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众多卓越的哲学家和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早的中国哲学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儒家学派。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了道德价值观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仁”的概念。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天命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儒家学派,还出现了道家和墨家等其他哲学学派。

道家强调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提倡追求内在的自我完善。

墨家则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主张以和平和公正为基础的人类社会。

在战国时期,另外两个重要的哲学学派出现了,即法家和兵家。

法家注重法律和秩序,强调权力和强制的作用。

兵家则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战争规则和策略的理论。

秦朝统一中国后,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哲学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到了东汉时期,儒家经典被编纂成为儒家正统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隋唐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传播,对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解脱和涅槃,为中国哲学注入了宗教和超越世俗的元素。

宋明理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强调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康有为、梁启超和胡适等。

他们致力于西方哲学的研究和传播,并试图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思想基础。

总的来说,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以及佛教等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吸收了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
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庄子等。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修养的重要性;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争斗;庄子则提出了“自由自在”、“逍遥游”的观念。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焚书坑儒行动,儒家学说受到了压制。

然而,汉朝时期重新重视儒家学说,并将其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此后几个世纪里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学说。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这一时期是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转折点。

道家、佛教等思想逐渐兴起,对儒家学说产生了冲击。

荀子和王充等儒家思想家反对佛教的来临,而道家思想与佛教形成了一些契合点,并出现了新的哲学理论。

4. 唐宋明清时期(公元618年-1912年):这一时期,儒家学
说再次成为主流,程朱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朱熹的理学成为主流,并影响了明清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同时,佛教和道家思想也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哲学思想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儒家的创立和兴起、
道家、佛教等其他思想的兴盛以及程朱理学的盛行等多个阶段,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哲学传统。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先秦诸⼦阶段(前770——前221年)⼀、⼀、先秦诸⼦阶段(前(⼀)儒家 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物第⼀是孔⼦,第⼆是孟⼦,第三是荀⼦。

孔⼦被后世尊为⾄圣,孟⼦被后世尊为亚圣,荀⼦是先秦儒家最后⼀位代表⼈物。

先秦之后,后世儒家著名代表⼈物还有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

儒家经典⼀般被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中庸》《⼤学》。

《中庸》和《⼤学》以前是《礼记》中的两章,后来被独⽴出来,跟《论语》和《孟⼦》并列,变成了四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和《春秋》,《春秋》是孔⼦所做的鲁国历史。

据说,五经原来是六经,其中包括《乐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概把《乐经》烧了,所以《乐经》没有流传下来。

东汉时,五经和《论语》《孝经》⼀起称为“七经”。

到了唐代,“七经”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传》《春秋⾕梁传》和《尔雅》,合称“⼗⼆经”。

到了宋代,《孟⼦》也被列为经,从宋代开始,这些儒家经典统称“⼗三经”。

也就是说,儒家“⼗三经”就是指《诗经》《尚书》《礼经》(记载周礼)《易经》(也称周易)《论语》《孝经》《周礼》《礼记》(西汉戴德、戴圣解释《礼经》的⽂集)《尔雅》《孟⼦》《春秋左传》《春秋公⽺传》《春秋⾕梁传》。

儒家经典⼜有所谓的“经”“传”“记”之分。

其中《易》《诗》《书》《礼》和《春秋》称为“经”,《左传》《公⽺传》和《⾕梁传》是为经书《春秋》⽽作的注释,称为“春秋三传”。

《礼记》《孝经》《论语》和《孟⼦》被称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学学者的训诂之作。

儒家⼀直被各朝各代统治者重⽤,堪称中国传统的官⽅学说。

现在还有⼈管儒家叫儒教。

其实儒家不能称为宗教,儒家的实质是伦理学。

儒家伦理思想很复杂,概括起来就⼋个字:仁、义、礼、廉、耻、爱、忠、孝。

孔⼦死后,“儒分为⼋”,弟⼦们⾃创门派,教授⾃⼰的学说。

其中以孟⼦和荀⼦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墨家 (⼆)墨家 墨家是先秦诸⼦中⼀个⾮常有名的派别。

中国哲学的阶段与特点

中国哲学的阶段与特点
中国哲学的阶段与特点
第一阶段: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高峰时期,后期哲学发展再无出其右者.先秦哲学不仅对群体有着鲜明的阐释,更对个体生命有着深入的探讨;
第二阶段:封建哲学从秦始皇实现大一统到洋务运动以来,中国陷入五百年一大乱,三百年一乱当中.哲学的横向发展停滞,停留在对儒学框架内的探讨与研究.
在十月太阳历中,大小两个新年正好将一年分为两季,第一季从最冷到最热,第二季从最热到最冷,这正符合“阴”“阳”消长的思想。具体地说,十月太阳历用雌雄(阴阳)把五种元素(五行)各“一分为二”,以分别表达一年10个“时段”(即一个月)及五个季节,代表了太阳一年在东、南、西、北、中的五个运动方位。所以,“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生与十月太阳历有密切关系。这种宇宙观,反映了我们祖先洞察天地的认识事物的水平。
生活中与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与历法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与“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科学从微观到宏观者概括为“阴”、“阳”两性,“阴阳”成为人们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本观点。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古人看来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它充盈天地,无所不在。
第四个阶段:混沌哲学从五四运动至十年文革,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彻底摧毁.
第五个阶段:唯物哲学十年文革后至今,由于五四运动及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原本已经饱受质疑的中国传统哲学渐趋颓势,而十年文革更是进一步摧毁了传统哲学世界观.中国哲学发展成以借用西方社会、经济、科学、制度为内在,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包装的唯物哲学阶段.
第三个阶段:中西哲学从洋务运始思考中国哲学的缺陷,并试图通过“器物引用”(以洋务运动为代表)、“体制改革”(以戊戌变法试图模仿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的代表)、“文化引进”(以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抨击旧文化提倡新文化为代表)来改写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影响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影响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影响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社会和文化。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在先秦时期,中国哲学主要集中在儒家、道家和墨家三家学派。

儒家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提倡以孝道为基础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道家则主张追求自然和谐,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状态。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人的心灵追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墨家则强调以兼爱为核心的公平和平等观念,提出了“非攻”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了积极作用。

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法家的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严格执行。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有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和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程颢、程颐,他们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思想强调生死轮回和解脱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思想形成了对比和融合。

唐代的玄奘法师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人物,他通过翻译佛经和宣传佛教思想,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再度兴盛。

朱熹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儒家思想家,他强调心性修养和实践的重要性,提出了“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的思想,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明时期还出现了理学、心学等新的学派和思潮,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近代以来,中国哲学面临了西方哲学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学习和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形成了新的思潮和学派,如“国学”、“现代儒学”等。

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有梁启超、胡适等,他们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和多样性。

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

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

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
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诞生了诸子百家,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形成了古代中国哲学的多元体系。

2. 汉代:汉代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思想,并发展出了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3. 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佛教为主,传入的佛教思想与本地哲学思想融合产生了新的宗教哲学。

4. 唐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呈现出多样性。

除了儒家、佛教、道家等传统思想外,还有理学、心学、气学等学派。

此外,西方哲学思想也得以传入中国。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逐渐丰富和多样化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多元体系逐渐演变成传统哲学体系与宗教哲学的并存,再到西方哲学与中国文化碰撞的新兴哲学思想的出现。

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哲学,起源于先秦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繁荣与退衰。

尽管在现代社会,西方哲学和科学技术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中国哲学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仁爱之道”,他认为人类的根本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孟子的哲学中,强调了人的本性善良,在伦理方面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理念。

在道家哲学中,道家认为万物皆有道,追求个人的自由自在,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干涉和管制。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三个主要流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哲学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汉朝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四谛”,即苦、集、灭、道,强调了世界的无常和空虚,提出了涅槃的理念。

佛教的入世思想、辩证思想和以德治国等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妙法莲华经》、《心经》等重要佛经。

随后,唐代是中国哲学的鼎盛时期。

唐代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韩愈、柳宗元、李觏等,他们的思想注重实用性,强调知行合一,贯彻实践和生活的价值。

唐代的哲学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被后人推崇为文化的黄金时代。

宋代是中国哲学发展中的又一个高峰。

在宋朝,周敦颐撰写了《太极图说》,将道家哲学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念,将天人合一的理念阐述地淋漓尽致。

荀况是宋代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涉及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哲学的后继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新思想的涌现,清代的“格致学派”提出了以实践为主的思想观念,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强调实用性和现实主义。

文人墨客们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传达了许多先进的思想,如明代“世实学派”倡导以事实为根据,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观念,为中国思想的现代化奠下了基础。

到了20世纪,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哲学走向了现代化与世界化。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哲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吧。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夏、商、周等朝代,古代中国先哲们就开始进行思想的探索和总结。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围绕着儒家思想展开,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等方面,其核心理念是仁政。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元化的哲学流派。

其中,道家强调追求个体内心的自我完善,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

墨家关注公平和利益最大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了独特的大公无私的思想。

法家着重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提倡严明的法治思想。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得到政治的支持和认可,成为当时的国家哲学。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强调人性的善良和教化的重要性,对于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官僚体制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到了魏晋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给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影响。

佛教思想关注个体的解脱和超越,提倡舍离世俗之物,它的到来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唐宋以及明清时期的到来,宋明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理学注重对人性本质的研究,强调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心性的和谐。

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中国哲学也发生了新的变革和转变。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哲学思想,并尝试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如新儒家、新道家、新释道等。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也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战国时期多元化流派的竞争和交融,儒家成为国家哲学,佛教的传入与影响,宋明理学的盛行,西方思想的引入和变革。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派将中国哲学推向前进,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思想传统。

中国哲学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的发展
【摘要】
中国的哲学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论文主要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和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想及阶段剖析中国哲学的发展,同时研究作为中国哲学代表的儒学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哲学对社会带啦的影响。

【关键词】
哲学概念儒家道家佛家新儒家学派
【正文】
一.哲学的概念及研究领域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使得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一古老的学科。

作为世界哲学三大系统之一的中国哲学(其他两大系统是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并研究中国哲学。

在展开对中国哲学的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哲学到底是怎样的学科。

关于哲学的定义,在哲学界始终无定论。

并且随着历史的扩张和不同时代对不同感兴趣的问题,哲学的含义不断变化着。

一般情况下,认为哲学是一套方法论。

马克思曾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政治和哲学教科书上的主导思想。

中国的着名哲学家牟宗三也曾说过:“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响说明的,便是哲学。

”相比较来说,这是一种更加通俗的理解。

那么,哲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呢?
罗素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东西,哲学所涉及的是科学解决不了,神学的答案又不令人信服的问题。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起劲仍为确切的只是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不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权威。

”反观中国文化的发展,的确未曾离开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介乎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探讨。

二.中西方哲学的比较
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否认中国哲学体系的存在,这几乎在西方哲学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实际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它们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哲学的特质是重“主体性”,“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重“客体性”,有很好的逻辑,是以知识论为中心展开的。

2.中国的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但是西方哲学没有很好的人生哲学。

西方人对生命的想法主要是来自文学,艺术,音乐,最后是宗教。

3.中国哲学重实践,实践上初期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表现善的思想;西方哲学主要是重知解的。

综上可知,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不能采用和西方哲学一样的方法。

中国哲学的分析应该以人为出发点,注重哲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

三.中国重要哲学思想及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发展总是和中国文化的繁荣保持着大致同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文化发展的趋势将中国哲学的主要阶段分为五个时期:
1.孕育期(殷周)——带有宗教色彩,代表人物是姬丹
2.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人文色彩,百家争鸣,诸子峰起,代表人物是孔子,老子,墨子
3.定型期(秦汉)——制度化,模式化,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如
4.强化期(宋明)——哲理性,思辨性,代表人物是朱熹
5.转型期(清—“五四”)——新旧杂成,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
在秦汉以前,儒道墨三家思想基本囊括中国全部思想体系。

儒家赋予礼乐哲学的解释,道家追求一个超越礼乐的境界;到唐宋以后,儒释道三家又笼罩着中国的文化思想。

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治治理上的共同秘诀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儒学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作为华夏民族血脉的延续,我们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

孔子作为儒学的奠基人,其对儒学的开创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强调突出政治;二.根植血缘基础;三.着眼伦理本位;四.发挥主体能力;五.侧重抑制个体。

在孔子之后,他的继任者们如孟子,荀子等都极大的丰富了儒学的内容,为儒学增添了新的血液。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三纲八目”说一直作为社会主流思想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亲民,至善,即为三纲。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八目。

道家文化同样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很多知识分子在仕途无望时都将自己的理想抱负生活希望寄托在道家思想里。

道法自然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它解释了宇宙事物间的关系,是人们处事必须遵循的原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头,即为道。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在隋唐时期经历了全盛,但是在宋朝之后由盛转衰。

汉传佛教的中心思想主要是“四谛”:即“苦谛”,四谛中的关键和基石,预设人生是痛苦的,具有精神的逼迫性;“集谛”,讨论痛苦的原因,消灭贪欲;“灭谛”,无痛苦的状态,不追求现实,灭除人间一切杂念;“道谛”,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和途径。

四.中国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于中国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在学术界也无定论。

一部分史学家认为义与力和力与德是主要问题,而另一部分人认为核心内容有三:“天人合一”,“变易之学”,“汇通之学”——“天人合一”强调天道和人道,天人合一。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重人事,轻天道。

(二)天道自然,天人相分。

(三)天人相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四)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变易之学”:
(一)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

(二)关于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的观点。

(三)关于矛盾对立双方必然有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的观点。

——“汇通之学”:
(一)各思想流派之间既相互排斥也相互吸收。

(二)中国哲学善于吸收来自其他门派的观点和思想成果。

(三)中国哲学思想善于吸收外来文化
五.新儒家学派
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陈旧的思想已经不适应文化发展潮流,我们需要不断给中国哲学注入新的血液。

例如新儒家学派,他是相对于先秦原始的儒家和宋明时期的新儒家而言的。

在五四运动前后,一批中国知识分子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崩溃,面对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面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们感到痛心疾首,欲图恢复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地位,弘扬儒学。

现代新儒家的主要特点有:
1.有坚定的民族文化本位立场,强调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肯定中国文化内在的生命力。

2.希望全民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定
3.认为中国文化有很浅过的适用性和同化力,与现代文化不矛盾,中国文化蕴含着发展科技
的思想,包含着民主政治的意识。

文化带来的许多问题和精神上的空白。

4.中西文化是可以融合的,中国文化应该吸纳西方文化中科技,民主精髓
5.具有自信自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尊自守的独立人格,有深层的时代使命感。

6.有着保守的政治立场。

反对马列主义,反对其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

否认五四的思想方向,认为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破坏多与建设。

7.认为中道高于西器,西方文化没有自我调制的机制,认为中国文化可以解决后工业。

六.中国哲学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漫漫长河中,儒道两家互为补充,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儒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持乐观的态度,为士人君子设计了一条崇尚弘毅,注重有为和力行的进取型人生道路;道家提倡顺其自然,崇尚“不争之德”,为世人君子提供了另一种有效地指导:使生命更具有韧性,善于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环节精神压力,在顺境中预先准备好退路,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总体上看,儒道两家的优缺点是相对的,但他们的哲学思想都表现出对人得生命价值关怀,对人生崇高境界的追求,对人性修养的重视。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采用的是入世以儒,出世以道的路线,反映了封建专制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极为有限的自由时空中,寻求生命价值实现途径的独特心态。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