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古诗鉴赏定势思维怀古诗教案新人教版
2019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教案:古诗鉴赏定势思维-羁旅诗 教案 Word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
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羁旅之愁。
今天我们走近他们的身边,去听听他们的心声。
二、复习预习请鉴赏下面的羁旅诗。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鉴赏提示: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
“次”:驻扎,停泊。
“客”为诗人。
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
“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知识讲解考点1羁旅诗概述羁旅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
所以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在此过程中,他们因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
它们或写羁旅之思(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考点2羁旅诗的常见意象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怀古诗专题讲解教案

怀古诗专题讲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怀古诗专题,具体内容包括《登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滕王阁序》三篇课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感受古人的豪情壮志,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理解、背诵三篇课文,掌握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学会分析怀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古人豪情壮志的崇敬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怀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 教学重点:掌握三篇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修辞手法;学会比较阅读和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人的豪情壮志,引入怀古诗专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三篇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标注生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课文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课文的意境、情感和创作背景。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每篇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怀古诗的特点。
5. 例题讲解:以《登高》为例,讲解如何分析怀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滕王阁序》的意境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怀古诗专题讲解2. 内容:登高:杜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滕王阁序:王勃3. 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4. 怀古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登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滕王阁序》三篇课文。
(2)分析三篇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鉴赏文章。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古诗鉴赏定势思维_羁旅诗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
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羁旅之愁。
今天我们走近他们的身边,去听听他们的心声。
二、复习预习请鉴赏下面的羁旅诗。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鉴赏提示: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
“次”:驻扎,停泊。
“客”为诗人。
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
“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知识讲解考点1羁旅诗概述羁旅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
所以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在此过程中,他们因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
它们或写羁旅之思(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考点2羁旅诗的常见意象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2019届人教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教案:古诗鉴赏定势思维-边塞诗 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王国去欣赏边塞诗这朵奇葩。
二、复习预习请鉴赏下面的怀古诗。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鉴赏提示: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知识讲解考点1常见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考点2思想情感: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同情边关将士。
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
专业术语: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同情、厌战、离恨……考点3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虚实结合、用典。
四、例题精析定势思维法所谓定势思维,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
某类题材的诗歌,使用的意象和艺术手法、抒发的情感往往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这些特点和规律,便可以运用定势思维快速解决问题。
人教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教案:古诗鉴赏定势思维-羁旅诗 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
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羁旅之愁。
今天我们走近他们的身边,去听听他们的心声。
二、复习预习请鉴赏下面的羁旅诗。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鉴赏提示: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
“次”:驻扎,停泊。
“客”为诗人。
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
“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知识讲解考点1羁旅诗概述羁旅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
所以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在此过程中,他们因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
它们或写羁旅之思(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考点2羁旅诗的常见意象1、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2019届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第二轮导练复习教案

2019届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第二轮导练复习教案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与辽宁卷高考诗歌鉴赏考点分析一览表年份内容卷别XX年XX年XX年全国新课标卷宋词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涉及考点:形象(景象)、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南朝陈乐府诗江总《雨雪曲》涉及考点:形象(景象)、语言、思想情感唐诗周朴《春日秦国怀古》涉及考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辽宁卷宋诗欧阳修《晚泊岳阳》涉及考点:想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宋诗陈与义《雨》涉及考点:内容与思想情感、表达技巧宋诗黄庭坚《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涉及考点:形象、表达技巧命题规律与备考建议1.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主要是为了突出唐宋诗歌的“霸主”地位,而宋代诗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2.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3.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真题演练1 [XX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黄庭坚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上对本诗进行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
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以至做题时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很遗憾的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
见多识广肯定会对解题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
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
关于古代诗人的情况,你能说几个?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
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诗经》: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浪漫主义的源头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苍凉雄健王维:含蓄生动边塞(岑参、高适):雄浑奇拔李贺:奇诡变幻李商隐:清丽俊逸杜牧:含蓄绰约李煜: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晏殊:明朗疏淡苏轼:雄健豪放柳永:缠绵悱恻李清照:婉约凄切……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
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
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二、注意诗词提示性信息(题目、背景提示、注释)请看下边一首诗:近试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运用了什么提示信息?再看2010年全国高考卷Ⅱ:梦中作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教案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教学,能够让学生明确古诗词鉴赏中如何鉴赏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解答这类古诗词鉴赏题目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以及基本的答题格式。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分清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个概念,从而在实际答题中准确理解题干。
教学重点: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及变式设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解答这类题目的一般格式。
教学难点: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式:通过例题验证,运用PPT等电化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将方法与例题、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近些年的语文高考中,古诗词鉴赏之形象鉴赏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目标,也是高中生失分较多的一个考点。
因为诗词形象包含人物、景物和事物等形象,所以,我们在答题时往往张冠李戴,失去了不该失去的分数,甚为可惜。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如何分清形象,以及如何解答这类题目。
二、分清三类形象。
古诗词形象一般有三类,即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三者是相辅相承的,它们既区别明显,又有相互补充,如景物形象往往表现了人物形象,而事物形象往往又是人物形象的又一种表现。
比如众所周知的《石灰吟》,作品既是吟石灰这一事物形象,其实又是作者于谦借助石灰来表白自己的志向和追求,所以,我们说,这首诗歌的事物形象,其实就是作者人物形象的真实写照。
三、展示PPT。
对照PPT文件,我们来加以解读。
(过渡语略)1.展示真题,解读高考题。
2.展示设问形式及变式设问。
3.对每一种形象答题规范及技巧进行解读。
4.归纳这类题目的答题格式。
5.巩固练习。
四、质疑问难1.还有其他的变式设问吗?有,因为任何一个考点的设问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这个可根据平时的训练加以概括。
2.如何兼顾注释和背景?特别是解答人物形象时,一定要兼顾文下注释和有关的时代背景,因为,这两点对我们的鉴赏大有裨益。
鉴赏时将意象、注释和背景有机结合起来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定势思维-怀古诗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年级适用区域全国通用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知识点怀古诗、古诗鉴赏知识点全覆盖。
教学目标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定势思维解析古诗,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提高咏史怀古的综合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这一类诗歌该如何解读。
二、复习预习请鉴赏下面的怀古诗。
蜀相(杜甫)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sss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鉴赏提示:这首诗先写景,后写人。
诗人幽幽思古,感慨万千,遥念诸葛亮可歌可泣的一生,为他的业绩和精神所感动;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深谋远虑以及君臣相契、如鱼得水的情景。
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具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大计,可惜操劳过度,死于军中。
对此诗人充满了哀思与痛惜之情。
因此,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
他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他写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他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未酬、一生潦倒的悲愤。
三、知识讲解考点1主要内容:1.咏古迹。
2.怀古人。
3.忆古事。
考点2思想情感:1.感慨盛衰无常。
2.感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3.感慨国运衰微。
4.抒发爱国情怀。
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反思历史。
考点3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四、例题精析【例题1】楚江怀古①唐马戴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②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①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②云中君:云神。
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题干】1.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句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该句以动写静,描绘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茫的苍,江流的喧闹。
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解析】雾露团团凝聚寒气侵人,夕阳已落下楚地的山丘。
猿在洞庭湖畔树上啼叫,人乘木兰舟在湖中泛游。
明月从广漠的湖上升起,两岸青山夹着滔滔乱流。
云中仙君怎么都不见了?我竟通宵达旦独自悲秋【题干】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
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
(2分)全诗以悲愁作结,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2分),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
【解析】从这首诗可以看到,清微婉约的风格,在内容上是由感情的细腻低回所决定的,在艺术表现上则是清超而不质实,深微而不粗放,词华淡远而不艳抹浓妆,含蓄蕴藉而不直露奔迸。
马戴的这首诗,可说是晚唐诗歌园地里一枝具有独特芬芳和色彩的素馨花。
【例题2】满江红·金陵怀古萨都剌①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③泣只有蒋山青,秦淮碧!【注释】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在元文宗至顺三年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移居金陵。
该词大约作于此时从前。
③寒螀:寒蝉。
【题干】1.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中“急”字好在哪里?请简析之。
【答案】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
【解析】整首词通过山川风物依旧而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怀古感慨。
全篇从“六代”入笔,但涵盖面又不仅仅是一个时期、一个地域。
作者意在慨叹繁华易逝、富贵不能常有,包含着作者深沉强烈的人生历史感受,是对人生易逝、贵贱无常的感叹,也是对千古兴亡、古今沧桑巨变的概括。
这篇作品,使人感受到的是一份昔荣今衰的悲情,它又超越了一己之感伤、一时之哀叹,使作品的主题负载着超越时空的永恒的意义。
【题干】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答案】①对比手法:拿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表达惆怅孤寂之情;②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入诗,点化自然,不露痕迹;③直抒胸臆:“思往事,愁如织。
”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情绪的激越;④融情于景,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在景物中,如“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解析】艺术手法上突出的特点,是作者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和典故,而又点化自然,不露痕迹。
象“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化用后并不显得生搬硬套、游离词外,而能与整首词的意境融合,浑然天成,且糅入了新意。
“听夜深”三句也是如此,在化用之中迸发真情,使作品的怀古感慨在积淀的历史中变得更加深沉和悠远。
“玉树歌残秋露冷”两句运用陈后主一盛一衰的典故,与整首词物是人非、往事已休、抚今追昔的感慨意脉相通,用在作品中,自然贴切、意味深长。
【例题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台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题干】1.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对比,台城今昔之对比。
曾经六代竞豪华,万户千门一片繁荣景象,事最奢更是道出了其奢华无比;而今,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衰败不堪。
形成了强烈而鲜明昔盛今衰之对比。
给人以无限的历史兴亡之感,发人深思。
【解析】定势思维:怀古诗常常用对比手法。
怀古诗常常反思历史,借古讽今。
【题干】2.本诗是一首怀古诗,试结合诗歌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诗人通过怀古,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案】通过陈后主因《玉树后庭花》而亡国亡身的历史悲剧,(分析诗句1分)批判了其作为国君却奢侈荒淫,纵情享乐,不理朝政(1分);同时,怀古伤今,希望当政者能吸取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1分)言语之间融入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伤时之情怀。
【解析】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感情。
五、课堂运用【基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咏赤壁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赤壁诗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①。
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答案】示例①从假设角度反思历史,指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历史可能改写。
见解虽不一定正确,却表现了诗人的智慧与才情,使全诗深沉而有韵味。
示例②末句用典兼以借代,将没有偶然因素、历史可能改写的抽象思考表现得形象生动。
【解析】杜诗的后两句是假设,顺着假设,从艺术手法,历史的思考等角度赏析。
【巩固】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
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答案】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
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
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解析】怀古基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拔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王硅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释】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 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点明怀古的时令、地点;点题(破题)②渲染了一种孤寂、萧索的气氛,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
【解析】思路一,景物;思路二,情感;思路三,结构。
2. 从表达角度看,颈联中“萧萧”“惨惨”的艺术表现效果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从表现角度看:“萧萧”从听觉角度,“惨惨”从视觉角度,分别描写秋风之大和秋云之深,多角度渲染秋意之浓,烘托主人公心境之凄苦,心情之沉重。
②从表现手法看:以叠词形式,细腻地描摹秋声秋色。
增添了抒情效果,同时增强了诗句(歌)的韵律美(节奏美)。
【解析】叠词的好处通常是韵律美;“萧萧”是声音,“惨惨”是景象。
3.结合全诗来看,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凄凉”?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只身漂泊在外②日暮秋景意境萧索、凄迷③故国无人问津④人心不再奋发(振奋)。
【解析】抓住相关句:第二、五、六、七、八句。
课程小结三大考点主要内容:1. 咏古迹。
2.怀古人。
3.忆古事。
思想情感:1.感慨盛衰无常。
2.感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3.感慨国运衰微。
4.抒发爱国情怀。
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反思历史。
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信息三看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直白地交代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等,如果诗歌是大海的话,标题就是灯塔。
2.看注释。
词语解释,帮助理解诗句;写作背景,有利于分析情感。
3.看题干。
题干中有时会隐含相关信息,有时会给一些提示,对理解诗歌有辅助作用。
解析技法定势思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