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固体的热胀冷缩湘教版(一起)

合集下载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4《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2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4《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2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4《固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固体的热胀冷缩》是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固体在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即热胀冷缩。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但是对于热胀冷缩的原理,他们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去发现和总结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固体在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即热胀冷缩。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去发现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2.难点:使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热胀冷缩的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设备:铁丝、铜丝、玻璃棒、热水、冷水、尺子等。

2.课件: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过程和原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过程和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铁丝在热水和冷水中的体积变化,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取一种固体材料(铁丝、铜丝或玻璃棒),用尺子测量其在热水和冷水中的长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为什么固体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热胀冷缩的原理是什么?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和原理。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4固体的热胀冷缩 |湘教版(一起)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4固体的热胀冷缩 |湘教版(一起)

第五单元热胀冷缩第四课固体的热胀冷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解释科技史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够制定简单的计划探究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科学态度、STSE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勇于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计划。

能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固体的热胀冷缩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难点:学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解释科技史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金属球、金属环)、酒精灯、火柴,烧杯,水。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阅读: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在铁轨间没有留缝隙,结果到了夏天,铁轨有的歪歪扭扭,有的朝上拱起,冬天铁轨则发生了断裂。

(2)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英国的第一条铁路的铁轨发生了扭曲和断裂?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铁轨间留缝隙是什么道理?(二)新课学习1.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1)作出假设:固体一般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根据提示,设计实验方案。

a. 我们用铜球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

用什么加热和冷却铜球呢?(酒精灯)b.怎样检测铜球的体积有没有发生改变?(刚好能让铜球通过的金属环)(3)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a.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罩,将灯罩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b.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从侧面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不能直接在灯芯的上方点燃。

不能用燃烧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c.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d.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e.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4)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

(5)分组实验:课件展示教材P54实验步骤图,学生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教学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教学教学设计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热胀冷缩的概念、常见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引导。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一些热胀冷缩的现象有所观察,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科学的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受热和受冷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和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

2.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3.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热胀冷缩现象。

2.使用直观演示法和实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热胀冷缩的概念。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2.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管等。

3.课件和教学多媒体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热胀冷缩的概念,解释物体在受热和受冷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气球、塑料管等物体在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轮胎的胎压调节、热水管的防冻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并写成观察报告。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气体在受热和受冷时的性质变化。

教材通过实验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实验现象来推测出气体的性质变化。

但是,对于气体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能够用科学语言描述气体的性质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难点:气体分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的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气体的热胀冷缩规律;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气体性质变化的原因;通过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水槽、温度计、加热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相关教学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气球在受热时的膨胀现象,引发学生对气体热胀冷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用PPT展示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体的性质变化。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体在受热时会膨胀,在受冷时会收缩?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固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及反思

固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主题:固体的热胀冷缩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影响固体热胀冷缩的因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1. 实验观察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思考,分析固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铁丝、木棍、温度计、尺子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 教学资源:相关学术论文、科普文章等。

七、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PPT展示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发学生兴趣。

2. 实验观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丝和木棍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记录数据。

3. 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固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4. 知识拓展:介绍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八、课堂练习:1. 填空题: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指固体在受热时____,受冷时____的现象。

2. 选择题:下列哪个因素会影响固体的热胀冷缩?(A. 温度B. 压力C. 湿度D. 长度)3. 简答题:请简要解释固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九、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结论。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固体热胀冷缩在工程和技术领域的应用。

3. 思考题:讨论固体热胀冷缩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十、教学反思:1. 学生对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改进方向。

5.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案内容待补充。

湘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整体单元备课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整体单元备课教案
单元知识目标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热胀冷缩的概念。
单元能力目标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
(德育)目标
1.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2.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单元重点
1.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单元整体备课(科学组)
学校
年级
三年级
学科
科学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教材版本
湘科版
单元
课题
第五单元《热胀冷缩》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热胀冷缩,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学情分析
冷热是小学生随时可感知到的,也知道温度高低可以用温度计测量。但不知道冷热感觉与温度的关系。学生知道“热胀冷缩”概念词,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清晰的感知。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感知和理解。
2.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单元难点
1.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2.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单元练习
见导学案。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5.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体的热胀冷缩》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即气体在受热时膨胀,冷却时收缩的性质。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这一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直观的感受。

但是他们对于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能还没有系统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热胀冷缩”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术语。

四. 教学重难点1.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相关术语的记忆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生活中的实例教学法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讨论和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术语。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瓶、水、温度计、气球等。

2.教学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和视频,生活中的实例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气球在受热时的膨胀现象,引发学生对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过程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专业术语描述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5.拓展(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热水袋、热气球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热胀冷缩》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七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的第一课时。

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加热和传热的知识。

第二课时要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初步知道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温度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4、科学探究目标5、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6、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和感受空气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缩小的变化。

7、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知道液态的水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气态的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3、初步学会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4、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已经有了不少了解,所以教学重点不放在这个知识上,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感知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用实验与推理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体和认识物体。

四、教学策略通过范例教学水会热胀冷缩的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提出的这个实验设计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略高一些,让学生既感到实验设计的难度,又感到自己还是有能力来完成这个设计的,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着对未知知识领域探究的欲望,但是否会化为这个人的行动,这完全取决于这人对自己现有能力的估判,如果能力有可能完成任务,那才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行动。

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越是接近完成,越是会具有行动的迫切需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热胀冷缩
第四课固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解释科技史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够制定简单的计划探究固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科学态度、STSE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勇于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计划。

能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固体的热胀冷缩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难点:学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和解释科技史的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金属球、金属环)、酒精灯、火柴,烧杯,水。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阅读: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在铁轨间没有留缝隙,结果到了夏天,铁轨有的歪歪扭扭,有的朝上拱起,冬天铁轨则发生了断裂。

(2)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英国的第一条铁路的铁轨发生了扭曲和断裂?
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铁轨间留缝隙是什么道理?
(二)新课学习
1.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
(1)作出假设:固体一般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根据提示,设计实验方案。

a. 我们用铜球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

用什么加热和冷却铜球呢?(酒精灯)
b.怎样检测铜球的体积有没有发生改变?(刚好能让铜球通过的金属环)
(3)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a.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罩,将灯罩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b.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从侧面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不能直接在灯芯的上方点燃。

不能用燃烧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c.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d.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e.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4)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

(5)分组实验:课件展示教材P54实验步骤图,学生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6)整理分析实验记录。

(7)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8)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9)应用举例:观察生活中其他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并试着解释原因。

(10)全课小结:固体与液体、气体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

(11)回顾并解释:现在你能解释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轨扭曲和断裂的原因了吗?
(三)整理,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