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概括题型解题对策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部分,也是考生们普遍认为较为困难的一项。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题方法,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应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一、审题准确,理清思路在阅读文章之前,我们首先要仔细审题,确保理解题目的要求。
这包括弄清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
只有正确把握题目的要求,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章,提取有效信息。
二、全面阅读,抓住关键信息阅读文章时,要进行全面阅读,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可以先快速浏览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态度。
然后再有重点地阅读文章的主体部分,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
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在解题时能够准确回答相关问题。
三、注重细节,注意事实依据在阅读文章时,要注重细节,特别是一些具体的事实依据。
这对于回答一些细节题和具体事例的引用题非常重要。
可以用画线、圈点等方式标记出重点信息,方便后续回答问题时快速找到相关内容。
四、理解难句,把握作者观点现代文阅读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长句或难句,考生们应该学会理解和分析这些句子。
可以通过分段、圈点、标记等方式,逐步梳理句子的结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五、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在解题时,我们应根据题目的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常见的解题方法包括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主旨大意题、观点态度题等。
我们要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六、多做练习,提高解题能力阅读理解是需要长期积累和练习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提高解题能力。
建议考生多做一些真题和模拟题,熟悉各种题型和解题思路,逐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总而言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主要包括审题准确、全面阅读、抓住关键信息、注重细节、理解难句、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和多做练习等。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帮助考生们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加油!。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方向梳理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方向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方向一、有关理解词句的题型:1、理解词语:提问方式:某个词语的内在含义是什么?或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答题模式:直接用原文解说。
或答: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或: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常考词语:与文章核心内容或作者思想情感紧密相关的词、表达情感强烈的词(如: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有比喻和象征义的词(如:湖北卷“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这句话中,考生就须揭示“晨曦”这个词在本句中的比喻义——人生中的青春年华)、指示代词。
对策小结:(1)化具体词义为抽象含义(如“关门”,理解成“意味着一个结束”);(2)0找出比喻的本体或象征的象征对象或象征义;(3)将指示内容代入原文检验。
(4)看是否是一语双关(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褒词贬用(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等;(5)联系上下文提取要点来答。
2、理解句子:提问方式:某句话中在文中的含义,谈谈你对它的理解,或为什么说:“……”。
答题模式:这句话表面意思是……,内在含义是……。
或这句话意思是……,表达了……。
常考句子:有内涵的句子、有修辞格的句子,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句子。
对策小结:(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联系上下语境,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要考虑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来理解;有内涵的句子既答出表面意思,又要答出内在含义。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
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要点和解题思路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要点和解题思路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考生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遇到的题型之一。
掌握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要点和解题思路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效率非常重要。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要点和解题思路。
一、理解文本主题和中心思想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第一要点是理解文本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要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中心思想。
通常可以从文章的标题、首段、尾段以及关键词等方面寻找线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二、把握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第二要点是把握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文本结构包括起承转合、因果关系、对比和类比等。
要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和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
这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三、细节理解与推理判断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第三要点是进行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
在阅读文本时,关注细节信息对于正确解题非常重要。
细节信息可能存在于文章中间的某一段落、某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中,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和思考来寻找答案。
同时,还需要进行推理判断,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来解答问题。
四、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第四要点是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现代文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作者往往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五、培养阅读策略和解题技巧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除了以上要点外,还需要培养一些阅读策略和解题技巧。
例如,可以采用“先答简单题,后答难题”的解题顺序,将时间合理分配;也可以运用“排除法”或“归纳法”来缩小选项范围,提高回答正确的概率。
综上所述,要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能力,就需要掌握文本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把握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进行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以及培养阅读策略和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技巧如何解答主旨题

高考语文阅读技巧如何解答主旨题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道重要题型,其中主旨题作为阅读理解题中的重点难点之一,常常让考生感到头疼。
解答主旨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答题技巧。
下面将详细介绍高考语文阅读技巧,帮助考生应对主旨题的解答。
首先,正确理解主旨题的要求。
主旨题是要求考生从文章的内容中,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准确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因此,考生解答主旨题时要注意抓住重点,不要被表面的细节干扰,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其次,通过细致阅读文章,了解作者观点。
阅读文章时,考生要仔细阅读每一段的内容,了解作者在表达什么观点,通过对关键词、关键句的把握,能够帮助考生准确找到文章的主旨。
然后,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文章通常会按照一定的结构和事实递进的逻辑关系进行组织,考生要紧密注意这些结构和逻辑关系,通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另外,对于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也需加以注意。
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通常会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和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考生要仔细研读这些文章的修辞手法,从中寻找蛛丝马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此外,积累背景知识也是解答主旨题的有效方法。
很多时候,文章的主旨是基于一定的背景知识和社会环境来理解的,考生要通过积累广泛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最后,进行适当的练习和模拟题训练。
掌握了解题技巧后,考生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模拟题训练来提高解答主旨题的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高考模拟题来进行练习,逐渐掌握解答主旨题的方法和技巧。
总之,解答主旨题是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难点之一,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答题技巧。
通过正确理解主旨题的要求,细致阅读文章,了解作者观点,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研读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积累背景知识,进行适当的练习和模拟题训练,可以帮助考生有效地解答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主旨题,提高阅读能力和解题水平。
希望以上高考语文阅读技巧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技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技巧在高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题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分值较高,而且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很多考生在面对这类题目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一、整体感知,把握主旨在阅读现代文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体裁、结构和写作思路。
同时,要注意捕捉文章的关键语句,如标题、开头、结尾、段落的中心句等,这些语句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
例如,议论文的论点通常会在标题、开头或结尾明确提出;记叙文的主旨可能隐藏在叙述和描写中,需要通过分析人物、事件来总结;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和主要特征一般在开头就能找到。
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比如,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只有对文章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为后续的答题做好准备。
二、仔细审题,明确要求在答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楚题目所问的内容和要求。
有些题目可能会直接提问,如“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某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些题目则可能比较含蓄,需要考生仔细揣摩。
例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某一现象的看法”,这类题目不仅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同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制条件。
比如,“从文中找出”“根据第X 段”“结合全文”等,这些词语都会对答题的范围和方向产生影响。
三、带着问题,回文定位明确题目要求后,要带着问题回到文章中,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内容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
在回文定位时,可以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人名、地名、时间等信息,快速准确地找到答题的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分布在文章的不同段落,这时就需要考生进行整合和归纳。
比如,对于“文中多次提到某物,有何作用”这样的题目,就需要考生将文中关于该物的描写全部找出,然后分析其在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3 归纳概括文章主旨解题技巧(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技巧篇)专题03 归纳概括文章主旨解题技巧(含解析)不分版本专题03归纳概括文章主旨解题技巧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并进行归纳和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具体的内容要概括全面;2.抽象的内容要阐发准确;3.含蓄的内容要解说清楚。
“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设问角度主要有: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3.考查对段意、定义等某一具体内容的归纳、概括;4.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
结构与内容的分析概括类题,在小说、散文中都有所涉及。
结构的分析往往着眼于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段、行文线索等角度设题,多与内容的分析融合在一起考查。
如XXXX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涉及结构、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关注的热点,设题多着眼于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对文段内容、文章要点的概括。
有时,就文章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命题,要求考生着眼全篇作答;有时也会与结构、修辞手法等融合在一起命题。
实用类文本中的“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作者通过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等,考查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根底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多是对某一语段或全文进行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本特色综合在一起。
方向一论述类文本中内容的归纳概括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即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或主要内容。
这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难点。
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考:1.读原文,明宗旨。
考生对论述类文章一定要认真阅读,逐字逐句地研究、揣摩。
一般说来,按照文章的篇幅,考生在考试时可以把文章阅读两遍。
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的几点思考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一直是考生备考的重点之一,毕竟现代文阅读题占据高考语文试卷的很大比重。
很多学生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时仍然感到困惑和无措。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现代文阅读,以下将就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审题识别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对题目进行仔细审题和识别。
在阅读文章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有目的地对文章进行阅读,提前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这样可以在后续答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切忌草率,一定要把握好题目的要求和要点。
二、把握文章结构现代文篇章结构通常为“导言――论点1――论点2――论点3――结尾”这种结构。
在阅读时,要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论述逻辑。
这样可以帮助考生快速抓住重点,有利于解题时的迅速定位和回答问题。
三、注重细节现代文阅读解题过程中,往往需要考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和理解。
在面对问题时,要重点注重文章的细节,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这对于解题时的答案选择非常有帮助。
四、运用联想和归纳在解答阅读题目时,考生可以运用联想和归纳的方法,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中进行联系和思考。
这样有助于拓展思维,寻找与文章有关的相关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表达。
五、多做题多练习解决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做题,多练习。
通过大量的题目练习,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培养对文章内容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这样可以在考试中更加从容地把握解题要点,提高解题效率和得分率。
六、注重语言表达在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表达。
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在回答问题时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这对于得分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七、注意时间分配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时间分配非常重要。
要合理规划时间,合理安排每个题目的解答时间,不能因为某个题目耽误了其他题目的解答。
要有条不紊地进行解题,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的解答。
八、态度端正在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时,要保持端正的态度,不要被文章所迷惑或者题目所困扰。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题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题在高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题是考生们必须面对的重要内容。
解题时,我们需要使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并准确回答问题。
下面将从解题思路、题目分析以及解题技巧等方面给出一些建议。
一、解题思路阅读理解题一般需要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当我们面对一篇文章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针对具体的题目进行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划线、做标记或者批注,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和细节,从而更好地回答问题。
二、题目分析1. 主旨题主旨题要求考生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要观点。
解答此类题目时,我们可以通过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段来寻找线索。
同时,文章中常出现的关键词也是我们找寻主旨的重要线索。
2. 细节题细节题要求考生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细节或事实。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我们需要细致地阅读文章,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或句子,然后正确回答问题。
3. 推理题推理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中已有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或假设,从而回答问题。
解答此类题目时,我们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并善于进行推断和归纳。
三、解题技巧1. 注意题目的关键词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这有助于我们快速找到相关信息并回答问题。
同时,注意题干中的否定词和转折词,它们往往会对我们的理解造成干扰,需要特别注意。
2. 利用排除法当我们遇到不确定的选项时,可以通过排除法来找出正确答案。
通常情况下,选项中会出现明显荒谬或错误的选项,我们可以先排除它们,然后从剩下的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3. 注意上下文逻辑关系文章中的句子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不能孤立地理解某一个句子,而是要把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有时,我们需要通过上下文的提示才能准确回答问题。
四、实际解题操作在解决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时,我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首先,要善于使用摘抄、归纳和总结等方法,将关键信息整理出来,便于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现代文阅读概括题型解题对策
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能力,在逻辑上属于归纳。
概括又要借助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对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很高。
概括能力是人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因此,以选拔为目的的高考就特别注重对考生概括能力的考查。
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高考命题者在现代文阅读中纷纷设置各种各样的概括题型,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如:
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第2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
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2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
2004年重庆卷《山峦》第2题:“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
2005年全国卷Ⅰ《一日的春光》第3题:“‘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
”
2006年安徽卷《行吟阁遐想》第1题:“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
以上是直接要求“概括”(或概述)的题目。
还有更多的题目,虽非直接要求”概括”(或概述),但要求简明扼要地答题,也必须用概括。
如2006年广东卷《夕照透入书房》第4题:“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那么,如何回答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概括类题目呢?笔者在研究了近年各地高考题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勾词整合法。
就是根据题目的指向,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出相应的词或短语,稍加整合,做出答案。
如2006年全国卷Ⅱ《绵绵土》第1题:“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原文不难发现,文中先后出现“极细柔的”(第5段),“暖呼呼的”、“金黄的”、“闪着晶亮的光芒”(第6段),“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第9、12段)等描述性短语,只要将它们找出来,归并在一起就形成了答案。
(该题参考答案是: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又如2005年全国卷Ⅱ《春天的梦》第2题:“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
”原文先后出现“短促”(第2段),“有漫天的风沙”(第3段),“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第5段),“寒冷”、“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第6段),归纳整理第2至第6自然段的上述词和短语,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该题参考答案
是:作者感受到的家乡的春天是短促的,寒冷的,风沙漫天的,充满生机的,充满色彩的,给人带来希望的。
)其他如2005年全国卷Ⅰ《一日的春光》第3题、2006年四川卷《乡村的瓦》第2题、2006年重庆卷《说村落》第3题,都属于这种类型。
这类题型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注意筛选准确,再就是要全面,不能遗漏要点。
二、抽象提炼法。
就是在若干个概念中抽象提炼出一个更高一级的概念,并使后者能统领前者,两者是所属关系。
其实这种方法对高中生来说并不神秘,小学课本里就常有这样的练习,如从“茄子、黄瓜、萝卜、桔子”中挑出与其他三样不同类的东西来,孩子们很容易从中挑出“桔子”来,因为它是水果,而其他三样是蔬菜。
茄子、黄瓜、萝卜都属于蔬菜,这就含着归纳思维在里面。
因此,只要考生有这种意识,就不难概括了。
如2006年安徽卷《行吟阁遐想》第1题:“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该题答案有三个要点,其中前两个要点的依据是以下两句话:“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用前面讲的方法很容易从第一句话里提炼出“屈原的形象和诗句”,从第二句话里提炼出“闻一多的形象和诗句”。
这便是该题答案的前两个要点。
再如2004年北京卷文学作品阅读第2题,要求解释文中“生命气息的载体”的含义。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载体”的含义,不难明白,它指的是上文说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做答案时不能一股脑儿把这些都抄下来,而应该把它们抽象提炼成“日常生活用品”!
还有2005年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第3题,也要用这种方法去概括。
三、剔肉存骨法。
此法颇类似于分析句子成分时找句子的主干(即主、谓、宾)。
如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2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第三段原文如下: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题目涉及的两个句子都比较长,但主干部分不外是加着重号的那些内容(即所谓“骨”),整理这些内容,就是答案了。
有时要求概括的对象是一个句群,道理也是一样的。
组成一个句群的若干个句子往往有主次之分,撇开那些居于次要地位的起辅助作用的句子(即“肉”),抓住居于核心地位的起统率作用的句子(即“骨”),就能完成准确的概括。
如2006年福建卷《泪与笑》第3题:“‘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该题答案涉及原文第9、10两个自然段,而这两段内容其实就是两个因果关系的句群,其核心句子分别是“泪是肯定人生的表示”和“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抓住这两个句子,答案就不会走样了。
同时,第1题要求“分点概括出使作者不敢大声呼吸的几种笑的具体内容”,也要用这种方法去组织答案。
四、透视分析法。
此法适用于概括文段主旨类题型,要求高屋建瓴,总揽全篇,宏观把握,要透过表层的语言材料,分析蕴藏其中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
如2006年辽宁卷《杨柳》第4题:“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这篇散文所写对象是杨柳,作者的态度是赞美,赞美什么呢?不外乎杨柳的一些精神品质,再深入一步思考,赞美杨柳的意图是什么呢?这样一分析,答案就出来了: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
再如2006年全国卷Ⅰ《阳光的香味》第4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与一位在稻埕上劳动的农夫的对话,而这位农夫就是因为“发现了阳光的香味”才“下决心留在家乡”务农的。
文章把阳光的香味与劳动、与农村、与自然联系起来,又将阳光的香味与夜来香、昙花的“阴香”作对比,将农民的嗅觉与都市人退化了的嗅觉对比。
把握了这些内容,就不难明白文章的主旨: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其他如2006年广东卷《夕照透入书房》第4题、2006年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第3题,也要用这种方法做。
做这类题应注意概括文意要准确、全面,组织答案时可根据文体采用一定的格式,一般说来,散文主旨的概括可以按照“通过……,表现了……,表达(抒发)了……”的格式进行。
其实,传统的语文教学在课堂上经常做这种功课。
上面介绍了四种概括的方法,我相信同学们如能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再辅之以适当的练习,定能事半功倍,做到成竹在胸,从容面对现代文阅读中的概括类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