

《螳螂捕蝉》课文原文

《螳螂捕蝉》课文原文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感知
理解寓的深刻言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
话,能复述课文是本课教学重点。大臣们劝阻吴王出兵的理由“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与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实质上是相同的,这种前呼后应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渗透。
学习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从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入手,让熟悉这个成语故事的学生简单讲一讲。板书课题,师述:这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故事,其中蕴涵着怎样深刻的道理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7、结合上下文体悟“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个句子的含义。
这句话是少年告诫吴王不要轻易攻打楚国的理由,也是这篇寓言故事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学生要记住)
正是这句含义深刻的总结语惊醒了吴王,使吴王“恍然大悟”,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请同学们读第12自然段。
4、检查初读。
三、指导学生说清事情的起因。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抓住“虽然……但……”和“如果……将……”的复句关联词来理解大臣们建议的正确和考虑的周全。抓住“乘虚而入”和“不堪设想”来体味后果的严重性别。抓住“固执”一词,通过语言、语气来体味吴王的主观、专横。
、四、同志们,吴王的决定后来改变了吗?(改变了)是谁劝说的?(少年)吴王这么固执、专横,这个少年是怎么巧劝的呢?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一起学习。
三、总结全文。
1、学生说说“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说一说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达标测试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弹弓(dàn tán)处(chǔchù)理发(fāfà)现
少(shào shǎo)年大将(jiāng jiàng)
2、解释加点的字词。
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毫不介意()恍然大悟()禀报大王()
2、读读下面两个句子,体会一下带点字的意思。
(1)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
4、读9至1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少年讲的这番话中哪一句最打动吴王的心?
(2)吴王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道理?
(3)你对这个少年有什么看法,简要写下来。
材料补充
2、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这句话,特别是“死”字的意思。
3、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转来转去”“毫不介意”和“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句来体会少年巧劝吴王的决心。
4、朗读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文章所表住描写“蝉”“螳螂”和“黄雀”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以及通过对少年的动作和心理分析展开想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注意故事的情节性。(2)、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词典、讨论理解。(3)、指导读好文中的长句子。(4)、在读书过程中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画上记
号。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
3、小组讨论。
教研联合体语文备课
备课教师
备课单位
课题
10螳螂捕蝉
课型
新授
审核人
年级
六年级
编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文
中有关词语。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
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个性化修改补充
教后感:
对本教案的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生词。
2、理解有关词语。
毫不介意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
3、读课文。
4、说说事情的起因。
二、吴王的决定改变了吗?这位少年是怎么巧劝的?学习
第二到十一自然段。
1、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清楚少年劝说的过程和巧劝的内
容。体会少年巧劝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让学生能复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