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 中国哲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别的意思 ,它们在 这里也不能在别的 意义上被使用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 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 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 物理属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唯心主义
主观唯 心主义
• 把主观精神(例如我的“感觉”、“经验”、“心” 等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认为 客观世界不过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理”化生万物的图式:
太极(理)---阴阳(气)
自为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
• 客体之所以是客体, 是以主体存在为前提 的 ,没有成为主体对 象的存在, 只是某种 “自在之物 ”而不是 主 客体关系中的客体
认识活动中主体对 客体逻辑上“优先 地位’
• 主体在何种程度上 把握到客体,又是 以主体的实践水平 和认识水平为前提 的
如果你是假的 思想灵魂住在别的身体
我还爱不爱你
西方哲学从诞生伊始,
即形成了主客两分的思维模式
凯撒:
庄周梦蝶:
我来到,我看见,我征服
天人合一,物我不分
西方哲学的本体论 (存在论)阶段
直接地寻求和断言某种经验的或超验的 “存在”, 并把这种经验的或超验的 “存 在” 归结为 万物的本原 ,用这种经验的或 超验的 “存在 ”去解释全部的经验世界以 及关于经验世界的全部知识
后现代主义(20 世纪80年代以来)
“消解哲学”
“重建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及理论建 设
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革命
以“实践”为核心观点,第一次 科学的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科学的解决 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使唯物 主义突破了自然界的领域而深入 到人类社会之中。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任阿娟**任阿娟,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内容提要】新中国70年作为客观过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不断开辟中国道 路的社会实践进程。

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新中国70 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坚守,这一坚守,不仅展现中国人民接 受、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理论智慧和能力,而且展现中国 人民改变社会历史面貌,改变中国人民前途命运,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 到强起来的实践智慧和能力;第二部分,新中国70年中国化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理论发展,主要从哲学理论形态演进角度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的学术进展;第三部分,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 经验: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立场,二是坚持认识与改变世界的 人民中心取向,三是坚持哲学发展与实践发展的辩证互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基本经验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其巨大的社会历史成就或 实践成就,就是在世界的东方成功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路,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或曰中国道路;其巨大的哲学理论成就,就是基于中国社会历史全新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解读和创新发展的自觉范式,以及不断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开放体系。

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从中国的国情与实际需要出发,并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中国社会历史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

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承发展,由此指导中国的社会历史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进展和实践成果。

作为客观过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可以说,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不断开辟中国道路的社会实践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第二阶段:制度层次。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旳君主立宪制,“戊戍六君子”血溅菜市口昭 示,学习西方制度文化首先要推翻清政府。孙中山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推行 民主共和制,被袁世凯窃取果实。
第三阶段:文化层次。
主张把“德先生”和“赛先生”请进来,开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但西 方文化 具有两面性:肯定性——当代性、工业化文明;否定性——强权、霸权和侵略性 形象(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使人们对之又望而生畏)。 马克思主义源自于西方,是西方当代化工业文明旳思想产物,同步又揭发和 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旳矛盾、危机和罪恶。正适合了中国人既想学习西方文明, 又要预防西方资本主义产生旳种种罪恶旳矛盾心理。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教学目旳: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涵义、原因,了解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旳历史进程,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经验教训。
要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经验教训; 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涵义、原因。 教学纲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过程;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旳经验教训。
有三个方面主要特点:
(1)进一步学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点学习和利用毛泽东旳哲学思想。 (2)致力于利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利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详细工作 (3)开展一系列学术性活动(建国后来旳三次哲学大论战)。
1953—1955:有关综合基础论还是单一基础论旳争论; 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关思维和存在旳统一性旳讨论; 60年代中期:有关一分为二还是合二为一旳讨论。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旳当代性
二、怎样阐扬马克思主义哲学旳当代性? 1、文本解读法; 2、批判对话法; 3、现实问题法。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3 新 时期 马 克 思 主 义 哲学 中 国化 的 发 展 .
哲 学 是 人 类 理 论 思 维 的最 高 形 式 . 一 个 民族 的精 神 支 柱 是 中国 化 的 马 克 思 主 义思 想 体 系 :另 一 方 面 是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与 新 时期 哲 学 研 究 与 发 展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为 指 导 .面 向 中 国社 会 发 中国 传 统 哲 学 ( 化 ) 结合 , 判 地 继 承 历 史 遗 产 , 马 克 思 主 展 的 现 实 . 持 为人 民 服 务 , 社 会 主义 服 务 的政 治 方 向 , 持 文 相 批 把 坚 为 坚
在 1 1 — 99 , 涵 马 克思 主义 哲 学 作 为世 界 观 和 方 法论 . 整 个 马 克思 主义 的 阶 段 : 第 一 阶 段 (9 7 14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中 国化 的 主 要 成 是 理 论 基 础 而政 治 经 济 学 、 学 社会 主义 则 是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在 就 是 由 以毛 泽 东 为 代 表 的 一 些 政 治 家 做 出来 的 , 达 、 思 奇 等 科 李 艾
的 片 面 理 解 . 侧 重 点 在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宣 传 、 播 , 么 上 研 究 、 体 系 上 建 构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 始 真 正形 成 合 力 , 而 其 传 那 从 开 从 开创 了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中 国化 的 新 局 面 我们 现在 的理 解 , 侧 重 点 在 于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发 展 、 新 。 其 创 探 析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中 国 化 问 题 应 从 两 个 方 面 理 解 :一 方 面是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的基 本 原理 与 中 国 社 会 实 践 相 结 合 .形 成

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理论创新不能简单的视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外在要求,更应看到它是马克思主动调整,自觉保持生命力的内在要求。

可以说,没有理论创新便没有马克思主义今天的发展。

从纵向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其产生到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从未停止过;从横向看,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其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自觉开展理论创新。

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角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根源都立足于实践,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1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自创立以来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理论发展的新飞跃,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

①【P59】真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同样,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它不是为了构造一个终极,全面的逻辑体系。

而是强调与当下的实践结合,是坚持理论如何正确反映现实、指导现实、变革现实的目的与方向并根据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及完善自身的现代理论”①【P5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有:第一、批判性马克思主义既是在对以往理论的批判的过程中建立的,又是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中建立的,更是在对理论进行不断自我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

这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中可以看出,“其中主要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

尽管这些理论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但是,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矛盾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提出了许多合理的新思想,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材料和理论来源②【P11-14】。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对自己的理论进行批判创新。

他们的这种自我批判精神使马克思主义能够紧跟时代的变化,扬弃旧事物,坚持科学的观点,并结合时代特征予以发展、创新,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活力。

第二、科学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够以科学的精神与态度构建其理论,并随着实践的变化和发展进行理论创新。

[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国哲学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国哲学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一、中国哲学智慧与哲学中心概念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的奇葩,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哲学中曾积累了一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哲学智慧,但在西学东渐及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兴起的冲击之下,这些哲学智慧却离我们渐行渐远,改革开放特别是党中央提出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进行开拓创新使之与时俱进,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号召,唤醒了我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我们为什么不尝试利用这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哲学智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开拓创新呢?本文首先谈一谈这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哲学智慧在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心概念时的关键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是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基础的物质概念,长期以来,人们对物质概念一直缺乏辩证的认识,即忽视了用辩证思维或从辩证逻辑方面来认识物质概念。

这一方面导致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及学术性认识的不足,不能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何而兴;另一方面导致了我们对物质概念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困境时,不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何而衰,症结何在,严重地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续发展。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又从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气,火,水等经原子到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概念,这便是物质概念从感性具体概念上升到抽象概念的发展阶段。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概念相当于一个最高抽象物质概念。

笛卡尔把质料概念发展为物质概念,但笛卡尔的物质概念已不再属于最高抽象概念,是对质料概念的辩证否定,因为他在物质概念的内涵中增加了广延性,使物质概念不再是最高抽象概念。

从笛卡尔开始,后又经洛克、霍布施等人直到费尔巴哈和马克思,这期间物质概念的内涵逐渐增加,到马克思时,物质概念的内涵中已经包含事物所有的属性,物质概念已发展成为一个思维具体物质概念,这便是物质概念从抽象概念上升到思维具体概念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是对西方近代哲学中的抽象物质概念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1937年出版的李达著《社会学大纲》一书是中国人 自己写的第一部马列主义哲学教科书。在书的开头,李 达首先提起全书的根本论纲,指出:“社会学的唯一的 科学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这个科学的方法,是把社 会当作不断的发展着的、生动的有机体解释的。”他在 书中认为,社会存在规定社会意识,“这个论纲,是历 史唯物论的根本论纲,历史唯物论的全部内容,都是这 个根本论纲的说明”。
• 三是每一步骤都须用革命的方法,从组织共产党一直到 实现共产社会,其间须经过几多步骤,每个步骤之中, 或者又须经过几多曲折的步骤,但每个步骤都必须采用 革命的方法,不可采用改良的方法。
• 陈独秀于1922年在《新青年》第9卷第6号上发表 的《马克思学说》一文,是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 观》之后又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学说的文章。在这篇文 章中,陈独秀把唯物史观概括为两点:
陈独秀与《新青年》
•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对传统的封建旧文 化展开了全面、彻底和猛烈的进攻,矛头直指封建专 制主义以及为其服务的儒学孔教。新文化运动的历史 作用主要在于,它通过对民主科学的大力弘扬和对封 建专制主义的揭露批判,打破了封建思想文化的一统 天下,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这就为马克思 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
四、瞿秋白与辩证法唯物论的最初介绍
• 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 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 专修馆学习。五四运动爆发 后,他成为北京学生爱国运 动的领导人之一,并参加了 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 究会。
• 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瞿秋白最突出的贡 献之一,就是他第一个在中国介绍了辩证法唯物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互 辩法唯物论的哲学或马克思主义的总宇宙观;二是社 会学的方法论或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论;三是社会经 济的理论或经济学;四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 共产主义或科学的社会主义。其中第二、三部分是用 互辩法唯物论的观点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结果;第四 部分在理论上是前三部分的结论,在实践上是马克思 主义整个系统形成之动机和目的;而最根本的基础, 贯穿始终的观点则是互辩法唯物论。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简述中国哲学观——章平平中国哲学并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洋溢着科学的智慧,更多的是人文思想。

而中国的哲学思想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它始终依附于政治而存在。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哲学思想是脱离政治而存在的。

这点在很大方面区别于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在很多方面是在治学和科学实践方面的。

像检验论,心理学等。

当然,他们也不缺乏政治方面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部强有力的政治哲学。

而今天,我要讨论的,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简要发展史。

中国哲学萌芽于夏殷周时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

但是在夏殷周时期,所谓的中国哲学只是一种神权统治观念。

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说是一种哲学,只能说是一种意识,但是他确确实实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像商朝,便设有“巫”这种职位,君王在做重大决策前都需要请巫来占卜。

还包括一些图腾的出现,都是神权统治观念的影响。

春秋战国,是中国哲学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九家十流,百家争鸣,其中最为提出的便是儒墨法道。

我只是稍微讲解一下儒法道。

春秋战国儒家学说仁:仁在中国是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范畴。

而我想要明白的是,它到底是属于哪种范畴,究竟是内心情感还是一种人格塑造,是道德意识还是一种人伦纲常?再通俗点说他是一种心理学还是一种社会文学?在《论语》中,孔子对仁的解释就是有多种的。

首先,仁本指相互爱人,例如“樊迟问人。

子曰:‘爱人’”。

而在爱人方面,就我个人而言,可能与当时的殉葬制有关。

在频繁出现活人陪葬的时代,孔子能提出仁者爱人,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当然这种爱人也是区别于墨家的兼爱。

兼爱是无差别的爱,而仁爱是种有差别的爱。

兼爱不分亲属厚薄,不分贵贱贫富,不分任我彼此,爱人就是要远施周边,尊卑长幼都要互相爱护。

而仁爱,它建立在长幼尊卑顺序上,涉及君臣上下,亲疏有别等关系上。

这是种有等级的爱。

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是平的了,那就没有尊严,没有敬畏,那就没有秩序了。

再有他也是一种道德行为意识,最有名的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就是我们常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哲学
• 总的来看,五行生克表示的是物质基本形 态的变化,五行相互作用,产生万物无穷 的变化。在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基本作用 的方式是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 这是一对矛盾,矛盾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 两方面,即:“我生”“生我”“我克 ”“克我”四种变化。
原始哲学
• (3)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事物的 两个对立面的哲学范畴,殷商和周代已有 了原始的阴阳概念,最初的概念是指日光 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的思 想家看到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 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即对立又 统一的物质现象。
• 所谓科学实学,是就 明清实学的科学 内容 而言。它既包括中国 古典科学,也包括从 欧洲输入的“西学。 • 代表人物:李时珍、 朱载墒、徐光启、宋 应星、徐弘机
徐光启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 三、考据实学
• 明清实学的经学研究而言。它在清乾隆、嘉庆 时期达到极盛,故又被称之乾嘉汉;学、乾嘉 学派。就学风纯朴而言,又称为朴学。明中叶 以后,随着实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在经学研 究领域,出现了汉学和子学的复兴,以子学研 究代替独尊经学,以专事训诂名物的汉学代替 以己意解经的宋学。它是明清实学处于低态势 的体现。它继承了汉代“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是”的学风,主张“治经皆主实证”,极力反 对宋明理学空疏的学风.
中国古代哲学
古代哲学发展阶段
• • • • • • • • 原始哲学 先秦子学 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 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 明清实学 乾嘉朴学
原始哲学
• 原始哲学: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 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为: 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事物, 《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 系。总之,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 含着最朴素的原始的哲学思想。
先秦哲学
•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是形成学派 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奠定了 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的 第一次高潮。
• 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 为世界三大哲学。 •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轴心时 代”,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
先秦代表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家 阴阳家 兵家 杂家 代表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李斯 邓析 惠施 公孙龙 邹衍 孙武 孙膑 吴起 吕不韦 著作 《孔子》《孟子》 《道德经》《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公孙龙子》 《邹子》(失传) 《孙子兵法》 《吕氏春秋》
11
庄子
主观唯心观(逍遥游)
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 不可知论 “庄子梦为蝴蝶”。
12
墨子
• 兼爱、非攻、尚贤 • 尚同、节用、节葬
13
荀子
• 在人性论 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 的“性恶”论的观点 。 • 在天道观
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
• 政治上 主张“法后王”,提出实行中央集权。;
代表人物
• • • • • • • • 王廷相 李时珍 张居正 李贽 顾宪成 徐光启 袁宏道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梅文鼎 阮元 龚自珍 魏源 章学诚
顾炎武
龚自珍
李时珍
王廷相
思想
• 明清实学的基本特征是——祟实黜虚
崇实黜虚:鄙弃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以己意解 经,而在一切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中提倡一个 “实”字,是明清时代梢神的集中表现。它具 体地表现为四种精神。 一 是批判精神 二 是经世致用思想 三 是利学精神 四 是启蒙意识
代表
王引之
朴学
• 主张“无信不征”
• 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 主要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 、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 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 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称作“朴学”或“考 据学”。 • 。
朴学
• 清代朴学是对穷心于“天理 ”、“人欲”,不出“心、 性、气、理”范畴,淡忘儒 学忧时济世传统,空谈误国 的明代王学末流的反动,也 是儒学自身发展史上否定之 否定的结果。
佛学
• 起源:
• 佛教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 相传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10 年),开始有汉译本佛经的出现 •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当时人 们对佛教教义的了解也只是把它 看成与中国黄老方术思想差不多 的东西。他们认为老子讲“无为 ”、“去欲”,佛教也讲“清净 无为”、“息心去欲”。
佛学
• 中国佛教至隋唐而至于鼎盛,本期的佛教宗派 融入了南北诸家师说,在哲学上取得了重大进 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派别有三论宗、天台宗 、华严宗、禅宗、唯识宗、密宗、净土宗、律 宗等。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 门论》为渊薮,着力阐发龙树一系的中观思想 ,其精髓和诠释格式为诸宗派广泛采纳。玄奘 的唯识宗引入了印度式繁琐的名相分析体例, 不适合中土社会的思想实际,故数传而绝。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 一、实体实学
• 实学的哲学基础而言。它包括 以气这一物质实体为本的本体 论、以实践(力行,为基础的 认识论、以“性气相资”为基 本内容的自然人性论、以“实 功”为主要修养方法的道德论 、以利欲为基础的理欲统一说 (包括义利统一说)等多方面的 内容。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 二、科学实学。
理学
创始人 • 起源: •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 学思潮。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 行于南宋与元、明 时代,清中期以后 逐渐衰落。
周敦颐
理学
• 广义的理学:
• 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 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 学思潮,包括各种不 同学派; • 狭义的理学:
• 朱熹
• 专指程颢、程颐、朱 熹为代表的、以理为 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 程朱理学。
董仲舒
主张
• 主张“更化”: • 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 也。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 • 更化建议从秦汉交替的角度提出,主张 以仁德代替严刑,对于当时的社会治理 而言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主张宇宙的次序是有常数的: • 这个“常”就是恒定。
魏晋玄学
• 玄学不是道家学说的变种,也不是儒家学说的延 续,而是儒道合流的思想体系。
中国佛教哲学
• 中国化佛教的基本特征:
• 四大皆空,精神不灭,人人皆可成佛,不 以暴力抗恶,佛学流派众多。
• 中国佛教引导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解 脱。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的追逐, 直悟生命的本性。要求人们忍受苦难,顿 悟成佛,实际上是要求人们道德人格上的 完善。
佛学
• 佛家的诸佛平等及普渡众生的思想,体现 了佛家的美好愿望和社会责任感, • 佛教的戒律也是要求人们完善自我的品格 • 在思辨上,中国佛教有一套自己的运思模 型,有自己的认识方式,中国化的佛教宗 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而各 派都有自己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朴学三大派
• 吴派
• 以惠栋为首。因惠栋 是江苏元和(即吴县 )人,其门徒和追随 者大多为苏南人, 因 此被称为吴派。
惠栋
朴学三大派
• 皖派
• 以戴震为首,因戴震 是安徽休宁人,其门 徒或为安徽人,或师 承其学说,因此被 称 为皖派。
朴学三大派
• 扬州学派 • 是乾嘉之际吴、皖两 派之后出现的朴学派 别,因其主要成员都 系扬州籍人而 得名。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 四、启蒙实学
• 就明清实学的市民意识而言, 它主要反映在哲学、文学艺术 等领域。 • 主要代表人物有王艮、何心隐 李挚宗羲、徐谓、汤显祖,裒 宏道等人。
Hale Waihona Puke 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五、经世实学
• 所谓经世实学.是就 明清 实学的社会政治 内容包括对社会弊病 的揭露和批判,电包 括拯救时弊方案的构 思与实施 • 主要代表:高拱、顾 宪成、张溥、陈子龙 龚自珍、魏源
乾嘉朴学
• 朴学,是清朝乾隆、 嘉庆年间出现的一种 以考据为主要治学内 容的学术思潮,这种 学术文风 朴实简洁, 重证据轻义理,因此 被称之为“朴学”。

张景岳(1563-1640),又名张介宾, 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 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 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 影响很大
孔子
政治上
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克己复礼
教育上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9
孟子
政治观: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
10
老子
哲学的核心是“道”。(宇宙观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朴素的辨证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理学
• 二程 朱熹
• 认为‘理’是永恒的、先 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 实体,世界万物只能 由‘理’派生。 • 程颐
• 程颢
理学
• 陆九渊 王守仁
• 提出‘心外无物,心外 无理’,认为主观意识 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 原。
• 陆九渊
• 王守仁
明清实学
• 从明朝正德年问至清代鸦片战争前夕,随着 封建社会后期社会总危柳的堡发和资本主叉 萌芽—的产生,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一股新的 社会荭步思潮。有的学者将其称为“早期启 蒙思涸”,有的叫做“自我批判思潮”,有 的叫做“经世致用思潮”,有的叫做“个性 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潮”。本文从明清进步思 想家的著作及其有天文献中插曲他们普遍使 用的“实学”这一概念,来涵盖这一社会思 潮,把它称为“明清实学思潮”。
朴学的兴起
• 朴学的兴起 • • 1.朴学的形成建立在对理学的批判和总结基 础之上。 • 2.朴学的兴起,也与清朝前期统治者实行的 思想钳制有关。
朴学的演变
• 朴学的演变 • 1,清代朴学荫发于清初,一般认 为顾炎武是朴学的先驱。 • 2,朴学的真正的奠基人是阎若璩 和胡渭。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 ,胡渭《易图明辨》 。 • 3.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 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