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螳螂捕蝉
2024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螳螂捕蝉教案含反思苏教版

10.螳螂捕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行思议”“茅塞顿开”“逍遥自由”“毫不介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创建性地复述课文。
3.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告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4.借助语言文字,体会少年劝谏之奇妙与才智。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一、开宗明义,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板书课题)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
)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许多,比如:蜻蜓、蚂蚁、蝴蝶、蚂蚱。
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
(举例:青蛙、蛇、蚯蚓。
)3.大家一起齐读课题。
4.“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有时也写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扫除障碍,学好字词1.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词语,大家能读精确吗?出示:诸侯国祸害不行思议固执劝阻侍奉茅塞顿开候。
请大家视察它们的字禀报隐伏毫不介意2.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再互读一遍,相互提示订正。
3.再看两个形近字,出示:侯形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呢?4.引导组词。
5.文中还有一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吗?出示:处死露水举起前爪6.指名读。
三、初读课文,了解梗概1.分段开火车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2.《螳螂捕蝉》这篇课文究竟讲解并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谁能用简洁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吴王确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通用6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篇1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后分小组讨论(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3、逐步讲解问题:(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5)齐读这一段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问题三:(先不讲)(三)过渡: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3.比较句子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蝉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螳螂要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黄雀正要啄食螳螂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螳螂和蝉的习性和生态特征;•掌握诗句的理解方法,理解诗句中寓意;•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引导学生认识“螳螂捕蝉”在人类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相关常用成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现实事物进行透视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正直向善的品质;•探索“战略思维”的内涵,为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提供思想支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中的寓意;•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掌握相关常用成语。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螳螂捕蝉”在人类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法;•化繁为简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导入活动:老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一只螳螂在捉蝉的场景。
2.新课讲授•授课内容:1.介绍螳螂和蝉的习性和生态特征;2.分析课文《螳螂捕蝉》中的诗句,理解寓意;3.探讨“螳螂捕蝉”的寓意;4.引导学生认识“螳螂捕蝉”在人类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5.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常用成语。
3.综合运用•给学生们两个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一题是写一篇小作文,描述你在自然中看到的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的事物进行透视和思考;第二题是给出一段话,“行百里者半九十”,请运用所学成语进行回答。
•讲师要求学生们交换自己的话题,进行小组内讨论,并要求每位组员在小组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4.教学总结•讲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回顾所学知识。
5.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写下学习笔记和难点解决方案;•要求学生背诵所学成语。
五、教学评估•课堂教学评估:讲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听讲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笔试评估:利用试卷对学生的书面表现进行评估。
六年级语文下册10螳螂捕蝉 PPT精品课件苏教版

作业
熟读课文,把螳螂捕蝉的 故事讲给家人听,并交流从中 明白的道理。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没什么好抱怨的,今天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之前的每一次选择买单。每做一件事,都要想一想,日后打脸的时候疼不疼。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21、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22、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23、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24、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 时间来定夺。 2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26、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 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27、时间只是过客,自己才是主人,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 生命才真正开始。 28、每个人身上都有惰性和消极情绪,成功的人都是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克服自己的惰性,并像太阳一样照亮身边的人,激励身边的人。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螳螂捕蝉课程目标•能够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意义•能够运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含义•能够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运用•难点: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白板、黑板、彩色笔•学生练习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通过呈现一幅画面进行导入,画面为一只螳螂正在捕捉一只蝉,而一只黄雀也正在追赶。
1.2 引导学生发言,表达对于这个画面的认识和看法,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
1.3 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尝试猜测成语的意义,并阐述正确答案。
1.4 教师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解释成语的含义以及比喻的现实生活中的做法。
2. 分析文章2.1 教师提供一篇文章《捕鱼》,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2.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结构以及语言运用,并在黑板或白板上画出思维导图。
2.3 通过学生的讨论性时,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指出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语言运用达到了表达主旨的效果,学生需要聚焦于这几个方面。
3. 运用成语3.1 把文章中的关键词或者句子写在黑板或白板上,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理解文章主旨和含义。
3.2 让学生再次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
3.3 学生练习册里面的题目予以解答,并将练习的结果予以总结。
课堂小结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意义和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成语的运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此外,由于教学的培训注重了团队合作和参与,学生可以更快更好理解掌握新知识,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技能。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相关推荐《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蝉》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篇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与主旨2.学习并掌握本篇课文中的生字词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口语和阅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与主旨2.学习生字词:蝉、翅膀、挡、超、饿、登、竿、耳鬓厮磨、骇人听闻教学难点:1.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和传统文化2.学习挡和超两个生词的意思和用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照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谈论螳螂。
让学生们自由发表对于螳螂的看法,如螳螂外形、习性等。
教师在学生的发言之间不断提问发挥出更多的信息。
2.新课讲授(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螳螂捕蝉》。
2.讲解词语:「蝉」、「翅膀」、「登」、「竿」、「耳鬓厮磨」和「骇人听闻」,让学生了解这些生字词语的意思、用法和释义。
3.学习理解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主旨的理解。
3.课文阅读(15分钟)请同学们自行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教师打开音频素材,在整个班级一起朗读一遍课文,学生们跟随着音频素材口语停顿与调子一起学读。
4.分组讨论(15分钟)教师把学生分为两组,每组轮流发言讨论螳螂捕蝉的情节和寓意。
教师可以提供问题,引导同学们深入讨论。
5.课后任务(5分钟)请同学们回家阅读课文,总结《螳螂捕蝉》的故事主旨。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字或图像展现《螳螂捕蝉》的故事主旨。
五、教学反思学生们反应良好,能在分组讨论的环节中积极讨论。
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下节课将按排课表,适当减少导入时间,加强学习质量。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2.熟悉《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内涵。
3.学习运用良好的修辞手法,进一步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讲解和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学习《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广阔的生活知识。
2.难点:学习修辞手法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些手法。
三、教学方法1.导入新课:通过课件、画图、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螳螂捕蝉》的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其中的语言艺术手法。
3.进一步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或听读故事,并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4.合作学习: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个性化学习:给学生不同的修辞手法,让他们在实际的写作中自主选择使用,提高个性化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画图、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螳螂捕蝉》的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提问学生: - 你们最喜欢的故事是什么? - 为什么会喜欢这个故事?(3)引导学生认识寓言故事,提问: - 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吗? - 寓言故事有什么作用?2. 基础知识讲解(1)讲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提出问题: - 你能列举几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吗? - 寓言故事的作用是什么?(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语言艺术手法(比如对比、排比、夸张、反问等)。
3. 进一步学习(1)让学生自己阅读或听读《螳螂捕蝉》,并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2)引导学生寻找故事中使用的语言艺术手法,并思考这些手法为什么会被使用。
4. 合作学习(1)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语言艺术手法,给予他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鼓励他们不断尝试和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 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布 置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 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顾不到深厚的隐患是危险的。吴 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 国的念头。
理清课文脉络
? 阅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 结果给课文分段。
?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 劝阻。
?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 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 楚国的念头。
思考
? 大臣和少年都是在劝吴王打消攻 打楚国的念头,为什么吴王不听 大臣的劝告,却听了少年的劝告 呢?
少年没有强行劝阻吴王,而是耐心地等待时机,巧妙 地利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让吴王自己 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可见他很聪明。
? 3、蝉眼前的利益是露水,身后的祸 患是螳螂;螳螂眼前的利益是蝉, 身后的祸患是黄雀;黄雀眼前的利 益是螳螂,身后的祸患是少年拿着 弹弓。蝉、螳螂、黄雀三者的共同 点是只顾眼前的利益 ,不顾身后的 隐患。
? 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 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吴王悟到了什么?
吴王明白了,自己就像故 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 样,只顾眼前的利益,却 没有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 的祸患。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 吴王―Leabharlann ―楚国? 螳螂―――蝉? 只顾眼前利益
(赵国在后) (黄雀在后) 身后隐伏祸患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 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因为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觉得自己 就像是故事中的螳螂与黄雀一样,只考虑 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顾及到身后的隐患, 如果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 而入,他吸取了故事中的教训,所以打消 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巩固练习
? 分角色朗读课文 ? 生字词学习 yù yán shì gōng shèng quàn gōng qùe xiāo 寓言 式 攻 胜 劝 弓 却 消
? 读第9、11自然段你能想象一下,螳 螂、黄雀当时分别是怎么想的吗?
螳螂想:愚蠢的蝉啊,你马上就要成为我口中的 美食啦! 黄雀想:傻螳螂,你只看到了要到口的美食,却 不知道自己也将成为我口中的美食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弦外 之音是什么?
螳螂暗指吴王,“蝉”暗指楚国, “螳螂捕蝉”暗指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 国,“黄雀在后”暗指其他诸侯国乘虚 而入。
总结
? 螳螂捕蝉
? 1、《螳螂捕蝉》本文通过记叙吴王不顾 大臣的反对,执意要去攻打楚国,后来 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一寓 言表现了少年的冷静和智慧,揭示了不 能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利益,要有长 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的道理。
? 2、《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 文中的少年机智聪明,巧妙地通过 一个故事使吴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 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只 看重眼前利益,而忘记了身后的祸 患。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 吴国国王为了眼前 的利益去攻打楚国, 其实也隐藏着祸患 啊,其他国家就会 乘机攻打吴国。
本文的写作特色有二:
? (一)运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 传神。
? (二)前因后果,交代照应,脉络 分明。
你想夸夸这个少年吗?试试看。
? 你真是一个多么机智的人! 用 这么巧妙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吴 王认识到攻打楚国的坏处。你帮 助吴王挽救了自己的国家,你真 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