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不同使用时间对冠脉血流及近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影响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影响目的:觀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应用替罗非班对后期血液灌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本院急诊部收治的9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5例(行PCI术治疗)、观察组46例(替罗非班+PCI术治疗),比较PCI术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随访,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统计随访期患者不良事件(再次梗死、心绞痛、死亡、心功能不全)发生情况。
同时对PCI术前后患者TIMI血流情况进行比较,使用超声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指标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变化情况。
结果:PCI术前两组LVESD、LVDD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左心室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使用不同诱导剂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3个月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心功能不全、死亡、心绞痛、再次梗死)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7.8%,高于对照组的82.2%,且观察组术后再灌注及TIMI血流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使用替罗非班,能提高血管再通率,避免术后血小板聚集,促进左心室功能恢复。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黏附于受损内皮细胞处,造成局部血管阻塞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动脉血流循环异常,心肌缺血缺氧,目前此病致病因素至今未明、临床死亡率较高[1]。
PCI术是目前临床急性心梗治疗重要手段,但临床发现PCI治疗会增加后期冠状动脉远端微循环栓塞及血栓发生率,易造成多支病变者再次出现梗死,故有效抗栓治疗措施对提高PCI术后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作用[2]。
有学者提出通过在PCI术前使用最强抗血小板药替罗非班,能有效避免术后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从而恢复动脉血液灌注,减少死亡率发生[3]。
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即刻冠脉血流和临床预后的观察

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即刻冠脉血流和临床预后的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足导致心脏缺血所致。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的一种危急状态,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冠脉内介入治疗已成为ACS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在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即刻冠脉血流和临床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
替罗非班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在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能有助于恢复冠脉血流,改善术后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旨在观察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即刻冠脉血流和临床预后的影响,为急诊介入治疗术中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即刻冠脉血流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冠状动脉病变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冠心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
替罗非班是一种具有扩血管作用的药物,通过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冠脉血流,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能否提高即刻冠脉血流,改善患者症状,并对临床预后产生积极影响,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策略。
通过对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更具临床意义的依据。
2. 正文2.1 方法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了在急诊介入治疗术中接受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对象:选取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了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
共计纳入了XXX例患者。
3. 研究变量:主要研究变量包括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即刻冠脉血流的影响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4. 数据采集:通过查阅电子病历和相关检查报告,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记录、术后随访等数据。
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方法62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参照组,各31例。
两组均进行急诊介入术治疗,参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治疗。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的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
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介入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替罗非班;急诊介入术心肌梗死在临床急诊科中发生率较高,在抢救的过程中,尤其是急性ST 段抬高时,介入手术的治疗可帮助患者在短期内恢复冠脉流血,降低死亡率[1]。
研究[2]指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抗血小板治疗是关键。
替罗非班有着良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本文对其在本院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中的应用进行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62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参照组,每组31例。
治疗组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54~86岁,平均年龄(62.3±7.9)岁;合并症:15例高血压,6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
参照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62.2±7.7)岁;合并症:13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入院后,两组均在急诊介入术前常规药物治疗,口服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各300 mg,并给予肝素800 U行动脉鞘内注射。
同时,治疗组加用替罗非班静脉推注治疗,行动脉造影前用药,起始推注量为10 μg/kg,3 min内推注完毕,后以0.15 ?g/(kg·min)的速度持续泵注,时间为36 h。
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后影响。
方法: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均给予常规药物。
观察组术中术后给予盐酸替罗非班。
观察两组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变化情况及术后2周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术后梗死血管timi分级为3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2周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替罗非班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术后梗死血管血流,减少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 替罗非班timi分级采用急诊pci能够使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梗死的冠状动脉开通,拯救尽可能多的存活心肌,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
但是心肌灌注不良等现象受到临床关注。
本文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术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2年4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所选患者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胸痛持续时间>30分;心电图有2个或者2个以上相邻导联出现st断抬高(胸导联>0.2mv,肢体导联>0.1mv。
同时排除对试验药物过敏患者、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个月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严重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主动脉夹层、试验前1年内有脑血管疾病患者、自发性出血或者有出血倾向患者、血液系统疾病、3月内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患者。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7±4.3岁,体重65.4±7.4kg,合并有高血压19例,糖尿病6例;病变冠状动脉血管情况,单支血管病变22例,多支血管病变17例;梗死血管部位,前降支23例,回旋支5例,右冠状动脉11例。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目的:探討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上该病的治疗积累经验。
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89例AMI患者,入院后按照抽签随机取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6例)。
两组患者均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口服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肝素,1000 U/h,持续36 h,观察组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替罗非班,0.15 μg/(kg·min),持续36 h。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给药前两组患者ST段下降、缺血导联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两组患者ST段下降、缺血导联数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412,P>0.05)。
结论:替罗非班能够有效调节AMI患者心电图变化,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现代研究证实,其发病与血小板活化聚集、血小板血栓形成有很大关系[1-2]。
有文献报道,血小板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通过作用于血栓形成的最后通路,能够显著减少血小板表面的功能性GPⅡb/Ⅲa 受体,抑制血小板的粘附、活化、聚集,而替罗非班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血小板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3-4]。
本文以89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替罗非班在AMI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为临床上该病的治疗积累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3年9月接收的89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均符合第6版《内科学》制定的AMI诊断标准。
不同时机使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冠脉血流及近期预后的临床研究

不同时机使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冠脉血流及近期预后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时机应用替罗非班对冠脉血流状况和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抽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6例。
对照组术后静脉注射替罗非班;观察组术前静脉注射替罗非班。
比较两组介入术治疗前后冠脉TIMI血流分级、肌酸激酶同工酶、左心室射血分数;ST段完全回落率、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冠脉TIMI血流分级、肌酸激酶同工酶、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ST段完全回落率为60.9%,高于对照组的32.6%(P<0.05)。
观察组住院期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 4.3%,低于对照组的23.9%(P<0.05)。
结论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术前通过静脉注射方式应用替罗非班的近期预后更理想,对冠脉血流相关指标可产生更积极、有利的影响。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irofiban used at different time on coronary blood flow and short-term prognosis for an interventional emergency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CIS).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4 to December 2016,92 patients with AMI admitted into the emergency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a random number table.In the control group,Tirofiban was intravenously injected after surgery.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irofiban was intravenously injected before surgery.The coronary TIMI blood flow grade,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complete falling rate of ST segment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red.Results The improve range of coronary TIMI blood flow grade,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complete falling rate of ST seg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0.9%,and i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ccounting for 32.6% with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3%,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3.9%)(P<0.05),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The short-term prognosis of Tirofiban applied before operation on coronary blood flow and short-term prognosis for an interventional emergency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more ideal,and has a more positive effect on the related indexes of coronary artery blood flow compared with that injected after surgery.[Key words]Emergency;Intervention;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ntravenous injection;Different time;Tirofiban現在随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病理生理改变、疾病预后、转归等方面的研究的深入,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类型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也越来越明确,对患者实施早期合理、有效的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改善心肌微循环,对梗死心肌早期实施再灌注,能够有效挽救濒临坏死心肌,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为目前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进行治疗的首要目标[1-4]。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介入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手术治疗患者6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替罗非班+PCI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手术PCI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IRA血流情况、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发症情况及术后ST段回落情况。
结果观察组IRA 血流情况、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两组术后ST段改变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30 d内出现心绞痛3例、脑卒中2例,TVR1例,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7.6%;对照组出现心绞痛9例,脑卒中5例,TVR4例,非致命性再梗死1例,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55.9%。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替罗非班对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明显效果,提高患者手术安全。
标签: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具有猝死率高、并发症多、临床治疗不及时预后差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能迅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恢复心肌有效再灌注[1],从而提高AMI生存率。
但由于PCI手术时,易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脱落以及远端微循环栓塞[2],严重影响PCI疗效。
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对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替罗非班+PCI手术治疗方法,取得显著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1 患者资料本组患者68例,其中男45例,女23例。
年龄41~79岁,平均60岁。
行PCI手术时机均为发病12 h内。
68例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替罗非班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替罗非班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替罗非班是一种新型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通过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IIb/IIIa受体的结合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替罗非班的应用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起着极其重要作用。
本文就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作用、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和剂量、安全问题方面作出论述。
标签: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的形成作用效果更强、特异性更高、生物半衰期更短、药物副作用更小。
1 替罗非班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PCI术后即刻再灌注率近年来众多国外文献指出,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PCI治疗中,联合替罗非班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即刻复流血流,同时该药还选择性地改善支架植入术后微血管的内皮细胞介导的舒血管作用和微循环的血流状态,显著提高心肌细胞水平的再灌注,挽救心功能,改善预后[1]。
1.1 替罗非班通过强大的抗血小板作用改善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即刻复流血流替罗非班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IIb/IIIa受体,减轻AMI病变部位的血小板富集,使病变部位血栓负荷降至最小。
同时抑制PCI和支架植入引起的凝血系统激活及病变部位血栓的脱落,明显改善PCI术后病变远端血管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使介入治疗对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影响降至最低。
而且替罗非班不仅抑制血小板激活,还会抑制血小板释放的众多缩血管物质和炎症因子,因此可以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收缩状态和炎症反应。
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能够显著改善AMI 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即刻复流血流、血流TIMI分级及梗死相关区域的再灌注率。
1.2 替罗非班通过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来提高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即刻再灌注率在AMI的PCI治疗中,由于药物支架的广泛使用,支架的植入及其药物严重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造成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血管舒张功能受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不同使用时间对冠脉血流及近期预后疗效的对比分析
作者:郑晓东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05期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不同使用时间对冠脉血流及近期预后的疗效。
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早期使用组(早期组)和晚期使用组(晚期组),每组29例。
两组患者在治疗的不同时期介入使用替罗非班,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早期组的TIMI帧数明显的低于晚期组(P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替罗非班;冠脉血流;近期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斑块发生破裂,在此基础上又出现血栓而形成的,在急诊中通常使用冠脉介入治疗法,但是此操作有一定的危险性,它对于富含血栓的冠状动脉来说,必然导致血栓脱落的增加,也可能导致远端微循环的栓塞[1]。
而血小板糖蛋白可以减少血栓的负荷以及微循环的栓塞,有助于冠脉血流的恢复。
本次研究将替罗非班介入使用,比较分析其在不同使用时间对冠脉血流及近期预后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本院接受急诊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患者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6.3±5.5)岁。
将58例在本院接受急诊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替罗非班早期使用组(早期组)和替罗非班晚期使用组(晚期组),每组29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基础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入选与排除标准入选标准:能正常进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意进行手术并使用替罗非班介入治疗的患者;患者年龄需要160/110 mm Hg (1 mm Hg=0.133 kPa)的患者。
1. 3 方法早期组患者在入院时就注射替罗非班,在手术前注射肝素70 IU/kg,再静脉滴注0.10~0.15 μg/(kg·min)的替罗非班注射液(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90328),持续24~36 h[2]。
晚期组患者在入院进行动脉造影结束后注射替罗非班,其余操作和早期组相似。
两组患者都要服用氯吡格雷(浙江普洛家园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353)、阿司匹林(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23021185)各300 ml,手术后都
要在皮下进行低分子肝素(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910)的注射,持续时间为5~7 d[3]。
术后护理时,应注意根据患者的体重确定静脉的注射剂量以及滴速,可以使用输液泵以确保药物的均匀输入。
也要保证药物的无菌注射,护理人员增加巡视次数,避免输液外渗的情况。
此外,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1. 4 观察指标手术后的观察指标有TIMI(心肌梗死的溶栓疗效研究)分级、帧数以及Blush(梗死血管所支配心肌)分级。
此外,还有肌酸激酶的峰值浓度和术后90 min的ST段下降幅度,术后1周左心室的射血分数。
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的并发症和其他心血管事件。
1. 5 统计学方法本次分析标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两组PCI治疗均获得成功。
早期组和晚期组的最终造影结果见表1。
两组TIMI 分级中的3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期组的TIMI帧数明显的低于晚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早期组患者肌酸激酶的峰值浓度明显低于晚期组(P0.05)。
见表2。
2. 3 早期组患者治疗后,有4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 3例患者穿刺局部出现血肿;晚期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10 d后再次发生梗死。
两组患者都没有脑颅出血的现象以及其他严重的出血病例,也无血小板减少症。
3 讨论
在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最有效的方法是PCI手术,但是它会导致冠脉血流无法恢复,而血小板糖蛋白可以减少血栓的负荷以及微循环的栓塞,有助于冠脉血流的恢复[4],由于糖蛋白的受体阻断剂能够抑制血小板糖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结合,使血小板黏附于受损伤的内皮细胞。
目前,在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容易出现急性血栓等并发症,患者的病死率达到20%~25%[5],因此在手术的前中后期使用有效的抗血小板以及抗凝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在手术不同时期增加使用替罗非班,可以使患者术后恢复冠脉血流,不会出现无再流的现象。
本次研究表明,在术后的不同时期,早期组心肌造影所显示的心肌灌注以及心功能都优于晚期组。
替罗非班是非肽类的糖蛋白受体拮抗剂,具有短效高选择性,它起效较快,一般在服用
5 min后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就能达到96%,在停药2~4 h后血小板的功能就会完全恢复
[6]。
因此,它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使用的TIMI分级和帧数计法和传统的TIMI分级法不同,它能更精确和客观的对冠脉血流进行评价。
而Blush分级能
准确判断心肌灌注情况,真实反映术后疗效。
和常规治疗相比,早期组的TIMI帧数与Blush 分级结果都有明显优势,而心肌血清的标志物状况也优于晚期组(P0.05),这可能和研究样本数量较小有关,也可能和对象筛选严格有关。
在临床使用替罗非班时,其用量和用药时机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邱雪梅,辛彩风,荆丽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的观察与护理.武警医学, 2008, 19(6):569-570.
[2] 郝淑梦,王春梅.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中的临床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2(6):688-689.
[3] 张丽杰,景慧.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0, 13(1):72-73.
[4] 杨新春,徐立,王乐丰,等.国产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灌注影响的研究.中国循环杂志, 2006, 21(1):4-7.
[5] 甘立军,张春卉,张猛,等.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塞通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中缓再流现象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30(4):348-351.
[6] 李卫东,张国辉,鲍中华.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江苏大学学报, 2009, 19(1):62-64.
[收稿日期:201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