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发展史共19页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发展史

中国哲学发展史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 一、实体实学
• 实学的哲学基础而言。它包括 以气这一物质实体为本的本体 论、以实践(力行,为基础的 认识论、以“性气相资”为基 本内容的自然人性论、以“实 功”为主要修养方法的道德论 、以利欲为基础的理欲统一说 (包括义利统一说)等多方面的 内容。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 二、科学实学。
理学
创始人 • 起源: •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 学思潮。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 行于南宋与元、明 时代,清中期以后 逐渐衰落。
周敦颐
理学
• 广义的理学:
• 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 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 学思潮,包括各种不 同学派; • 狭义的理学:
• 朱熹
• 专指程颢、程颐、朱 熹为代表的、以理为 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 程朱理学。
孔子
政治上
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克己复礼
教育上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7
孟子
政治观: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
8
荀子
• 在人性论 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 的“性恶”论的观点 。 • 在天道观
理学
• 二程 朱熹
• 认为‘理’是永恒的、先 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 实体,世界万物只能 由‘理’派生。 • 程颐
• 程颢
理学
• 陆九渊 王守仁
• 提出‘心外无物,心外 无理’,认为主观意识 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 原。
• 陆九渊
• 王守仁
4、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
近代哲学发展时期1840~1919年,列强入侵,寻 找一条救国救民之路,“中国将何去何从”成为中 国近代历史的中心问题。向西方寻求真理,力图会 通中西,融贯新旧已形成自己的哲学世界观。

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流变概述

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流变概述

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流变概述作者:危盛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9年第11期危盛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缩微版。

先秦哲学孕育出秦汉哲学、秦汉哲学孕育出魏晋南北朝哲学、魏晋南北朝哲学孕育出隋唐哲学、隋唐哲学孕育出宋明清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发展、成熟,不是一个朝代、一段历史一蹴而就养成的,是各方流派思想在纷繁久远的时局中相互激荡与采撷汇就而成,是不同时代人民的实践智慧凝集与升华的结晶,是前一阶段哲学思想与学说的传承和深化,它在时光流逝的动态中生长、融合、创新,并以深厚的传世智慧启迪今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百家争鸣,道儒消长:先秦、秦汉时期先秦哲学诞生于奴隶制及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历史中,这是一个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时代,围绕天道观、人道观、古今观等问题的争辩造就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哲学流派,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同时注重宣扬治世态度和树立公序良俗,无形中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朝统治者“严法重刑”的统治理念和“焚书坑儒”的暴力行为一方面看似维护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但实质是加速了秦朝政权的灭亡;另一方面是各流派思想“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发展环境被打破,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发展。

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黄老道哲学思想为西汉国家和人民创造了一个轻徭薄赋、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一跃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此后历朝或多或少将以儒学为体的治国思想沿袭下来。

东汉时期知识继续进步,王充等人反正统哲学思想的出现以及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建立,使哲学这片大海又开始风起云涌,各哲学流派彼此较劲,主要是围绕天人关系、宇宙形成、形神关系、古今变迁等问题展开争论。

二、各美其美,三教合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豪强割据的结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之后司马氏夺魏、灭蜀、灭吴,建立了西晋王朝。

第2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

第2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

第2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第一章秦汉时期的哲学发展中国哲学的发展,在秦汉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秦汉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大一统时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繁荣时代。

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从提出的问题到思维的方式,都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新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秦汉之际的哲学思潮 (2)第二节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8)第三节王充的哲学思想 (13)第一节秦汉之际的哲学思潮本节主要讲四个问题:一、新道家思潮;二、新法家思潮;三、新儒家思潮;四、思维模式的转变。

秦汉之际是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重要时期。

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为了建构适应封建大一统的思想体系,进行了艰苦的理论探索,对封建大一统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重心进行了反复的选择。

这种探讨和选择,造成了这一时期各种哲学思潮的互相争鸣和相互激荡。

在当时,形成了三种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和强大影响力的哲学思潮,即新道家思潮、新法家思潮和新儒家思潮。

这三大思潮的相互激荡和相互影响,以及彼此地位的演变,构成了秦汉之际哲学发展的内在张力与基本格局。

一、新道家思潮秦汉之际的新道家,又被称之为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本是先秦道家的一支,以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相配,把黄帝与老子共同尊为道家的创始人,其思想在战国后期已经比较广泛地流行,而至汉初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黄老之学的经典是《黄帝书》和《老子》。

《黄帝书》在东汉时已经失传。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两个本子,与帛书《老子》乙本合抄在一起的还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论文。

许多学者认为,这四篇帛书就是《黄帝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源出于战国后期而流行于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的代表作。

现在学术界多称这四篇帛书为《黄帝四经》。

《黄帝四经》继承、改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如何建立新的大一统封建国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黄帝四经》认为,客观事物无不具有对立着的两个侧面,相反相成,“阴阳备物,化变乃生”(《十六经·果童》)。

简明中国哲学史

简明中国哲学史

简明中国哲学史毛主席教导说:"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能割断历史。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1969年版,668页)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哲学遗产,我们应当给以批判的继承,"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同上),全面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这对于深入、普及、持久地开展文化运动,将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进行到底,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历史和世界各国一样,有它一般的发展规律。

如原始社会崩溃之后,也是进入到阶级社会,并经历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

但是中国社会也有它的特点:如殷周奴隶社会表现为种族奴隶制;而且"中国自从脱离奴隶制度进到封建制度以后,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就长期地陷在发展迟缓的状态中"。

到十九世纪中叶,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同上,586、589页)。

哲学上唯物主义路线与唯心主义路线的两军对战,是社会上阶级斗争的反映。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

最新的哲学象在两千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365页)这种情况在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是十分激烈和尖锐的,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军对战正是这些阶级斗争的反映,劳动人民总是站在反对唯心主义斗争的前列。

两千多年的儒法斗争是历史上整个阶级斗争的一个侧面。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儒法斗争有着不同的阶级基础和政治内容,但总是革新与守旧、前进与倒退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同时在思想路线上则表现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中国近代哲学史3

中国近代哲学史3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不仅在实践中震撼了人们,而且在思想上提出了当时最为激进的思想,超出了康、梁等人,走在了时代潮流的前面。

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曾五日三丧,这是他轻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幼丧母,为父专所虐,备极孤孽苦。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父官职湖北巡抚,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曾与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

这也是谭嗣同能够同情民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10岁时,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对西学持抵触的态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失败促使他转变思想,由中学转向西学。

1897年夏秋间,写成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1898年初,接受了倾向维新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回到湖南协助举办新政。

他首先加强了时务学堂中维新派力量。

1898年3月,他又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

他还创办了《湘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由他任主笔。

由于对湖南新政的尽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闻名。

光绪“诏定国是”后不久,就有人向光绪推荐谭嗣同,光绪同意召见。

8月21日,他抵北京。

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他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参预新政。

次日,光绪又召见他,表示自己是愿意变法的,只是太后和守旧大臣阻挠而无可奈何,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

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

”光绪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

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

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

袁世凯于20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

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上海各路商界总联合会致外交部电》,《民国日报》(上海)1925 年 8 月 14 日,第 4 版。
《西南中委反对在宁召开五全会》,《民国日报》(广州)1933 年 8 月 11 日,第 1 张第 4 版。
(三)未刊文献 1.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示例: 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系 , 2000 年,第 67 页。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论文 , 天津,2000 年 6 月,第 9 页。 2.手稿、档案文献 标注顺序:文献标题/文献形成时间/卷宗号或其他编号/藏所。 示例: 《傅良佐致国务院电》,1917 年 9 月 15 日,北洋档案 1011-596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藏。 《党外人士座谈会记录》,1950 年 7 月,李劼人档案,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档案室藏。
(四)转引文献 无法直接引用的文献,转引自他人著作时,须标明。标注顺序:责任者/原文献题名/ 原文献版本信息/原页码(或卷期)/转引文献责任者/转引文献题名/版本信息/页码。 示例: 章太炎:《在长沙晨光学校演说》,1925 年 10 月,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 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第 823 页。
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试行)
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 期刊注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引文注释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新的规定。本 规定适用于《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和《历史研究》。
一、 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国内名牌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指定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中哲史第二章

中哲史第二章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可见,五行所指之物事实上是
原始部落生活中离不开,因而 为原始人所崇拜的东西。
5
黄帝打仗时调遣虎、神、豹,
实为图腾,精神的东西。 殷 《诗经 商颂 玄鸟》中记载“天 命玄鸟,降而生商。”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其中的“玄鸟”也是拜物教的写照。
6
《史记 殷本纪》记载,商契的母亲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区分出物质与精神不同。 这是进步,意义在于说明人类在一 步一步脱离本能。
21
参考阅读: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法(瑞士)作家列维.布留尔 的《原始(野性)思维》,书中 以非洲为主要对象,也涉及其它 岛屿及美洲。介绍的都是前哲学 阶段的事。
22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产生
梦等。尤其是做梦,不知何故?是 不是身上有某种东西出去了,死是 身上少了某种东西。 于是想象这东西是什么?--灵魂。
18
开始是与人鼻中的气及受伤者身上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流出的血相联系。有的民族将灵魂 等于气,有的等于血。 后来灵魂逐渐与物质脱离,变成纯 精神的东西。
19
从山顶洞人的发现中看到,死者身
14
后来,这块无才去补苍天的顽石,
在青埂峰下滚来滚去,偶遇降殊仙 草,于是引出了一段情意绵绵、泪 洒纷纷的感人故事。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15
注意,神话的内容是荒唐的,
但也包括积极的东西。那就是
“借助想像征服自然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9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龙的名也很多,有鳞者谓蛟龙,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