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1课 我的叔叔于勒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

九年级语文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人、关爱亲人的情感。

(2)教育学生懂得珍惜幸福,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请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关于亲情的文章,分享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谈谈对家人、亲人的关爱和珍惜。

2. 自主学习:(1)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和人物。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如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

4.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写作技巧。

(2)每组挑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出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5. 课堂练习:(1)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人的文章。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和自己的家人,谈谈对家人的关爱和珍惜,并将自己的感受写成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提升了写作技巧。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更加懂得珍惜家人,关爱亲人。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文【6篇】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导学案“课前梳理”局部。

1.在课本上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并思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小说的仆人公是谁?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案篇二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78—87页,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九年级上)。

这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学习,感受小说所反映的人与人关系的冷淡炎凉,领悟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学习小说明线、暗线交错的构造安排,理解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奇妙。

2.学习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懂得这些手法的作用。

3.理解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领悟以小见大的创作特点,把握小说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1.教师请学生分别根据不同的人称复述课文,一方面梳理小说主要情节,一方面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2.设置问题,使问题逐步推动,带着学生把握小说的表达线索: 3.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4.教师组织学生自主争论,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领悟小说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淡炎凉,感受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2.学生领悟“我”的和善、纯真,感受“我”对于勒叔叔的怜悯心,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理解铺排的悬念、奇妙的构思,学习小说明、暗双线交错的构造特点。

2.领悟侧面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所起的作用。

3.学习心理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难点1.领悟选取典型大事、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结合现实社会、自身生活阅历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突破1.教师要求学生以不同人称复述课文,从而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感受,领悟小说主题。

2.学生结合朗读中的感性熟悉对菲利普夫妇作出评价,同时需要在文章中找出依据。

教学准鱼教师预备1.第一课时前,了解莫泊桑的有关作品及写作风格。

2.其次课时前,预备莫泊桑的另一篇代表作《项链》,以供学生比照学习。

九年级语文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

九年级语文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情、人性的深刻剖析,培养珍惜亲情的意识。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人性和社会现象。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亲情、人性的认识。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2)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贫富差距、亲情关系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探讨人物心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问题。

(2)进行朗读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6. 总结拓展:(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延伸学习空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交流分享等。

4.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亲情的理解。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5篇)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5篇)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5篇)教学难点篇一结合自己体验,理解感悟小说主题思想。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理解小说对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的揭露。

2、品评小说的语言,体会人物个性化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理解小说对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的揭露。

教学难点品评小说的语言,体会人物个性化的描写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学过魏晋文豪曹植的《七步诗》。

当时他受哥哥曹丕相迫,若在七步之内做不出诗来就要以死谢罪,所幸他才华横溢,危急关头作了这首《七步诗》出来。

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兄弟关系何至于此!全是因权位引发的双方利益的对立,从而无视兄弟亲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兄弟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来看看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兄弟关系。

(二)作者简介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的批判现实小说家。

生于没落贵族家庭。

自幼酷爱文学,七十年代刻苦学习写作,大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

1880年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轰动法国文坛,是作者的作。

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

短篇小说《家人》、《两个朋友》、《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短篇小说。

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还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三)初读感知1、提问: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注意生难字词的读音,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栈桥zhàn 牡蛎lì 撬开qiào拮据:jié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通用14篇)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通用14篇)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通用14篇〕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通用14篇〕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篇1一、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有《漂亮朋友》等;短篇小说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挖苦和揭露了资本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故事背景《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锋利剧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锋利剧烈起来。

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局部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三、理解词义1.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2.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3.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

4.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5.文雅:〔言谈、举止〕温和有礼,不粗俗。

6.煞白: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7.张皇:惊慌,慌张。

8.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9.惊讶:觉得非常奇怪、非常惊讶。

10.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四、课文分段第一局部(①—④):故事开端,写菲利普盼望于勒归来。

第二局部(5-19):故事的开展,插叙旧事,采用比照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贫富不同的情况及菲利普夫妇相应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第三局部(20-48):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面对已沦落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局部(49段):故事的结局,一家人躲避于勒。

五、句子解析1.唉!假如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这句永不变更的话有什么作用?这个句子在小说中多处出现,这是作者在竭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一个细节,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相见。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小说中家庭关系和人性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能力层面: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感知力、思考力和鉴赏力。
3.素质层面: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情较高,而另一部分学生则相对缺乏。这将对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的完成产生影响。
5.情节结构:开端介绍了家庭背景,引出于勒叔叔的出现;发展部分展现了于勒叔叔的来信及家人的反应,揭示了家庭矛盾;高潮部分由于勒叔叔的突然出现引发家庭危机;结局部分主人公对于勒叔叔的态度转变,彰显了人性的善良与成长。
6.主题思想:小说反映了家庭关系中的误解、矛盾和关爱;揭示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人际关系冷漠的现象;通过于勒叔叔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无奈。
-情感描写:细腻地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其形象更加立体。
-悬念设置:通过悬念的设置,使情节更加紧凑,吸引读者阅读。
8.文学鉴赏:
-莫泊桑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短篇小说的阅读方法:关注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把握主题思想。
板书设计
①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知识点1:莫泊桑简介
二、新课讲授(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通过描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了解小说的主题和写作技巧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非常重要。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1课 我的叔叔于勒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1课  我的叔叔于勒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一. 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的叔叔于勒在家庭困境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最终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本文通过于勒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的坚韧、聪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变革。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文章深层次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于勒的敬佩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文章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原因:学生对于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可能理解不够,需要引导和挖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提问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背景资料。

2.教材:准备课文文本,供学生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变革,引出本文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标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和情感。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合作探讨,分析文章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于勒的敬佩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语文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语文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家庭、亲情、人性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人性等主题。

(2)提问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学内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3. 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4.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讨论和写作中的收获和体会。

(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知识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清晰度、逻辑性和创意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

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

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

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体会小说巧妙的构思。

4、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拜金风气对人性的扭曲,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细致地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性格特点,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教学方法
l、诵读法
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

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

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
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

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
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教学过程构思
一、导入:
小说通过一些列对比不仅表明在苦涩严峻的现实生活面前作者梦想破灭的
苦闷心情,更抒发了作者对不与人之间不再隔膜的新生活的期盼,从而充分地表现了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小《我的叔叔于勒》,学习对比在刻划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中的妙用
二、质疑解难(投影)
(1)、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2)、文章为什么要采用第一人称来写?
(3)、于勒的两封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整体感知
1、小说情节包含几个部分,本文情节是怎样划分的?(投影)
本文按照“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情节,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投影)第一部分(第1---4段),开端——盼于勒。

第二部分(第5--19段),发展—赞于勒。

第三部分(第20-47段),高潮—见于勒。

第四部分(第48-49段),结局—躲于勒。

本文情节是由于勒与菲利普夫妇这两条线交织发展构成的,双线交织,情节完整而紧凑。

于勒到美洲前后经济上变化:穷——富——穷。

(投影)
菲利普夫妇态度发生了变化:撵——盼——躲(投影)新课标第一网
2、小说涉及哪些人物?各有怎样性格?你对他们评价如何?作者怎样描写的?
讨论明确:
(1)菲利普夫妇:
性格特点:
共同点:
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

为了过上流生活,苦苦争扎期盼。

不同点:
菲利普:自私、冷酷、虚伪、贪婪、懦弱;克拉丽丝:吝啬、尖刻、有心计。

评判态度:可鄙、可谅。

描写方法: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演读相关语段)
(2)关于于勒:
性格特点:
早期行为不端、糟蹋钱;中期正直、有良心;后期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评判态度:可恨、可怜.。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3)关于“我”
性格特点:
善良、纯真。

不以金钱衡量人。

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希望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爱,而不是金钱主宰一切。

(演读相关语段)
评判态度:可爱、可敬。

描写方法:心理描写。

(4)姐夫:
性格特点:自私,贪财,爱虚荣,以金钱代替爱情。

评判态度:可愤、可悲。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3、环境
(1)、自然环境
找出去施行和回来时海面景色语句,说说环境描写分别起什么作用?
----分别烘托一家人满怀希望的愉快和希望破灭的懊恼心境。

(2)、社会环境
从小说情节及人物性中能感受出,故事发生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
------自私,冷酷、唯金是亲。

四、合作探究:
1、小说多处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刻画的物,表现主题,请分别列肖举出来
讨论归纳:(投影)
(1)我与爸妈态度:同情----冷酷
(2)爸妈前后态度:盼赞- --躲骂钱?
(3)旅行去回心情:愉快- --沮丧
(4)来信前后婚事:难嫁---易嫁
2、主题探究
(1)教师提问启发:从上述对比中可看出作者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2)讨论归纳:
①.“金钱”说: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

同样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镐。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别的联系。


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现实概括。

对这样普遍的社会问题,小说作了真实的艺术的反映。

小说主题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揭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②.“同情”说
小说中的约瑟夫给于勒10个小费,心中的默念等细节描写,可以概括出: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③.“虚荣”说
小说通过几件琐细的小事揭示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得近似滑稽的丑态,正是这种强烈的虚荣心使得菲利普夫妇连多看于勒一眼的勇气都没有。

至此,讽刺虚荣这一主题便在平实朴素的叙述中显现出来。

④“辛酸”说:.
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

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

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

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

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惟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后来他们遇见了无奈归
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五、拓展延伸
提问:你觉得菲利普夫妇怎样对待于勒?
批评教育
理解同情
宽容关爱
六、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提示:1、构思上收获
2、手法上收获
3、认识上收获
附: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叔叔: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恨-----赞-----躲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学校名录参见:h ttp://w ww.zx /wxt/list.aspx?ClassID=30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