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尔《国际商务》(第9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Ⅲ篇【圣才出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Ⅲ篇全球贸易与投资环境

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

6.1复习笔记

一、贸易理论综述

16~17世纪盛行的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应当鼓励出口,同时限制进口。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第一次解释了为什么不受限制的自由贸易(一国政府不打算通过配额或关税来影响它的公民从别国进口什么商品或生产什么产品出口给别国)对一个国家是有利的。斯密认为应当由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决定一国进口和出口什么商品。他的论点还表明对贸易采取的这种自由放任态度符合一国的最大利益。在斯密理论的基础上,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相对优势学说,这是现代不受限制的自由贸易论点的理论基础。20世纪,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艾利·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改进了李嘉图的理论,创立了著名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1.贸易利益

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精确地确认了国际贸易的特定利益。一国生产不了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得到,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有利的。另外,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还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自己可以生产的产品仍能获得利益。如果一国公民购买某些别国生产的产品,即使这些产品本国能生产,该国经济仍可获得利益。这种利益产生的原因是国际贸易允许一国在制造业中实行专业化,专门出口该国能最有效率生产的产品,而进口在别国能更有效率生产的产品。限制进口经常对国内生产

者有利,而对国内消费者不利。

2.国际贸易模式

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也解释了在世界经济中观察到的国际贸易模式。

对于不能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解释的国际贸易模式的一种早期反应是产品生命周期论。由雷蒙德·弗农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大多数新产品由发明国生产和出口,当新产品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后,就开始转到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甚至最终可能被出口到原发明国。

沿着类似的思路,20世纪8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如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一种新贸易理论。该理论强调,某些情况下一些国家分工生产和出口特定产品并不是因为要素禀赋的差异,而是因为某些产业世界市场只允许少数企业存在。在这种产业内,首先进入市场的企业所建立起的一种竞争优势很难被撼动,因此,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可以部分归因于企业捕捉先入者优势的能力。在与新贸易理论相关的一部著作中,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一种理论——国家竞争力优势理论。该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特定国家能在特定产业取得国际上的成功。除要素禀赋外,波特指出国家要素的重要性,以解释为何一国在生产和出口某特定产品上具有压倒性优势。

3.贸易理论与政府政策

虽然所有这些理论都赞同国际贸易对一国有利,但人们在向政府推荐政策方面却存在意见分歧。重商主义主张政府采取鼓励出口并限制进口的措施便是一种不太成熟的观点。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分别为无限制的自由贸易提出了各自的理由。无限制自由贸易的观点认为进口限制与出口鼓励都是违背自身利益并浪费资源的。新贸易理论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均能解释政府为支持发展某出口导向型产业而采取一些有限的、有选择性的干预措施的理由。

二、重商主义

有关国际贸易的第一个理论产生于英国,被称为重商主义。其主要观点为金银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保持商业活力的必需品。重商主义的主要原则就是保持贸易顺差以实现一国的最大利益,即出口超过进口,这样一国就能积累金银,增加国民财富、声望和权力。

重商主义理论一贯主张政府干预以便达到对外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者认为大量贸易不一定是好事。相反,他们建议政策目标应该是出口最大化而进口最小化。要达到此目的,可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进口,并对出口实行补贴。

然而,一国贸易顺差,金银流入,货币供给增加,引发通货膨胀,购买力上升;同时另一国产生相反效果,货币供给下降,购买力下降;结果导致前者贸易收支恶化,后者贸易收支改善,最终前者的贸易顺差消失。从长远看,没有一个国家能像重商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可以长期维持贸易收支的顺差和积累金银。

重商主义的缺陷是将贸易看成零和博弈(指一个国家获利导致另一个国家受损),这就使斯密和李嘉图有条件去证明贸易是正和博弈,即所有国家都能获利。但重商主义理论并没有消亡。新重商主义将政治力量等同于经济力量,而经济力量等同于贸易顺差。

三、绝对优势

亚当·斯密认为各国生产不同商品的效率不同,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用它们交换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斯密的基本论点是一国不应该生产可以以较低成本从别国买到的商品。斯密也证明了各国若按绝对优势分工生产,然后交换,则对各两国都有利。

图6-1绝对优势理论

如图6-1所示,假设加纳和韩国各有200单位资源,可以用于生产大米或可可。假设在加纳生产一吨可可需要10单位资源,而生产一吨大米则需20单位资源,因此加纳可以生产的大米和可可不同组合可用加纳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GG'线表示;假设韩国生产一吨可可需要40单位资源,生产一吨大米需要10单位资源,因此韩国可以生产的大米和可可不同组合可用韩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KK'表示。显然,加纳生产可可有绝对优势,韩国生产大米有绝对优势。

如果两国不开展贸易,每个国家将一半资源用于生产大米,另一半资源用于生产可可,加纳可以生产10吨可可和5吨大米(图6-1上的A点),韩国可以生产10吨大米和2.5吨可可(图6-1上的B点)。两国总产出为12.5吨可可和15吨大米。如果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加纳可以生产20吨可可,而韩国可以生产20吨大米。显然,通过分工两种商品的生产总量都会增加,生产的产品在两国间进行分配,对两国都有利。因此,可以看到这种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给所有参与者都带来净利益。

四、比较优势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没有解释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双方是否还会进行国际分工、发生国际贸易并能分享国际贸易利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这一问题。

比较优势的主要观点是,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优势时,应专门生产优势相对较高的产品,当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劣势时,应专门生产劣势较低的产品,根据“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国际贸易。

假设加纳生产可可和大米这两种商品都具有绝对优势。如图6-2所示,加纳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为GG'线,韩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为KK'线。虽然加纳生产可可和大米都有绝对优势,但它只有生产可可有比较优势,相比之下,加纳生产可可比生产大米效率更高。

图6-2比较优势理论

1.贸易利得

无贸易时,每个国家将一半资源用于生产大米,另一半资源用于生产可可,加纳可以生产10吨可可和7.5吨大米(图6-2上的A点),韩国可以生产5吨大米和2.5吨可可(图6-2上的B点)。两国总产出为12.5吨可可和12.5吨大米。在分工贸易下,加纳利用相对优势生产可可,产量从10吨增加到15吨,大米产量降低到3.75吨(图6-2上的C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