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汇编
实验室消毒制度范文(三篇)

实验室消毒制度范文一、目的为了保障实验室环境的卫生与安全,预防实验室内细菌、病毒的传播和感染,制定本消毒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实验室,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医学实验室等。
三、消毒原则1. 预防为主原则:通过日常维护、定期检查与消毒管理,预防实验室内细菌、病毒的滋生与传播。
2. 根据实验室风险等级分区消毒:根据实验室风险等级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消毒措施。
3.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不同的物品、表面和环境,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比例使用。
4. 注意消毒时间和频率:在实验室使用频繁的区域,应增加消毒的频率,保证消毒效果。
5. 严格按照消毒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遵守消毒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消毒设备和器具。
四、消毒措施1. 日常清洁消毒:a. 实验室日常清洁工作应按时按质完成,包括实验台面、仪器设备表面和使用工具的清洁消毒。
b. 使用清洁度高的清洁剂对实验台面、墙壁及地板进行清洁消毒,清洁剂的选择应符合实验室使用要求。
c. 清洁工作完成后,使用消毒剂对实验台面和其他易受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2. 材料消毒:a. 实验室中使用的工具、试剂瓶、器皿等物品,在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b. 对于无法进行高温消毒的实验器皿,应用消毒液充分浸泡或喷洒,保持一定时间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
c. 对于高温消毒器皿,应先清洗,然后用高温蒸汽进行消毒处理。
3. 定期消毒:a. 实验室每季度应进行一次全面的定期消毒,包括清洁实验台面、仪器设备表面、墙壁、地板等。
b. 定期消毒时,应选用专业的消毒剂,并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c. 定期消毒结束后,需通风一段时间,确保消毒剂气味和残余物质完全被清除。
五、消毒记录与监督1. 实验室应建立消毒记录,详细记录每次消毒的日期、时间、区域、消毒剂的名称和浓度、人员姓名等信息。
2. 消毒记录应做到真实、准确,符合实验室文书管理要求,可供监督抽查。
3. 实验室应定期组织消毒操作技能与知识的培训,确保人员具备正确的消毒操作技能。
检验科消毒隔离

检验科消毒隔离
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
2.严格执行标准预防的原则,操作时应戴口罩和乳胶手套,必要时戴护目镜,不得徒手拆卸采血针头。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子弹头采血管)。
4.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操作前、后应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5.无菌物品(如棉签、容器、检验用具等)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24h内有效。
6.保持室内清洁,有人时采用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无人时采用紫外线灯消毒,每日1次,有记录。
操作台面、地面及显微镜等物体表面,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如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7.可重复使用的检验用品使用后,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min后,清洗、干燥备用。
8.废弃标本、菌种、毒种及一次性检验用品使用后,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置,有记录。
其他废弃物按规定分类收集,做好交接。
检验科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检验科消毒隔离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检验科室的消毒和隔离管理工作,确保医疗设备和环境的洁净,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检验科室内的所有消毒和隔离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消毒操作、消毒设备的选用和维护、隔离病人的程序等。
三、消毒管理1. 消毒操作(1)检验科室内所有医疗设备和工作台面等必须定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频率不低于每天一次,特殊情况下需增加消毒次数。
(2)消毒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3)消毒操作必须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确保消毒液充分接触到需要消毒的物品表面。
2. 消毒设备的选用和维护(1)检验科室内使用的消毒设备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消毒效果。
(2)消毒设备的使用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操作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操作证书。
3. 隔离管理(1)对于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必须安排单独的隔离区域进行检验和治疗。
(2)隔离区域必须具备相应的隔离设施,确保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四、管理要求1. 检验科室必须制定相应的消毒和隔离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
2. 检验科室必须定期进行消毒和隔离管理的督查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3. 检验科室必须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消毒和隔离管理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和技能。
4. 检验科室必须建立健全消毒和隔离管理档案,做好记录和备份工作。
五、处罚规定对于违反本制度规定的医务人员,将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六、附则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进行修订或补充,应经检验科室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执行。
以上就是检验科消毒隔离管理制度的内容,希望全体医务人员能严格执行,确保检验科室的安全和卫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完整版)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

(完整版)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 (完整版)一、目的为保证实验室环境的卫生和安全,预防实验室内的细菌、病毒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传播和交叉感染,制定本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实验室的师生员工及访客。
三、制度内容1.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划分根据实验室研究的生物学危害性,将实验室按生物安全级别分为不同区域,设立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划分如下:- 生物安全级别1:适用于处理一般无害微生物的实验室。
- 生物安全级别2:适用于致病微生物的实验室,需采取较高的消毒隔离措施。
- 生物安全级别3:适用于高致病性或高传染性微生物的实验室,需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 生物安全级别4:适用于极高致病性或极高传染性微生物的实验室,需采取最高级别的消毒隔离措施。
2. 实验室消毒管理- 实验室主管应制定实验室消毒计划,并保证其执行。
- 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接受消毒操作的培训,并根据消毒计划定期进行实验室的消毒工作。
- 消毒液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相关规定,并保证其浓度和有效期。
3. 实验室隔离管理- 实验室内应设立合适的空间隔离措施,如安装隔离罩、使用生物安全柜等,以防止细菌、病毒的扩散和交叉感染。
- 实验室内的材料和设备应按照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分类存放,并进行合理隔离。
4. 个人防护措施- 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服、手套、口罩等,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 实验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遵守正确的操作规程,合理运用消毒液和消毒设备。
四、责任实验室主管负责组织实施本消毒隔离制度,并对其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估。
所有实验室人员有责任遵守和执行本制度,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消毒隔离要求进行操作。
五、不得随意修改未经实验室主管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修改本制度内容。
以上为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的完整版,敬请遵守。
检验科及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

检验科及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检验科及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一、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接触检验标本时,须戴手套;接触特殊或具有烈性传染性的标本时,还须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并随时更换,及时进行消毒灭菌。
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
二、工作人员操作前后应认真洗手或手消毒。
三、采集血标本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
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
四、各种传染性标本、污染物、一次性注射器等按照医疗废物处理。
放射性废物由专业人员严格按有关规定处理。
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消毒,如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被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有关职能部门报告。
五、实验室内空气消毒(一)采用自然通风换气,每日操作完后清洁、消毒地面及室内物体表面,通风30min后,使用紫外线灯管照射或空气消毒器,连续开机达到规定的时间即可起到空气消毒作用。
(二)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空气时,至少每周使用75%酒精擦拭紫外线灯管一次,每半年监测一次紫外线灯有效强度,并按要求做好记录。
六、实验室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一)实验室、办公室等场所地面要湿式拖扫,禁止干拖干扫。
拖把应专用,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得混用,使用后用水清洗干净,再用5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冲净消毒液,悬挂晾干。
(二)实验台面、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门把手、实验记录夹等可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消毒作用时间10-15分钟,再用清水擦拭。
(三)使用过的玻璃吸管、试管、离心管、玻片、玻璃棒、三角瓶和平皿等应立即浸入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1h以上,消毒后清洗干净沥干,使用前再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四)贵重仪器如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离心机、酶标仪、PCR 扩增仪、气象色谱仪、冰箱、培养箱等不适宜加热、不能用消毒剂浸泡的仪器,局部轻度污染时,可用75%医用酒精擦拭,污染严重或传染性强的,半小时后重复擦拭2次。
各种消毒液现配现用,每天监测浓度。
实验室消毒制度(五篇)

实验室消毒制度1、搞好室内外卫生,做到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
工作台、地面等每天用5g/l消毒净溶液抹擦消毒,有污染时,随时消毒,定期检查室内消毒效果。
2、实验室内每晚用紫外线消毒半小时至____小时,每周用____%酒精抹擦紫外线灯以防灰尘积聚,紫外线灯使用达____小时应及时更换。
3、及时监控各消毒用品的有效性:消毒棉签在有效期内开包后____小时内使用,消毒液在有效期内开瓶后____天内使用,____%酒精棉球在____小时内使用。
4、5、6、贮血冰箱每周用____%酒精抹擦消毒。
定期对贮血冰箱及实验室内空气进行细菌培养。
保持两台(抽血台及小便检测台)干净整洁,静脉抽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抽血人员及时更换手套。
7、实验室内产生的各种垃圾按照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五华县中医医院检验科实验室消毒制度(二)是指对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进行定期消毒的规定和流程。
实验室消毒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安全,预防交叉感染和实验结果受污染的风险。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实验室消毒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消毒目标范围及频率1. 实验室区域:(1)实验操作台面: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如实验操作台面污染明显,应及时进行消毒。
(2)实验室地面:每周至少消毒一次,如实验室地面污染明显,应及时进行消毒。
(3)实验室储存柜:每月至少消毒一次,如实验室储存柜污染明显,应及时进行消毒。
2. 实验器材:(1)试剂瓶口:每次使用后应进行消毒处理。
(2)试管和培养皿:使用前、使用后应进行消毒处理。
(3)传递器具:每次使用后应进行消毒处理。
3. 实验材料:(1)供试物品表面:每次使用前、使用后应进行消毒处理。
(2)供试物品容器:每次使用后应进行消毒处理。
二、消毒方法1. 实验室区域消毒:(1)实验操作台面:使用75%酒精或消毒液浸湿清洁布进行擦拭,确保整个操作台面均匀受到消毒。
(2)实验室地面:使用消毒液进行拖地清洁,消毒液的浓度根据职业病防护要求进行配制。
2024年检验科消毒隔离管理制度范本(二篇)

2024年检验科消毒隔离管理制度范本一、工作人员需着装整洁,佩戴口罩,必要时需戴手套。
操作完成后,应脱下手套并进行手部清洁或使用手消毒剂,然后为下一位患者进行采血。
二、无菌与非无菌物品需严格分开存放。
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____小时。
爱尔碘开启后有效期为____天,过期禁止使用。
三、采血室每日操作前用清水清洁操作台一次,采血结束后,使用____mg/l含氯消毒液清洁操作台、桌面和地面一次。
四、紫外线消毒设备每日使用一次进行空间消毒,紫外线灯管每周用无水酒精清洁一次。
五、各种检验样本的采集和送检必须使用指定的容器,防止溢出污染。
六、静脉及末梢采血需严格遵守消毒隔离规程,静脉抽血实行一人一针一巾一带一消毒,末梢采血一人一片一管。
操作前需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避免交叉感染。
七、一次性医疗用品如采血针、注射器、尿杯、血红蛋白吸管等按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分类收集,采血针放入锐器盒,由专人收集并记录。
八、检验人员进行静脉抽血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前先洗手并佩戴好帽子和口罩。
操作台污染时,立即用____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手部污染时应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再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九、室内应配备洗手设备、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和干手设施,工作人员需经常清洁双手,必要时进行手部消毒。
十、肝炎病人和透析病人的血液样本及疑似黄疸的血样被视为污染样本,应贴上红色警示标签,存放在指定区域内,以防扩大污染。
十一、溢出试管外的血液应用____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干净,注意防止玻璃碎片造成伤害。
十二、如被针头或碎玻璃刺伤,应立即用碘伏消毒局部,并参照“锐器伤的预防”措施处理。
十三、手部有伤口时,需戴手套接触样本。
十四、检验操作如吸取标本、离心振荡等,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防止自身和实验室受到污染。
十五、已检查的标本与容器应分别在____mg/l含氯消毒剂中浸泡两小时后,倾倒标本,一次性容器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重复使用的物品经消毒后,再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备用。
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

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护人员上班时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消毒灭菌原则,接触病人前后应及时洗手,进行无菌操作必须戴罩、帽子。
二、室内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志清楚。
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或备有手消毒设施。
三、无菌棉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四、酒精应密闭保存。
五、采血针、吸管等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利用。
六、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试验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体液及排泄物等污染时,及时用5mg/L〜10mg/L含氯消毒液拖洗,拖洗工具使用后应洗净、消毒、晾干备用。
不同的区域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七、止血带一人一带、一用一清洁消毒。
八、加强各类仪器设备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医疗废物处理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处理。
十、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一、血库冰箱定期消毒,室内空气定期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
1.目的规范实验的消毒工作,避免或减少实验室内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生物因子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2.适用范围适用于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消毒。
3.消毒要求
3.1 基本要求
3.1.1 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实验环境均视为被污染,必须进行及时、彻底、有效的消毒处理。
3.1.2 根据病原微生物危害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方法。
3.1.3 根据需要应对消毒工作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消毒对象、消毒时间、消毒方法、消毒操作人员等。
3.2 消毒剂及消毒方法的选择
3.2.1 必须使用合格的消毒器械或消毒剂。
严格按照规定的作用浓度(或强度)、作用时间和作用方法进行消毒操作,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3.2.2 浸泡消毒时要保证被消毒物品全部浸泡没在消毒剂中;擦拭消毒时要保证所有需要消毒的表面都被均匀的擦拭,不留死角。
3.2.3 对存在较多有机物或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物品进行消毒时,应适当增加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适当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3.2.4 表面消毒时,应考虑表面性质。
可用消毒剂擦拭、喷洒、喷雾消毒。
光滑表面还可选择紫外线近距离照射消毒,照射距离W 1米。
3.2.5 为确保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应遵照下列原则进行操作。
3.2.5.1 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应由获得相应资质的人员负责。
3.2.5.2 压力蒸汽灭菌温度与时间
•134°C、灭菌时间》4分钟;
•121 C、灭菌时间》20分钟;
•115 C、灭菌时间》45分钟;
3.2.5.3 必须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
3.2.5.4 每次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灭菌效果化学监测,每季度进行灭菌效果生物监测。
4.消毒程序及方法
4.1 室内空气消毒
4.1.1 可开窗通风,自然换气,条件允许时采用排气扇机械通风。
4.1.2 用紫外线灯对室空气消毒时,平均功率为 1.5W/m3,照射时间》30
分钟。
4.2 表面消毒
4.2.1 地面消毒
实验室地面要湿式拖扫。
可用0.2%~0.5%的消毒剂喷洒或拖地,喷洒消毒剂
的用量不得少于100ml /m2。
各实验室拖把应专用,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得混用。
使用后,用上述消毒液浸泡30分钟,用水洗净,悬挂晾干,最好放在阳光下晾晒后备用。
4.2.2 物体表面消毒
4.2.2.1 实验室台面、桌椅、橱柜、运输工具、门把手、实验记录夹等物
品的表面可用有效氯浓度为0.1%~0.5%(1g/L~0.5g/L )的消毒剂喷洒、擦拭
4.2.2.2 物体表面被明显污染时,应立即用有效氯浓度( 5g/L )的消毒剂
喷洒覆盖于污染表面,使消毒剂浸没污染区域,作用30~60 分钟。
4.3 实验器材消毒
4.3.1 压力蒸汽灭菌适用于耐高温、高湿的医有器械和物品,如金属器材、玻璃器皿。
4.3.2 玻璃器材:使用过的玻璃吸管、试管、离心管、玻片、玻璃棒、三角瓶和平皿等应立即浸入有效氯浓度为0.1%~0.5 %(1g/L~5g/L )的消毒剂中作用60 分钟以上,消毒后用超声波清洗装置洗涤、沥干,使用前再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4.3.3 使用后的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工作服、防护服按实验废弃物处理。
4.3.4 重复使用的耐热塑料器材可浸入0.1%~0.5%肥皂液或洗涤剂溶液煮沸
15~30 分钟,然后清水洗涤。
沥干后,进行压力蒸气灭菌处理。
4.3.5 重复使用的不耐热的塑料器材可在有效氯浓度为0.1%~0.5% (1g/L~5g/L )的消毒剂中作用60 分钟以上,然后清水洗涤沥干。
4.3.6 橡胶制品:污染的橡胶手套、吸液球等可用含肥皂液或洗涤剂的溶液煮沸15-30 分钟,然后清水洗涤、沥干后,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4.3.7 污染的棉制工作服、帽子、口罩等放入专用的污物袋内运送,使用专用设备洗涤,可选用70C以上热水加洗涤剂洗涤消毒处理60分钟以上。
污染严重时,随时喷洒消毒剂洗涤消毒或放入专用的污物袋中,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4.3.8 需要保留被污染的纸张类文件时,可用环氧乙烷熏蒸消毒。
4.4 实验废弃物消毒必须经过必要的消毒,去除污染后按废弃物处理要求处理(见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处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