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 散文阅读(二)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专题1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高考押题)

高考押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草木故园彭家河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
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
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
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志。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
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
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
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扣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
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
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做出了最后的牺牲。
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
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
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
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
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拉锯。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_专题二_散文阅读_4-2-7_含答案

分析散文结构,鉴赏表达技巧(时间:40分钟分值:28分)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垂钓的遗憾杨晓敏①那片杂草葳蕤的南窑塘,是水生物的天然繁殖场。
草鱼、鲫鱼、白条和鲢鱼成群结队畅游,鲶鱼、鳖、鳝鱼也时常出没。
黑鱼的模样狰狞可怖,占塘为王,和鳖一样,属捕食小鱼虾的鱼类。
它性情阴鸷暴戾,冲击力强,宽大的上下颌都有尖锐的利齿。
钓钩上的饵食如面团、蚯蚓之类,对黑鱼的诱惑力不大,所以平时极难钓上一条黑鱼。
我垂钓数年,也只有一次钓上黑鱼的历史,充其量三四两重而已。
斤把重以上的黑鱼,只好动用渔叉或撒网捕捞了。
②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黑鱼的产卵护婴期,此时,钓它就易如反掌了。
黑鱼的产卵护婴是个有趣的现象。
在一个暖融融的夜晚,黑鱼即将临盆了。
它会在选定的隐蔽地点,甩动有力的尾鳍,啪啪啪地击打这一方水域,不知是产前的狂躁宣泄呢,还是警告其他同类勿扰。
懂行的人会说,黑鱼闹塘了。
黎明时分,塘里静谧如常。
到塘边儿寻找,果然在塘边儿的杂草丛中,黑鱼在尺幅之内产满了卵子,浅黄如米,颗粒分明。
这时候的雌雄黑鱼在鱼卵边上虎视眈眈,负责监护。
倘有任何侵犯之举,它们都会毫不留情地给以迎头痛击。
那种护崽儿的本能,绝不亚于人类。
鱼子一旦孵化成形,就开始离开塘边儿活动。
在人的视野内,会看见清水塘里游弋着一群黑鱼崽儿,有成百上千之多吧。
雄父在前开路,雌母在后压阵,一路上咂起“扑扑扑”的水泡儿,欢闹中的崽儿白肚子乱翻,挺像一个多子多孙的幸福家庭在郊游,一时蔚为壮观。
③大约十岁那年,我听说黑鱼闹塘了。
溜到南窑塘的一个僻静处,果见杂草上的鱼卵一派狼藉。
原来是几位钓鱼者发现鱼卵后,争相逗钓黑鱼,人多吵闹,黑鱼大概吓得不敢靠近,他们没钓着黑鱼,懊恼之下,粗暴地打散了鱼卵,扬长而去。
④我按照大人的办法,弄一个结实的钓竿。
钓钩是自行车辐条磨尖弯成的,上面缠了一团棉絮。
翌日清晨,我一骨碌披衣下床,抓起钓竿溜到塘边。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专题1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高考押题)

高考押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草木故园彭家河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
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
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
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志。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
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
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
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扣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
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
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做出了最后的牺牲。
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
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
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
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
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拉锯。
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升级训练 专题05 散文阅读

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安徽版专题升级训练五散文阅读一、(2012·六安市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北方榆在突兀的山冈上飘动着一面旗帜。
在风的鸣叫中,展示她的伟岸与辉煌。
夕阳西下,暮色沉沉,静穆的山冈上,仍可升起大片大片的黑色希望。
啊!北方榆,高原最值得称赞的精灵。
如若一位杰出的诗人与你站在同一山冈上,他的灵感,他的激情会陡然升起,无数赞美的言词,会情不自禁地显示在你那令人感动的身躯上。
同时,他会虔诚地跪拜于你的脚下,双手作揖,然后仰望你的容颜,聆听你的心声。
他只能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因为你写在这突兀的山冈上的诗,他是无论如何绞尽脑汁也描绘不出的呀!黑暗把你裹了起来,看不清你的身躯,看不清你的叶片,甚至看不到你的轮廓。
但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我,已把你深深地镌刻于我的眼窝。
北方榆的壮美,即使在夜晚,也显得那样令人充满悠远的遐想。
北方有哪一个树种,能与你媲美?杨树在山冈上显得那样弱不禁风,柳树在山冈上显得那样苍老委靡,唯有你显出的是气魄,是豪迈与威风凛凛的风度!这,我想,都是源于你刚强的筋骨!在突兀的山冈上飘动着一面旗帜。
在太阳潮的涌动中,泛起绿波绿光,举起永不熄灭的火炬。
啊!北方榆,高原最为动人的绿色天使!早春来临,你轻轻一抖严冬的灰尘。
你那粗糙的主干皮肤,似乎没有绿色,看不到青春的象征。
但是,你那柔嫩的枝条,浅红中透出亮丽的翠绿,叫人不能不感到春的气息、春的温暖。
北方的老农,始终把你作为春的使者、春的风筝。
你在春潮中,最为壮美的一幕,便是孕育出那满枝满枝、丰盈夺目的榆钱,它们把你打扮得犹如美丽的村姑,楚楚动人。
山风吹来,你扭一扭身姿,那姿态,那风韵,实叫大山嫉妒。
你是一道流动的风景啊!这道风景能延续好长好长时间,使寂静空旷的山,有了动人的绿云绿彩。
在阳光与风雨的柔抚下,你把成熟了的晶莹而饱满的果实,轻轻地抛落在大地上,于是大地上便铺满了金黄色,铺满了生机,铺满了希望,铺满了延绵不绝的力量。
2020高考语文复习:散文文本阅读模拟训练10篇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文本阅读模拟训练10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邂逅马踏湖王月鹏不曾想过,齐国故地居然藏了这样一片安静从容的水。
第一次去到那里,完全是因了友人的安排,事先没有丝毫了解,也不存在任何企盼,感觉自己仅仅是在走向一个平常的所在。
甚至,当友人在路上介绍它古时曾被称“少海”的时候,作为一个久居海边的人,我却有些不以为然。
这般心态,很快就被闯到眼前的景象湮没。
我看到了水,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芦苇荡。
水漾漾地,像一条淡绿飘带,被密密的芦苇抚摸着,轻柔而又有灵性,安静但不呆滞。
水波泛起,芦苇们迎风起舞。
居住海边的日子,一直感觉自己像一滴水;而在这里,我更向往的是成为一株水中的芦苇。
一次次想到那个叫梭罗的人,想到他笔下的美丽的瓦尔登湖,想到干脆把自己从此留下来,什么也不要带来,什么也不想带走,只是就这样一个人留下来,留在这水这苇丛之中。
她有一个响脆的名字:马踏湖。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经过南征北战,最终击败各国诸候。
一日,他在桓台的起凤镇这一带会盟各国诸候,众诸候唯恐落入齐桓公圈套而率大军前来,这片平地被马踏成湖,故名曰“马踏湖”。
历史好像在开玩笑一样,曾经的战乱之地,如今成了一个风景秀美的所在。
马踏湖与其他湖是不同的。
她既不小巧,也不浩淼,近百平方公里的湖区,被纵横交错的沟河分割开来。
十几个村落、约几万户人家,很随意地嵌在湖边,藏在苇荡与绿树丛中。
横七竖八的小船,则悠闲地停在门前或桥下。
因了芦苇的存在,这里的水变得含蓄。
水与芦苇若即若离地牵着手,在风中遥相呼应。
湖民们在这小桥上来来往往,撑着小船探亲访友、生产劳作……小桥,流水,人家。
房在潮边立,船在门前泊,一道道节制的水,还有大片大片无拘的芦苇,构成了画面一样的情景,让人心里忍不住藏了一个激动。
与我们同行的船家是一位朴素的老人。
竹篙在岸上轻轻一点,“溜子”便倏地穿出了好远。
我们端坐小马扎上,听船家的絮絮叨叨,看水,看着两侧芦苇裸露在水中的根。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训练:“写人叙事类散文”综合提能练与“议论说理类散文”综合提能练

“写人叙事类散文”综合提能练(时间:40分钟满分: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留在窑洞安宁①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遇到祖孙两代人。
②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明亮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因为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洞,便一直留了下。
尽管窑洞有些旧了,但是他们又粉刷了墙面,并将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从山下开车上,大约要十几分钟。
汽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兜兜转转,忽然间就驶入这片开阔平坦的庭院,便很有闯入世外桃般的“豁然开朗”。
尽管庭院遗世独立般地隐匿在杏林之中,但因有二十多只鸡,一只健硕的大狗,一头哼哼唧唧的母猪,飞飞去的鸟儿,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和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妇,便显得生机勃勃了。
③每年寒暑假,少年都会山里陪爷爷奶奶。
见我们,少年有些羞涩,打了招呼,便转身不知去向。
十几分钟后,他拎了一大袋黄杏进屋。
那杏都是纯天然的,没有打药,所以许多掰开,会看到小小的虫子,我小心地将虫子剔掉,咬一口,酸甜可口,美味极了。
而更多的杏,因为不及采摘,或者被鸟啄食,被虫啃噬,纷纷坠落在地,他们便捡了,堆在粗陶大瓮里任其腐烂后,再将杏仁挑拣出,积攒得多了,拿到山下卖掉。
④在我们跟老人聊天的时候,男孩更多的是蹲在墙根下,看着对面绿意葱茏的大山发呆。
我猜想那时的他,什么也不想,关于高考,关于镇上边打工边陪读的父亲,关于做村干部的母亲,关于手机里喧哗的微信,或者网上年轻人追逐的明星八卦,他统统都不关心。
天空蓝得像无边无际的海洋,云朵是大片大片的,他就像某一片自由舒展的云,在难得的暑假,飘回这片世外桃中,安静幸福地发一会儿呆。
至于我们这些路人,当然更与他无关。
所以我们聊些什么,都不在他的关注内。
甚至我问他成绩如何,明年是否有信心考入大学,他也只是羞涩地笑笑,回复我一句“还行”,就不再多言。
其实我也很想像他一样,蹲在阳光盛烈的墙根下,看着面前亘古不变的山林,而后慵懒地融进这纯粹深邃的蓝色绿色白色和金色之中。
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升级训练专题05散文阅读

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安徽版专题升级训练五散文阅读1~4 题。
一、(2012·六安市质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第北方榆在突兀的山冈上漂浮着一面旌旗。
在风的鸣叫中,展现她的伟岸与绚烂。
斜阳西下,暮色沉沉,静穆的山冈上,仍可升起大片大片的黑色希望。
啊!北方榆,高原最值得夸赞的精灵。
如若一位优秀的诗人与你站在同一山冈上,他的灵感,他的激情会蓦然升起,无数赞叹的言词,会不由自主地显示在你那令人感人的身躯上。
同时,他会忠诚地膜拜于你的脚下,双手作揖,而后仰望你的容貌,倾听你的心声。
他只好痛哭流涕,泣不行声,由于你写在这突兀的山冈上的诗,他是不论如何苦思冥想也描述不出的呀!黑暗把你裹了起来,看不清你的身躯,看不清你的叶片,甚至看不到你的轮廓。
可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我,已把你深深地镌刻于我的眼窝。
北方榆的壮美,即使在夜晚,也显得那样令人充满悠长的联想。
北方有哪一个树种,能与你媲美?杨树在山冈上显得那样弱不由风,柳树在山冈上显得那样年迈萎靡,惟有你显出的是气势,是豪放与威风凛凛的风采!这,我想,都是源于你刚强的筋骨!在突兀的山冈上漂浮着一面旌旗。
在太阳潮的涌动中,浮起绿波绿光,举起永不熄灭的火炬。
啊!北方榆,高原最为感人的绿色天使!初春到临,你轻轻一抖寒冬的尘埃。
你那粗拙的骨干皮肤,仿佛没有绿色,看不到青春的象征。
可是,你那娇嫩的枝条,浅红中显出亮丽的葱绿,叫人不可以不感觉春的气味、春的暖和。
北方的老农,一直把你作为春的使者、春的风筝。
你在春潮中,最为壮美的一幕,即是孕育出那满枝满枝、丰盈醒目的榆钱,它们把你妆扮得如同漂亮的村姑,楚楚感人。
山风吹来,你扭一扭身姿,那姿态,那风姿,实叫大山妒忌。
你是一道流动的景色啊!这道景色能持续好长好长时间,使沉寂空阔的山,有了感人的绿云绿彩。
在阳光与风雨的柔抚下,你把成熟了的晶莹而饱满的果实,轻轻地抛落在大地上,于是大地上便铺满了金黄色,铺满了活力,铺满了希望,铺满了延绵不停的力量。
(浙江专用)2020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二) 散文阅读(二)

2020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浙江专用):(十二) [散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分)稻草人耿立父亲把稻草人立在田野里的时候,他十分激动。
时当黄昏,他望着夕阳下稻草人所指的方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稻草人单腿独立在深邃的麦田里,我蓦然觉得它和父亲有点酷肖兄弟。
然而,稻草人不言语,稻草人什么时候喧哗过呢?它们从不睡眠,也不考虑吃喝。
当农人回家的时候,它们不回家;当收割的日子临近,它们也就支离破碎了!没人理解稻草人僵硬手指所指的方向,就像没人理解父亲一样。
春天的时候,父亲用陈年的稻草、绳索捆绑稻草人。
他对我说,用不了几十年,稻草人在大地上怕要消遁了。
我未置可否,当麦子快要黄熟的时候,我带着侄子去查看稻草人,回来向生病的父亲汇报。
那也是黄昏,一个一个的稻草人在风中挥动着僵硬的手臂,像是鞭笞着什么;从远远的地方望去,就见一群一群的鸟儿在麦地上空不停地盘桓、寻找,宛似一帮无家可归的落魄子弟。
我得承认,父亲捆绑的稻草人简直完美无缺,它们真实毕肖地做恐怖和威吓状。
有一种鸟儿,每年麦季的时候,都要从家乡的这块平原经过。
它们并不美丽,但是平原上一年才能见到一次。
那些鸟儿望着稻草人,久久不敢涉足,它们盘桓着、盘桓着,最后只能无奈地向远方飞去。
侄子从地上抓起一枚土块,狠狠地向稻草人掷去,他说,稻草人混蛋——我回家告诉父亲,麦子长势不错,鸟儿也不去祸害。
父亲听后很忧郁,他说,保不定。
春天父亲扎制稻草人时,侄子曾偷偷地毁掉几个,父亲很恼火,他说:“不喜欢土地的人,才不喜欢稻草人。
”麦子临熟的几日,每到黄昏,我都要到麦田巡查,然后向父亲报告麦子和稻草人的消息。
一天,侄子偷偷地问我,你知道鸟儿到哪里去了吗?我摇摇头。
侄子说,鸟儿不在平原上停留了,平原上的人可恶,鸟儿让稻草人吓跑了!过了一会儿,侄子告诉我,他不能让鸟儿在平原上不吃一点儿东西就走。
我有点好笑,对侄子说,人应该感恩稻草人才对,它们保护了粮食和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集训提升练九散文阅读(二)一、(2020·哈尔滨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千年丝路归去来陈晋源①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地。
剔透的天没有任何白云,蓝瓦瓦地将大地罩了个严严实实。
地也是尽力地延展,在尽头迫不得已而与天交于一线。
这无垠的沙地与戈壁本没有路,一个脚印踏过,来一阵风,便什么也不再留下。
②这样的一方天地,一直在沉睡。
终于,公元前138年,等来了一位27岁的年轻人。
他与和他年纪相仿的君主“一拍即合”,为了击退匈奴,决心打通西域。
这位正值盛年的侍从官,从汉武帝刘彻的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再拜君主,一表心系朝廷的忠心,二表定当竭力完成任务的决心。
前路漫漫,这位名叫张骞的侍从官,带领着100多名随行人员,转身骑上骏马,向西域进发。
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
③马匹走在沙丘上,四周悄无声息。
久居长安城,从未见过如此阔大的景致,他惊叹于大自然的壮美。
天似穹庐,笼盖四方沙地。
人与马被晚霞映得通红,犹如披着一件神圣的袈裟。
④张骞用一生丈量出一条蜿蜒的路,这条路将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
再大的风也抵挡不住历史的进程,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长安和罗马,形形色色的人一队又一队,带有中亚的骏马、印度的医药、西亚的金银器……在这贫瘠的地上留下了文明的印记。
⑤张骞来过后,这里便设有玉石障,五代是天门关,明代又称嘉峪关。
站在关上,天地尽是金黄,城楼的砖与戈壁沙漠连在一起,分不清彼此,仿佛这嘉峪关是大自然一手造就的。
古老的风,似从城墙上吹起,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⑥一阶阶走下千古关隘,觉得这已经被风干的历史,此刻却都活了起来。
我能听到,驼铃声、熙攘的人声和着羌笛和胡笳,点缀着这条路,与自然浑为一体。
随着人群来到关隘里的一个小楼之前,这座红色木制的关帝庙,与这个土黄色的世界格格不入。
敦煌这一带本该是佛教盛行之地,那莫高窟、榆林窟,吸引了一代代工匠前来修葺,也吸引了中外虔诚的信徒来此拜谒。
⑦可偏偏,为什么在这丝路之上,出现了这样一座庙?殿内供奉着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赤面长髯,带着一种与莫高窟瑰丽色调完全不同的美感。
这座庙告诉后人,古代在这里戍守边关的人是山西人。
因为关帝来自山西运城。
⑧运城与嘉峪关,家乡与边邑,1 600多千米,唯有信仰能跨越这段距离。
这样的信仰,又在有形的丝绸古路之上架设起一条无形的精神之路。
人们虽然殊途,但最终会同归于内心深处的那份安宁。
这份安宁,可以抵抗走在大漠中深深的不安感。
丝路古道,将急切的军令和温暖的家书,由内地传向边疆或者从边疆传回内地。
⑨我开始想象古时戍守边关的人的生活:扎营、练兵、打仗,闲暇时注视着远方若有若无的地平线,那是家乡的方向。
“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在那个闭塞的地方,唯一的乐趣可能就是闲暇时去戏台子转一转吧,听听边塞的曲艺,那铿铿的撼动天地的锣鼓声中,或许可以听到秦腔。
运城离着陕西很近,所以秦腔也能被认作是乡音了。
听到了,心中又不禁翻腾起不尽的乡思。
一台戏终了,还可以在戏台周围打听打听各路的讯息,运气好,会收到家人的口信。
⑩1516年,这明代的重要隘口被满速儿汗攻破,大西洋上船只的黑烟也渐渐代替了丝路上的驼铃。
清朝末年,这座要塞被荒废,众人东迁,官道与民道一同成为了百姓的弃子。
一百年后,一把火将那座古物烧成断壁残垣。
这段历史画上了句号。
中原的史官把卷帙一片片翻过,此处的西风裹着沙,也一层一层将这条昔日繁华的古道淹没。
此后,中原大地一如这沉默的古道一般,强盛不再,自信不再,被列强践踏,被帝国瓜分。
时间转到2017年,我来到此地,又是喧闹的景致了,游客熙攘。
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已然复活。
同时复兴和崛起的,还有整个民族。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用雄浑的笔调描绘出戈壁滩苍茫的景色和恶劣的环境,也从侧面表现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伟大。
B.作者游览嘉峪关,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任笔端在现实与想象间来回穿梭,连缀出一幅幅壮丽的关外图景。
C.第③段运用比喻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把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事件描绘得庄严又神圣。
D.第⑨段中描写了古时戍守边关者孤独单调的生活,极力渲染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有家不能回的哀怨之情。
【解析】选D。
D项,“极力渲染将士们……有家不能回的哀怨之情”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作者描写古时戍守边关者孤独单调的生活的目的是渲染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突出开辟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与前文形成对比,前文作者写了丝绸之路的衰落,本段写丝绸之路的复兴;②照应标题,“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已然复活”照应标题中的“千年丝路”的“去”和“来”;③深化主题,“一带一路”的建设象征着古丝绸之路的复兴,如今中华民族开始崛起,中国已经踏上复兴之路。
(每条2分)3.文中对张骞出使西域一事评价极高,说“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解。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这句话的内涵是张骞从汉廷转身出使西域,是汉朝击退匈奴,开辟强盛王朝的新纪元的开端。
②将张骞出使西域比喻为“新纪元的序曲”,形象地揭示了他开辟丝绸之路这一壮举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表达了作者对开辟丝绸之路,促进汉文化与沿途民族文化的碰撞,加强中西方文明交流的赞颂之情。
(每条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王丽①草长莺飞的四月,笔者“下”了一趟江南——故乡温州,为了浙江温州文成县的一册民国老识字课本《李山书》。
这册课本编于1918年,出自文成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李山村。
《李山书》曾在那一带山区私塾内广泛使用,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还做过夜校课本。
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全村人人都会打算盘,村民言谈举止与众不同,都与这册《李山书》分不开。
②初见这册《李山书》,我眼睛一亮:这册课本不是按通常所见的语文课本的编排形式——即从“人、手、足、刀、尺”之类的单个汉字开始,而是以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韵文形式来编写的;其内容也不是民国小学课本中常见的“小猫叫”“小狗跳”之类,而是从中国历史朝代、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教育军事、风俗礼仪、典章制度,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记账订约,以及竹木花草、飞禽走兽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应有尽有。
书中还专辟“洋货”一篇,介绍当时刚刚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器物,甚至还有“显微镜”“地球仪”之类的“高科技产品”,可见编者的“与时俱进”。
与中国传统私塾读物一样,《李山书》中也有道德教化方面的内容,如“修齐治平”篇中,教导村民“宁可人做不义,切勿我为不仁。
”由于课本的使用者为本地民众,故全书以温州方言押韵。
如开篇第一课“天文”:“天高轻清地厚重平/月出东边风纳西轩/雾罩山场露滴平垟/霜结五更水流山坑……”即便用普通话读来也朗朗上口,课文遣词造句则雅俗得兼;既有文言的典雅,又有温州方言的通俗亲切,显出汉语的独特魅力。
③如今,已经无从知道,当年的那位编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来编写这些课文的。
中华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并不都是靠知识精英们传承下来,那些僻处乡野的读书人同样担当了重要角色。
或者说,依赖于庙堂的典籍文化和生长于民间的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骨骼和血肉。
在风云激荡的上世纪,李山村,还有《李山书》一起承担了传承中华文化命脉的重任。
④正是《李山书》中所透露的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别具特色的形式,招引笔者去寻找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笔者不禁揣想,上世纪初生活在中国南方山村的农民,念了这样的课本之后,他们的见识眼界、心性气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⑤进入村中,见村中屋舍道路整洁干净,井然有序。
在村口的大路边,有一块三尺来高的石碑。
碑的正面已经被岁月剥蚀得字迹漫漶,只有侧面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永禁地方不得开庄放赌”十个大字,村人称之为“禁赌碑”。
与《李山书》一样,这块石碑也被李山村人视为“李山一宝”,成为村民们教育后代的教材。
⑥据村里老人讲,以前村里上不了学的人晴天下地干农活,下雨天或农闲时去读点书,李山村“全村无一文盲”便由此而来。
至今村中仍有些读过此书的耄耋老人能熟练地背出《李山书》中的部分段落,也印证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风尚。
老人们还不无骄傲地告诉笔者,村里向来不但白天不锁门,甚至夜不闭户,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盗的事情。
⑦像中国近年来很多乡村的命运一样,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全村亲带亲,戚带戚,在李山村与欧洲大陆之间,汇成一股看不见的出国洪流,全村总人口5 000余人,90%都在国外或外乡,留在村里只有100多人,且多是老人。
这也使得自1912年便开始办学的李山小学日渐衰落,直到2004年合并到山下的学校。
自此李山村便没有了学校,只留下空荡荡的校舍。
⑧“我们大家都说,照这样子下去,再过十年李山村会‘断种’!”村里老人们的忧急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之所以要重修祠堂,重新整理出版《李山书》,目的就是想留住李山的“人心”。
村里打算办一个李山历史纪念馆,将李山村的百年办学史、百年华侨史,还有革命游击根据地史,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分门别类进行展出。
李山人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忘记自己的根。
⑨在李山村的那两天,笔者一直想问:李山村现在就剩这些老人了,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可笔者最终没有问。
笔者感觉到,他们对李山村的感情,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
他们离不开这个村子,是因为这里有太多与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他们年少时的记忆,村口的禁赌碑,列祖列宗的牌位,还有屋后山坡上那一座座祖先的坟茔……他们如同一群坚守阵地的老兵,不到咽下最后一口气绝不放下武器,他们身后的阵地便叫“故乡李山”。
⑩在李山村的短短两天,笔者仿佛无意间触摸到中国山村的脉搏和心跳,而这脉搏和心跳在大时代洪流中显得那样微弱,微弱得几乎不为人所觉察;但又是那样顽强,顽强得让你怦然心动。
笔者想,还有无数个跟它一样的中国乡村,它们的集体消亡难道也同样不值一提?而这些村庄的消亡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影响?费孝通先生在《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说:“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表现出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