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PPT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中国古代哲学)
• 战国时出现“五行相生相胜(克)”的学 说,五行相生的关系是:金生水,水生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生关系 反映了古人对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的生成 关系的朴素直观的经验。
• 以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相生:水——木——火——土——金 相克:金——木——土——水——火
• (2)《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 的关系。
②把握“理”的方法: 前者主张“格物致知”; 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 自觉达到理想人格 的建树,也强化了 中华民族注重气节 和德操、注重社会 责任与历史使命的 文化性格。 如古代一些名将名 相。
宋明理学在元明清 七百年里都是官方 的哲学,对中国乃 至东南亚产生深远 的影响。
哲学与人生境界
各种于此 种现各图 现象种说 象。预明 。两测易
相。经 结能中 合用的 可于八 能解卦 解释能 释各用
• (3)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事物的 两个对立面的哲学范畴,殷商和周代已有 了原始的阴阳概念,最初的概念是指日光 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的思 想家看到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 《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1139—1193)是南
宋理学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的代表、心学开创者。他提出
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认为
“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
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
陆九渊
“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
“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
的方法发生分歧,1176年,双方在江西信州鹅湖
道家追求是精神的超脱解放,如果执着于外在的物 欲、功名利禄,束缚于名教名言,那就会被物所主 宰,故而庄子要化解物形,求精神之逍遥自由。

《中国传统哲学》课件

《中国传统哲学》课件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哲学思想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价值
佛教思想代表人物
龙树菩萨:提出中观学派,强 调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智慧的 解脱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主张 众生平等,提倡慈悲、智慧和 修行
鸠摩罗什:翻译大量佛教经典, 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 要贡献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 的重要性,提倡 “有教无类”的教 育理念,对中国古 代教育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中国社会价值观 的影响:儒家思想 强调“仁爱”、 “礼义廉耻”等社 会价值观,对中国 的社会道德观念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政治制度的 影响:儒家思想强 调“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等政 治观念,对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指导 作用。
中国哲学发展历程
起源: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石 形成:汉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体系 发展:宋明理学,强调天人合一,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转型: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中国哲学开始与西方哲学交流融合
中国哲学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中国哲学注重整体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发展 促进中西哲学的交流与融合 推动中国哲学的国际化发展 培养更多具有哲学素养的人才
Part Nine
总结与思考
总结本次课件内容
中国传统哲学 的起源与演变
核心思想与价 值观
主要流派及其 代表人物
对现代社会的 意义与影响
思考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
继承与创新:在保持传统哲学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与文化进行创新,推动中 国哲学的现代化发展。
注重实践:中国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世界。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国哲学史PPT课件

中. 國哲學簡史
6
中國哲學精神
以人为本 基本的哲学类型:人生哲学
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 “爱人者必人爱之” 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5.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6. “无为而无不为” 7. “治大国者烹小鲜”
中國哲學簡史
中 國 哲 學
1
中国哲学精神
中. 國哲學簡史
2
中國哲學精神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跟其
他民族的哲学都不一样,有其特有的民族性。它浓缩的反映出中 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 方式,认知结构等等。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 其他民族哲学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中国哲学独特的精神风貌。
国也化家古陬名 人
人是的、代邑丘


中. 國哲學簡史
20
儒家學派
孔子三大思想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中. 國哲學簡史
4
中國哲學精神
实事求是 知识论态度
实事求是与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相一致。《左传》把”实事”概括 为为三条,叫”正德”,”利用”,”厚生”。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哲学家并不从纯粹的理论兴趣出发 探求知识,而是把”求是”,即探求知识通”实事”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主张为”实事”而求知识。
➢ 西方进化论的传入,与中国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传统哲学
相结合,促进了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中国的思想资源进一步丰富,使中国哲学获得新

《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件

《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件
《中国古代哲学史》PPT 课件
探索中国古代哲学的奥秘,揭示思想的智慧与深度。从两汉到现代,了解中 国文化的精髓与演变。
中国古代哲学的定义
1 触类旁通
古代哲学思想拓宽了人们的思维范围,提供了通往其他学科领域的思考方法。
2 崇尚和谐
古代哲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道德准则。
3 追求真理
介绍外来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启发了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2
反思传统
一些思想家对传统思想进行批判、反思,主张变革和创新。
3
文人哲学
融合文学艺术与哲学思考,体现个体情感与精神追求。
现代化以后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思想的重要来源, 带动了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
民族意识
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念,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道路。
1
玄学
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追求超越感官认识的真理。
2
佛教
传入中国后,融入了道家和儒家思想,对个人修行和悟道起到了重要影响。
3
道教
发展出独特的修身养性和炼丹术,探索灵魂的转生和超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隋唐五代哲学思想
唐宋理学
重视经世致用的实践,注重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契合。
禅宗佛学
强调体悟和内心的静默,寻 求独特的觉悟和解脱之道。
现代主义思潮
引入西方现代哲学思潮,反 思传统并寻求新的思维方式。
Neo-Confucianism
继承儒家思想,与佛教和道 教相辅相成,强调心性和尊 崇理性。
宋明理学
朱熹思想
整合儒、道、佛三家思想,提倡 心学和理学,强调理性和道德修 养。
刘基心学
强调人性善良,注重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国学经典《道德经》PPT

国学经典《道德经》PPT

叁 文段赏析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注释】
• 宠辱:荣宠和侮辱 • 宗:祖宗,祖先 • 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
肆 作品鉴赏
比喻
《道德经》中比喻亦多。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以 玄牝喻“道”,生养万物。又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拟人化,赞颂得 道者的高贵品质。再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复 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皆以婴儿喻道者的纯洁、天真、朴实无华。又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连用三个比喻,讲明从小做起的道理。这些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 性,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壹 感悟
要按照大道的方式去创造去做事,在坚持道的基础上坚持下去,不断积累。此外我们还必须要有一定 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光这些还不够,还要学会顺势而为,了解形势,这样才更容易把事情做成。
贰 启示
为人父母,不要觉得是自己养育了他,就凭借这点去压制孩子 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一直想着控制他。有些事情 不要过多干涉,孩子需要学会独立思考,相信他们自己解决问 题。孩子虽然是父母生育的,但是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
• 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有了具体的形状。周围的环 境使万物得以生长。道受尊崇,德被珍贵,不妄加干涉而是 万物顺应自然。所以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是万物生长 作育,是万物成长成熟,是万物得到养护保护。生成万物而 不占有,化作万物而不把这当做是凭借倚仗,长养万物而不 去主宰,这就叫“玄德”。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图片来自
宋明理学
• 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 张横梁、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气” 为核心概念) •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念)
•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概 念)
图片来自
程朱理学
• 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 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先秦哲学
老子
宇宙观:“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 化,宇宙万物来自与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 人的生与死。 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相互转化,既是阴阳转化。
图片来自
先秦哲学
庄子
返璞归真:现实的行为只是一种符合道德规范、符合物质发 展规律的行为轨迹,不需要自行去阻拦什么、抵 挡什么,突出人在宇宙中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大知逍遥:万物的量是没有穷尽的,时间是没有止期的,得 失是没有一定的, 世界总是不断变化的。 万物一齐: 世上万物,无不既是彼方又是己方,彼 出于此,此也出于彼。彼、此是同生共存的。
• 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刺猬分殊。 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 格物致知论,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 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来看,知轻行重。 而且执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愈 明”;
图片来自
明清实学
二百数十年中它经历了三个阶段:(1)明清之际 以“经世致用”、倡导实学为主要特征的实学思潮的 兴盛时期;(2)乾嘉时期实证学风的高度发展;(3) 道、咸时期实学思潮的再度高涨;这一思潮所涉及的 范围由学术而遍及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 域。它中介了宋明理学的长期统治,冲击着旧礼教、 旧传统的束缚,闪烁着早期启蒙思想的色彩。为迎接 近代准备了某些思想条件。

中国哲学课件 ppt

中国哲学课件 ppt

教育理念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礼义”
01
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尊重师长、友爱同学的美德。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
02
提倡顺其自然,尊重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墨家思想中的“兼爱非攻”
03
强调和平与和谐,反对欺凌和暴力,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
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学派
总结词
道家学派强调自然、无为和道法自然, 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其自然,反对 过度的人为干预。
VS
详细描述
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主张 "道法自然",认为万物皆有道,应该顺应 自然规律和天道,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境界。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由和独立, 反对过度的人为约束和强制,对中国文化 产生了重要影响。
02
03
知识体系
价值观
西方哲学通常以学科为单位划分 知识领域,而中国哲学则更注重 整体性和相互联系。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意 志,而中国哲学则强调集体主义 和社会和谐。
与印度哲学的比较
宗教色彩
中国哲学较少涉及宗教色 彩,而印度哲学与宗教紧 密相连。
思想流派
印度哲学流派众多,包括 佛教、印度教等,而中国 哲学则以儒家和道家为主 。
道法自然
总结词
道法自然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自然观,强调万物都有 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行事。
详细描述
道法自然思想认为,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这 些规律和法则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 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不要违背自然法则。同时, 人类也应当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规律,来认识和把握事 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 思想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是人类认 识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件

《中国古代哲学史》课件

汉朝的道家思想
总结词
汉朝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法则和天人合一 ,认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 和谐。
详细描述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 包括老子、庄子等。汉朝时期,道家思想在某些时期受 到统治者的重视,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潮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社会的干 预,让人民自由发展。同时,道家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 和精神的超越。
《中国古代哲学史》ppt课件
目录
• 中国古代哲学史简介 • 先秦哲学 • 秦汉哲学 • 魏晋南北朝哲学 • 隋唐哲学 • 宋元明清哲学
01 中国古代哲学史简介
哲学史的起源与背景
起源
中国古代哲学始于先秦时期,以诸子 百家的兴起为标志。
背景
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01
03
儒家哲学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和思想,如“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礼乐文化”等,对中
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价 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的 和谐稳定。
道家哲学
01
02
03
04
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 另一重要流派,其核心思想 是“道法自然”,强调自然 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他学派哲学
除了佛教、道教和儒教之外,隋唐时 期还有其他学派哲学,如法家、名家 、墨家等。
这些学派哲学在隋唐时期也有一定的 影响和发展,丰富了隋唐哲学的思想 内涵和多样性。
06 宋元明清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用《沧浪之水》旨在强调人们应当 加强自身的“仁”的修养。反映了一种积 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道家的解释则是:“沧浪之水清的话,我 用来洗帽带,沧浪之水浊的话,我就用来 洗脚,”不管是好环境还是坏环境,我都 拿来为我所用,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改变环 境,关键的是如何考虑适应环境
四、中国佛教哲学
(3)阴阳:
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事物的两个对 立面的哲学范畴,殷商和周代已有了原始 的阴阳概念,最初的概念是指日光的向背, 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古代的思想家看到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就用阴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即 对立又统一的物质现象。 战国末期,以邹衍为首的阴阳五行家,把 阴阳和五行观念揉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 说,认为物质世界是由阴阳二气构成,金 木水火土是构成百物的基本元素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主要指宋代朱熹的理学和明代王 阳明的理学。宋明理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 学说。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道德 理性对人的情感欲望的制约,人心必须服 从道心,“人欲”必须服从“天理”,他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是明代理学家。他建 立了理学界的“心学体系”,其中,“知 与行”的探讨和“致良知”的学说颇有特 色。
一、 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 1、原始哲学: 1)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所谓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是构成世界最基 本的事物,古代思想家用上述五种物质说明世界 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的。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相生:水——木——火——土——金 相克:金——木——土——水——火
中国化了的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而 且渗透了中国哲人的智慧,特别是道家、 儒家及玄学的哲理,充满了人生哲学的色 彩。中国化佛教的基本特征是:四大皆空, 精神不灭,人人皆可成佛,不以暴力抗恶。 中国佛教引导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解 脱。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的追逐, 直悟生命的本性。要求人们忍受苦难,顿 悟成佛,实际上是要求人们道德人格上的 完善。
2、百家争鸣形成儒道两大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 活跃,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 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庄子、荀子等, 形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 它们既相互争论,又相互吸收,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成为我国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 基因,其中影响最大的四大思想资源是原 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 最终由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一、宇宙观 1、中国哲学的宇宙观。 其一、宇宙就是无限的时空及其所包含的 一切,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为宇,“古今 往来之时间成为“宙”,这是至大无外的 宇宙观。 其二、宇宙间万事万物是不断变易的,宇 宙间的一切变动流转之中,变化是普遍的, 没有终极的。 其三、宇宙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普 遍联系的整体的
二、教学重点:
1、中国哲学的起源:五行说、阴阳说。 2、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仁、礼、中庸 之道。儒家思想与21世纪。 3、原始道家的思想核心:道、自然无为、 淡泊名利、道家消极、积极。 4、宋明理学的思想核心:天理心性、知 与行。 5、传统宇宙观及人生境界。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三、原始道家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 子》和《庄子》两本书是把握道家思想的 经典。老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同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 老庄哲学是自成一套的宇宙观、认识论、 方法论、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 老庄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道”。
关于儒家和道家处世的态度的不同,我 们可以从他们对一首歌谣的解释中看出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浊我足” 孔子听了这收歌谣,深有感触的教诲弟子 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孔子的意思是,水自身的或 清或浊,决定了它或享“濯缨”之荣,或 遭“濯足”之辱。水的境遇是由它自身的 内因决定的。孟子进而阐发道:“夫人必 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 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八卦
乾 坤

巽 坎



自然界 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人 君 父母 长男 长女 中男 中女 少男 少女 意义 阳刚 柔顺 惊动 决定 优柔 寡断 困难 障碍 明亮 光热 停止 独立 喜悦 吉词 方位 西北 西南 正东 东南 正北 正南 东北 正西 场所 都市 村庄 雷电 店铺 地下 医院 高地 饭店 此表说明易经中的八卦能用于各种预测。 能用于解释各种现象。两相结合可能 解释各种现象。
3、三教交融形成宋明理学。
自宋代开始至元明清三代,占统治地位的 哲学是宋明理学,它是儒释道三教交融的 产物。 中国哲学的以上三个发展阶段,构成了中 国哲学发展史的基本框架。历代王朝多以 儒学教化百姓,以道学修炼身性、养生, 以理学规范天下,以佛学安抚民心。
二、原始儒家
原始儒家是指儒家学派创始时的儒家,代表人: 孔子、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家的经典有《诗》、 《书》、《礼》、《乐》、《易》、《春秋》。 据说都是孔子校订过的教学用书。他们自己的著 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大学》、 中庸》。 儒家的哲学不是从认识论、反映论的角度去探索 哲学,而是从精神境界、道德修养、自我完善的 角度去探讨哲学的真谛。儒家哲学更侧重人生哲 学,研究处世之道。 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了解中国哲学起源于五行说、八卦说、阴阳 说。通过研讨原始儒家的思想核心,进一步 探讨儒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消极作用,通过 研讨原始道家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探讨道家 思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作用。了解佛教也有 一定的哲学色彩。宋明理学在元明清时代都 有官方哲学。 学习中国哲学的精华要义,掌握中国哲 学的宇宙观和人生境界,吸取中国古代传统 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