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方法学改进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合集下载

急诊pci治疗要点

急诊pci治疗要点
(病变)PCI前和术中应用GPⅡb/Ⅲ a受体拮抗剂有助于预防血栓形 成导致的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慢血流或无复流
指冠状动脉狭窄解除,但远端前向血流明显减慢( TIMI 2级,慢血流)或丧失( TIMI 0-1级,无复流)。
多见于AMI、血栓性病变、退行性大隐静脉旁路血管PCI、 斑块旋磨或旋切术时,或将空气误推入冠状动脉。
4h
血管闭塞时间
5h
6h
时间对再灌注抢救的意义
0 – 0.5hrs 预防梗死 0.5 – 2hrs 大量挽救心肌 + IRA开通的益处 2 – 6hrs 心肌挽救降低, IRA开通的益处 >6hrs 基本不挽救心肌, 但有IRA开通的益处
时间就是生命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 后的关键是及时、正确的诊断与治疗。
<18h,权衡利弊后可考虑PCI(ⅡaB) 发病12-24h仍有缺血证据,或心功能障碍或血流动力学不
稳定或严重心律失常(ⅡaC)
转运PCI:有溶栓禁忌证或无溶栓禁忌证却发病>3h、<
12h(ⅠB)
STEMI补救PCI指征
溶栓40-60min后仍有心肌缺血症状或表现(ⅠB) 合并心原性休克,年龄<75岁, MI <36h , 休克<18h
肱动脉:尚未广泛应用
急诊PCI指引导管选择
急诊PCI多为血栓病变,严重钙化及弥漫长病变 相对较少
依冠脉开口及主动脉宽度选择适宜的指引导管
尽量选择术者使用熟练的指引导管
指引导管的选择要点与技巧
左冠指引导管的选择:正足位和左前斜头位观察造影 导管同LM同轴的情况。同轴好与造影导管大小相仿; 造影导管指向LM的上壁比造影导管大1号;造影导管 深插或超选比造影导管小1号。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病人焦虑、抑郁分析与护理干预研究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病人焦虑、抑郁分析与护理干预研究

(S e z e opi lo ejn ie st h n h nh s t f B iig Un v ri a y,S e z e 1 0 6 ) hn hn5 8 3
Abtat Obe t eToiv siaet eafcig fco so n it n e rsin b fr meg n y p rua e sr c jci n et t h fe t a t r fa xey a d d p eso eo ee r e c ee tn — v g n
维普资讯

48 8 ・
护 士进 修 杂 志 2 0 0 7年 3 第 2 月 2卷第 6期


著 ・
急诊冠脉 介入治疗病人焦虑 、 抑郁 分析 与护理干预研究
开 月梅
( 京 大学 深 圳 医院 心 内科 , 东 深 圳 5 8 3 ) 北 广 1 0 6
t ou i r at nta r ig c r . s tA nxe y a d d pr s in c ur e n 9 7 he r tne te me nd nu sn a e Re ul it n e e so o c r d i 3. o ate s The p te t fp int. ains
减轻 此 类 病 人 焦 虑 、 抑郁 状 态具 有 积 极 的意 义 。
关键 词
冠 心 病
介 入 治 疗
护 理 干 预
St d hea fc i a t r n e y a d d prs i orpa in swih pe c a o u y on t f e tng f c o sofa xit n e eson f te t t rut ne us c r a y i e v n i a h r p rng i m e g nc r a m e t o on r nt r e ton lt e a y du i n e r e y t e t n K a ue e iY m i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论文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论文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效果。

方法对35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出院宣教指导。

结果352例患者经急诊pci 后血管再通与心肌再灌注均获成功。

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变化,认真落实护理措施,是提高抢救成效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心肌梗死为一类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疾病,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恢复快、成效显著等特点。

我院自2006年7月以来,共收治3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冠脉内介入治疗,降低了该疾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1],取得良好的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及肌钙蛋白t、心肌酶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

其中男236例,女116例;年龄41-72岁(52±6.7岁)。

其中前壁212例,下壁95例,下壁合并右室25例,前壁合并下壁16例,广泛前壁合并下壁并发心源休克4例。

均在发病后90分钟之内行冠脉内介入治疗。

2护理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作时多有濒死感、焦虑、恐惧心理非常严重[2],这种不良因素可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在抢救生命的同时要耐心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手术效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术前准备术前急查肌钙蛋白t、心肌酶、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传染四项、肝肾功能、心电图,询问过敏史,做碘过敏试验;遵医嘱给予口服阿司匹林300毫克,氯吡格雷300毫克;双侧腹股沟备皮,术前排空膀胱。

2.2术中护理2.2.1常规护理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于左侧肢体开通两条静脉通路,备好抢救药品、抢救仪器如除颤仪等。

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有胸痛、恶心等不适,及时配合医生做相应的处理[3]。

2.2.2心电示波的监测医生术中导管、导丝的操作亦可诱发心律失常,如室早、短阵室速,甚至室颤。

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评价

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评价

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所收治急性心肌梗死84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急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CI组和溶栓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观察。

结果:PCI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溶栓组(P<0.05);PCI组患者急诊治疗后血管再灌注成功率为85.71%(36/42)明显高于溶栓组66.67%(28/4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急诊治疗后其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中对其实施冠脉介入治疗,可有效在梗死早期实现血管再灌注,促进梗死面积的缩小,对于改善心肌供血,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溶栓治疗【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065-02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急诊急危重症,患者由于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造成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心肌出现缺氧性坏死[1]。

相关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普遍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对患者进行及时干预极易引起死亡[2]。

冠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均是常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以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旨在探讨上述两种方法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所收治急性心肌梗死84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急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CI组和溶栓组,两种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PCI组42例,27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分布为42~65岁,平均为51.3±6.9岁;NYHA分级显示,其中包括25例Ⅲ级,17例IV级。

溶栓组42例,29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分布为40~64岁,平均为50.4±7.1岁;NYHA分级显示,其中包括23例Ⅲ级,19例IV级。

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关键在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尤其以急诊PCI治疗为主,在过程中常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氧自由基、钙离子超载、细胞间偶联、神经体液因素等有关,现就目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急诊PCI;再灌注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常见的危重疾病,具有起病急、死亡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临床特点,目前主要通过溶栓和急诊冠脉介入(PCI)的治疗手段尽快打通相关动脉(IRA)从而挽救濒临心肌提高患者生存率。

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 Arrhythmias,RA)是梗死心肌血流再灌注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其中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而一過性窦性心动过缓可作为下壁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可靠指标,RA在判断冠脉是否再通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 RA发生机制RA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所以其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研究最多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①再灌注心肌易受到氧自由基损伤从而导致心肌电活动不稳定性增加从而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1]。

②缺血心肌的再灌注会使细胞Ca2+摄取释放失衡导致钙超载从而干扰心肌电机械收缩耦联。

③缺血时心肌缝隙连接关闭和邻近细胞分开,增加单向传导阻滞。

④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以及心肌对其敏感性增加导致心肌自律性增加。

⑤炎性细胞激活加重梗死区的炎症反应和炎性细胞损伤,加重心肌电生理的不均一性。

⑥心肌凋亡、一氧化氮合成减少等[2]。

由此可见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很多,但是各种因素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2 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特点2.1 IRA开通的时间与RA的关系总结国内外学者进行的大量临床研究,倾向于两种不同的观点:①有研究表明[3],短时间缺血后再灌注患者发生RA的几率远多于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患者;冯可清等[4]研究显示IRA 6 h内开通者RA发生率明显高于6~12 h开通者(77.5%VS 55.1%)②Kumar等发现AMI后5 h内行再灌注治疗,RA的发生率约为11.5%,5h后行再灌注治疗时RA的发生率高达36.8%。

冠脉介入治疗对比剂应用的安全性

冠脉介入治疗对比剂应用的安全性
冠脉介入治疗对比剂应用的安全 性
随着冠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比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安 全性和合理选择也日益受到关注。
2010年10月《冠心病介入诊 疗对比剂专家共识》公布。共 识工作小组通过对现有循证医 学证据系统性地回顾,并结合 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共同制 定了此共识,以期规范和指导 对比剂的临床使用。
分类
结构
通用名
分子量 (MW)
第一代 (高渗对比剂)
离子型单体
Ditriazoate 碘酞酸盐
Ioxithalamat e
碘海醇
第二代 (低渗对比剂)
非离子型单体
碘帕醇 碘普罗胺
碘佛醇
离子型二聚体
第三代 (等渗对比剂) 非离子型二聚体
碘克酸 碘克沙醇
636 636 643 821 777 791 807 1270 1550
CIN的预防措施—控制对比剂剂量
对肾功能不全患者,CAG和PCI时对比剂用量应更为严格, 接受对比剂的总量不应超过其基础GFR毫升数的2倍。
根据Cigarroa公式:[ 5 ml×体重(kg)/Cr(mg/dl) ]计算对比 剂应用总量。
CIN的预防措施 — 药物治疗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N-乙酰半胱氨酸(NAC)、抗氧化剂(抗坏血 酸)、他汀、前列腺素E1、腺苷受体抑制剂(茶碱)、多巴胺-1受 体激动剂、小剂量多巴胺、钙离子拮抗剂等,但尚无证据表明上述 药物的预防和治疗CIN的效果。
移入组织液
3: 电解质与其病理生理影响
心肌细胞周围Na/Ca离子浓度降 低后会造成:
特殊人群的对比剂使用策略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CIN的独立预测因子,急性血糖升高是CIN的危险因素。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

DOI:10.19368/ki.2096-1782.2023.24.111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苏士奎新沂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新沂221400[摘要]目的观察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急诊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新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

对照组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实施PCI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心功能指标、不良心血管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P<0.05)。

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9.87±5.33)%,高于对照组的(54.11±5.65)%,N末端B型利钠肽原、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为(112.57±7.11)ng/L、(32.11±3.27)mm,较对照组的(126.35±9.45)ng/L、(38.56±3.24)mm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血管反应发生率为5.71%,较对照组的22.8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MI行急诊PCI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并减少不良心血管反应。

[关键词]急诊冠脉介入;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不良心血管反应;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12(b)-0111-04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U Shikui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Xinyi People's Hospital, Xinyi, Jiangsu Province, 2214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ole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70 AMI patients admitted to Xinyi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CI treatment. Compare the efficacy, cardiac function in⁃dicators,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was 94.29%,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74.29%,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285, P<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ardiac functio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0.05). After 3 days of treatment, 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was (59.87±5.33)%,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54.11±5.65)%. The 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prosoma and 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internal diam⁃eter were (112.57±7.11) ng/L and (32.11±3.27) mm,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126.35±9.45) ng/L and (38.56±3.24) mm,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oth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71%, which was lower than 22.86%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emergency PCI for AMI is remarkable, which can improve patients' cardiac function and reduce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Key words]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reactions; Treatment effect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为高发心血管病症,以胸骨后疼痛、胸闷、呼吸困[作者简介] 苏士奎(1978-),男,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心血管内科临床。

急诊PCI 与择期PCI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比较

急诊PCI 与择期PCI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比较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 第21卷 第5期119投稿邮箱:zuixinyixue@·临床研究·急诊PCI 与择期PCI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比较董玉梅,苑雯雯,张彬,朱凌华,王红(通信作者)(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山东 青岛 266034)0 引言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导致该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冠脉斑块表面出现了破裂出血的情况,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血栓,使得冠状动脉发生堵塞和狭窄[1]。

对于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该方法能够使梗死血管逐渐恢复畅通,心肌血供得到改善,使濒死的心肌得到挽救,是临床上的常用方法。

但是很多患者在入院后发病时间早已超过12 h ,患者也错过了急诊PCI 治疗的最佳机会。

对于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胸痛症状不明显的患者是否可以接受急性PCI 检查仍未明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134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两组患者分为急诊组67例和择期组67例。

急诊组男38例,女29例,年龄43~77岁,平均(66.42±6.01)岁。

病变支:27例为单支、40例为双支。

择期组男37例,女30例,年龄44~76岁,平均(66.78±6.29)岁。

病变支:28例为单支、39例为双支。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于对比分析。

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心肌梗死,与《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中关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相符;②全部患者及家属均为知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严重疾病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具有严重意识障碍,无法进行有效交流患者。

1.2 方法。

急诊组入院后立即实施PCI 手术治疗,通过右侧桡动脉入路,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死动脉之后,根据冠脉的病变情况,选择种类和大小合适的指引导管、支架、球囊及导丝,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PCI 手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方法学改进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时,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各15例。

比较两组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观察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左室射血分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及出血事件发生率。

结果替罗非班组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3级率为92.5%,高于对照组(P<0.05)。

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不良心臟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组间出血并发症、血小板减少症、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替罗非班不增加患者致命性出血风险。

结论替罗非班在STEMI 急诊PCI中是安全有效的,可提高心肌微血管水平的灌注,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标签:替罗非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
经皮冠脉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地進行再灌注;但是实际操作中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引发冠状动脉远端微循环栓塞;所以如何降低血小板聚集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临床常使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帮助患者进行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恢复[2]。

本文主要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时,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特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各15例。

替罗非班组男11例,女4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7.19±5.12)岁。

对照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8.11±5.27)岁。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病人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a)典型的心绞痛症状持续≥30 min;(b)心肌酶学检查CK、CK.MB峰值超过正常上限2倍,并具有动态演变过程,肌钙蛋白(cTnI)阳性;(c)心电图示至少2个标准肢体导联ST段抬高≥l mm或至少2个相邻胸前导联ST段抬高≥2 mm,或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c)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排除标准:患者有心脏病史或相关手术史;伴有高血压病并持续高压的患者;患者伴有严重的有肝脏、肾脏等疾病;患者近一年有重大的外伤史;患者凝血机制版偶严重障碍;药物过敏。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积极的治疗,100 mg阿司匹林,600 mg氯吡格雷进行口服,1次/d;手术前,100 U/kg肝素通过动脉鞘管进行注射,并根据患者病情适当使用硝酸酯类等药物。

替罗非班组患者行PCI术时于第一次球囊扩张前向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欣维宁,武汉远大制药)10 μg/kg,并于术后以0.20 μg/(kg·min)静脉滴注持续36 h。

对照组患者经冠脉内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同样术后以0.20 μg/(kg·min)静脉滴注持续36 h。

完成手术后,两组患者均口服:氯吡格雷(波立维)
75 mg qd、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qd、阿托伐他汀钙片
10 mg qd,低分子量肝素钙5000 IU皮下注射q 12 h 5 d。

按照患者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TIMI血流分级标准:患者闭塞血管的远端检查无血流表现,判定为0级;当患者进行造影检查,其造影部分表现为通过,但是远端仍表现充盈不完全状态,判定为1级;患者检查冠状动脉狭窄远端表现为充盈完全状态,但显影慢,造影剂的消除较慢,同时超过3个心动周期,判定为2级;冠状动脉远端血管造影剂呈现完全快速充盈并消除,血流表现与正常冠状动脉血流一样,判定为3级。

TMPG:患者急诊PCI术后在显示梗死相关动脉(IRA)最佳的两个体位分析TMPG,IRA供血区域肌无造影剂染色视为TMPG 0级;IRA供血区域心肌缓慢出现较淡的心肌造影剂染色,但未能排空视为TMPG 1级;IRA供血区域心肌迅速出现造影剂染色并能排空,但排空延迟视为TMPG 2级;IRA供血区域心肌迅速出现造影剂染色并能迅速排空视为TMPG 3级。

MACE:包括任何原因的死亡、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重建术的发生率。

PCI术后7 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LVEF)。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对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静脉血进行采集,进行造成的生化实验。

血小板减少判定标准,替罗非班使用后的24 h内,血小板计数低于90×109/L 判定为轻度,血小板计数0.05)。

替罗非班不增加患者致命性出血风险。

见表1、表2、表3、表4、表5、表6。

3 讨论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

对于STEMI,如何快速、有效、彻底、持久的开通IRA、恢复再灌注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造成的,临床治疗操作中介入治疗容易增加血栓脱落冠状动脉远端循环栓塞等问题,严重的影响血流组织水平的关注不足,直接造成坏的心肌细胞数量直线上升,引发心肌的大面积坏死,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4]。

所以迅速抑制血小板聚集是治疗的关键步骤。

替罗非班属于高选择性血小板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相关研究表明,其临床应用中反应速度快,作用效果较强,大大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不良反应少,术后血管血流的运行情况较好,可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且不显著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扩大其推广使用有积极意义[5]。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2] 薛成爱,沈建妹,鞠森.PCI后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46例[J].山东医药,2011,51(18):47-48.
[3] 钟一鸣,周爱琴,阳贻红,等.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诊PCI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51(41):70-71.
[4] 雷海芳,邱建平,陆纪德,等.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尿激酶对急诊PCI 时心肌微循环作用的对比研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1,38(2):118-121.
[5] 王玉平,丁明霞,赵树武.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STEMI患者急诊PCI 术中无复流的疗效观察[J].天津医药,2012,40(2):159-1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