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明朝

合集下载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第一讲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第一讲

因就算舞台布置大体一样,换了演员 之后,表演的内容也自会有所变化。 就算明代的历史有将宋代的历史作为 底本加以模仿的倾向,其最后的作品 从模样到音色都有所不同,终究还是 一代王朝的独特的历史。
明代的历史地位(个人意见)
•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或者近世社会)的成 熟期
• 清代在制度、社会、经济、思想上的历史 渊源(明清的连续性)
明代的历史特征
• 政治上,中央集权、天子独裁/君主专制的 强化以及皇权滥用和畸变所带来的一系列 问题(宦官专权、内阁问题以及对士人、 官僚的严酷压制)
• 经济上,中后期(尤其是江南)商品经济 的繁荣和大规模商业资本的出现(资本主 义萌芽问题)
• 对外关系上,锁国政策与和周边国家间贸 易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维持以本国为中 心的国际秩序(朝贡体系)的努力与周边 民族军事压力间的矛盾
•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韩山童、刘 福通在开河民夫中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 ,挑动黄河天下反”,在民夫外出其预先 埋下的背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 天下反”的单眼石人后,率众起兵反元, 即北方红巾军。其后南方各地也纷纷起兵 响应。
元末主要反元势力
• 红巾系((与白莲教混合的)明教系): 韩山童、韩林儿、刘福通(宋、龙凤) →郭子兴、朱元璋(东系) 徐寿辉→陈友谅(西系) ↘明玉珍
• 思想上,明初对思想的钳制在中期以后逐 渐放松,新思潮不断出现(阳明学等), 并开清朝考证学风气之先
• 艺术上,中期以后文学、书法、绘画、戏 曲等艺术领域均出现繁荣状态,白话小说 创作活跃
第二节 明初的政治与社会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 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今安 徽凤阳)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父母兄长 相继在饥荒中死去,遂入皇觉寺为僧 ,并游食四方。至正十二年在濠州加 入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十六年攻占 集庆路(今南京),将其改为应天府

高三历史通史体例复习讲义:明朝

高三历史通史体例复习讲义:明朝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明朝】【目录】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五、明朝⒈政治。

①废丞相升六部。

②三司。

③内阁。

⒉经济。

①农业【鱼鳞图册】。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萌芽。

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

⑤海禁。

⑥朝贡贸易体制。

⒊文化。

①思想。

1】王阳明。

2】李贽。

3】黄宗羲。

4】顾炎武。

5】王夫之。

6】明清之际思想评价。

②科技。

③文学。

④艺术。

⑤文化交流:西学东渐。

说明: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五、明朝朱元璋参加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灭元建立明朝,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朱棣迁都北京。

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但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皇帝代表的统治阶级腐朽特征日益加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起义,1644年被推翻。

⒈政治。

高度专制独裁。

①废丞相升六部。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加强皇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②三司。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不同于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明代各省设都司(都指挥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

加强皇权,分权达到集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③内阁。

1】形成。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奏章,属于顾问官性质。

明成祖正式设立,后权力上升,明成化、弘治之际,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明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实际上的宰相。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

部编版高中历史通史复习明清文明精品ppt课件

部编版高中历史通史复习明清文明精品ppt课件
C
明清文明之政治文明篇
阶段特征: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 使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 发展,不利于中国古代文明向工业文明 迈进。)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1368~1840年的明清时期
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形态: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 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予以牵制;
原因: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 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明代内阁制
1.背景﹕
废除宰相(太祖时期):明洪武十三年, 太祖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废中书省, 由皇帝直领六部,此后不设宰相,臣下 有敢奏请者,論以极刑。导致皇帝政务 繁忙。
B
关注基本概念
细化历史过程的特点,旨在引导历史教学 应清晰把握重大历史事件过程。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 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 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 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 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 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 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8分)
A
材料一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松江 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高考历史明朝知识点

高考历史明朝知识点

高考历史明朝知识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考历史考试中常出现的明朝知识点。

一、建立明朝1. 明太祖朱元璋:即明太祖朱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1398年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自称“洪武皇帝”。

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实行商业政策,打击豪强,促进社会繁荣。

二、外交政策1. 崇祯朝西洋政策:明朝崇祯皇帝时期,由于内忧外患,明朝开始采取了放松对外贸易限制的西洋政策。

它发展了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增加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

2. 明代海禁:明朝初期,由于对外贸易造成了社会不稳定,明朝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私人海上贸易活动。

但在明朝后期,由于明朝大航海时期的到来,海禁政策逐渐放宽,外国贸易规模逐渐扩大。

三、农业和手工业1. 秧田制:明朝时期,为了开垦荒地和提高农业生产力,采用了秧田制,即把水利灌溉系统引入农业生产,解决了灌溉困难,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2. 轧钢术:明末清初时期,明朝发明了轧钢术,使得钢材生产大量增加,推动了农业工具、武器装备的发展。

四、文化和科技1. 明代科技:明朝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郭守敬的地动仪,徐光启的天文钟等。

2. 明代文学:明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文学家杨时、杨慎、吴承恩、罗贯中等。

五、宗教政策1. 保护宗教政策:明朝时期,明朝政府实行了保护宗教的政策,特别是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给予了支持和保护,促进了中国各宗教的发展。

2. 销毁佛教活动政策:明朝后期,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和打击佛教的发展,甚至破坏了一些佛教寺庙。

六、社会制度1. 科举制度:明朝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明朝政府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奴隶制度的废除和妇女地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废除奴隶制度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妇女地位有所提高的时期。

部编版高中历史通史复习明清史学案

部编版高中历史通史复习明清史学案

转型前夜的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明清(1368—1840年)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雍正帝设军机处。

2.经济:①粉彩瓷器工艺登峰造极;②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商帮;名镇涌现;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文化(1)思想:王阳明的心学;明末清初出现批判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八股取士;(2)科技:明代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定时炸弹;铜活字印刷的《古今图书集成》(3)文学艺术:京剧形成;小说(四大名著)。

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代内阁制度形成:背景:明初朱元璋正式下令,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明确宣布成为,这样达到了的目的。

确立及演变:明成祖朱棣设立,以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最初由的官员入午门内的当值;后入阁官员的和逐渐提高。

影响:但它始终没有取得的地位,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能正式六部百司。

皇帝担心内阁威胁皇权,以的太监予以牵制。

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成为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

2.清代军机处设置:雍正年间,为适应的需要,始设,后改名,选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

它是辅助皇帝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只能秉承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手中。

特点:一是机构,二是办事,三是政治决策的。

影响: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君主专制制度。

雍正帝还在通常的奏章之外,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制),以加强对地方行政控制。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受到。

4.清朝的边疆政策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和,笼络各民族的;集权,放权,进行行政管理。

清朝中央设有主管边疆事务的机构,地位与六部相同。

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

明代开始出现废除以实行统治的做法。

特别是年间,大规模实行。

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统治。

二、明清时期的物质文明1.农业发展(1)农耕经济走向鼎盛;粮食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明代、种植面积普遍扩大;另外从吕宋岛引进了原产的高产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还有经济作物如烟草等(联系新航路开辟:文明交流之路)。

明清时期 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明清时期 课件—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广州十三行)
二、解读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
(1)思想:理学仍占主导地位,逐渐僵化; 明末清初进步思潮为儒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学艺术进一步世俗化(文 学:明清小说;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绘画(风俗画)、 戏曲(明代昆曲,清代京剧)); (3)传统科技领先世界,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一批总结性的科 技著作,但没有实质性飞跃。(医学:《本草纲目》、农书徐光启 《农政全书》;手工业:宋应星《天工开物》) (4)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1368年 明代
1644年
清代
1840年
1487 年,迪 亚士抵 达好望 角
1517年 马丁路 德《九 十五条 论纲》
1588 年,英 国打败 西班牙 无敌舰 队
1687年, 1688
牛顿 年,
《自然 英国 哲学数 光荣 学原理》 革命
1748年 孟德斯 鸠发表 《论法 的精神》
1764年, 美国 哈格里 1787年 夫斯发 宪法
11、鱼鳞图册,又称鱼鳞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丈量册:是中国古 代的一种土地登记簿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 表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由于田图状似鱼鳞,因以为名。其实施 减少了土地隐漏,增加了财政收入。
12、养廉银,为清朝特有的官员之薪给制度。创建自1723年的该薪给制度,本 意是想藉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情事发生,因此取名 为“养廉”。养廉银的来源来自地方火耗或税赋,因此视各地富庶与否,养廉 银数额均有不同。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薪水的10倍到100倍。
影响程度
股“中国热”,对西方社会的政治制度、哲学理

高三历史明朝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三历史明朝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三历史明朝知识点归纳总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明朝的诞生和发展,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三历史中关于明朝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对明朝的历史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一、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明朝建立于1368年,由朱元璋发动农民起义推翻元朝而建立。

明朝的政治制度主要由皇帝、内阁、六部、都察院等组成。

朱元璋实行集权制,强化中央集权,并实施科举制度以选拔官员,推行海禁政策,开展海外贸易。

二、明朝的国内政策与社会制度明朝的国内政策主要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田水利建设、纲运税收制度等。

明朝比较注重农业发展,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社会上实行六部分科、九卿分阃的文官制度,地方分设州县,推行保甲制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明朝的外交政策与海外贸易明朝重视对外交往,通商口岸主要有广州、明州、宁波、泉州等。

官方海外贸易主要通过南海航线和东海航线进行,其中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展了广泛的海上贸易活动。

四、明朝的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明朝的文化繁荣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

明代文学作品繁多,其中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明朝艺术以绘画、陶瓷、建筑等为代表,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科技方面,明朝人发明了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重要发明,对世界科技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明朝的衰落和亡国明朝在后期逐渐走向衰落,主要原因包括农民起义与民变的频繁发生、贪官污吏的盛行、战争频繁等。

最终,明朝在1644年被满清入侵,自焚京师,并在南京等地设立南明政权,但于1662年被清朝彻底消灭,明朝亡国。

综上所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政治制度、国内政策、外交政策、文化繁荣以及衰落与亡国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讲义:阶段五 课时3 明清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讲义:阶段五 课时3 明清

课时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1.思想:(1)王阳明的心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科技文化:(1)传统科技的发展。

(2)李时珍*。

(3)明清文学艺术的发展(小说、文人画、京剧)。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 明清时期的思想1.阳明心学(1)背景⎩⎨⎧①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②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2)主张⎩⎨⎧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2.李贽的离经叛道(1)背景⎩⎨⎧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②阶级: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③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④个人:目睹官场的黑暗和道学家的伪善。

(2)主张⎩⎨⎧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2.文学:明清小说(1)演变过程⎩⎨⎧①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②唐代出现短篇小说传奇。

③宋代出现话本。

④明清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2)繁荣原因⎩⎨⎧①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代表作品: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

3.绘画和书法 (1)绘画⎩⎨⎧①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②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明朝】【目录】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五、明朝⒈政治。

①废丞相升六部。

②三司。

③内阁。

⒉经济。

①农业【鱼鳞图册】。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萌芽。

④商业【抑商】【四大名镇】。

⑤海禁。

⑥朝贡贸易体制。

⒊文化。

①思想。

1】王阳明。

2】李贽。

3】黄宗羲。

4】顾炎武。

5】王夫之。

6】明清之际思想评价。

②科技。

③文学。

④艺术。

⑤文化交流:西学东渐。

说明: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五、明朝朱元璋参加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灭元建立明朝,都南京,靖难之役后朱棣迁都北京。

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但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皇帝代表的统治阶级腐朽特征日益加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起义,1644年被推翻。

⒈政治。

高度专制独裁。

①废丞相升六部。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加强皇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②三司。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不同于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明代各省设都司(都指挥司)、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

加强皇权,分权达到集权,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③内阁。

1】形成。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帮助自己处理奏章,属于顾问官性质。

明成祖正式设立,后权力上升,明成化、弘治之际,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明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实际上的宰相。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

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2】评价。

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起到了作用,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④八股取士*。

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是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

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

⑤监察制度*。

1】演变。

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

晋以后,御史“风闻奏事”的制度形成。

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唐代进一步扩大了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

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权,有权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案件。

宋代地方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

元代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与中央御史台相同,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

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下设13道监察御史,负责具体监察工作。

监察御史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

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

2】评价。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

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

⒉经济。

小农经济发展到顶峰,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出现向近代经济转型的迹象。

①农业。

1】政策变化。

【鱼鳞图册,国家限制土地兼并】一条鞭法。

背景。

明中叶后,土地兼并剧烈,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作用上升。

内容。

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负相对均平。

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

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评价。

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

现物税和现役制向货币税过渡,户丁税向土地税过渡。

阶级矛盾暂时缓解,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

对商品经济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技术。

风力水车。

3】作物。

大量种植经济作物棉花等,引种高产农作物红薯、玉米等。

②手工业。

技术进步、分工发达、规模扩大、资金更多,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对于私营工商业,古代王朝通常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

历代往往有多种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

专门的商税征收部门同时承担缉私任务,负责查办私贩茶盐等行为。

由于征税人员经常会从中牟取私利,商税的实征额要比朝廷规定的商税额高得多。

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

③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在苏州等地出现,其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其二是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其三是完全为市场进行生产。

④商业。

1】政策。

加强抑商宣传。

2】商帮与会馆。

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

明中期以后,由于商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商人为壮大队伍、扩大资本、增强竞争实力,便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二他们借助群体的力量,操纵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从无赢得高额刹润。

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3】货币。

纸币因贬值逐渐被老百姓抛弃。

白银,明朝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促进了大额贸易的发展。

货币变化知识。

仿形货币阶段,殷商至战国末期,包括仿贝、仿农具和仿工具如西周布币,齐、燕刀币,楚蚁鼻钱以及仿纺轮的圜钱等。

记重货币阶段,公元前221年,统一为黄金和半两方孔圆钱,汉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最成功的记重货币。

记年宝钱货币阶段,唐开元通宝的使用标志着金属记年宝钱货币阶段的开始,即钱上铸明年号。

纸币阶段,我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最早可追朔到汉代白鹿皮币和唐"飞钱",北宋(大约公元1000年)时正式发行"交子",元、明时逐步完善并成为经济交往中的主要货币。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1948年12月人民币诞生。

电子货币,实现了货币从有形阶段向无形阶段的跨越。

4】市场。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长途短途贩运兴盛,全国性市场初步形成。

工商业市镇广泛兴起,尤其是江浙一带,并出现专业化城市如景德镇的瓷器、佛山镇的铁器、汉口镇的转口贸易。

⑤海禁。

闭关政策。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明王朝执行的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前。

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贸易活跃,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势。

“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⑥朝贡外交体制。

这是中国古代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制。

它的核心思想是华夷思想,即中国是“天朝上国”“礼仪之邦”,其它国家是蛮夷之邦。

它通过对中国皇帝的俯首称臣等礼节、进贡当地土特产等表示主从关系,中国给予高于非朝贡关系国家待遇方式确认,待遇包括确认藩属地位、册封、派遣使节慰问、赏赐、恩准贸易等。

它是不平等的国际关系结构。

作为一项规则,朝贡包含给予和接受的条款,贡品由顺从的人民奉献,而回馈物则是得到朝廷认可和奖赏的象征。

这种财物的授受被纳入“礼”的范畴,而“礼”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

在这种朝贡关系里,中国皇帝授予朝贡国家皇家的头衔(即册封),借此建立两国之间的宗属关系。

根据中国与朝贡国家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确定由中国派遣使节到朝贡国,还是由朝贡国派遣朝贡使者来中国接受帝国官方文牒、印章,并交换礼物。

终清一代,只有朝鲜、琉球、越南享受到接待中国特使的殊荣,其他的朝贡国家则只能派遣他们的贡使到北京。

由中国皇帝认可的朝贡国家派遣的朝贡使团要在规定的期间、经由既定的路线(海路包括广州、福州和宁波)访问北京。

使团的人数由中国朝廷确定,规模较大的使团近千人,其中一些是商人。

这些商人除了参与朝贡贸易本身之外,还可以在北京会同馆买卖特色商品。

尽管买卖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也是由官方确定的,但私人贸易量日渐增加。

因此,朝贡使团,特别是随使团来的商人到北京进行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变成追逐作为官方贸易附属的非官方贸易的利润。

在中国与朝贡国家的关系中,每样东西都用中国的思想和术语来描述,其他的国家则被贬低到从属的位置。

以中国为中心,以权力和礼仪的威光来教化四海,这就是中华理念的实质,即世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这样一个观念。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从对外关系管理的角度看,这一观念不是简单的、排他的中华至上的理念,它通过藩部、土司和土官、朝贡、互市等关系将不同国家的元素整合吸收进来。

尤其是在朝贡关系中,中国很少关注对方自有的行政程序为何,而是只要其接受由朝贡体制规定的礼仪关系即可。

这些吸收和整合的元素经常被这样的一种观点所忽视,即成规认为的中华的世界理念是绝对的、同化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是一种排外主义的、以中国为中心的理念。

⒊文化。

市民文化进一步发展,产生适应市民阶层的思想,文艺世俗化进一步加强。

①思想。

1】王阳明。

王守仁1472-1529。

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能统军征战。

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政治主张,明赏罚、量情法;思想成就,他主张“致良知”,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

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

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唯求其是、士农工商“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

2】李贽。

1527~1602,号卓吾。

李贽的信仰是三教并存,以儒教为本。

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