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2》中国古代哲学.ppt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PPT42页)

国学经典(PPT42页)
❖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 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 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 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 素。”
❖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 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 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
10.和谐互助 ❖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又说:“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滕文公上》:“乡 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持,则百姓亲睦。”——这不就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理论源头吗?
二、国学论教育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重要和有效
。”《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 立。”《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汉代总结为“五德”“五常”:
(一)“五德”:温、良、恭、俭、让。(出自《 论语·学而》)
❖ 温:邢昺注疏:“敦柔滋润谓之温。”温和待人 ,不急躁、不生硬粗暴。
❖ 良:邢疏:“行不犯物谓之良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 礼”:《周礼》《仪礼》《礼记》。
❖ 《周礼》:是周朝的职官制度。《仪礼》是战 国以前的各种礼节仪式,分为冠昏、丧祭、朝 聘、乡射四类礼仪,宋王应麟又分为吉、凶、 宾、嘉四礼。《礼记》是解释、说明《仪礼》 的论集,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 类,故称为“五礼”。吉礼是祭祀的典礼;凶礼 是指丧葬和对天灾人祸的哀吊等礼制;军礼主 要指战争中包括校阅、出师、乞师、致师、献 捷、献俘、筑城、演习等活动的礼制;宾礼指 诸侯对天子的朝觐或各诸侯间的聘问、会盟等 ;嘉礼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饮 酒礼、立储礼等。

国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国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国学论文中国古代哲学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

1、先秦哲学先秦哲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哲学。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

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从原始儒家的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可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周礼已崩溃。

为了恢复周礼,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PPT课件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PPT课件
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 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 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 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 称之为“三玄”,
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
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 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 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唐诗宋词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墨家十大哲学思想
明天非非节节尚尚非兼 鬼志命乐葬用同贤攻爱

历代主流思想
“两汉经学”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 孔子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的文献, 形成了《诗》、《书》、《礼》、 《易》、《乐》、《春秋》六经, 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使得经学日益兴盛和发展起来。

远 流 长
博 大 精


包 容 万
纳 百 川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 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 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 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 及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现代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绪 论



元 曲

国学经典——第二章《论语》ppt

国学经典——第二章《论语》ppt

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 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 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 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 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 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 时宜。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只抱着单纯的目的尊孔和反孔一样无知。 社会大同大和的前提是这个社会本身是不是具 有这样的实质。当很多民生问题遭遇颠覆,人们打 内心里感到不和不同时,寄希望于孔子来抚慰人们 的内心,只能适得其反;盲目地崇拜孔子,认为只有 在孔子像面前鞠躬行礼会受到孔子的保佑,固然也 是荒唐,因为鞠躬者是否明白孔子的思想也不一 定…… 摆放一尊孔子像实在太简单不过了。但社会要 做到和谐,又是何等的的容易。 “孔子进京”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从某种程 度上来看,正好折射出人们的心理。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 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 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 在这里。但不论小事大事,都按和谐的办法去 做。如果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只 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调节和约束,也 是不可行的。”
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开的批林批孔大会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 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 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 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 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 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 成生命的张力。

国学基础知识讲座 ppt课件30张

国学基础知识讲座 ppt课件30张

现在一说到“豆腐渣”桥梁、“豆腐渣” 堤坝,便不由自主的想到贪污与腐败,一说 到讨薪问题,我们便会联想到跳楼,作为中 学生,我们课堂上听的是大公无私,到街上 走一圈就有可能被欺骗,我们不知所措,困 惑!为什么?是世界经济的冲击,还是世界 文化的渗透?我认为:关键是我们国人自己 失去了方向,西方经济冲击也好,不良文化 渗透也好,那是外因,内因毕竟是决定因素。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什么是国学: “国学”本意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 “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春官· 乐师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周礼· 地官· 师氏》:“以三德教国子, 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 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郑玄注: “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 《礼记· 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 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 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早在1981年就这样警示世 界: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眸2 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即儒 家的思想精髓,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 求。便提及了国学的必要性”。 • 昔人有云,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遗 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 此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 中国的学问是不治已病治未病。 • 什么叫教?「上所施,下所效」,叫教;育,「养 子使作善也」
国学从思想体系上又可以分为儒、佛、道三 家。儒家讲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佛家讲究用慈悲心做普度事,叫人做善事、 知因果;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讲究天人合一。前人说过“以儒治世,以道治身, 以佛治心”,道出了三家的特点与互补之功。 国学的复兴,是时代的召唤与要求。今天, 随着国势的上升,我们自然要大力弘扬国学,也 要让世界了解国学。了解国学也就是了解我们的 历史和现在,也就是了解我们中国人。我们知道, 成为文化大国才是真正的强国。在经济全球化的 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深入全面 的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学,绝不能够数典忘祖。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国学文化

中国国学文化

民族服饰和饮食文化展示
民族服饰
中国民族服饰丰富多彩,如汉族的旗袍、马褂,苗族的银饰,藏 族的藏袍等。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川菜、粤菜、鲁菜、苏菜等八大菜系 ,以及茶文化、酒文化等。
饮食禁忌
中国饮食中也有许多禁忌,如佛教徒禁食肉食,回民禁食猪肉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和刑罚来约束和惩治人们的行为。这
种观念与儒家“人性本善”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法家经典著作解读
《商君书》解读
该书是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阐述了法家的政治、经 济、军事等思想。其中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提出了“壹 刑”、“壹教”等主张。
《韩非子》解读
该书是韩非子的著作汇编,包含了丰富的法家思想。其中 提出了“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等观点,强调了 法律的公正性和普遍性。
古代戏曲
欣赏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的代表作,以及明清 传奇剧等,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
书法艺术欣赏与创作实践
01
02
03
书法流派
了解篆书、隶书、草书、 行书、楷书等书法流派的 特点与发展历程。
书法名家及作品
欣赏王羲之、颜真卿、柳 公权等书法名家的代表作 品,理解其艺术风格与审 美价值。
中国国学文化
目录
• 国学概述 • 儒家思想 • 道家思想 • 法家思想 • 兵法战略 • 文学艺术 • 民俗风情
01
国学概述
Chapter
国学定义与内涵
国学定义
国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文学、 艺术等方面的学问,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总称。
国学内涵
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分,涵盖了古代中国 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是 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三)尊老敬长的合理性和孔子的孝悌思想。 尊敬老人的品德和行为,在世界各个国家中是长期存在着,是极为宝贵的。歧视和虐待老人,不仅使生产和社 会工作受到损失,而且会使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甚至能形成社会危机。所以尊老敬长是一种值得各个时代重 视的品德。孔子以其完整的道德体系和其他思想,曾长期赢得了社会的信任。
《孟子》一书反映了孟子及学生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被尊奉为仅此 于孔子的“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成为儒家第二大宗师。
1. 仁政. 2. “民贵君轻”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性善论”。 人性本善。
孟子的名言
1.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孔子,老 子,庄子,孟子,荀子等哲学家,他 们对于人如何改善自身?如何改善社 会的思想对后世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 影响。
《纽约时报》报道,在哈佛大学当下

最受学生欢迎的三门通识课程中,有 一门“中国课“受到了学生们的追捧,
那就是《中国哲学概论》。这就足以
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魅力。
1.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儒学成为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生活的 各个方面。 教育:打破贵族对文化的垄断,有利于教育普遍民间。
2.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
分(日本、朝鲜、越南)
3.对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欧洲一些启
蒙思想家从入学中受到了启发和鼓舞。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有的研究把荀子归为法家,因为他主张“法治”,但他的法治从礼义出发,以人治为本,这还是儒家的内核。
儒家的主要思想
1.重视修身,尊崇君子的人格追求。
2.关注现实,经时济世的入世追求。

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第一章什么是国学1 国学本义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

2 国学的别称有:中学、国粹、国故、国故学、旧学、汉学3 国学的概念:它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第二章儒学与经学1 汉武帝时期,“经”成为儒学典籍的专称。

2汉人为经书作的注解称为“传”、“注”,后人再为注解作的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

3经的范围:(1)最开始是成于先秦时期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2)之后变为五经:去掉乐经(3)至宋代最终形成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孟子、尔雅、论语、孝经4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玄结束今古文之争。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玄理化过程中:何晏注解《论语》、王弼注解《易》6 民国初年,儒经的疑古风潮与古史辨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顾颉刚。

7儒学的意义:1、思想倾向:(1)人本思想(2)王道思想(3)德治思想2、精神追求(1)经世致用的精神(2)政治批判的精神(3)积极开放的精神第三章十三经1 《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部分。

2 《诗经》中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后三个为写作手法)注意运用3 诗经流传至今仅剩毛诗一家。

4 礼记是论述礼仪的论文汇编,分为:小戴礼记(编者戴圣)、大戴礼记(编者戴德)。

5 春秋三传的区别在于:《左传》以叙史事为主,《公羊》、《谷梁》以解释经义为主。

6 孟子的主要思想:民贵君轻、建立心性之学,主张人性善、与民同乐、反战、开拓功夫之义理途径7 《尔雅》是中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最早的训诂学著作。

第四章史部概论1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 《四库全书》将史书的分类: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政书、史评史论类著作、学术史3 史部的特点:(1)经史一体,正野分途(2)官修主导,私著丰富(3)学识兼备,尤重史德(4)叙述简略,考订详细4 《通典》《通志》《通考》三书被称为“三通”5 《通典》是一部典章制度史,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史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 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 也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地表 达出来。它是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然 的总体。“道”又不是一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一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变迁的 过程。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不盈、 不争”、“致虚极,守静笃”(“虚极静笃”是一种得道的境界,虚静
第四部分 读书学习与人生道路
介绍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及读书与仕途等关系。
第二编 传统文化的灵魂——古代哲学与古 人智慧
中国哲学在传统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哲学凝聚了中华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灵魂。西方文化中宗教处 于核心地位,而中国文化中,宗教的功能基本上由哲学承 担。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生活 的意义,价值信念即安身立命的根据,都是透过中国哲学 加以反映、凝结和提升的。要深入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 精髓,则必须了解中国古代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活 跃,涌现岀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 子、庄子、孟子、孙子、韩非子、荀子等,形成儒家、 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等学 派。在3000年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各种各样的思想 资源和思想传统,成为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 至今仍产生着影响。而对中国哲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有 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早期儒家、早期道家、中 国佛学、宋明理学。
这四大传统共同特点是,它们的智慧都是人生智慧。 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 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中国哲学家透视现在, 玄想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把高尚的 理想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
一、早期儒家
儒家最早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 子等。儒学经典被称为“六经”:《诗》《书》《礼》《乐》 《易》《春秋》(《乐》失传后,称为“五经”)。早期儒家 思想还可以通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后两篇 为《礼记》中两篇文章,以上为“四书”)及《荀子》等来了 解。
• 《礼记》说:“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 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 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就是说,一旦 人能充分地护持住自己的道德理性,人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并且 尊重每一个人及每一物体的生存,使之“各遂其性”;这样就能回 应天地的生命精神,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与天地鼎足而三,理性地 并进而辅相天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生活意义,由此确立。 早期儒家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 想,都是讲创造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下、人间;人可以与天地 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 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 “立德、立功、立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第八章、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 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为构成世界最基本 的事物。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周易》以 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 坎(水)、兑(泽)、巽(风)八卦说明自然想象和社会 关系。
国学讲座
——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
西北工业大学 黄迪民 教授
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
第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介绍传统文化的概念、组成及其影响。
第二部分 传统思维与人生价值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介绍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等关系。
第三部分 道德修养与从政人格
介绍传统道德对古人的政治影响,阐述古人从 读书到从政的人格变化。
•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 凡的精神。儒家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只要 挺立了道德人格,以良知作主宰,就能超越世间各种境遇,超越本 能欲望,以超越的精神,做好日常的事业。
二、早期道家
早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文约义丰,《庄 子》诙诡谲奇。《老》《庄》不独表达了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 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以诗与寓言,以多义的比兴、隐喻 来表达形而上学的意涵,堪称世界文化奇葩。 《老》《庄》诗意 盎然,哲理宏博,汪洋恣肆,生机勃勃,暗示性无边无涯,涵盖 面无穷无尽。
•“仁”又是一种宽容的精神。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的理想,是要把 仁爱的精神,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 宇宙万物。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者把自己和天地万物看 成一体。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 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1993年9月在美 国芝加哥,出席世界宗教大会的几千位宗教领袖或代表签署了《全 球伦理宣言》,其中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 文明社会矛盾与冲突相当普遍的当今世界,以“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的宽容诚恕之道,彼此尊重,加强沟通,理解与对话,是调节 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之间关系的良方, 也是克服人与自然对立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思路。
•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 根源感。《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 易”。是说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易传》认为, 宇宙是一刚健的生命体,不停息地变化流行,人也应该仿效它 而自强不息。人有了这种刚健自强、生生不息的主体精神,就 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 就是要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所 以《论语》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仁者,人也”。其实,“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天、地、 人、物、我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 的意识,“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内在的“仁”具有 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仁者爱人”,它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自尊,又尊 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