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痈诊疗方案
肛周脓肿健康教育

肛周脓肿(肛痈)健康教育
一.概述
肛庸是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二.治疗原则
1.脓肿一次切开法,适用于浅部脓肿。
在腰麻或局麻下,于脓肿处切口,寻找齿线处感染的肛隐窝或内口,将切口与内口之间的组织切开,并搔刮清除,以避免形成肛漏。
2.一次切开挂线法:在腰麻下,于脓肿波动明显处作放射状切口,充分排脓后,分离脓腔间隔,冲洗脓腔。
以橡皮筋结扎于球头部,通过脓腔拉出切口,将橡皮筋两端收拢,并使之有一定张力后结扎,创口内填红油膏纱条,外敷纱布,宽胶布固定。
三.疾病指导
1.用药指导:引流术或脓肿破溃后可在便后给予中药熏洗治疗,中药涂擦可止血、清热解毒、去腐生肌。
2.饮食指导:初期湿毒邪困,邪正正虚,应给予清淡饮食为主,忌辛辣肥腻、醇酒炙考之品。
排脓术后1~2天给予清淡少渣饮食。
3.心理指导:强烈不适的躯体症状,患者易出现焦躁不安,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及其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
四.出院指导
1、生活作息规律,适当锻炼,劳逸结合,避免久坐久站久蹲。
2、注意肛门清洁,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患处部位不宜挤压碰撞。
3、提肛运动:深吸气时收缩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
放为一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20~30次。
参考文献:《现代中医护理实用全书》《中医外科学》拟定人:审核人:修订日期:拟定日期:。
中药内服外洗治早期肛痈(肛周脓肿)

中药内服外洗治早期肛痈(肛周脓肿)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发生于肛门直肠周围组织间隙的化脓性疾患的总称,简称肛周脓肿,中医称之为肛痈。
本病初发时只感肛周局限性硬结,疼痛轻微,有时肛内有坠胀感;若此阶段未能有效治疗,即会很快形成脓肿。
若能有效把握早期肛周脓肿(炎症期)的治疗机会,许多肛周脓肿就可免除手术之苦。
治则当以解毒调血顺气为要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邪气,客于经络,蕴结肛门,阻滞气血;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辛辣,醇酒厚味等物,湿热内生,下注大肠肛门,毒阻经络,瘀血凝滞所致。
早期肛周脓肿只是红肿热痛,未及波动感或穿刺无脓液,尚未化脓。
此时采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古代医家主张以清热祛毒、凉血散瘀的治疗原则来治疗痔疾。
如《丹溪心法》中说:“治法总要,大抵以解毒调血顺气先之。
盖热则血伤,血伤则气滞,气滞则气不运行,气与血俱滞,乘虚而坠入大肠,此其所以为痔也,诸痔久不愈,必至穿穴为漏矣。
”肛周脓肿以患部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主症,多因热毒蕴结,气血壅滞而成。
热毒蕴结则红肿;气血郁滞,壅塞不通则疼痛。
笔者临床以自拟消痈止痛汤治疗,即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乳香、没药、赤芍、穿山甲、当归、陈皮、白芷、川贝、防风、川牛膝、甘草;痛甚者加元胡、连翘,便秘者加大黄。
上述诸药放入药锅中加水500ml浸泡20分钟,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煎煮15分钟,留取药汁;另取300ml水倒入药锅仍用同方法提取药汁,并与前次药液混合分为两份,早、晚饭后各服一份。
同一剂药分别两次加水1000ml 煎取药汁,分早晚用肛周多功能熏洗仪熏洗坐浴15~20分钟。
每日1剂,连续治疗1周。
消痈止痛汤中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为治痈要药;辅以乳香、没药、赤芍、当归活血散瘀止痛;穿山甲解毒透络以消肿溃坚;陈皮理气行滞以消肿;川贝清热排脓以散结;白芷防风畅行营卫,疏风散结以消肿;甘草清热解毒;川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共为佐使。
中医外科指导:肛痈一次切开挂线法

适应证:高位脓肿,如由肛隐窝感染而致坐骨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及马蹄形脓肿等。
操作方法:在腰俞穴麻醉下,病人取截石位,局部消毒,于脓肿波动明显处(或穿刺抽脓指示部位)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充分排脓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然后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修剪切口扩大成梭形(可切取脓腔壁送病理检查)。
然后用球头探针自脓肿切口探入并沿脓腔底部轻柔地探查内口,另一食指伸入肛内引导协助寻找内口,探通内口后,将球头探针拉出,以橡皮筋结扎于球头部,通过脓腔拉出切口,将橡皮筋两端收拢,并使之有一定张力后结扎,创口内填以红油膏纱条,外敷纱布,宽胶布固定。
肛痈中西医诊疗

疾病分期
1
急性期
2
成脓期
3
溃破期
肛管直肠周围, 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
呈持续性加重;
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 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
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
小便黄赤等;;
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 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 成瘘管,经久不愈。
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
(二)手术治疗
(1)一次性切开疗法适用于浅部脓肿。 (2)切口开加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脓肿。 (3)单纯切开引流适用于体质虚弱或不愿住院治疗的深部脓肿。
转归预后
本病若早期诊断,正气较强,病情轻者,及时治疗,预后一般良好。但若 病情较重,正气虚弱,也有部分患者溃脓后易形成皮下肛瘘或低位瘘。
04
预防调护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位于提肛肌以上, 腹膜反折以下,位 置较深,局部症状 不典型,仅觉肛门 胀痛,全身恶寒发 热,头身疼痛。肛 周皮肤多无明显红 肿,肛门指检患侧 直肠壁饱满、压痛 及波动感,溃脓后 多形成高位肛瘘。
直肠后间隙脓肿
直肠后间隙脓肿部 位较深,表现为直 肠内坠胀痛,逐渐 加重,全身恶寒发 热,头身疼痛,肛 周皮肤无明显改变, 肛门指检直肠后壁 饱满,压痛或波动 感。
治 法:清热利湿解毒。 代表方:萆薢渗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药:萆薢、薏苡仁、丹皮、黄柏、赤苓、泽泻、通草、滑石。
辩证分类
(2)热毒炽盛证
主 证:肛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入寐,肛周红肿热 痛,按之有应指感,或穿刺时有脓液;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 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04
病因
• 一为湿热蕴结:湿热之邪蕴于肛门,致气血不畅,郁而化热而成病; • 二为热毒炽盛:邪热内蕴,日久不解,致热胜肉腐而成病; • 三为阴虚毒恋:肾阴虚,正气不足,湿热内侵,蕴结不散,阻碍气机而气血瘀滞成病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分型1.湿热病机型:主要特点为疼痛剧烈、发热、便秘或大便黏腻、口苦口干、舌红苔黄等。
治疗上应清热利湿,解毒排脓为主。
2.瘀血病机型:主要特点为肿胀疼痛、肛门灼热感、便秘或大便干燥、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等。
治疗上应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
二、中药治疗方案1.湿热病机型的治疗方案:主要使用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的中药。
常用处方如下:(1)荆防败毒散:逐瘀散结、清热解毒。
主要成分有荆芥、防风、连翘、黄芩等。
(2)葎草石膏汤: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主要成分有葎草、石膏、车前子、黄芩等。
(3)三黄解毒汤: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主要成分有黄连、黄芩、黄柏等。
以上三方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配伍应用。
2.瘀血病机型的治疗方案:主要使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
常用处方如下:(1)瓦楞子建中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要成分有瓦楞子、红花、川芎等。
(2)大黄山栀汤:活血化瘀、导热消肿。
主要成分有大黄、山栀、青黛等。
(3)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止痛。
主要成分有川芎、当归、桃仁等。
以上三方也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配伍应用。
三、其他治疗方法1.清洁:保持肛门周围清洁,避免感染加重。
2.热敷:可以用热水袋、热毛巾等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3.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等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帮助排便顺利。
4.忌烟酒:避免烟酒刺激,加重病情。
5.避免久坐:久坐不动会加重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肛门周围疼痛加剧,应注意适当活动。
总之,肛痈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分型、中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清洁、热敷和饮食调理等也很重要。
同时,请务必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肛痈 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成脓期(3)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肛痈(肛周脓肿)

肛痈(肛周脓肿)的健康教育处方
1、用药:清热利湿解毒药宜偏凉服,一般口服药必须按时服,勿遗忘。
2、饮食:
(1)火毒蕴结证:宜食清热泻火解毒的食品,如野菊花代茶饮。
(2)热毒炽盛证:宜食清热利湿解毒的食品,如冬瓜、丝瓜、西瓜等。
(3)阴虚毒恋证:宜食滋阴降火的食品,如生梨、绿豆、黄瓜等。
3、运动:
指导进行提肛运动,方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20~30次。
4、生活起居:每次排便不宜超过10分钟,排便时勿怒挣,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脓肿部位不宜
挤压、碰撞。
5、情志: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讲解周围成功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定期复查;遵医嘱定期复查,局部出现肿胀疼痛,便后出血时及时就诊。
2022年版肛痈病(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2022年版肛痈病(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该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成脓期的住院患者。
一、肛痈病(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直肠肛管周围脓肿(ICD-10:K61.001)行肛周脓肿根治术(ICD-9-CM-3:49.0400x)(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九版(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2.疾病分期急性期成脓期溃破期3.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囊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脓肿、黏膜下脓肿。
2.证候诊断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第十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陈红风主编,2021年)。
肛痈病(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及诊断: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第十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陈红风主编,2021年)、“十三五”规划全国高等教材《外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2018年)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直肠肛管周围脓肿)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重点优势病种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优化诊疗方案肛痈是指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肛痈的发生绝大部分与肛隐窝炎有关。
其临床特点,多发病急骤、肛周疼痛剧烈,伴全身高热,酿脓破溃或切开引流后易形成肛瘘。
属中医学肛门痈疽的范畴。
相当于西医学的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西医学认为本病系由于肛腺感染,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组织间隙蔓延而成。
本病不论性别、年龄以及体质的强弱均可发生。
局部特征为,肛门会阴红、肿、热、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
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肛门旁皮下者,名肛门旁皮下脓肿;生于坐骨直肠窝者,名坐骨直肠窝脓肿;生于骨盆直肠窝者,名骨盆直肠窝脓肿;生于直肠后间隙者,名直肠后间隙脓肿。
中医学对本病也有不同的称谓,如脏毒、悬痈、坐马痈、跨马痈等。
病因病机:过食辛辣肥甘、醇酒炙博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蕴久化热,热胜肉腐,发为痈疽;或肺肾阴虚,湿热痰浊凝聚肛门,郁久热胜肉腐,发为本病。
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肛痈西医病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肛周脓肿)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头身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MRI检查有助于发现病灶、明确诊断,有助于了解肛痈的大小、位置及与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血白细胞总数在1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大于70%。
(5)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二)疾病分期1.急诊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
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
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1.火毒蕴结证:多见于脓肿早期,以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口干、溲黄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
2.热毒炽盛证:见于脓肿中期,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应指)感或穿刺有脓。
肛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尿黄。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此为脓肿晚期(溃后),肛门肿痛,日久不消,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脓稀薄,疮口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综合治疗方案(一)内治法:辨证选择中药(1)火毒蕴结证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2)热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败毒透脓方药:透脓散加减(3)阴虚毒恋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二)外治法1.中药熏洗法:熏洗、坐浴疗法安全性较高,且能有效减少肛周脓肿术后渗出,缓解肛周脓肿患者的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在熏洗过程中,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药液中的部分有效成分可透过皮肤或创面的肉芽组织吸收而发挥药理作用。
而温热蒸汽和药液的熏洗使局部气血经络得到温通,促进局部血运,增强局部组织的抗病能力,使局部功能改善和恢复。
熏洗创面可保持局部清洁,达到控制病变,减少不良刺激,促进创面修复愈合。
因为熏洗借蒸腾的药气熏灼患处,依靠药力和热力的作用,直达病处,促使创面血供恢复正常,气血通畅,气机调和,腠理疏通。
坐浴将很多细菌洗涤于药水中,对创面的细菌毒素起到稀释的作用,同时可通过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促进愈合。
适应症:手术前后肛门部症见红肿疼痛,下坠,便血,湿痒等。
我院用硝矾洗剂:朴硝25g 明矾10g 硼砂15g用法:于排便后换药前开水冲化熏洗坐浴。
2.中药塞药法(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痔疮宁栓(美新唑酮栓)、普济痔疮栓、九华栓等。
(2)中药膏剂外敷法:肛痈手术前后,可选用紫黄膏、止血膏、金黄膏、生肌散、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龙珠软膏、肛泰软膏等。
术后创面水肿可选用高渗盐水纱条。
(三)手术治疗手术方式:1.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单纯切开排脓引流术:肛门直肠脓肿早期采用保守治疗无效后,一旦脓肿形成,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切开引流,所有症状可随切开引流而消失。
对急性肛周脓肿均需作切开排脓的紧急处理,原则上切开排脓后不致于形成肛瘘的后遗症,在手术中应尽量寻找原发内口,彻底清除感染的肛门腺,争取行一次性根治术。
如原发内口寻找困难,为防止脓肿扩散,病情变化,才需单纯行切开排脓。
1)适应证:肛门皮下脓肿,肛管后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及不愿住院治疗的高位脓肿,体质虚弱、生理状况差无切开挂线条件者。
2)操作方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浸润麻醉或骶麻满意后,消毒肠腔,探查脓肿范围,在脓肿压痛最明显或波动感明显部位中央做一放射状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充分引出脓液,然后以食指在脓腔中分离间隔,切忌暴力,以防出血,引流脓液全部排出后,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脓腔,修剪创缘不应切除过多的正常皮肤和皮下组织,以防止术后肛门畸形。
查无活动出血点,凡士林纱条嵌入创面引流,包扎术终。
术后每日便后熏洗坐浴、换药。
待创口及脓腔修复,肛瘘形成后再行肛瘘手术2.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是在中医"挂线法"基础上治疗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和高位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的新疗法。
适用于肛门腺感染化脓向上侵入肛管直肠环以上的高位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或高位坐骨直肠间隙脓肿。
如一次性切开,必然会切断肛管直肠环,损伤重要的肛门括约功能而导致大便失禁,如仅单纯排脓,不处理内口和感染的肛门腺,就会形成高位肛瘘,需二次手术,增加病人的痛苦。
故宜采用切开排脓,同时将低位括约肌切开(指将肛管直肠环以下的外括约肌皮下部、外括约肌浅层和内括约肌切开)。
对肛管直肠环以上与内口相通的腔道可用橡皮筋挂线。
术后2~3周缓慢地将肛管直肠环勒开,使勒开的肌肉达到边勒开边修复,从而避免发生组织大豁口,防止肛门失禁。
术后10天再拉紧橡皮筋,隔10天再拉紧橡皮筋一次,要求在1个月左右时间内用橡皮筋将高位括约肌缓慢勒开。
忌用橡皮筋一次收紧将肛管直肠环勒开,以免发生肛门失禁后遗症。
术后每日便后硝矾洗剂熏洗坐浴,除选用抗生素外,还可选用清热解毒,托里排脓,生肌止痛中药。
1)适应证:适用于高位脓肿。
2)操作方法:经消毒局麻、骶麻(腰俞穴麻醉)满意后,先穿刺了解脓肿部位。
于脓肿中心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组织间隔,充分引出脓汁,可用食指探查,脓腔的深度和走行方向,分离脓腔间隔,查清脓腔与内外括约肌和肛管直肠环的关系及内口的位置。
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脓腔,用球头探针自切口插入,沿脓腔底部轻柔而仔细地向肛内探查,同时以另一食指在肛内作引导,仔细寻找内口。
若未探通,在脓腔最高点,黏膜最薄处穿出,挂以橡皮筋不要收紧橡皮筋(术后再分次结扎橡皮筋),一端从脓腔穿出,另一端从内口穿出,再将橡皮筋两端合拢,使其松紧适宜后,结扎固定。
应尽量垂直切开低位括约肌,以防止造成括约肌的过大损伤。
在肛门镜下纵形切开内口下方与上方的肛管皮肤和内口上方粘膜。
若脓肿范围较大,可行两个以上切口,分别放置橡皮片引流。
修剪脓腔创缘呈梭形,查无活动出血点,凡士林纱条嵌入创面,外盖敷料压迫,丁字带固定,术终。
四、护理:辨证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
1、辨证护理:肛痈病人的体质多属阴虚、偏热,在整体护理中,应首先考虑这个因素。
安排病床时应注意病房的朝向,衣被适当减少。
要注意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为主的护理措施,要以患者疾病本身变化,情绪不调,饮食不节,调护不当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综合考虑。
2、情志护理:由于肛痈患者大多数是以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入院,同时又伴有发热等症状,所以易产生烦躁、焦虑不安等紧张情绪。
因而要求护理人员做好身、心两方面的护理工作,减轻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还应对患者的社会背景、文化层次,组织结构、家庭内部情况及其患者本人的性格等加以了解,开展全方位的护理。
3、饮食护理:饮食对肛痈的治疗、康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嘱病人忌烟酒,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宜进营养丰富、清淡、少渣、易消化的饮食。
多食蔬菜、瓜果,预防便秘。
不能过度劳累,配合服用润肠通便中药,使之尽早康复。
五、预防与调摄1、保持肛门清洁及大便通畅。
2、少食辛辣、肥甘、炙博之品。
3、积极治疗相关病变,如肛窦炎、直肠炎等。
4、患病后尽早治疗,防止病变范围扩大。
六、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伤口愈合,积分较治疗前降低≥2/3好转:症状改善,病灶或伤口缩小,积分较治疗前降低≥1/3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不足1/3(二)评价方法1.症状评价指标:参照200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出血0级:正常 0分1级:轻度 2分带血2级:中度 4分滴血3级:重度 6分射血疼痛0级:正常 0分1级:轻度 2分轻度疼痛,可以忍受2级:中度 4分明显疼痛,用药缓解3级:重度 6分剧烈疼痛,难以忍受分泌物0级:无 0分1级:有 1分2.证候评价指标:参照200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舌红,苔黄0级:无1级:有脉数或滑数0级:无1级:有七.难点分析(1)诊断问题:低位肛痈诊断并不存在问题,但是高位肛痈的诊断和特殊类型的肛痈与一些肛周疾病很难鉴别。
(2)肛痈的中医药使用问题:肛痈一经诊断,应该首先选择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使用中药,但大多数患者拒绝口服中药汤剂。
住院期间除中药治疗外,非药物治疗推广不够。
(3)术后常见并发症:疼痛,尿储留,便秘,出血,肛缘水肿肛门皮赘,粘膜脱垂或外翻,肛门失禁或狭窄,肛门溢液,肛门瘙痒,复发肛痈-漏,创口愈合缓慢,直肠阴道漏,高位直肠漏等。
因为患者年龄,体质,症状,病情,配合程度等方面不同,部分医师水平及特色疗法应用欠佳,部分并发症缺乏很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