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痈中西医诊疗

合集下载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分型1.湿热病机型:主要特点为疼痛剧烈、发热、便秘或大便黏腻、口苦口干、舌红苔黄等。

治疗上应清热利湿,解毒排脓为主。

2.瘀血病机型:主要特点为肿胀疼痛、肛门灼热感、便秘或大便干燥、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等。

治疗上应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

二、中药治疗方案1.湿热病机型的治疗方案:主要使用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的中药。

常用处方如下:(1)荆防败毒散:逐瘀散结、清热解毒。

主要成分有荆芥、防风、连翘、黄芩等。

(2)葎草石膏汤: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主要成分有葎草、石膏、车前子、黄芩等。

(3)三黄解毒汤: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主要成分有黄连、黄芩、黄柏等。

以上三方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配伍应用。

2.瘀血病机型的治疗方案:主要使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

常用处方如下:(1)瓦楞子建中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要成分有瓦楞子、红花、川芎等。

(2)大黄山栀汤:活血化瘀、导热消肿。

主要成分有大黄、山栀、青黛等。

(3)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止痛。

主要成分有川芎、当归、桃仁等。

以上三方也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配伍应用。

三、其他治疗方法1.清洁:保持肛门周围清洁,避免感染加重。

2.热敷:可以用热水袋、热毛巾等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等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帮助排便顺利。

4.忌烟酒:避免烟酒刺激,加重病情。

5.避免久坐:久坐不动会加重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肛门周围疼痛加剧,应注意适当活动。

总之,肛痈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分型、中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清洁、热敷和饮食调理等也很重要。

同时,请务必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肛痈 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 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〇一八年目录肛肠科 (1)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肛裂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泌尿外科 (11)石淋(泌尿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1)癃闭病(前列腺增生)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5)水疝(睾丸鞘膜积液)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9)普外科 (22)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3)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结(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9)骨伤一科 (34)骨折病(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5)骨折病(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9)骨折病(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2)骨伤二科 (45)骨折病(锁骨骨折)中医围手术诊疗方案 (45)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8)膝痹(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3)心脑血管外科 (56)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7)筋瘤(大隐静脉曲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1)脱疽(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4)妇产科 (67)乳核病(乳腺良性肿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7)堕胎(流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2)癥瘕(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5)介入科 (78)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9)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2)耳鼻喉科 (87)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8)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2)眼科 (96)圆翳内障病(老年性白内障)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7)绿风内障病(急性闭角性型青光眼)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0)翼状胬肉(胬肉攀睛病)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3)。

肛周脓肿-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肛周脓肿-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一般检查
根据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可判断感染的程度。将抽取的脓液 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为术后选择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
2.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对肛周脓肿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体表超声可避免腔内超声的痛苦。采用普通探头也可以对脓腔定 位,采用高频探头时可以准确地判断脓肿位置、大小、分布,甚至 对微小脓肿也能发现,如未探及脓肿则不可盲目切开。
直肠后间隙脓肿位于骶骨与直肠之间,这类脓肿可向上穿入盆腔 ,向下穿入坐骨直肠间隙内。初始临床表现也以全身感染症状为主 ,如畏寒、发热、头痛、疲倦和食欲下降,但直肠内常有重坠感, 骶尾部有酸痛并可放射到臀部及两侧大腿股部后方。指诊时发现直 肠后方有隆起、压痛和波动感。
(3)直肠黏膜下脓肿
直肠黏膜下脓肿位于直肠黏膜和肌层间的结缔组织内,较少见, 一般较小,多位于直肠下部的后方或侧方。肛门外无明显病症,肛 门内有沉重坠胀感,排便、行走时疼痛加重。指检直肠壁上可及卵 圆形隆起,有触痛和波动感,脓肿可向上下蔓延,常自行破溃,由 肛窦或直肠黏膜穿入肠腔形成内瘘。
(2)肛管前间隙脓肿
肛管前间隙脓肿有浅、深两种。浅部脓肿感染仅局限于皮下组织 ,表现多为局部皮肤红肿疼痛。肛管前深间隙与两侧坐骨直肠间隙 相通,当感染处理不当时,可发生前蹄铁型脓肿。
(3)肛管后间隙脓肿
肛管后间隙脓肿也有浅、深两种。浅部脓肿是位于肛尾韧带和皮 肤之间的肛管后浅间隙感染所致。其表现是肛门与尾骨之间皮肤红 肿和疼痛,患者端坐受限,排便时疼痛,可以穿破皮肤形成肛门后 位浅表的肛瘦。深部脓肿是肛尾韧带与肛提肌之间的肛管后深间隙 感染化脓而成。其表现为肛门直肠后部钝痛和坠胀,排便时加剧。 由于感染位置较深,因此皮肤表面红肿不显著,指检肛管后上方饱 满,有时可触及波动感。脓肿可穿破皮肤形成肛瘘,也可向一侧或 两侧坐骨直肠间隙扩展形成蹄铁型脓肿。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一、诊断标准1.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时痛、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l.中药汤剂内服(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2.中成药(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天和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黄连润肌膏、肛泰软膏等。

三、术后中医治疗方案(一) 术后内服中药同术前辨证用药。

(二)痔浴液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痔浴液熏洗。

(1)术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要熏洗坐浴。

(2)创面每日换药1~2次。

(三)针刺疗法、理疗:(1)疼痛: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或用普鲁卡因,长效止痛,长强穴封闭。

(2)尿潴留:针刺关元、十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3)粪嵌塞: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优势病种肛痈肛漏中医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肛痈肛漏中医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肛痈肛漏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是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由于发生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肛门旁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中医学对本病也有不同的称谓,如脏毒、悬痈、坐马痈、跨马痈等。

其特点是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多形成肛漏。

一、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六版《中医外科学》。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七版《外科学》。

二、治疗:肛痈早期多为实证和热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祛瘀、软坚散结、以消法为主。

中期脓成邪留,治宜扶正托毒,以托法为主。

后期毒尽体虚,治宜补养气血、健脾渗湿、滋补肝肾,以补法为主。

、如脓已成,应尽早切开排脓。

1.治疗原则:①不要过于依赖抗生素的作用,坐浴、理疗、局部用药等均可对症治疗;②成熟时应及时切开排脓,防止脓液向其他间隙扩散;③麻醉应充分;④齿线下脓肿行放射状切口,齿线上脓肿应距肛门
2.5cm行弧形切口或直切。

中西医结合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的临床观察

19  ̄20 9 8 0 5年 , 我们采用中西 医结合 的方法 , 以中药 配 熏洗及换药 , 一次性根 治肛周脓 肿 6 , 果满 意, 8例 效 现报 告
如下。
1 临床 资料
子、 蒲公英 、 生侧柏 叶、I 、 川 椒 苦参 、 硝 、 朴 苍术 、 地榆 、 黄柏 、 赤 芍、 生甘草)粉、 朱 砂 面、 凡士林) 换药 , 待分泌物少时创 口用玉红膏纱条换药 。
低 位 脓 肿 一 次 切 开 根 治 。 对 距 肛 缘 较 近 的 低 位 肛周 脓
肿, 由于脓肿及其瘘 道位 于提 肛肌 以下 , 未从 深部穿越 肛管 直肠环 , 一次切开不 会招致 肛门失禁, 故 且做到了引流通畅, 利 于创 口愈合 。对距 肛缘 较远 的 大脓 肿 , 除在 内 口处 切开 外, 还应在脓肿远端再做 一切 口 , 以形成对 口引流 , 因中间 留 有皮桥 , 故可避 免术后 肛门变 形。
瘘, 行二次手术 治愈。疗 程最短 1 4天, 最长 3 6天, 平均 2 . O4 天 。术后 无 一 例 发 生 肛 门失 禁 及 肛 管 狭 窄 , 访 1年 无 随
复发 。 4 讨 论
患者取侧卧位 , 用骶 管麻 醉, 采 常规 消毒 肛周 皮肤 、 肛管 及直肠下端, 铺消毒巾单 。
匙搔刮脓腔壁 , 除坏死 组织 。将 内 口的切 口再 向上 煎开 清 0 5m, . c 切开 的内口两侧粘膜瓣 给予结 扎。修剪脓 肿切 口多
期手术治疗肛周脓 肿是 Bcn和 T r【等率先提 出的, a o ue I 认
为该手术方式对一些 选择性病例获得 了优 良效果, 一次手术
即可治愈[ 。近年来该手术方式 日趋成熟 , 2 ] 应用渐广 。

肛周脓肿(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周脓肿(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分期
1
急性期
2
成脓期
3
溃破期
肛管直肠周围, 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
呈持续性加重;
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 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
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
小便黄赤等;;
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 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 成瘘管,经久不愈。
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
(二)手术治疗
(1)一次性切开疗法适用于浅部脓肿。 (2)切口开加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脓肿。 (3)单纯切开引流适用于体质虚弱或不愿住院治疗的深部脓肿。
转归预后
本病若早期诊断,正气较强,病情轻者,及时治疗,预后一般良好。但若 病情较重,正气虚弱,也有部分患者溃脓后易形成皮下肛瘘或低位瘘。
04
预防调护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位于提肛肌以上, 腹膜反折以下,位 置较深,局部症状 不典型,仅觉肛门 胀痛,全身恶寒发 热,头身疼痛。肛 周皮肤多无明显红 肿,肛门指检患侧 直肠壁饱满、压痛 及波动感,溃脓后 多形成高位肛瘘。
直肠后间隙脓肿
直肠后间隙脓肿部 位较深,表现为直 肠内坠胀痛,逐渐 加重,全身恶寒发 热,头身疼痛,肛 周皮肤无明显改变, 肛门指检直肠后壁 饱满,压痛或波动 感。
治 法:清热利湿解毒。 代表方:萆薢渗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药:萆薢、薏苡仁、丹皮、黄柏、赤苓、泽泻、通草、滑石。
辩证分类
(2)热毒炽盛证
主 证:肛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入寐,肛周红肿热 痛,按之有应指感,或穿刺时有脓液;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 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04
病因
• 一为湿热蕴结:湿热之邪蕴于肛门,致气血不畅,郁而化热而成病; • 二为热毒炽盛:邪热内蕴,日久不解,致热胜肉腐而成病; • 三为阴虚毒恋:肾阴虚,正气不足,湿热内侵,蕴结不散,阻碍气机而气血瘀滞成病
04
病机
• 过食辛辣肥甘、醇酒炙煿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蕴久化热, 热胜肉腐,发为痈疽;或肺肾阴虚,湿热痰浊凝聚肛门,郁久热胜肉腐,发 为本病。
其他治疗方法
(一)外治法
(1)初起实证,用如意金黄膏(散)外敷,位置较深者可用如意金黄散调糊 灌肠。虚证,用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
(2)成脓宜切开排脓,根据脓肿位置的深浅和病情缓急选择手术方法。 (3)溃后先用红油膏,后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白玉膏纱条引流。日久成
瘘者,按肛瘘处理。
其他治疗方法
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
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04
辅助检查
诊断本病还可依据血常规,若白细胞总数在10*109以上,中性粒细胞大于70%, 则提示为肛痈病。
04
辩证分类
(1)湿热蕴结证
主 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逐渐加剧,肛周压痛或见红肿,伴恶寒发 热,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
肛痈中西医诊疗
汇报人:中医科
目 录 页 CONTENT
01.疾病概述
02.病因病机
03.诊断依据
04.疾病分期
05.疾病分类
06.疾病治疗
07.转归预后
08.预防调理
概述
• 肛痈,中医病名。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 形成的脓肿。肛痈的发生绝大部分与肛隐窝炎有关,其 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肛周剧痛,伴全身高热,酿脓破 溃后易形成瘘管。
(一) 保持肛门清洁及大便通畅。 (二) 少食辛辣、肥甘、炙煿之品 (三) 积极治疗相关病变,如肛窦炎、直肠炎等。 (四) 患病后尽早治疗,防止病变范围扩大
谢谢你的观看
治 法:清热解毒透脓。 代表方:透脓散加减。 常用药:黄芪、山甲、川芎、当归、皂角。
辩证分类及治疗
(3)阴虚毒恋证
主 证:肛门肿痛,日久不消,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脓稀薄,疮 口难敛;伴午后潮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 法:养阴清热解毒。 代表方: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 常用药: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04
诊断依据
肛门旁皮下脓肿
肛门旁皮下脓肿发 于肛门周围的皮下 组织内,局部红肿 热痛明显,成脓后 按之应指,全身症 状较轻。溃脓后易 形成皮下肛瘘或低 位瘘。
坐骨直肠窝脓肿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坐骨直肠窝脓肿位 于坐骨直肠窝内, 初起觉肛门部坠胀 微痛,逐渐全身恶 寒发热,头身疼痛, 肛门胀痛加剧或跳 痛,坐卧不安,患 侧肛周皮肤微红肿, 肛门指检患侧直肠 壁饱满,压痛明显, 可有波动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