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下)
明清以来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元:也里可温教
1289年 教廷派方济各会宣教士孟德高维诺(Giovanni di Monte Corvino)前往东 方各 汗庭 1293年,孟德高维诺到达大都拜见忽必烈,并获准在大都宣教,,当时与唐代以 来传 入的景教被合称为也里可温教。 信徒多色目人 随着元朝退居漠北而衰落
2、欧洲
罗马旧教 耶稣会
一、基督教(天主教)最初之来华
1、中国古代
唐:景教
景教即唐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 唐贞观九年(635),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此教传入中国。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诏 称“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并命令在长安城中义宁坊建寺一所,度僧 二十一人,许其传教。 唐建中二年(781) 伊斯 出资于长安义宁坊大秦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武宗“会昌法难” 景教受波及
6、南怀仁来华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比利时 时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思考: 为什么这些西方传教士能得以在中国立足?为什么西方 耶稣会教得以在中国盛行?
主要原因:
第一,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并不是以宗教叩开中国的大门,而 是认新奇的学术来吸引中国士太夫,使之发生兴趣;又以修书修历来打 动中国政府,使之感到需要,就这样传教士得以进入中国腹地和深入宫 廷。 明朝大臣 徐光启 李之藻 冯应京 樊良枢
(3)主要成员:沙勿略 (Xavier)(1506~1552)
天主教会称之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
1541年 抵达印度 1552年8月沙勿略乘“圣十字”号抵达距广州30海里的我 国上川岛,沙勿略不幸染病,不久便去世了
二、耶稣会在中国传教之盛行 “自利玛窦来华,而文士信从者众”
政治教师需要进一步阅读的书籍

需要进一步阅读的书籍:一、关于拓宽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野的书籍3、《中国国际环境问题报告》宋国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世界问题报告》金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中国问题报告》金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中国发展问题报告》张国林善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中国国际战略问题报告》阵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周永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报告》周永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中国入世问题报告》金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0、《中国和平崛起》夏立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1、《世界热点问题报告》金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2、《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陈筠拳人民教育出版社1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亨廷顿(Samuel P.Huntrington)新华出版社14、《中国历史文化》李文芬等旅游教育出版社15、《中国文化通论》.顾伟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6、《思想的肖像》—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 [美]艾伯特.哈艾伯特(Elbert Hubbart)金城出版社17、《国史十六讲》樊树志复旦大学出版社18、《中国近代史》徐中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中国古代文化讲义》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21、《百工竞技.【阅读中国.科技史卷】》周瀚光王贻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2、《世界文明史》(美)菲利普·李·拉尔夫商务印书馆23、《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4、《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朱希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5、《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第三版26、《教师职业道德》钱焕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7、《大国崛起的文化解读》陈会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8、《观察中国》(美)费正清世界知识出版社29、《中国:传统与变迁》(美)费正清世界知识出版社30、《美国与中国》(第四版)(美)费正清世界知识出版社31、《中国的思想与制度》(美)费正清世界知识出版32、《改变从现在开始》张锦贵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3、《中国贫富分化的价值阐释》唐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4、《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王彩波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5、《中国民族问题报告》徐晓萍/金鑫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6、《在历史与经济之间> 梁小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7、《文化哲学论稿》霍桂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8、《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赫治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9、《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刘雪松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0、《中国文明的反思》肖建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1、《合资留给了我们什么?》段福德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2、《中国文化史》(上下)柳诒徵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3、《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刘雪松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4、《礼仪的伦理学视角》蒋璟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5、《全球化对我国政治价值的挑战与对策研究》丁志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6、《全新思维:未来将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美)平克著,林娜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7、《天使的和弦-全球化时代的宗教冲突与对话》高长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8、《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作者:(美)托比·胡弗(Toby E. Huff) 北京大学出版社49、《一个国家的十年记忆》--新华社《新华视点》笔下的2000-2010 新华社国内部编著定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0、《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贝蒂娜·施蒂克尔 : 三联书店出版社51、《西方科技价值观的嬗变》李征坤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2、《三十年河东》杨继绳著武汉出版社53、《美国科技与教育发展》何晋秋等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54、《公司的力量》中国篇:薛金福,詹志方著山西教育出版社55、《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最新升级版)梁晓声著文化艺术出版社56、《科学史十五讲》江晓原编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57、《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日常问题》麦当强,麦安琪,麦博威著张云译人民邮电出版社58、《科学的价值》(法)昂利·彭加勒著李醒民译商务印书馆59、《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著:教育科学出版社60、《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法律出版社61、《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金观涛刘青峰著法律出版社62、《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美)石约翰著王国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3、《一部世界性的经济学教科书——解读萨缪尔森〈经济学〉》,范家骧著,山东人民出版社64、《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100个观念》杨照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65、《你应该知道的2000个人文常识(全本珍藏)》李问渠著哈尔滨出版社 66、《科学技术史》李思孟等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67、《科学的灵魂》(美)佩尔斯,查理士·撒士顿著江西人民出版社68、《改变人类命运的科技力量》(美) 迈克尔·G·泽依著机械工业出版社69、《改变人类命运的八大宣言》编者: 张宏良中国社会出版社70、《时间简史》【普及版】史蒂芬.霍金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71、《中国社会价值变迁30年》潘维康思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2、《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刘青峰著新星出版社二、关于提升教师教学艺术,深刻理解教育的书籍1、《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美]丹尼尔.T威林厄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刘儒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教师应该做到和能够做到的》[美]琳达.达林-哈蒙德等中国青年出版社4、《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爱尔兰]弗兰克.M弗拉纳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凌志军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6、《我喜欢的学校》[英]Catherine n Grosvenor 祝莉丽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7、《透视美国教育》王定华北京大学出版社8、《教育的挑战》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教师一定要思考的四个问题》[英]爱恩.戴维斯中国青年出版社10、《教师如何做研究》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2、《学校法律顾问》解立军开明出版社13、《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人民教育出版社14、《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5、《教师礼仪》李兴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6、《当代美国教育问题透析》冯增发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7、《现代教学论》(1-3卷)裴娣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8、《做个充满激情的教师》[美] Robert L.Fried 张乃柬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教育的伦理精神》孙彩萍山西教育出版社20、《百年哈佛教给学生的人生哲学》(1-2)舒天戈石油工业出版社21、《来自美国最优秀教师的建议》[美]沙拉.布朗 .韦斯林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2、《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谈教育杨斌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3、《教育学是什么》励雪琴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4、《教学设计》P·L·史密斯、T·J·雷根著, 庞维国等译25、《课堂评估:理论与实践》(美)阿来萨Peter W.Airasian 徐士强赵中建校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6、《给教师的一封信:对学校教育和教学艺术的反思》 [美]维托·佩龙著27、《对话教育热点2010 》教育科学出版社28、《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9、《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30、《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课堂观察指导》陈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31、《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史静寰教育科学出版社32、《学校与社会》(第4版)作者:(美国)沃尔特·范伯格,(美国)乔纳斯F.索尔蒂斯教育科学出版社33、《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第5版)(美)里德,(美)贝格曼著伍新春,管琳译教育科学出版社34、《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35、《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舍恩,夏林清教育科学出版社36、《教学伦理》(第4版)(美国)斯特赖克著洪成文,张娜,黄欣教育科学出版社37、《智慧教师的50个创意》张肇丰李丽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8、《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丁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9、《课堂深处的精彩--中外教育对比赏析》雷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0、《教育-科学的世界》李政涛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1、《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理论与案例》陈向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2、《班主任工作的30个典型案例》(中学篇)主编李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3、《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郜云雁,却咏梅北京大学出版社44、《有多少状元能够真正成才》杨东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5、《美国学生课外作业集锦》胡庆芳等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46、《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刘冬岩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7、《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堂中的历史》(美)M。
20本中国历史入门书籍推荐

20本中国历史入门书籍推荐
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下)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下册)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1840~19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4、左舜生:《中国近百年史资料初编.续编》
(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书店 1990年)
5、马士(美)《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上海书店 2006年)
6、萧一山:《清代通史》(全五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7、孟森:《明史讲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9、岑仲勉:《隋唐史》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10、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
11、翦伯赞:《秦汉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
13、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全九册
(中华书局 1983年)
14、钱穆:《国史大纲》(上、下)
(商务印书馆 2002年)
15、内藤湖南(日):《中国通史》(上、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
17、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汪荣祖译(上、下)
(台北联经,1982年)
1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20、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下)
(上海古籍 2001年)。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下)》学分:4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周二34节,周四56节上课地点:理教313课程说明:本课是主要针对中文系留学生的本科生必修课,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问题,积累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考核方式: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
期末交)2、代拟试卷:10分(期末交)3、集体讨论:15分(分组、全体积极参与)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
参考资料目录: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参考书-通史部分:《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 London : W.W. Norton & Company, 1999.参考书-断代部分隋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宋辽金:《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明清:《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参考书-专题部分:《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国文化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内蒙古民族大学

中国文化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一章测试1.来自()的佛学,经过与中同本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和吸收佛学成果的新儒学。
答案:印度2.世界上古代原生文化中,()文化则是罕见的古今绵延的文化类型。
答案:中国3.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
答案:中国4.中国的( )以其公平性、开放性和流动性,影响了近代西方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
答案:科举制度5.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答案:人工大理石;故宫;骨针6.下列属于文明出现标志的是()。
答案:城市的出现;文字使用;青铜器使用7.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经济生活土壤之中。
答案:农耕经济;游牧经济8.下列属于中国文化特质的是()。
答案:尊君重民;人文传统;中庸协和;伦理中心9.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与宗法制延绵不绝、紧密相连的,是专制政体的长期持续。
()答案:对10.文化史,顾名思义,是以“文化”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专门史的一个门类。
()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说。
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答案:安特生2.从体质人类学考察,世界上的人类属于黄种人的是()。
答案:蒙古人种3.中国传说中“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的是()。
答案:燧人氏4.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领袖的选拔方式是()。
答案:禅让5.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的是()。
答案:使用磨制石器;养畜业;陶器制作6.下列属于初民精神世界中自然崇拜的是()。
答案:太阳崇拜;月亮崇拜;山神崇拜7.从原始社会直至汉民族形成之前,中华大地上生活着的三个主要部落族团是()。
答案:苗蛮集团;东夷集团;华夏集团8.下列属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是()。
答案: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9.“旧石器”和“新石器”的区分,主要在于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制作的精细程度。
中国的文化史-绪论

• 中国古代学术进展 第十章 学在官府:史官文化与史学传统 第十一章 内圣外王:道身通一的先秦儒学 第十二章 庄周化蝶:存心化物的道家思想 第十三章 阴阳五行:帝国政治与经学建构 第十四章 有无之辨:玄学的兴盛及其论争 第十五章 万川之月:佛的澄明与禅心禅境 第十六章 民胞物与:理学与中国古典学术的终结 中国古代宗教艺术
• 第二十一章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和演变 第二十二章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 第二十三章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 第二十四章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 第 二十五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第二 十六章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沿革
第二十七章 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第二十八章 中国古代的神道观念和主要宗教第 二十九章 中国古代民间神鬼信仰 第三十章 中国古代的禁忌习俗 第 三十一章 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
第三节 游动的时代
第分四节 百家争鸣
第四章 帝国建构与文化整合
第一节大一统的历史观念 第二节秦汉制度层面的整合举措
第三节 思想权威的确立 第四节 海纳百川
• 中古——开放融合时代的文化繁荣
第五章 中古的社会与文化
• 第一节 门阀社会 第二节 士族风流
• 第三节 科举制和门阀社会的逐步解体
• 第四节 盛唐气象与中唐后的变局
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4.心态文化层: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及其物化形
态的著作和艺术品。教材中编的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教育、文学、 艺术、史学、伦理道德、宗教、哲学就属于这一文化层面。
文化的一般特征 :
பைடு நூலகம்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
• 上古——构筑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史》答案 ( 冯天瑜 )

重点难点问题
1.“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然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 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的特殊发展阶段,是进入阶级社会才产生的,阶级消灭也就无所谓文明不文明。 而文化则早于文明,自人类PD-1104产生就有。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从性质特征上看,文明不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只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之后才有的特殊关现象,而文化则是人类的根本属性,与人类共生共荣;文化是以人类活动的表现形式而存在,而文 明以社会进步的价值形式而存在。 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文明 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 联系: 文化和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文化是动态的永无止境的不间断的渐进式发展过程,文明则是静 态的、相对稳定的跃进式发展过程。渐进文化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跃进继而出现新的文明,在新的文明基础 上经过文化的进步还会创造更高级的文明。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在随文化的发展而提高。 文化决定文明的前进,文明促进文化的发展。文明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进步的杠杆,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 促进作用。
1
中国文化是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之一。“三大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六大文化区”,中国在独立起源的时间、 文明发达的程度、对周边文化的影响力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世界上其他古代原生文化因各种原由大都相继天折,而中国文化则是罕见的古今延绵的文化类型。 由于地域、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它包括朝鲜半 岛、日本列岛、越南以及东南亚、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16 世纪之前, 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国的物质文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化提供了某些诱发因子 在思想意识层面,中国的伦理观、哲学观、政治理想,尤其是实用理性对欧洲的启蒙主义运动产生过影响。 中国从汉代开始就建立的文官考选之制,隋唐以降演变成完备的科学制度,其“学而优则仕”的公平性、开放性和 流动性,经东来的传教士们推介给欧洲,法国革命以后的欧洲和 19 世纪的美洲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便参考了中 国的科举制度等文物典章。 在当代,随着后工业文明的日渐展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精神资源, 如人文理想、协和精神等等,经过现代诠释可以为克服“现代病”提供某种有益启示。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中国传统⽂化的发展历程轴⼼时代1883年,马克思去世。
但在同⼀年,德国⼜迎来了另⼀位哲⼈的诞⽣,他就是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有⼀个很著名的命题——“轴⼼时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标》中说,公元前800⾄公元前200年之间,是⼈类⽂明的“轴⼼时代”。
这段时期是⼈类⽂明精神的重⼤突破时期。
在轴⼼时代⾥,各个⽂明都出现了伟⼤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化传统,也⼀直影响着⼈类的⽣活。
⽽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万⽔的阻隔,但它们在轴⼼时代的⽂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化都发⽣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换句话说,这⼏个地⽅的⼈们开始⽤理智的⽅法、道德的⽅式来⾯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了宗教。
它们是对原始⽂化的超越和突破。
⽽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化形态。
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明,如巴⽐伦⽂化、埃及⽂化,虽规模宏⼤,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化的化⽯。
⽽这些轴⼼时代所产⽣的⽂化⼀直延续到今天。
每当⼈类社会⾯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第四章中国传统⽂化的发展历程【教学内容】中国传统⽂化的发展历程。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传统⽂化从上古发⽣,历经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辽夏⾦元、明清等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
【重点与难点】重点: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
难点:殷商西周从神本⾛向⼈本的重要转变;春秋战国称为中国⽂化的“轴⼼时代”。
【讲授提纲】第⼀节上古:中国⽂化的发⽣⼀、中国⼈起源元谋猿⼈距今约170万年。
中国境内最早的猿⼈。
蓝⽥⼈马坝⼈⼤荔⼈⼭顶洞⼈⼆、原始物质⽂化旧⽯器时代(从元谋猿⼈到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的使⽤是旧⽯器时代⼀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化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