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 人文类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

传文 统化
3 一、人与天的关系:天人合一
(二)人与天地不同 人虽为天地所化育,但人又与天地、自然万物截然 不同。人类社会要延续与发展,人就不得不发挥自身 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和利用自然。这也就使得人类 不得不与自然处于对立之中,从而将人与自然、天地 相分离。
历史上最早建立起“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的, 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
24 一、儒家
7.“五四”的衰落 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是对儒学最早的公开冲击。洋务运动则使儒学的实际地位遭到削弱。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的中国正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变局”和 “四千年未有之强敌”,而仅凭传统儒家的“治平”之道已无法应对这千古未有的强敌。 因此必须学习西方“借法自强”。 随着西学影响的扩大及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入,革命风潮日益高涨,到20世纪初遂出现了 公开的批儒反孔思潮,孔子和儒学的地位进一步被动摇。虽然清廷试图扼制这股公开的批 儒反孔思潮,但却是徒劳的。其后的白话文运动到“五四” 运动,以及国人高喊着“打倒 孔家店”的口号,否定了统治中华两千多年的儒学,儒学最终走向衰落。
25 二、道家
(一)道家起源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泰古二皇时期。《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者流,盖出 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 君人南面之术也。”即道家是从史官所记录的成败、存亡、祸福的历史中总结发展而来 的。他们从中知道君王之道就是要抓住要点和根本,以清心淡泊、谦卑高洁来自守自持, 这也是教导君王谦虚治国的大道。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 道家思想,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这种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形 成,道家学派得以创立。
16 一、儒家
(二)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大致包括春秋时期的初创,战国时期的发展,西汉的兴起,魏晋南 北朝、隋唐的冲击,宋代的转折,明清的批判和“五四”的衰落7个阶段。
3 一、人与天的关系:天人合一
(二)人与天地不同 人虽为天地所化育,但人又与天地、自然万物截然 不同。人类社会要延续与发展,人就不得不发挥自身 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和利用自然。这也就使得人类 不得不与自然处于对立之中,从而将人与自然、天地 相分离。
历史上最早建立起“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的, 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
24 一、儒家
7.“五四”的衰落 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是对儒学最早的公开冲击。洋务运动则使儒学的实际地位遭到削弱。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的中国正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变局”和 “四千年未有之强敌”,而仅凭传统儒家的“治平”之道已无法应对这千古未有的强敌。 因此必须学习西方“借法自强”。 随着西学影响的扩大及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入,革命风潮日益高涨,到20世纪初遂出现了 公开的批儒反孔思潮,孔子和儒学的地位进一步被动摇。虽然清廷试图扼制这股公开的批 儒反孔思潮,但却是徒劳的。其后的白话文运动到“五四” 运动,以及国人高喊着“打倒 孔家店”的口号,否定了统治中华两千多年的儒学,儒学最终走向衰落。
25 二、道家
(一)道家起源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泰古二皇时期。《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者流,盖出 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 君人南面之术也。”即道家是从史官所记录的成败、存亡、祸福的历史中总结发展而来 的。他们从中知道君王之道就是要抓住要点和根本,以清心淡泊、谦卑高洁来自守自持, 这也是教导君王谦虚治国的大道。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 道家思想,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这种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形 成,道家学派得以创立。
16 一、儒家
(二)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大致包括春秋时期的初创,战国时期的发展,西汉的兴起,魏晋南 北朝、隋唐的冲击,宋代的转折,明清的批判和“五四”的衰落7个阶段。
《中国传统哲学》课件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哲学思想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价值
佛教思想代表人物
龙树菩萨:提出中观学派,强 调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智慧的 解脱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主张 众生平等,提倡慈悲、智慧和 修行
鸠摩罗什:翻译大量佛教经典, 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 要贡献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 的重要性,提倡 “有教无类”的教 育理念,对中国古 代教育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中国社会价值观 的影响:儒家思想 强调“仁爱”、 “礼义廉耻”等社 会价值观,对中国 的社会道德观念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政治制度的 影响:儒家思想强 调“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等政 治观念,对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指导 作用。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
起源: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石 形成:汉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体系 发展:宋明理学,强调天人合一,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转型: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中国哲学开始与西方哲学交流融合
中国哲学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中国哲学注重整体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发展 促进中西哲学的交流与融合 推动中国哲学的国际化发展 培养更多具有哲学素养的人才
Part Nine
总结与思考
总结本次课件内容
中国传统哲学 的起源与演变
核心思想与价 值观
主要流派及其 代表人物
对现代社会的 意义与影响
思考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
继承与创新:在保持传统哲学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与文化进行创新,推动中 国哲学的现代化发展。
注重实践:中国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佛教思想代表人物
龙树菩萨:提出中观学派,强 调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智慧的 解脱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主张 众生平等,提倡慈悲、智慧和 修行
鸠摩罗什:翻译大量佛教经典, 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 要贡献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 的重要性,提倡 “有教无类”的教 育理念,对中国古 代教育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中国社会价值观 的影响:儒家思想 强调“仁爱”、 “礼义廉耻”等社 会价值观,对中国 的社会道德观念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政治制度的 影响:儒家思想强 调“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等政 治观念,对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指导 作用。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
起源: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石 形成:汉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体系 发展:宋明理学,强调天人合一,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转型: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中国哲学开始与西方哲学交流融合
中国哲学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中国哲学注重整体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发展 促进中西哲学的交流与融合 推动中国哲学的国际化发展 培养更多具有哲学素养的人才
Part Nine
总结与思考
总结本次课件内容
中国传统哲学 的起源与演变
核心思想与价 值观
主要流派及其 代表人物
对现代社会的 意义与影响
思考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
继承与创新:在保持传统哲学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与文化进行创新,推动中 国哲学的现代化发展。
注重实践:中国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国学2》中国古代哲学.ppt

•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 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 也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地表 达出来。它是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然 的总体。“道”又不是一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一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变迁的 过程。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不盈、 不争”、“致虚极,守静笃”(“虚极静笃”是一种得道的境界,虚静
第四部分 读书学习与人生道路
介绍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及读书与仕途等关系。
第二编 传统文化的灵魂——古代哲学与古 人智慧
中国哲学在传统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哲学凝聚了中华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灵魂。西方文化中宗教处 于核心地位,而中国文化中,宗教的功能基本上由哲学承 担。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生活 的意义,价值信念即安身立命的根据,都是透过中国哲学 加以反映、凝结和提升的。要深入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 精髓,则必须了解中国古代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活 跃,涌现岀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 子、庄子、孟子、孙子、韩非子、荀子等,形成儒家、 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等学 派。在3000年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各种各样的思想 资源和思想传统,成为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 至今仍产生着影响。而对中国哲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有 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早期儒家、早期道家、中 国佛学、宋明理学。
这四大传统共同特点是,它们的智慧都是人生智慧。 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 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中国哲学家透视现在, 玄想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把高尚的 理想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
第四部分 读书学习与人生道路
介绍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及读书与仕途等关系。
第二编 传统文化的灵魂——古代哲学与古 人智慧
中国哲学在传统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哲学凝聚了中华
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灵魂。西方文化中宗教处 于核心地位,而中国文化中,宗教的功能基本上由哲学承 担。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生活 的意义,价值信念即安身立命的根据,都是透过中国哲学 加以反映、凝结和提升的。要深入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 精髓,则必须了解中国古代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活 跃,涌现岀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 子、庄子、孟子、孙子、韩非子、荀子等,形成儒家、 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等学 派。在3000年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各种各样的思想 资源和思想传统,成为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 至今仍产生着影响。而对中国哲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有 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早期儒家、早期道家、中 国佛学、宋明理学。
这四大传统共同特点是,它们的智慧都是人生智慧。 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 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中国哲学家透视现在, 玄想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把高尚的 理想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件 第5章 中国传统哲学

这种自然无为的天道观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无为而治”。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流变
一、先秦哲学
(二)道家 同时,老子在朴素辩证法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提出了“反者道之
动”的哲学命题。 老子主张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
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其中,“端”即是萌芽,而仁、义、礼、智是推广这四个“善端”的道 德手段。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流变
一、先秦哲学
(一)儒家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荀子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其
他各家学说,进一步丰富了早期的儒家哲学思想。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的“ 性善论”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流变
一、先秦哲学
(二)道家 同时,庄子也提倡自然无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庄子将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他认为事物之间的差别是随着人的 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是相对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 个人与宇宙的契合。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流变
摄百神的天,它自身肯定也是一个神,是一个“意志之天”和“道德之天” 。 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们的行为必须在天的行为中去探寻依据,即“以类 合之,天人一也。”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流变
二、两汉经学
(一)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主要是为维护当时汉朝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
,董仲舒也认为,虽然天子是上天所授,但也不可胡作非为。在天人感应的 基础上,董仲舒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君权神授的绝对权威,为君主专制奠定 了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流变
一、先秦哲学
(二)道家 同时,老子在朴素辩证法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提出了“反者道之
动”的哲学命题。 老子主张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
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其中,“端”即是萌芽,而仁、义、礼、智是推广这四个“善端”的道 德手段。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流变
一、先秦哲学
(一)儒家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荀子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其
他各家学说,进一步丰富了早期的儒家哲学思想。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的“ 性善论”不同,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流变
一、先秦哲学
(二)道家 同时,庄子也提倡自然无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庄子将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他认为事物之间的差别是随着人的 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是相对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 个人与宇宙的契合。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流变
摄百神的天,它自身肯定也是一个神,是一个“意志之天”和“道德之天” 。 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们的行为必须在天的行为中去探寻依据,即“以类 合之,天人一也。”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流变
二、两汉经学
(一)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主要是为维护当时汉朝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
,董仲舒也认为,虽然天子是上天所授,但也不可胡作非为。在天人感应的 基础上,董仲舒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君权神授的绝对权威,为君主专制奠定 了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文化》PPT课件

❖ 女娲氏,烧炼五色石头补天,杀龟做天柱。(共工氏和 祝融氏)
❖ 神农氏,尝百草,分辨出食h物和草药,写出《本草》
4
(二)传说时代
❖ 中国的传说时代,就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黄帝王朝 时代。在这个王朝中,出现无位有名的领袖, 所以也称 五帝时代。
❖ 1、姬轩辕,黄帝王朝建立的日期是纪元前2698年。中 国古文明被认为完成于他一人之手 ,他发明了人们希望 是他发明的一切东西。房屋、衣裳、车船、兵器、阵法、 乐器、五音、器具、井田。
❖ 2、中国哲学是以命为中心的,而可通宗教境界的。但 是西方哲学没有很好的人生哲学。西方对人生的灵感来 自文学、艺术、音乐,最后是宗教。
❖ 3、中国哲学是重实践的,实践的方式初期主要是在政治 上表现善的理想。西方哲学是重知解的。
❖ 4、中国哲学之重道德性是根源于忧患意识;宗教的情绪 源于恐怖仪式。
❖ 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 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 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 3、马克思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h
9
四、中西哲学的比较
❖ 1、中国哲学的特质是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 西方哲学不重“主体性”,而重“客体性”,以知识论 为中心展开的,有很好的逻辑,有本体论与宇宙论。
❖ 嫘祖发明养蚕抽丝;仓颉造字;隶首发明算术; 容成 发明历法。
❖ 黄帝在位期间风调雨顺。 ❖ 纪元前2598年,黄帝152岁的时候在桥山(陕西黄陵) ❖ 升天。
h
5
2、颛顼
❖ 黄帝的孙子,在位七十九年,平庸,但下令女人在路上 遇到男人时,必须恭恭敬敬站在路旁,让男人先走,否 则流逐蛮荒。
《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件

《中国古代哲学史》PPT 课件
探索中国古代哲学的奥秘,揭示思想的智慧与深度。从两汉到现代,了解中 国文化的精髓与演变。
中国古代哲学的定义
1 触类旁通
古代哲学思想拓宽了人们的思维范围,提供了通往其他学科领域的思考方法。
2 崇尚和谐
古代哲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道德准则。
3 追求真理
介绍外来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启发了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2
反思传统
一些思想家对传统思想进行批判、反思,主张变革和创新。
3
文人哲学
融合文学艺术与哲学思考,体现个体情感与精神追求。
现代化以后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思想的重要来源, 带动了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
民族意识
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念,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道路。
1
玄学
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追求超越感官认识的真理。
2
佛教
传入中国后,融入了道家和儒家思想,对个人修行和悟道起到了重要影响。
3
道教
发展出独特的修身养性和炼丹术,探索灵魂的转生和超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隋唐五代哲学思想
唐宋理学
重视经世致用的实践,注重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契合。
禅宗佛学
强调体悟和内心的静默,寻 求独特的觉悟和解脱之道。
现代主义思潮
引入西方现代哲学思潮,反 思传统并寻求新的思维方式。
Neo-Confucianism
继承儒家思想,与佛教和道 教相辅相成,强调心性和尊 崇理性。
宋明理学
朱熹思想
整合儒、道、佛三家思想,提倡 心学和理学,强调理性和道德修 养。
刘基心学
强调人性善良,注重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探索中国古代哲学的奥秘,揭示思想的智慧与深度。从两汉到现代,了解中 国文化的精髓与演变。
中国古代哲学的定义
1 触类旁通
古代哲学思想拓宽了人们的思维范围,提供了通往其他学科领域的思考方法。
2 崇尚和谐
古代哲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道德准则。
3 追求真理
介绍外来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启发了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2
反思传统
一些思想家对传统思想进行批判、反思,主张变革和创新。
3
文人哲学
融合文学艺术与哲学思考,体现个体情感与精神追求。
现代化以后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思想的重要来源, 带动了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
民族意识
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念,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道路。
1
玄学
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追求超越感官认识的真理。
2
佛教
传入中国后,融入了道家和儒家思想,对个人修行和悟道起到了重要影响。
3
道教
发展出独特的修身养性和炼丹术,探索灵魂的转生和超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隋唐五代哲学思想
唐宋理学
重视经世致用的实践,注重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契合。
禅宗佛学
强调体悟和内心的静默,寻 求独特的觉悟和解脱之道。
现代主义思潮
引入西方现代哲学思潮,反 思传统并寻求新的思维方式。
Neo-Confucianism
继承儒家思想,与佛教和道 教相辅相成,强调心性和尊 崇理性。
宋明理学
朱熹思想
整合儒、道、佛三家思想,提倡 心学和理学,强调理性和道德修 养。
刘基心学
强调人性善良,注重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件

汉朝的道家思想
总结词
汉朝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法则和天人合一 ,认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 和谐。
详细描述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 包括老子、庄子等。汉朝时期,道家思想在某些时期受 到统治者的重视,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潮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社会的干 预,让人民自由发展。同时,道家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 和精神的超越。
《中国古代哲学史》ppt课件
目录
• 中国古代哲学史简介 • 先秦哲学 • 秦汉哲学 • 魏晋南北朝哲学 • 隋唐哲学 • 宋元明清哲学
01 中国古代哲学史简介
哲学史的起源与背景
起源
中国古代哲学始于先秦时期,以诸子 百家的兴起为标志。
背景
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01
03
儒家哲学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和思想,如“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礼乐文化”等,对中
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价 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的 和谐稳定。
道家哲学
01
02
03
04
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 另一重要流派,其核心思想 是“道法自然”,强调自然 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他学派哲学
除了佛教、道教和儒教之外,隋唐时 期还有其他学派哲学,如法家、名家 、墨家等。
这些学派哲学在隋唐时期也有一定的 影响和发展,丰富了隋唐哲学的思想 内涵和多样性。
06 宋元明清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PPT课件

仁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
孔子的“仁”,其内容有四个含义,一曰“仁者,人也。”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二曰“仁”即“爱人”(《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 “仁”治天下,象尧舜一样“南面而己。” 子张问“仁”,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四曰:“克己复礼为 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他倡导以“孝悌”为基础的伦理观念,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学而》)。甚至“仁”的精神也渗透到 他的教育思想当中,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二、儒墨显学
◇儒家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 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 《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
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 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他说:“恭 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理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 和抵制。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相克:金——木——土——水——火
八卦 乾 坤 震 巽 坎
艮兑
● 自然界 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 人 君 父母 长男 长女 中男 中女 少男 少女
● 意义 阳刚 柔顺 惊动 决定 优柔 寡断 困难 障碍
●
明亮 光热 停止 独立 喜悦 吉词
● 方位 西北 西南 正东 东南 正北 正南 东北 正西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中国哲学起源 于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通过研讨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进 一步探讨儒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消极作用,通过研讨原始道家的 思想核心,进一步探讨道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作用。了解佛 教也有一定的哲学色彩。宋明理学在元明清时代都有官方哲学。 学习中国哲学的精华要义,掌握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人生 境界,吸取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良知”的学说颇有特色。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 界
● 一、宇宙观
● 1、中国哲学的宇宙观。
● 其一、宇宙就是无限的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为宇,“古今往来之时间成为 “宙”,这是至大无外的宇宙观。
● 其二、宇宙间万事万物是不断变易的,宇宙间的一切变动流转之中,变化是普遍的,没有终极的。
● 儒家的哲学不是从认识论、反映论的角度去探索哲学,而是从精神境界、道德修养、自我完善的角度去 探讨哲学的真谛。儒家哲学更侧重人生哲学,研究处世之道。
● 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Fra bibliotek 三、原始道家
●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和《庄子》两本书是把握道家思想的经典。老庄在中国哲 学史上的地位,如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老庄哲学是自成一套的宇宙观、认识论、 方法论、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
● 场所 都市 村庄 雷电 店铺 地下 医院 高地 饭店
●
此表说明易经中的八卦能用于各种预测。能用于解释各种现象。两相结合可能
● 解释各种现象。
离
(3)阴阳:
● 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事物的两个对 ● 立面的哲学范畴,殷商和周代已有了原始的阴阳概念,最初的概念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
阴。 ● 古代的思想家看到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即对立又统一的物质
的内因决定的。孟子进而阐发道:“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 后人伐之。”
● 孔、孟用《沧浪之水》旨在强调人们应当加强自身的“仁”的修养。反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道家的解释则是:“沧浪之水清的话,我用来洗帽带,沧浪之水浊的话,我就用来洗脚,”不管是好环 境还是坏环境,我都拿来为我所用,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改变环境,关键的是如何考虑适应环境
二、教学重点:
● 1、中国哲学的起源:五行说、阴阳说。 ● 2、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仁、礼、中庸之道。儒家思想与21世纪。 ● 3、原始道家的思想核心:道、自然无为、淡泊名利、道家消极、积极。 ● 4、宋明理学的思想核心:天理心性、知与行。 ● 5、传统宇宙观及人生境界。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
传统
● 一、 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
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
● 1、原始哲学:
● 1)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古代思想家用上述五种物质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
●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
相生:水——木——火——土——金
● 老庄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道”。
关于儒家和道家处世的态度的不同,
我们可以从他们对一首歌谣的解释中看出
来:
“ 沧 浪 之 水 清 兮 , 可 以 濯 我 缨 , 沧 浪 之 ● 孔子听了这收歌谣,深有感触的教诲弟子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孔子 水 浊 兮 , 可 以 浊 我 足 ” 的意思是,水自身的或清或浊,决定了它或享“濯缨”之荣,或遭“濯足”之辱。水的境遇是由它自身
五、宋明理学
● 宋明理学主要指宋代朱熹的理学和明代王阳明的理学。宋明理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学说。 ●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道德理性对人的情感欲望的制约,人心必须服从道心,“人欲”必
须服从“天理”,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是明代理学家。他建立了理学界的“心学体系”,其中,“知与行”的探讨和“致
现象。 ● 战国末期,以邹衍为首的阴阳五行家,把阴阳和五行观念揉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说,认为物质世界是
由阴阳二气构成,金木水火土是构成百物的基本元素 。
2、百家争鸣形成儒道两大哲学:
●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韩非子、 老子、庄子、荀子等,形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它们既相互争论,又相互吸收,互相 渗透,互相补充,成为我国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其中影响最大的四大思想资源是原始儒家、原始 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最终由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3、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
● 自宋代开始至元明清三代,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宋明理学,它是儒释道三教交融的产物。 ● 中国哲学的以上三个发展阶段,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基本框架。历代王朝多以儒学教化百姓,以道
学修炼身性、养生,以理学规范天下,以佛学安抚民心。
二、原始儒家
● 原始儒家是指儒家学派创始时的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家的经典有《诗》、 《书》、《礼》、《乐》、《易》、《春秋》。据说都是孔子校订过的教学用书。他们自己的著作有 《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中庸》。
四、中国佛教哲学
● 中国化了的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而且渗透了中国哲人的智慧,特别是道家、儒家及玄学的哲理, 充满了人生哲学的色彩。中国化佛教的基本特征是:四大皆空,精神不灭,人人皆可成佛,不以暴力抗 恶。
● 中国佛教引导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解脱。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的追逐,直悟生命的本性。要 求人们忍受苦难,顿悟成佛,实际上是要求人们道德人格上的完善。
● 其三、宇宙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