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集训资料】训诂学

集训资料2016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课集训资料训诂学注意:本次资料全部采用RFID文档加密技术,任何网络传播(邮件、云盘、群共享)均会有痕迹记录,任何一次非允许传播,将会被取消全部学习资格,处1000元/次罚款,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资料严禁携带进考场,严肃考风考纪,请各位考生诚信考试。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重要提醒:本资料题型划分依据为历年考情数据分析,仅供参考,广大学员在复习时应该举一反三,透彻把握。
【选择题】1.汉代训诂成就:毛亨的《毛诗诂训传》是现存最早的古文经学注释书;东汉郑玄著有《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刘熙《尔雅》: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分为十九篇,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到汉初才完备;西汉杨雄《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我国第一部系统记录方言词的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东汉刘熙《释名》: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第一部词源学专著;许慎《说文解字》:文字学的开山之作,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可以藉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2.再度注释的含义、再度注释的代表作:魏晋隋唐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再度注释指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对纂集类训诂材料加以再度注释的代表作:郭璞的《尔雅注》与《方言注》等。
3.字书、韵书、雅书的代表作及其作者:文字类的纂集编排仍受《说文解字》的影响,但以不限篆以前的文字,如魏张揖的《字诂》、晋吕忱的《字林》、梁顾野王的《玉篇》等。
音韵学也是魏晋以后兴起的一门与训诂有密切关系的独立学科,李登的《声类》,陆法言的《切韵》。
雅书本身的发展并不大,除了郭璞等为《尔雅》作注或作音义外,纂集式的词书就只有《小尔雅》《广雅》。
4.魏晋隋唐时期训诂发展的三个标志: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雅书的分立。
《训诂学》自考资料

《训诂学》自考复习参考资料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一、填空1、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2、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3、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4、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5、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6、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李善著《文选》。
7、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教而教之,必顺其理”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8、将训诂的“诂”解释为“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9、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
10、古人最初的辞书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尔雅》。
11、四书集注是指《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12、毛传:“思,辞也。
”这里的辞指的是文句中的虚词。
13、术语中用来说明虚词的是辞或词。
14、为《史记》作注解的三家注的作者是裴因、司马贞、张守节。
15、“四声别义”大体出现的时间是汉魏六朝。
16、最早将“训诂”合用是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17、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18、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
19、汉魏以来的六朝经师利用四声别义的特点为古书注音。
20、《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郑玄的笺、唐代陆德明的释文、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21、传统训诂学中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毛诗古训传》《尔雅》。
22、古书中用来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23、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解释词义。
24、〈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所隐〉、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5、朱熹〈四书集注〉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26、俞樾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
27、“句读”一词最早见于何休所著的〈公羊转注.序〉。
28、〈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形训。
自考训诂学考点(浙江)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 (1)第二章训诂学的内容 (1)第三章训诂学的作用 (2)第四章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 (3)第五章训诂的方法 (5)第六章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 (6)第七章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7)第八章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 (8)第九章训诂学的新领域 (8)第十章训诂源流述略 (11)般的哲学著作,它是通过训诂的形式,来达到表述其哲学思想的目的。
从形式上看,这似乎是一部训诂书,但就其内容而言,它又是一部哲学专著。
最常考死背辨析古书异例★★★★辨析古书异例。
(简答题)古书异例是指古书中一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以及古人行文中一些特殊的习惯,这些特殊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是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来约束的。
(一)倒文1.句中倒字:2.倒字叶韵:3.倒句:4.倒序:(二)省文1.蒙上省:2.因下省:3.语急省:4.以疏略而省:5.二人之辞而省曰字:(三)复文1.同义字复用2.复句:3.两字义类相同牵连用之而:4.语词叠用:5.一人之辞加曰字:(四)变文1.用字错综2.连类并称3.变文叶韵4.上下文变换虚字5.句中或人名中用助字(二)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裁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三)在遇到课本或选本中当注而未注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独立的研究,从而求得正确的答案,以弥补课本或选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四)课本或选本如有误注之处,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种错误,并加以匡正(五)训诂学能够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最常考死背指导辞书编纂★★★简述训诂学与辞书编撰的关系。
(简答题)训诂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古代文献中的字和词,而辞书编纂工作,也就是解释词义,不言而喻,训诂学与辞书编纂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辞书编纂要以训诂学为指导,而训诂学则应该在辞书编纂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很常考必背抉发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简述抉发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
自考训诂学重点笔记(河北、四川)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目录总论 (2)第一章训诂的方法 (4)第二章训诂的方式 (5)第三章词义引申与褒贬 (5)第四章方言俗语的词义 (6)第五章外来用语的词义 (6)第六章训诂要籍 (6)第七章训诂学小史 (8)第八章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 (10)第九章训诂的教学与研究 (11)第十章关于古书的阅读 (12)总论学家唯一的研究对象。
甚至现代方言的研究,也不过是为上古字义找一些证明而已。
可以说,尊经与崇古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通经的目的决定了崇古的局限)。
即便在近代,不管是篡集派也好,注释派也好,发明派也好,他们在这方面都有共同的反映。
最常考死背训诂学的原则★★★试述训诂学的原则。
(论述题)1、历史的重先秦一段的语义训释,是属于平面的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当然必要,而单靠静态分析不能达到真正建立训诂学的科学体系的目的。
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决定了古今汉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在语义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因此,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解释现代书面语有时也需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现代书面语吸收了不少古词语)。
从这一意义上看,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一定要相结合。
2、唯物的语言是社会现象,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同意义紧密结合着。
词义从它的存在形式、使用状况和运动规律来看,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决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揣测。
3、辩证的我们寻觅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不免要遭遇一些例外。
但如果只有个别的例外,绝对不能破坏一般的规律。
古人之所以不相信‘孤证’,就是这个道理。
例外或孤证当然也有它的原因,但是那往往是一种偶然的外因,例如传抄异文之误。
区别一般和特殊,这个原理非常重要,假使同时代一切史料都没有这种语言现象,只有一部书有这种现象,这部书就有被证明为伪书的可能。
4、现实的从客观现实出发,至少要注意三点:1.以今释古,以易释难2.以已知释未知3.为“今世”服务(1)既要“尊重故训”,又不要“盲目依从”。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
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毛亨所作的系统解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就是这种训诂最典型的样式。
自考训诂学重点笔记(河北、四川)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目录总论 (2)第一章训诂的方法 (4)第二章训诂的方式 (5)第三章词义引申与褒贬 (5)第四章方言俗语的词义 (6)第五章外来用语的词义 (6)第六章训诂要籍 (6)第七章训诂学小史 (8)第八章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 (10)第九章训诂的教学与研究 (11)第十章关于古书的阅读 (12)总论学家唯一的研究对象。
甚至现代方言的研究,也不过是为上古字义找一些证明而已。
可以说,尊经与崇古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通经的目的决定了崇古的局限)。
即便在近代,不管是篡集派也好,注释派也好,发明派也好,他们在这方面都有共同的反映。
最常考死背训诂学的原则★★★试述训诂学的原则。
(论述题)1、历史的重先秦一段的语义训释,是属于平面的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当然必要,而单靠静态分析不能达到真正建立训诂学的科学体系的目的。
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决定了古今汉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在语义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因此,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解释现代书面语有时也需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现代书面语吸收了不少古词语)。
从这一意义上看,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一定要相结合。
2、唯物的语言是社会现象,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同意义紧密结合着。
词义从它的存在形式、使用状况和运动规律来看,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决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揣测。
3、辩证的我们寻觅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不免要遭遇一些例外。
但如果只有个别的例外,绝对不能破坏一般的规律。
古人之所以不相信‘孤证’,就是这个道理。
例外或孤证当然也有它的原因,但是那往往是一种偶然的外因,例如传抄异文之误。
区别一般和特殊,这个原理非常重要,假使同时代一切史料都没有这种语言现象,只有一部书有这种现象,这部书就有被证明为伪书的可能。
4、现实的从客观现实出发,至少要注意三点:1.以今释古,以易释难2.以已知释未知3.为“今世”服务(1)既要“尊重故训”,又不要“盲目依从”。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魏,张揖(杂字)✿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周南。
关雎) “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段玉裁 ✿《说文解句读》王筠✿《尔雅》分为:十九篇,第一部汉语分类词典黄侃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工作。
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
✿段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 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训诂的原则:注意词义的社会性、注意词义的时代性、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训诂学的用途:指导古文教学、辞书编纂、指导古籍整理训诂学的内容:(释词、解句、解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手法、辨析古书异例、注音、句读、校勘及其他)烦琐寡要、望文生训、随意破字、增字强释、不解语法✿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 ✿《墨子间诂》属于:集解✿ “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春秋左传集解》✿《释名》的作者是:.刘熙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工作、考证工作。
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古代书面语音的障碍:专业性的和一般性的即语音方面的障碍。
一般性的有文字障碍、词义障碍、语法、修辞障碍。
✿训诂任务:解释古代文献语言,扫除古代书面语言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
周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
大雅。
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毛亨所作的系统解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就是这种训诂最典型的样式。
在这种随文释义的训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另一种训诂的方式。
也就是从注释书中,把被解释的语言单位抽取出来按照一定的原则加以编纂,形成了类似后代字(辞)典的训诂专书。
《尔雅》始见于汉武帝时,共有十九篇。
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是一部文献语言学的专著。
《尔雅》曾被称为“训诂学的鼻祖”,其实它不过是汉儒采取传注所作的训诂札记。
它将古代注释(以《毛诗诂训传》为主)中曾经有过同样训释的词归纳到一起,再依它们意义的类别加以分编,是一部我国最早的训诂资料集。
《说文》根据“部首”将文字的形体分为五百四十部,用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法则来解释字形,又用以形说义的方法来解释字的本义,用“读若”和形声声旁来说明字音。
七、清代研究训诂的学者有两个派别:一派是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的“钩沉”之学。
这一学派以辩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目的是运用语言文字学来阐明古书上没有弄明白的理论问题和具体问题,使学者能进一步理解前代的训诂。
另一派是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
如训诂学家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都属于后一派。
张揖的《广雅》八、传统的“小学”(古代专门研究语言文字学的一种学问)分成了三个互相有分工又有联系的门类:文字、音韵、训诂。
这三个门类的总合,就是我国粗具规模的传统语言学。
所以我们今天谈到“训诂”时,往往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一个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
它的研究范围还不甚明确。
另一个则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九、那么,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如何分工?文字学,传统语言学的文字之学,着重在识别汉字的字形,从字形出来辩明音、义,研究汉字形体的发展,从而达到归纳汉字造字法则的目的。
音韵学,传统语言学中的音韵学,着重在研究不同时期汉语语音的体系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语语音的变化。
切韵,等韵,古韵之学,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训诂学: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
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当语法学和修辞学还没有独立出来的时候,这两个门类的内容,也是包含在训诂学中的。
如果简要地说,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则偏重于义。
这三个门类的研究虽有以上的分工和侧重,必须相互联系和贯通。
十、(训诂分析题)《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毛诗诂训传》说:“宜,肴也。
”《郑笺》:“所弋之凫雁,我以为加豆之实,与君子共肴也。
”肴是煮熟可吃的肉,引申啖食熟肉也叫肴。
《说文,肉部》:肴,啖也。
可知《毛传》、《郑笺》训肴,就是训啖。
《说文,宀部》“宜”训“所安也”,则是根《诗经,周南,桃夭》中“宜室”“宜家”所作的训诂。
可见屋里有饭吃可以有“安”义,屋里有肉吃,也可以有“安”义。
这就说明,在作训诂时,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不能脱离字形的分析的。
十一、《诗经,邶风,北门》:“王事敦我”。
《毛传》:“敦,厚也。
”《郑笺》:“敦犹投”。
从表面上看,好像《毛传》和〈郑笺〉彼此矛盾,作出了两个不同的训诂。
从声音线索来寻求,就可以把两个训释统一起来。
〈毛传〉读“敦”为“堆”字。
郑玄则读“敦”为“丢”,义为搁置,所以以“投”解之,意思是都抛在我身上其实也是堆的意思。
所以毛,郑的两种注释并无矛盾,只不过各取不同的方言来训释罢了。
十二、训诂的内容:甲、保存在注释书和训诂专书中的训诂内容。
1、解释词义:战国时的荀况在《正名篇》中“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
累而成文,名之丽也。
用丽俱得,谓之知名”。
荀况所说的“名”,就是今天语言中的词(古代称实词为“名”或“字”。
郑玄说:“古曰名,今曰字,其实一也。
”)训诂首先要揭示词的概括意义。
这种概括的词义必须是客观的,绝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推测。
在解释词的概括意义时,训诂学家不但注意到词义的客观性,同时还注意到词义的系统性,也就是首先解释词的本义,然后沿着引申线索,说明它的引申义。
这是训诂中解释多义词的基本方法。
如《诗经,小雅,六月》:“比物四骊,”《毛传》:“物,毛物也。
”又《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词义在其概括性的基础上,还有其灵活性。
如,江淹《别赋》:“若乃秋月如,秋露如珠,明月白露,光阴往来。
与子之别,中心徘徊。
”在这里,作者用明月和白露来说明别离的时间、环境:秋夜月明之夕,人在花间月下告别,在月光照射下,只见微风摇曳着花枝,露水在叶上滚动。
作者用“光阴”二字来进一步描绘当时的状况。
“光阴”在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是一对反义词:光是亮,阴是暗。
“光阴往来”是指月光和露珠交相照映,徘徊往来,乍明乍暗的情境,以衬托出告别时心中的徘徊不舍之情。
十三、分析句读: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如《礼记,学记》篇把分析古书的句读列为教学和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它说“一年视离经辩志。
”“离经”就是判断文章的句读:“辩志”就是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
十四、郑玄断句“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
声教讫于四海”。
“暨”形容日光偏射(《说文,旦部》:暨,日颇见也)。
“讫”当作迄,迄,直行也。
这段话的前三句说的是日光所照的方位:日初升于东海,西照流沙,偏射于朔暨,南暨。
然后说,凡日光所临照之处皆行其声教。
(唐代陆德明写过一部〈经黄释文〉。
)十五、《基传,哀公十七年》:卫侯贞卜。
其繇曰:“如鱼称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隋代刘炫认为卜辞的文句应该押韵,其实贾、刘的断句都是错误的。
第一,繇辞是韵文,第二,“裔”和“焉”的词义怎么分析,他们把当成语气助词,因而断句是错误的。
清初顾炎武在《左传杜解补正》里强调,应当把“裔焉大国”读为一句。
因为“裔”的本义是衣边,后裔的“裔”就是衣边义的引申用法。
在声音方面,“裔”“界”“介”是一声之转;在意义方面,衣边。
田界,介画也是互相会通的。
“裔”字在此处是用作动词的,“裔”就是“介”。
“焉”字则和“于”的声义相同,是个介词。
“裔焉大国”即“介于大国”。
“灭之将亡”是说卫侯将被大国所杀,国家也要灭亡。
后来卫果为晋所灭。
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也没有正确的理解“取舍”和“类”的含义。
翻译:《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译:没有权势的人,他们的行为很多是跟伯夷、颜渊一样高尚的,却大都没有被历史所称道,以致姓名,事迹都湮没无闻,这是多么使人悲痛的事啊!翻译:《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第一,从语法结构上看,“不虞”是主要动词,而这个动词的宾语不是“君之涉吾地也”,而是“何故”。
第二,从上下文看,这句话不是疑问句,而是质诘句,并且是表达了严厉的责问口气。
联系上文“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段话意思是:楚齐距离极远,就连马牛风逸的小事都连及不上,我君绝对料想不出你们派兵伐楚的缘故。
十六:分析句读的注意几点:首先,断句读必须结合上下文。
其次,一个句子是语法结构的具体体现,必须用语法规律说明句子的构造。
再者,句子还反映了语言的情态和感情色彩,这在分析句读时,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十七:翻译:《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译:并不是我没有酒去遨游用以忘忧。
十八:翻译:《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太祖。
译:周王在太庙任命南仲为元帅。
十九:阐述语法,两汉时期的训诂学者已把汉语词汇分析为:词,事,名,三类。
二十:翻译:《召南,行露篇》:厌yi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毛传》:“岂不,言有是也。
”译:路上那潮湿的露水使人厌恶,只有那些早夜而行的人,才会满身沾上这种可厌的露水。
(用以比喻,“没有失礼就不畏强暴”。
二十一:48,《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曾:即现代汉语的“怎么”。
《方言》“訾,何也。
”二十二:用虚词确定句型。
《庸风,帝冻》: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毛传》:“乃如是淫奔之人也。
”“淫奔”解释“怀昏姻”二十三、,《郑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楚。
《毛传》:“激扬之水可谓不能流漂束楚乎?”毛亨告诉我们这七个字是一句,而且是反诘句。
它用散文来注解,于是就用增加虚词的方法来补足原文所要表达的情状。
二十四、说明虚词在句子里使用的位置。
“其”字在《诗经》里就有在句首,在句中,在句尾三种不同用法。
如1、《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这两句诗是从农民期待降雨的心情来比喻盼望丈夫回来的殷切思念。
意思是说:下雨吧!下雨吧!可是云彩里又钻出明亮耀眼的太阳。
这是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的例子。
2、《庸风,帝冻》“朝剂于西,崇朝其雨。
”意思说:“一清早西边升起了虹,今天整个早晨都要下雨吧!”这是用在句中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