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一知识点分析
高考语文板块知识点

高考语文板块知识点高考语文是每个高中生所面临的重要考试科目之一,其涵盖的知识点十分广泛。
为了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理想的成绩,我们需要对高考语文的各个板块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下面将在文章中依次介绍高考语文的各个板块的知识点,以供参考。
一、古文阅读与鉴赏古文阅读与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板块之一。
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1. 了解经典古籍,如《论语》、《孟子》等;2. 学会运用古文阅读技巧,理解古文的意义;3. 能够从古文中品味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二、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现代文阅读与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板块之一。
考查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和时事社会的理解能力。
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1. 阅读理解能力,包括主旨归纳、推理判断等;2. 分析作品的结构、揭示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3. 对时事社会的关注,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语法与修辞语法与修辞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板块之一。
考查学生对语言规则和修辞手法的掌握能力。
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1. 了解语法规则,包括词类、句子成分、语法关系等;2. 学会分析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3. 运用语法和修辞,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
四、写作与表达写作与表达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板块之一。
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1. 掌握写作的基本要素,如标题、开头、结尾等;2. 训练写作技巧,如行文连贯、修辞得当等;3. 培养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并逐渐提升语言表达的水平。
五、名著导读名著导读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板块之一。
考查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1. 熟读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2. 理解作品的情节、人物及其内涵;3. 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时代背景。
综上所述,高考语文涉及的知识点众多,每个板块都有其重要性和考查重点。
希望各位考生能够认真准备,并运用所学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三语文现代文知识点

高三语文现代文知识点一、文学流派及代表作品1.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代表作品:《呐喊》(鲁迅)、《朝花夕拾》(鲁迅)、《巴金自传》(巴金)2. 新感觉派文学- 代表作品:《白痴》(莫泊桑)、《魔鬼的把戏》(波德莱尔)3.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 代表作品:《空中花园》(巴赫金)、《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4. 现代主义文学- 代表作品:《集中营的故事》(拉蒙特·托尔)5. 新文化运动文学- 代表作品:《狂人日记》(鲁迅)、《阿Q正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陈独秀)二、典型作家及其作品1. 鲁迅(1881-1936)- 代表作品:《呐喊》、《朝花夕拾》、《阿Q正传》2. 茅盾(1896-1981)- 代表作品:《子夜》、《春蚕》、《蚀》3. 钱钟书(1910-1998)- 代表作品:《围城》、《我的母亲和她的母亲》、《管锥编》4. 巴金(1904-2005)- 代表作品:《家》、《春》、《秋》5. 贾平凹(1952-)- 代表作品:《带灯》、《秦腔》、《苦菜花》三、文学思潮1. 现实主义简介: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问题,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
- 代表作家:鲁迅、巴金、茅盾- 代表作品:《阿Q正传》、《家》、《子夜》2. 浪漫主义简介:强调个人感受、情感和想象,强调独特性和超凡能力。
- 代表作家:顾城、韩寒、海子- 代表作品:《九十年代的激情与痛苦》(顾城)、《一个人的朝圣》(韩寒)、《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3. 现代主义简介:追求个体意识的解放和自由性,倡导创作的独特性和变革性。
- 代表作家:陈抟、张扎、路遥- 代表作品:《黑暗中的舞者》(陈抟)、《浮躁年代》(张扎)、《平凡的世界》(路遥)四、文学理论与创作手法1. 写实主义- 简介:力求表现客观真实,真实再现社会生活。
- 代表作家:巴金、茅盾- 代表作品:《家》、《子夜》2. 感觉派文学- 简介:追求描写对象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感觉。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和归纳

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和归纳在高三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它不仅是高考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帮助学生对高三语文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本文将从课文分析、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文分析高三语文课程中的课文分析是考试重点之一。
学生应该掌握课文中的文学表现手法、描写技巧以及人物形象等要素。
同时,还需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信息、主题思想等。
在阅读文言文时,学生需要了解古代文化、历史背景、人物传记等相关信息。
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要素包括比喻、夸张、对仗等,学生需要能够准确运用这些手法分析课文。
二、古代文学了解古代文学作品是高三语文学科的要求之一。
学生需要熟悉古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理解其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同时,还需要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和流派,如唐诗、宋词等。
为了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学,学生还可以尝试解读典型古诗文,分析其中的意境、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三、现代文学在学习现代文学时,学生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现代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例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思想观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命运和社会问题。
对于现代散文,学生需要理解其特点和审美价值。
现代散文多以自然、人情、生活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观点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学生可以尝试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隐喻和寓意。
四、写作技巧除了阅读和分析课文外,高三语文学科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培养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高三语文写作中,学生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和逻辑性。
文字的表达应该简明扼要,行文连贯,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为了提高写作技巧,学生可以多读一些好的作文范文,学习其中的表达方式和逻辑结构。
同时,也可以多进行写作练习,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总述)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三段] ①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 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 学性的欠缺。②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 计上出乎意料。③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 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 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步:边思考,边筛选——为答题做准备 勾画信息是为我们做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个题涉及区域在哪,这 样,把对我们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 的关键,关注细节。 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 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系:比较异同(说法上的异 同、内容上的异同等),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读文示范]
(2020·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第一段]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 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 势。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段] ①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 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 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②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 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 值一提。③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 “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 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详解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详解现代文阅读是高三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考查了学生对现代文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能力。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繁杂,涉及内容广泛,因此,学生需要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和系统掌握。
一、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概念现代文阅读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技能,对现代文文本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现代文阅读主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作品四大类。
二、现代文阅读的主要内容2.1 记叙文阅读记叙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记叙文六要素的把握,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文章主题。
2.2 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把握。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说明文的内涵,分析说明文的结构,评价说明文的语言。
2.3 议论文阅读议论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把握。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论点,分析论据,评价论证过程。
2.4 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手法和语言的把握。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意境,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评价文学作品的风格。
三、现代文阅读的主要技巧3.1 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确定答题区间。
3.2 精读精读是现代文阅读的核心,学生需要通过精读,深入理解文章的细节,分析文章的结构,评价文章的语言。
3.3 分析与评价分析与评价是现代文阅读的目的,学生需要通过分析与评价,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现代文阅读的策略4.1 积累知识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课外阅读,积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2 加强训练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锻炼自己的阅读技巧,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高考语文复习解密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1.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 世界、性情特征。
2.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
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
明事件产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 现人物。
4. 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情,反应人物心 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 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2006年湖北卷第 19题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 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析: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 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 部特征简笔勾画,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 神的表现,这叫 白描(或细节描写 )。还有写羊儿 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 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把羊、 狗、鸡等都人格化了,这属于拟人化的描写。细节 描写和拟人手法 的特点就是给人以 亲切温馨 的感受, 充满着浑厚动人的生活力息 ,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 泼的乐趣。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 了么 ? 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 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
好久以来 故乡 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这些美好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 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 小河边 ……在那浓雾充满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 始磨砺他的剑锋,毕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 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1)要显:不能含蓄、笼统
(2)要简:不要罗嗦、繁琐;要概括、简洁 (3)要通:不要有语病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问题
• (1)“再去那荷田,就只剩下一旋儿叹息 不同: 了”和“残荷老了……忏悔与叹息了吧”两 A、错过了赏花佳期 句中,①其中两个“叹息”的内容是否相同? ②含义是什么? B、人们认为荷花叹息 •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老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荷花老了 ②展示生存的睿智 • (2)“那几茎残荷……向我传递最后的信息 了”一句中,这“最后的信息”指的是什么? ③残荷是最富有的
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 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坚持性,并且能清楚地勾 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俄罗斯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有个“普希金之家”,是珍藏俄 国古典文学大师们遗物的小型博物馆。在这里我大吃一惊:原来 我所崇敬的那些文学大师,几乎都能画一手好画。此前,我只知 道普希金喜欢画画,这次却看到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
你可能看不懂但必须看懂的句子
实践操作
下面一段文字的关键语句是( ) ①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会削弱理论的指导意义。②这种担心是多余的。③凡 是科学的真科学、伪理 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 A.①句 B.②句 C.③句 D.④句
现代文阅读复习
《考试说明》规定内容: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散文)
(二)实用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
人物通讯、新闻消息、人物评论、人 物传记、人物访谈、工程设计、调查 报告、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论 文等都属于实用类文本
一、实用类文本高考考点展示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义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3、语言特色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意思概括 4、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5、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 6、对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 7、对文本某种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 8、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 时代精神的发掘 9、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 10、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教案第一课时内容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教案第一课时内容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教案第一课时基础知识点之一内容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语文;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阅读当年或上一年的《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以下简称《考纲》)。
二.教学课题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基础知识点之一如何分析给定文句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中关于现代文文学类阅读的规定,明确应试方向;2.牢记一句有关内容的口诀,并能在具体题目中灵活运用;3.能够清晰地复述解题思路,养成解题时写草稿的惯。
四.教学重点牢记内容口诀,并能灵活运用。
五.教学难点复述解题思路,养成写草稿梳理答案要点的惯。
六.教学进程【导语】《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以下简称《考纲》)中对于现代文阅读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规定有8项: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4.作品形象的观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企图的探讨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以此为根据,综合考查积年浙江高考试题,不难看出文学类文本浏览的考查通常分为四个方面,即阐发作品内容,阐发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阐发作品的结构,阐发作品的表达效果。
目前让我们来看一看若何阐发给定文句的内容。
【解题策略】涉及分析内容的题目通常不会是某个字或词,而是某一或某些句子或段落,我们的解题策略分为两步:第一步,圈出该句、段的枢纽词,确定主体,即谁做了什么事(或谁有什么表现,谁有哪些特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炉火臧克家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
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
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
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
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
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我住北房,三明两暗。
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
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
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
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
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
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
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
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
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
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
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
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
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
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1、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2分)2、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
(3分)感伤(感伤之情)→感动(温馨之情)→感奋(激昂之情)3、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
(5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
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
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4、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5分)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4分)不是。
文章有怀旧情感,但并非全文主旨。
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吟风张绪佑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
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忽然间只剩秃骨临风了。
季风就这样将冰清玉洁的冬姑送临。
日复一日,当我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
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
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慢慢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
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
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丰盈的硕果。
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适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
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
风是什么?风是大气的精灵。
集日月精气于心,集天地灵气于表,集山川海洋豪气于怀,化作流畅的血脉,灵动的气韵,去感受世界,去催生万物。
人间万象,山川陡变,唯有风最敏感。
风是人间的使者。
风既带给人们高山的伟岸气质,又带给人们大海的宽广胸怀;既可给人们带来心高气爽的愉悦,又可给人们带来秋尽叶落的悲怜;既带来春燕的呢喃,又带来秋雁的长吟……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教人识时应世,临风应对四时的变换,保持生命之树不衰。
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
风刀犀利,岁月无涯,数万年雕塑了无数沟壑、奇山异水,雕塑了古道,雕塑了枯树,雕塑了瘦洞,雕塑了自然界这个大盆景。
塑了霜,塑了雪,塑了云,塑了雾,塑造了有形和无形的自然境界,留下了万年不衰的艺术创意。
风还是忠实的史学家。
它用如椽巨笔席卷千年,纵横天下,翻江倒海,将历史记在了悬崖,记在了洞穴,记在了无数次山川巨变之中,记在了无数个破败的村落、庭院和宫殿里。
伴随着多少次战火烽烟,多少回山崩海啸,多少代历史变迁,它记下了千里大漠,记下了秃岭荒原,记下了古罗马斗兽场、古楼兰王国、圆明园废墟、深埋海底的泰坦尼克号。
它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记下了人生,记下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的印痕、岁月的磨难。
将这一切刻写在每一个人的额头上、须发间。
疾风知劲草,识忠奸,辨善恶,磊落坦荡。
既满怀爱心,将春意遍布人间,又疾恶如仇,将丑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它心高气豪,敢爱敢怒,颇具英雄气度。
有时狂飙怒号,摧枯拉朽;有时暴性陡起,肆虐山河;有时和煦可掬,遍布抚爱。
风有怀柔、有激越、有狂放、有悲壮。
古来多少英雄把酒临风,抒发豪情,畅怀壮志。
刘邦雄踞天下,重返故里,唱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大风歌》。
荆轲满怀壮志,临风唱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绝命悲壮。
血战沙场的勇猛将士,面对死亡唱起了“风雪满弓刀”的豪情。
风是有情的,风是有骨的。
英雄所爱的是大风的一泻千里的豪迈,是义无反顾的铮铮风骨。
在临风之时,那些随风而倒的墙头小草缺少的正是这种风骨。
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
日月经天,乾坤朗朗,是季风万年不衰的永久风源。
愿清丽的风荡涤世俗尘埃,将世界催化得更清纯、更壮丽!(文章的个别文字有作改动) 5.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
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6.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
(6分)风从外在看,有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
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
它时时在重新雕塑着一个新的世界。
风从本质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气豪,义无反顾,颇有英雄气度。
7.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
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
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闻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
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
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
……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给生命配乐侯建臣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
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
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
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
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③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
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
他在阳光下的影子量得十分生动。
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
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
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
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
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
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着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
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
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
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
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
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
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
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⑥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
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
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