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肛痈

合集下载

中医外科学-肛痈

中医外科学-肛痈
治法:養陰清熱、祛濕解毒。
方藥:青蒿鱉甲湯合三妙丸加減。肺虛者加沙 參、麥冬;脾虛者加白術、山藥、扁豆;腎虛 者加龜板、玄參,生地改熟地。
初起實證用金黃膏、黃連膏外敷,病變部 位深隱者,可用金黃散調糊灌腸;虛證用沖 和膏或陽和解凝膏外敷。
成膿宜早期切開引流,並根據膿腫部位深 淺和病情緩急選擇手術方法。
• 由於膿腫的部位和深淺不同,症狀也有差異。如肛提肌以 上的間隙膿腫,病變部位深隱,全身症狀重,而局部症 肛門旁皮下膿腫 黏膜下膿腫 坐骨直腸間隙膿腫 骨盆直腸間隙膿腫 直腸後間隙膿腫
• 本病一般5~7 d成膿,若成膿期逾月,潰後膿出灰色稀薄, 不臭或微臭,無發熱或低熱,應考慮結核性膿腫。
• 血常規: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可有不同程度的 增加。
• 患病後應及早治療,防止炎症範圍擴大。
發生於肛門周圍的皮下組織內,局部紅、 腫、熱、痛明顯,膿成按之有波動感,全 身症狀輕微。
發於黏膜下層,主要在直腸下段,其遠端可達肛門 瓣平面,向上則往往超過肛管直腸環。初起常覺直 腸部沉重或飽滿感,當膿腫擴大時,可有鈍性酸痛 或跳痛,大便時加重。偶有裏急後重感。全身症狀 可有發熱、頭痛、食欲不振等。直腸指檢,在直腸 壁上可觸及一具有波動性的卵圓形包塊,並明顯突 人腸腔。肛門鏡檢查,可見直腸壁上有一表面平滑 而又規則的突起。穿刺可以抽出膿液。
發於肛門與坐骨結節之間,感染區域比肛門皮下膿 腫廣泛而深。初起僅感肛門部不適或微痛,逐漸出 現發熱、畏寒、頭痛、食欲不振等症狀,隨後局部 症狀加劇,肛門有灼痛或跳痛,在排便、咳嗽、行 走時疼痛加劇,甚則坐臥不安。直腸指檢,肛管患 側飽滿,有明顯壓痛,或有波動感。
位於肛提肌以上,腹膜以下,病變部位深隱, 局部症狀不明顯,有時僅有直腸下墜感,但全 身症狀明顯。直腸指檢,可觸及患側直腸壁處 隆起、壓痛及波動感。

肛痈护理常规 2013.7.16

肛痈护理常规 2013.7.16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中医护理常规一、疾病名称中医病名:肛痈。

西医病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二、概述肛痈是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其特点是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高热,破溃后均能形成肛漏。

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三、中医辩证及临床表现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严寒、发热、便秘、溲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

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四、护理要点(一)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临证(症)护理1.肛门肿痛(1)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红肿范围、肤温、疼痛程度及有无波动感。

(2)穿宽松、棉质内裤,便后用柔软的卫生纸擦拭肛门。

保持肛门周围皮肤的清洁,以免继发感染。

(3)指导患者侧卧休息,深呼吸使肛门松弛,以减轻疼痛。

(4)医护人员操作宜轻柔,避免碰触病灶部位。

(5)遵医嘱耳穴埋豆,取大肠、直肠下段、交感、神门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熏洗,每日早晚及便后采用1:5000高锰酸钾或中药坐浴,可缓解局部疼痛,又有利于局部炎症的消散、吸收。

(7)局部疼痛难忍者,遵医嘱使用镇痛药。

2.发热(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汗出情况,及时擦干皮肤,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等,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2)遵医嘱采用中药擦浴、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大椎、合谷、曲池等。

(4)指导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使用中药时应遵医嘱。

(5)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西瓜、荸荠等。

忌辛辣、香燥的食物。

(6)遵医嘱使用退热药时,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汗出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3.便秘(1)观察排便次数、性状、排便费力程度及伴随症状。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肛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肛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肛痈肛痈是指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相当于西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痈的发生绝大部分与肛隐窝炎有关,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肛周剧痛,伴全身高热,酿脓破溃后易形成楼管。

由于肛痈发生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肛门旁皮下者,名肛门旁皮下脓肿;生于坐骨直肠窝者,名坐骨直肠窝脓肿;生于骨盆直肠窝者,名骨盆直肠窝脓肿;生干直肠后间隙者,名直肠后间隙脓肿。

[病因病机]过食辛辣肥甘、醇酒炙博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蕴久化热,热胜肉腐,发为痈疽;或肺肾阴虚,湿热痰浊凝聚肛门,郁久热胜肉腐,发为本病。

[诊断]一、肛门旁皮下脓肿发于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成脓后按之应指,全身症状较轻。

溃脓后易形成皮下肛瘘或低位瘘。

二、坐骨直肠窝脓肿位于坐骨直肠窝内,初起觉肛门部坠胀微痛,逐渐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门胀痛加剧或跳痛,坐卧不安,患侧肛周皮肤微红肿,肛门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明显,可有波动感。

三、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提肛肌以上,腹膜反折以下,位置较深,局部症状不典型,仅觉肛门胀痛,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肛周皮肤多无明显红肿,肛们指检患侧直肠壁饱满、压痛及波动感,溃脓后多形成高位肛瘘。

四、直肠后间隙脓肿部位较深,表现为直肠内坠胀痛,逐渐加重,全身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肛周皮肤无明显改变,肛门指检直肠后壁饱满,压痛或波动感。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在1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大于70%。

[鉴别诊断]肛周毛囊炎、疖肿病变在肛周皮肤或皮下,多由局部皮肤破损染毒所致,与肛窦炎无直接联系,局部红肿热痛,肛门指检无异常发现,溃后不形成肛瘘。

[辨证论治]一、内治法(一)湿热蕴结肛门周围突然肿痛,逐渐加剧,肛周压痛或见红肿,伴恶寒发热,口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于肛门,气血不畅,郁而化热,则见肛周疼痛;正邪相搏,则见恶寒、发热;热邪为患,则出现口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练习题】中医外科学—息肉痔、肛隐窝炎、肛痈

【练习题】中医外科学—息肉痔、肛隐窝炎、肛痈

中医外科学——息肉痔、肛隐窝炎、肛痈1、内痔的主要症状是A.便血,疼痛B.便血,有分泌物C.便血,脱出D.便血,肛门痒E.便血,异物感2、肛隐窝炎并发症是A. 肛口脓肿B. 肛口疼痛C. 肛口出血D. 肛乳头炎E. 肛口潮湿3、治疗肛痈火毒炽盛证的首选是A.透脓散B.仙方活命饮C.黄连解毒汤D.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E.萆薢渗湿汤4、治疗肛痈阴虚毒恋证应首选的是A.透脓散B.仙方活命饮C.黄连解毒汤D.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E.萆薢渗湿汤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内痔,是指肛门齿状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以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临床表现有便血,脱出,肛周潮湿、瘙痒,疼痛和便秘,其中便血、脱出为内痔的主要症状(C对)。

疼痛为次要症状(A 错)。

有分泌物为次要症状(B错)。

肛门痒为次要症状(D错)。

异物感为外痔的临床特点(E错)。

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肛隐窝炎的常见并发症为肛乳头炎(D对)、肛乳头肥大。

其余选项为肛隐窝炎的临床症状(ABCE错)。

3、【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肛痈火毒炽盛证治当清热解毒透脓,方选透脓散(A对)。

仙方活命饮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为肛痈热毒蕴结证的选方(B错)。

黄连解毒汤功能泻火解毒,主治三焦火毒证。

(C错)。

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功能养阴清热,祛湿解毒,为肛痈阴虚毒恋证的选方(D 错)。

萆薢胜湿汤可合仙方活命饮治疗肛痈热毒蕴结证伴有湿热之象者,功能清热利湿解毒(E错)。

4、【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透脓散适用于肛痈火毒炽盛证(A错)。

仙方活命饮(B错)、黄连解毒汤(C错)适用于热毒蕴结证。

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适用于阴虚毒恋证(D对)。

萆薢渗湿汤适用于湿热下注证(E错)。

细目二息肉痔要点一息肉痔的概念息肉痔是指直肠内黏膜上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的直肠良性肿瘤。

其临床特点为:肿物蒂小质嫩,其色鲜红,便后出血。

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息肉多数是腺瘤性。

肛周脓肿-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肛周脓肿-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一般检查
根据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可判断感染的程度。将抽取的脓液 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为术后选择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
2.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对肛周脓肿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体表超声可避免腔内超声的痛苦。采用普通探头也可以对脓腔定 位,采用高频探头时可以准确地判断脓肿位置、大小、分布,甚至 对微小脓肿也能发现,如未探及脓肿则不可盲目切开。
直肠后间隙脓肿位于骶骨与直肠之间,这类脓肿可向上穿入盆腔 ,向下穿入坐骨直肠间隙内。初始临床表现也以全身感染症状为主 ,如畏寒、发热、头痛、疲倦和食欲下降,但直肠内常有重坠感, 骶尾部有酸痛并可放射到臀部及两侧大腿股部后方。指诊时发现直 肠后方有隆起、压痛和波动感。
(3)直肠黏膜下脓肿
直肠黏膜下脓肿位于直肠黏膜和肌层间的结缔组织内,较少见, 一般较小,多位于直肠下部的后方或侧方。肛门外无明显病症,肛 门内有沉重坠胀感,排便、行走时疼痛加重。指检直肠壁上可及卵 圆形隆起,有触痛和波动感,脓肿可向上下蔓延,常自行破溃,由 肛窦或直肠黏膜穿入肠腔形成内瘘。
(2)肛管前间隙脓肿
肛管前间隙脓肿有浅、深两种。浅部脓肿感染仅局限于皮下组织 ,表现多为局部皮肤红肿疼痛。肛管前深间隙与两侧坐骨直肠间隙 相通,当感染处理不当时,可发生前蹄铁型脓肿。
(3)肛管后间隙脓肿
肛管后间隙脓肿也有浅、深两种。浅部脓肿是位于肛尾韧带和皮 肤之间的肛管后浅间隙感染所致。其表现是肛门与尾骨之间皮肤红 肿和疼痛,患者端坐受限,排便时疼痛,可以穿破皮肤形成肛门后 位浅表的肛瘦。深部脓肿是肛尾韧带与肛提肌之间的肛管后深间隙 感染化脓而成。其表现为肛门直肠后部钝痛和坠胀,排便时加剧。 由于感染位置较深,因此皮肤表面红肿不显著,指检肛管后上方饱 满,有时可触及波动感。脓肿可穿破皮肤形成肛瘘,也可向一侧或 两侧坐骨直肠间隙扩展形成蹄铁型脓肿。

肛痈的中医护理常规PPT课件

肛痈的中医护理常规PPT课件
3.应与肛旁 肿、肛周囊肿相鉴别。
2024/3/19
7
四、护理评估
(1)患者的职业、饮食、排便习 惯即诱发因素。 (2)肛周症状即伴随症状。 (3)直肠指诊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火毒蕴结症、热毒炽 盛症、阴虚毒恋症。
2024/3/19
8
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五)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疏导,解除害羞及因惧痛而害 怕排便,担心预后等心理问题,使其积极配 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按高热护理常 规进行。
(2)局部疼痛难忍者,遵医嘱使用止 痛剂。
2024/3/19
16
八、健康指导
生活起居
❖ 1.每次排便不宜超过10分钟,排便时勿 努挣、久蹲。
(一)肛门肿痛 ❖ 1.观察皮肤红、肿、热、痛
的程度及范围。 ❖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
神门、皮质下、直肠等穴。 ❖ 4.遵医嘱中药坐浴。
5.必要时口服或注射止痛药 物。
2024/3/19
9
五、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2024/3/19
(二)发热 ❖ 1.观察体温及汗出情况。 ❖ 2.鼓励患者多饮水。 ❖ 3.高热者给予酒精擦浴或注
阴陵泉、三阴交等穴。 ❖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肾、膀胱、
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 ❖ 5.遵医嘱药熨法,取气海、关元、阴
陵泉等穴。 ❖ 6.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中极
等穴。
2024/3/19
12
六、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
1.术前: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皮质下 等穴,以助睡眠。

肛痈

肛痈

年月日 第3-5天(术后第2-4天)
管 直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主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要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手术治疗 □完成手术记录 □完成术后首次病程
□上级医师查房, 制定术后治 疗方案

诊 □实施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记录
□观察术后生命
周 围
疗 □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案,完成术 □观察术后生命体征
二、治疗方案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l,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 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2.中成药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痔疮宁栓普济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龙珠软膏、肛泰软膏等。
□根据橡皮筋松动情况紧线

□术后康复、健康教育

主要 护理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术后康复、健康教育 □术后饮食指导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行术后卫生 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用法

工作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病情 □无 □有,原因: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

肛痈(肛周脓肿)课件

肛痈(肛周脓肿)课件
2.骶骨前畸胎瘤继发感染 有时与直肠后部脓肿 相似。肛门指诊直肠后有肿块,光滑,无明显压 痛,有囊性感。x线检查可见骶骨与直肠之间的组 织增厚和肿物,或见骶前肿物将直肠推向前方, 肿物内有散在钙化阴影、骨质、牙齿:
3.骶髂关节结核性脓肿 病程长,有结核病史, 病灶与肛门和直肠无病理联系。X线检查可见骨 质改变。
肛管直肠周围11个间隙
7.中央间隙:位于联合纵肌下端和外括约肌皮下 部之间,环绕肛管下部一周。
①间隙内有联合纵肌的中央腱。
②借中央腱的纤维隔直接或间接与其他间隙相通。
向外:通坐骨直肠间隙 向内:通黏膜下间隙
向下:通皮下间隙
向上:通括约肌间隙
经此间隙与骨盆之长间隙交通。至其他间隙;反之,其他间隙的 脓液在未侵向皮肤和肛管之前先汇总于中央间隙。
第四节 肛痈
(肛周脓肿) Perianal and perirectal
abscesses
概述
肛痈是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 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现代医 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99%与肛腺 感染化脓有关。
中医学对本病也有不同的称谓,如脏 毒、悬痈、坐马痈、跨马痈等。
其特点是多发病急骤,疼痛剧烈,伴 不同程度的发热,破溃后多形成肛漏。
诊断
临床表现 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尤以青壮 年为多。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疼痛、肿胀、 有结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倦怠、大 便困难等全身症状。5-7天成脓,溃后成 漏。(孙东方)
由于脓肿的部位和深浅不同,症状也有差 异,如肛提肌以上的间隙脓肿,位置深隐, 全身症状重而局部症状轻;肛提肌以下的 间隙脓肿,部位浅,局部红、肿、热、痛 明显而全身症状较轻。
肛管直肠周围11个间隙
9.坐骨直肠间隙:在肛管两侧,左右 各一。容量约50毫升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教研室制作
11
治疗
• 外治
– 初起:外敷。实证-金黄膏;虚证-冲和膏。 – 成脓:手术——根据脓肿部位深浅及病情的缓 急选择手术方法。 – 溃后:引流。
• 抗生素治疗:先锋霉素、青霉素、庆大霉
素。
外科教研室制作
12
2、其它疗法
• 手术治疗——首选
– 脓肿一次切开法——浅部脓肿 – 一次切开挂线法——深部高位脓肿。
外科教研室制作
5
现代医学的认识
• 感染因素
– 肛隐窝-肛腺感染 – 损伤感染:肛管皮肤擦伤、肛裂、肛门直肠手术。 – 骨源性感染(结核性脓肿)
• 性激素:雌激素、雄激素 • 其他因素:炎性肠病、结核、败血症等。 • 病菌种类
– 需氧菌:大肠杆菌 – 厌氧菌:脆弱类杆菌
外科教研室制作
6
诊断
• 1.临床表现:
– 肛周肿胀,疼痛,有结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发 热,全身倦怠、大便困难。一般5-7天成脓, 溃后多形成肛漏。 – 肛提肌以下:局部症状重,全身症状轻 • 肛旁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 – 肛提肌以上:局部症状轻,全身症状重 • 骨盆直肠窝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
外科教研室制作
7
诊断
• 本病约5~7天成脓,若成脓期
手术后处理
– 分次手术——体质虚弱或不愿住院治疗者
外科教研室制作
13
一次切开挂线手术后处理
• 酌情使用抗生素及缓泻剂 • 便后坐浴、换药 • 挂线一般10天左右脱落,若不
脱落,则紧线或剪除 • 注意术后高热、寒战。
外科教研室制作 14
▲分次手术注意
– 切口应在压痛或波动明显部位,尽可能靠近 肛门,切口呈弧状或放射状,须有足够长度, 用红油膏纱布条引流,以保持引流通畅。待 形成肛瘘后,再按肛瘘处理。病变炎症局限 和全身情况良好者,如发现有内口,可采用 切开挂线法,以免二次手术,但必须配合足 量的抗生素,控制术后感染。
外科教研室制作
2
肛提肌
外科教研室制作
3
中医古籍记载
• 陈自明《外科精要》“谷道前后生痈,谓之
悬痈” • 脏毒、悬痈、坐马痈、跨马痈等。
外科教研室制作
4
病因病机
•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醇酒→损伤脾胃→湿
浊不化→热邪蕴结→下注大肠→发为肛 窦炎、肛腺炎→炎症向周围走散→毒阻 经络→瘀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脓→痈 疽。 • 肺、脾、肾亏虚→湿热乘虚下注
外科教研室制作
15
▲手术注意事项
1.定位要准确 一般在脓肿切开引流前应先穿刺,侯抽出脓液后, 再行切开引流。 2.切口 浅部脓肿可行放射状切口,深部脓肿应行弧形切口,避免 损伤括约肌。 3.引流要彻底 切开脓肿后要用手指去探查脓腔,分开脓腔内的纤 维间隔以利引流。 4.预防肛瘘形成 术中应切开原发性肛隐窝炎即肛瘘内口,可防止 肛漏形成。
外科教研室制作
16
▲预防与调摄
–1.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肛门清洁。 –2.积极防治肛门病变,如肛窦炎、 肛腺炎、肛乳头炎、直肠炎、内外 痔等。 –3.患病后应及早治疗,防止炎症范 围扩大。
外科教研室制作
17
外科教研室制作
18
外科教研室制作
19
外科教研室制作
20
第四节:肛痈
外科教研室制作
1
概述
• 定义: 肛痈是指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
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西医的肛门 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 • 特点:发病急骤,疼痛剧烈,或伴有发热, 破溃后成肛漏。男性多见,青壮年多见。 • 分类:肛旁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 骨盆直肠窝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
逾月,溃后脓出灰色稀薄,无 发热或低热,应考虑为结核性 脓肿,或其它全身慢性疾病。
外科教研室制作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诊断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和中性粒 细胞可不同程度升高。 (2)B超:了解脓肿的大小、位 置和肛周肌肉的关系。
外科教研室制作 9
鉴别诊断
• 肛周毛囊炎、疖肿、汗腺炎:与肛窦无病
理性联系,不与肛门相通,不会形成肛漏。 • 骶骨前(较小)畸胎瘤感染:为胚胎发育 异常的先天性疾病。与直肠后间隙脓肿相 鉴别——指诊及X线检查。 • 骶髂关节结核性脓肿:有结核史,与肛门 直肠无病理性联系。
外科教研室制作
10
治疗:
1.辨证施治 • 内治
– 火毒蕴结 (初期) 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 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 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清热解毒——仙方活命 饮、黄连解毒汤 – 热毒炽盛(成脓期) 肛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 难以入寐,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 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清热 解毒透脓,——透脓散加减 – 阴虚毒恋(结核性) 肛门肿痛,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 溃后脓出稀薄,疮口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盗汗。 舌红,苔少,脉细数。——养阴清热解毒——青蒿鳖甲汤合 三妙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