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
孟浩然《春晓》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孟浩然《春晓》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十六年(728),至长安应试,落第回乡。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年,漫游吴越等地。
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不久即辞归养病。
二十八年,友人王昌龄自岭南赦还,相见欢饮,食鲜疾发而卒,年五十二。
两《唐书》有传。
孟浩然可谓一生布衣,过的虽是隐居与漫游生活,但并未忘情仕进。
他和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
许《彦周诗话》云:“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他的诗风格冲淡清幽,但“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卷五引《吟谱》)。
尤工五言诗,谢榛云:“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
”(《四溟诗话》卷二)现存诗二百六十余首,有《孟浩然集》传世。
【原文】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 。
夜来风雨声 [2] ,花落知多少?【注释】[1]“春眠”二句:谓春睡中不知天已明,是处处鸟鸣使人惊醒。
[2]夜来:昨夜。
【译文】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解读】春晓,春天的早晨。
诗中所写,乃隐居情事,可推测或是孟浩然四十岁以前隐居襄阳时所作,也可能是开元二十六年(738)辞幕还家到二十八年去世这一段时间内所写。
诗中两用倒装手法,而能自然无痕。
首句写春睡甜酣以至不知天明,紧接着又“处处闻啼鸟”,乃鸟啼惊梦之意,却并无惊破好梦的嫌恶之情,似是不觉中自己醒来,闻鸟鸣而悟天明,实则“闻”在前,“悟”在后。
此处为倒装一也。
第三句“夜来风雨声”,既然有“春眠不觉晓”之甜酣,又何从知夜来风雨,似乎突兀;第四句“花落知多少”,想来定是起床后见花落满地,始悟一夜风雨。
至此,方知首句“不觉晓”之甜酣为真实。
此处为倒装二也。
而此诗又岂仅卖弄精巧之作,赞春眠之酣,惜春归匆匆,幽居自适,忧乐自为。
唐代孟浩然《春晓》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孟浩然《春晓》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孟浩然《春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
《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原文:
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闻〕听见。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全诗翻译赏析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全诗翻译赏析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译文: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译文二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
《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赏析〗《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
唐代诗人。
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
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
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
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
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
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
2023年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整理_1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整理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⑴,到处闻啼鸟⑴。
夜来风雨声⑴,花落知多少⑴。
解释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⑴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⑴“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⑴“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诗意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处处是鸟儿悦耳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春晓》赏析《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宠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到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早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进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绽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
春天,有迷人的颜色,有醉人的芳香,诗人都不去写。
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到处啼鸟,那潇潇风雨。
鸟声动听,动听悦耳,是美的。
加上“到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
《春晓》原文和赏析

《春晓》原文和赏析《春晓》原文和赏析【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出处】唐·孟浩然《春晓》【译文1】晨鸟鸣啁啾,佳梦惊休。
春睡醒来迟,红日已上枝头,想昨夜,风雨潇潇,有谁知,花落多少?【译文2】春睡正酣不觉已经拂晓,处处都有鸣声啁啾的啼鸟。
听到昨夜的风声雨声,被打伤吹落的花朵不知有多少?【意思1】经过一夜风雨,诗人一醒来就挂念着花的命运。
它描绘了美好而饶有生气的春天早晨的情景,表达了对春芳的珍、关心之情。
此诗极其明白晓畅,而又相当委婉含蓄。
【意思2】春季夜短,不知不觉便睡到了天亮,这时候,室外处处都有鸟儿鸣噪。
昨夜阵阵风雨,不知道究竟打落了多少花朵。
四句诗流露出了一种惜春情绪。
【全诗】《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题解】《春晓》这首诗,语浅意浓,自然而极富韵致。
诗人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从听觉着笔,写鸟啼声、风声、雨声,以屋中耳闻,引读者去屋外那浓浓的春意,构思十分巧妙。
首句破题,渲染出春意醉人的情调;次句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缘由;三句转为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诗意回环曲折,把一个变化着的春天景色和诗人复杂的感受,表现得细致入微、悠远深厚。
【全鉴赏诗】古诗写春晓者多矣,如孟浩然此诗可谓清妙而别致。
关键在于诗人抓住清早刚刚睡醒的刹那的感受,提供给读者的主要是听觉的形象,春鸟的啼声,和回忆中夜里的风雨声,正如“荷风动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可谓找准了感觉。
春天的鸟语花香,微风细雨,是大自然的音乐,和大自然对人的一种抚慰,它们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境界。
据说有人尝试用带有雨声的枕头,或鸟语啁啾的录音来治疗神经衰弱等由文明带来的病症,实际上也就是让病人在啼鸟声、风雨声中复返自然,放下精神上的负担,得到心理上的解脱。
所以《春晓》一类诗具有永恒的魅力。
但诗中表现的是否就是对社会人生漠不关心的疏淡心情呢?恐未必然,诗中至少含有惜花的意思。
古诗《春晓》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春晓》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赏析:《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
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
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唐代-孟浩然《春晓》原文、译文、注释

唐代-孟浩然《春晓》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孟浩然《春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
《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原文:
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日的早晨贪睡,不知不觉天已大亮,窗外的鸟儿不停的啼叫。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不断,不知道那美丽的花儿又吹落了多少。
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闻〕听见。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孟浩然《春晓》原文、注释及解析

孟浩然《春晓》原文、注释及解析
〔原文〕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②,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①本篇选自《孟浩然集》。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已明亮。
〔解析〕
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五言绝句,也是唐诗中的名篇。
那么,这首用词平易、总共又只有二十个字的小诗到底好在哪里呢?
也许当我们读过无数首笔调华美、用词艳丽的咏春诗作后,再来读这首《春晓》时,首先喜欢的,还是它的平易。
春天是个懒洋洋的季节,你偶尔睡了个懒觉,醒时不觉天早已放明。
这时屋外传来各处的鸟叫,唧唧喳喳,好似催你快起。
而你却还想着昨夜那场不大不小的风雨,惦记着院子里的春花又被吹落了多少。
还有什么比这种生活化而又充满人情味的描写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呢?
但是,要是让一位诗歌评论家来分析这首诗,或许他还会告诉你,这首诗之所以好,还因为它平中有奇。
写春眠而用“不觉”二字来表现天色渐明,不是很有回味吗? 而啼鸟唤起,除了其本身字面的意义外,还孕含着一层呼唤、迎接春天到来的意思。
后两句是用了一种转折的笔法,它写出了一觉醒来之后的主人公由落花而伤春、惜春的心情:那是一种淡淡的忧愁,是一丝不易被人觉察的感伤。
这首诗之所以好,也就在于它用平易而又平静的语句,深刻地描写了人们对于春天的感受和情绪,既不夸张过火,也非淡而无味。
至于诗的平仄运用恰当,读来琅琅上口,那是无须赘言的——只要你开口朗诵一遍就明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
《春晓》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诗意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春晓》赏析《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
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
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
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
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
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
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
的,生机勃勃的。
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
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
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
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
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
(《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
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
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
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
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
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
处处是指四面八方。
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
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
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
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
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