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美的理解

合集下载

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对美的理解和认识美,是一种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是人类对世界感知感性的表达和渴望。

对于不同的人和文化,美的体现和认知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重新整理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1. 美是主观的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因为它受到文化、历史、个人背景、感性体验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或景观的美感体验是不同的。

所以,当我们谈论美的时候,需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不可以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美。

2. 美是客观的尽管美是主观的,但是美也有其客观存在的依据。

美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完美而不断变化的产物。

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探索,我们可以发现美的规律和本质,进而对它进行科学的阐述和表达。

3. 美是跨文化的美是跨文化的,尽管不同文化有其特有的审美体系和标准。

一种文化特有的美感可能并不受到其他文化的认可,但是一些普世的审美价值,比如和谐、完美、对称等,是全人类共同认可的。

4. 美是心灵的美是一种令人感到愉悦、震撼和鼓舞的心灵体验。

这种体验不仅是感性的、视觉的,同时也是思维和情感的。

当我们欣赏到一幅美丽的画作、听到一首动人的音乐或看到一段感人的电影时,我们不仅是在感受外在的美,也在被内在的情感感染和启迪。

5. 美是对生命的赞美美是对生命的赞美和神圣的敬畏。

美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通过美的创造和表达,我们可以让生命更加丰富和精彩,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世界的现实和挑战。

总的来说,美是一种复杂、多维且不断变化的人类感性及精神追求。

只有在不断探索和认识美的本质和内涵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它所带来的美和艺术的独特魅力。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关于美的定义,美的释意有几方面:⑴指味、色、声、态的好。

如:美味;美观;良辰美景.《史记·吴太伯世家》:“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⑵指才德或品质的好。

如:美德;价廉物美.《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王勃《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

”⑶善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⑷赞美;称美.《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⑸喜欢;称心。

《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满座之人见王勃年少,却又面生,心各不美."以上总结为一句,美的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从事这个设计这个专业,需要掌握基本的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儿童时,觉得玩具是美的。

有自己的兴趣时,觉得画笔是美的.拿着画笔,觉得自己所画的是美的.上学时,觉得有朋友一起玩耍是美的。

劳累时,觉得放假是美的。

小时候,觉得长大后的未来是美的。

长大后,期待更久后自己创造出的美好生活。

从小学美术的我,需要整理自己这么多年来对美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时候,画着儿童画,自己有无数的想法在头脑中,得过许多奖,也许那时候大人们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很美。

高中时,画了许多素描,色彩,速写,觉得能把它们都画得好,就是真正造出了美。

写意的画法和写生的画法都能创造出美,所以让自己觉得美并不是绝对的。

到了大学,看到许多新奇的作品和事物,自己在茫然中的时候,感到自己对这些如此陌生,感到自己的创新少之又少。

时刻去告诫自己不能去依赖某些东西.应该需要怎么去进步呢?要在大学中去积累,创造出更好的东西。

涌现出更多好的想法.也出去旅游过,看见过一些奇山妙水,在国家森林公园中呼吸大自然的空气,那种惬意让人不自然的感觉到大自然的美,站在高山上远眺,在船中漂流,感受奇观》自然所创造出的事物,体会其中的特点与形态,也许这就是美吧。

谈谈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小作文

谈谈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小作文

谈谈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小作文美,这玩意儿可真是个让人捉摸不透又心驰神往的东西。

要说美啊,咱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那些长得好看的脸蛋儿和身材。

走在街上,看到个帅哥美女,眼睛都忍不住多瞟几眼。

那精致的五官,匀称的身材,
确实让人赏心悦目。

这只是表面的美。

要是光看外表,那可就太肤浅啦。

其实,美还藏在好多地方呢。

比如说,一个人的善良就是一种美。

看到有
人愿意帮助老人过马路,或者给流浪的小动物喂食,这种从心底里散发出来的
善良,能不美吗?这种美比外表的美更能打动人心,让人觉得温暖和舒服。

还有努力也是一种美。

你看那些为了梦想拼命奋斗的人,哪怕满脸汗水,
浑身疲惫,可他们那种专注和坚持的劲儿,就是美!就像运动员在赛场上冲刺,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埋头研究,他们的努力让人敬佩,这就是一种魅力十足的美。

再说说大自然的美吧。

那壮丽的山川,广阔的大海,绚烂的晚霞,哪一样
不让人惊叹?站在山顶上,望着脚下的风景,感觉自己的心都被这美景给填满了。

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是最美的艺术品。

美呀,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它可以是外表的光鲜亮丽,也可以是内心的
温柔善良;可以是努力拼搏的汗水,也可以是大自然的神奇馈赠。

只要我们有
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各种各样的美。

所以啊,别总是盯着那些表面的东西,多去感受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你会发现,美无处不在!。

我对美的理解初中议论文

我对美的理解初中议论文

我对美的理解初中议论文我对美的理解议论文1美即为美好,美丽。

世上的美丽景物有许多,但大体可分为宏观的美和微观的美。

宏观的美就是整个世界,从太空上俯视,地球是一枚蓝水晶球,点缀着绿色和黄色,这就是宏观的美,是神奇的,是复杂的,是唯一的。

能够欣赏这样的美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美象征着世界,世界是美的代言。

林清玄说:“心美,一切皆美。

”世界的美映衬着人心之美,人心之美又感受着世界之美。

捧着一颗对美充满渴望的心来到这个世界,又怎能让它蒙羞。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要想欣赏这世界的美景,首先应该有一颗美丽的心来观察世界,感受世界,发掘世界的美。

每一个细胞都是大自然的绝世之作,是构成万物的最根本,这便是微观的美,当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微小的神奇事物时,我们是否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真是天地的杰作。

微观的美,是简单的美,如国画中的留白,小说戛然而止的省略号,飞机在空中留下的白痕,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带着人们对未来的畅想。

人们的梦醒了,眼前的细胞未曾改变过。

啊!这也是永恒的美。

当我们的心在看穿尘世,放下一切之后,是否就成了永恒,生命的尽头或许不是死亡,而是永恒,又何况这小小的细胞,生长,分裂,死亡,遵循着大自然的法则,从未改变过。

宏观的美即壮美,是雄伟、壮观的美,它印入人们的心、震撼人们的心、改变人们的心;微观的美为优美,是平淡、优雅的美,它窜入人们的心、感染人们的心、伴随人们的心。

宏观的美是微观的美的表现,而微观的美又是宏观的美的本质,虽然他们截然不同,但却牢牢的绑在一起,无法割离,他们一起诞生,一起灭亡,哪有宏观的美,哪里就有微观的美。

但哪里有美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有一颗美丽的心。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只要品德高尚,无论居住在哪里,只要有一颗美丽的心,无论看到什么,都能够感受到美。

一颗美丽的心如同凸透镜,不管光线如何微弱,它都能汇聚成一点,那是美的汇聚;一颗丑陋的心就像凹透镜,光线再强,只要穿过它也都会消散!我对美的理解议论文2当异物像炮弹飞来,砸碎玻璃窗前的挡风玻璃,直至击穿司机的腹部,他本能的捂了一下肚子,然后紧紧握紧方向盘,强忍剧痛,换档、刹车,将车缓缓停好,拉好手刹,开启双跳,站起来面对乘客说出最后的话语。

谈谈你对理解美的几种模式的看法作文

谈谈你对理解美的几种模式的看法作文

谈谈你对理解美的几种模式的看法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

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讲到美,比如美丽的风景、美好的品德、美妙的音乐等等。

可是,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对于美有不同的理解。

我个人认为,理解美有几种主要模式。

第一种模式,就是用眼睛去欣赏美。

这是最基本和常见的理解美的方式。

我们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比如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清澈的湖泊等。

也可以欣赏人工建筑的美,比如雄伟的高楼大厦、古色古香的园林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欣赏艺术品的美,比如精美的油画、优雅的舞蹈等。

用眼睛欣赏美能给我们带来视觉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第二种模式,是用耳朵去体会美。

有些美是肉眼看不到的,需要用心去聆听。

比如动听的音乐、婉转的诗词歌赞、悦耳的鸟鸣虫叫等,都能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美妙体验。

我最喜欢古典音乐了,每当听到钢琴曲或小提琴协奏曲时,总能感受到音符组合的魅力和节奏的韵律之美。

妈妈也常常哼着民谣曲给我听,歌声虽然简单,却饱含着大自然的气息,让人感到阵阵清新。

第三种模式,是用鼻子去嗅觉美。

这种理解美的方式比较少见,但同样让人陶醉。

比如花朵的馨香、熟透的水果香气、新鲜咖啡的醇香等,都能让人百闻不厌,沉浸在美好的气息中。

妈妈做饭时,厨房常常弥漫着酱料的香味,使我对美食的香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四种模式,是用舌头去品尝美。

这种理解美的方式一般都是通过美食来实现的。

像麻辣鲜香的火锅、酥脆可口的点心、香浓甜美的冰淇淋等,都足以让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

外婆做的家常菜虽然样子很普通,但滋味无比纯正,让我感受到了异乡难觅的乡土美味。

春节时,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一年到头最最美味的佳肴都会尽数端上桌,我们像品尝世间至美的味道一样,吃得不亦乐乎。

第五种模式,是用身体感受美。

这种感受非常亲和,往往通过亲身体验实现。

比如,踩在厚厚的雪地上的柔软感觉;快乐地在明媚的阳光中撒欢打闹时的轻松愉悦;做运动的过程中,身心达到完美的契合与统一时的美好体验等。

关于美的理解

关于美的理解

关于美的理解
从艺术角度来看,“美”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一种视觉、听觉、感官等多层面的愉悦与谐调。

例如,一个文学作品可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一幅画作可以通过形式、色彩、线条等元素传达出意境。

从哲学角度来看,“美”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属性,是人们对某
些事物的主观评价。

在某些哲学体系中,美被视为普适的、客观存在的属性,而在其他哲学中,美则是每个人独有的主观语言体系。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美”是某些特定形态或特征引发的视觉或
感官快感。

如人类面部的对称性被视为美的标准之一,不同文化群体也会通过不同形态和颜色诠释美的含义。

综上所述,美是一个复杂、主观的概念,它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和理解,并呈现出多重面貌。

我对美的理解与感受

我对美的理解与感受

我对美的理解与感受
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美的定义和感受。

美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文化的、个人的等等。

对于我来说,美的定义通常与和谐、平衡、独特和意义相关。

和谐是一种美感的基本要素。

和谐意味着不同元素之间的协调和匹配,无论是颜色、形状、声音还是其他方面。

在我的眼中,和谐的美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让我感到平静和舒适。

平衡是一种美感的重要方面。

平衡意味着在不同元素之间取得平衡,使事物能够稳定地存在和发展。

在我的眼中,平衡的美感可以让我感受到事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独特和意义也是一种美感的重要方面。

独特意味着不同,意义则意味着价值和意义。

在我的眼中,独特和意义的的美感可以让我感受到事物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们。

对我来说,美的感受通常与个人的经历和文化相关。

我曾经在一次旅行中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那时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壮观。

我也曾经在一次艺术展览中欣赏到一些独特的艺术作品,那时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美感。

此外,我还曾在一次社交活动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互动,那时我感受到了社交的美好和意义。

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的大小和重要性取决于每个人的经历和文化。

通过对不同元素的平衡和协调来欣赏事物,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美的存在和魅力。

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对美的理解和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对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的文化和价值观是由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构成的。

因此,要理解美国,需要了解它的多元文化和社会背景。

其次,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也非常重要。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拥有三个独立的政府部门:行政、立法和司法。

同时,美国是一个强大的超级大国,它的外交政策对全球都有影响。

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的国际地位和对世界的影响力。

此外,了解美国的经济体系和商业文化也很重要。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拥有强大的商业环境和企业文化。

美国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文化对全球商业都有深刻的影响。

了解美国的经济体系和商业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商业价值观。

总之,对美的理解和认识是一个需要多方面考虑和深入了解的过程。

只有全面地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商业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美国对全球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美的理解“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审美教育是引导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和人格美进行审察的心理体验过程。

以往的解释学研究多关注前理解对于理解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看作是决定性的。

这种研究的对象其实只是前理解的一个阶段,即从泛历史、泛语言、泛文化向着有所指的语言、有所联系的历史转化的阶段。

我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这是一门非常深奥而又纯粹的学问。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爱美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研究美的能力和天才。

审美和美学根本就是两回事,审美本质上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现象,而美学则是对这种生活现象作哲学的追问。

美学最初隶属于哲学,后来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美学是跨学科,涉及到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种学术门类,作为研究,它需要深厚的学术修养,特别是哲学的功底。

但现状却是,到处都有美学,美学研究的队伍之庞大和美学著作以及文章之多,让人望洋。

有服饰美学、建筑美学、音乐美学、教学美学、文化美学、装饰美学、体育美学等,各种大的美学门类中又可以划分为更为具体的小的美学门类,如体育美学中又具体有足球美学、篮球美学、舞蹈美学、围棋美学等。

现在似乎只差“吃饭美学”、“解溲美学”之类的了。

但读这些美学论著,我们除了看到一些美学的术语和概念以外,根本就看不到哲学。

我们看到,有些甚至写了多本美学专著的学者,对哲学其实一无所知。

有的美学论著谈的根本就是一些简单现象以及对现象的体会,不过借用了美学的外表,实际上根本就无深度可言。

这里附带谈一下我对实践美学的认识。

我认为,实践美学最大限度地发展了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与国内其它美学派别相比,最具有理论阐释功能,但它同样存在严重缺憾。

弥补实践美学缺憾的关键,我认为并不是宣布要“超越”或“否定”它——任何想超越和否定它的美学学者,尽可去建立自己的美学体系,而不必靠“超越”、“否定”的舆论迫使实践美学的“引退”——而是实践美学自身的学科定位:它究竟是给审美实践以指导的社会科学美学还是建立在实践哲学基础上的人文思辨美学。

目前的实践美学是具有科学品格的,譬如,在对审美发生规律的揭示上,实践美学的科学性是无可替代的;在文化审美价值生成的阐释上,也是有阐释力的,当然需要对“本质力量对象化”所造成的“泛美主义”加以适当限定(详见后文)。

但就实践美学的整体学科特征来看,我个人认为,它更接近于思辨美学。

实践美学中不仅有“积淀”、“有意味的形式”等难以证真或证伪的思辨概念,而且,“本质力量对象化”、“自然的人化”也成为以实践为本体思辨展开揭示“美的本质”与“规律”的逻辑起点或理论基石。

这使实践美学所揭示的美的本质与规律,同样具有极大的审美阐释盲区。

当然,对于思辨的实践美学来说,这并不是缺陷,或许正是其纯正学术品格的体现。

譬如说视觉对称美,只是源自人的两眼结构,显然毫无学问深度可言,而如果用思辨的语言,将其解释为“有意味形式”、“自然向人生成”或“实践劳动创造”等等则显然深奥的多。

但对于要走向科学的实践美学来说,这却是严重的缺陷,但它并不能靠对现有体系的修补来解决,而是要靠新的体系建构和对“美的规律”的充分揭示来实现。

这却是很难的。

笔者从事社会科学美学研究,自知才疏识薄,用了几乎15年时间也没有穷尽对“美的规律”的把握。

因此,看到有些先生能在一篇论文揭示美的规律,而且附带将真、善、美规律统统网尽,我只有像当年福楼拜对乔?治桑所表示的那样,羡慕之余,只能自愧弗如[7]。

从价值属性谈审美价值从价值学角度探讨美的本质和规律,正如朱立元先生指出的,的确不是美学新说;但引进价值概念后对美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是事实。

究其原因,我想大半不在美学自身,而在价值学。

数十年来,哲学界对价值学深入研究后,竟得出几乎与二千前年柏拉图“美是难得”的同样的结论:价值是哲学理论中“最深奥、最烦难的领域之一”[8]。

我这样说,也决没有否定价值学美学的意思,而只是说,美学学者在运用价值概念时要多一些谨慎。

像陆梅林先生认为价值是“物的物质属性”的观点,今天在价值学研究中便已被大多数学者所否定。

否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不符合马克思的“说法”,而是因为其学说本身难以自圆。

像商品价值,它“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9],怎么能说成是“物的物质属性”呢,朱立元先生认为价值是“关系范畴”,是目前哲学界较为普遍的观点。

我则认为价值的存在论本质是一种系统属性,是一种结构性和获得性系统质,如商品价值,只有在商品交换系统中才存在。

当然,不同的价值理论可以共存,彼此间的论争也不属于美学范畴;无论我们引进怎样的价值理论,关键是要能解决美学的理论困境。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之中同样不应当有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马克思生前虽然在一般语义上用过“价值”概念,但他从未从哲学角度研究过“价值”;马克思著作中的“价值”,主要是经济学的价值。

这与西方学术史上哲学“价值学”较经济学“价值学”诞生较晚的轨迹是基本一致的。

因此,陆先生所谓“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看来”云云,是欠严谨的。

而朱立元先生引用的马克思那段论“价值”的“经典语录”也有误,“‘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这也是‘价值’的种概念”[10],并不是马克思原话,而恰恰是马克思转述他所要批驳的瓦格纳的观点。

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的这一“误读”,是十多年前郝晓光先生首先发现并更正的。

其后,李德顺先生在他的《价值论》中又有详尽的考证。

马克思不同意把“商品价值”作为这种“价值”属概念的原因很清楚,因为这种作为种概念的“价值”实际上是从“使用价值”演绎出来的等值概念,瓦格纳企图用这种推演将“商品价值”变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派生物,以抹煞“商品价值”的特殊社会本质。

因而,无论这一表述多么合乎我们对价值的理解,也不能拿来作为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定义[11]。

但十多年来,由于学科隔阂,美学界经常有人将其作为马克思的“价值”定义习惯性地转引,这里顺便更正,以免继续误读下去。

其实,这段话是不是马克思的原话,并不影响它的真理性。

李德顺先生自己也认为哲学价值更接近于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他的“价值”定义也是客体对主体“需求的满足”,属于价值“效用”说。

因此,上述“误读”,也不影响朱立元先生对价值和审美价值论述和他对陆梅林先生的批评。

而正如朱先生指出的,陆先生同样也认同价值“效用”说,陆先生甚至直接把“使用价值”概念作为“价值”的定义。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价值“效用”说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无法涵盖作为价值“特殊”的“商品价值”,更无法充分解释审美价值,尤其是文化审美价值。

一些学者在运用效用价值探讨审美价值时,甚至陷入了阐释的循环:客体具有审美价值,所以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求;而客体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则是因为它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求。

这样的“美学研究”,确如赵汀阳先生所说,“没有用处”。

同时,审美应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超功利性,这也是各派美学的共识,而效用价值恰恰是指物的功利价值。

尽管效用价值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但毕竟不应成为审美价值尤其是文化审美价值的主体。

正因如此,价值“效用”说使我的审美价值系统研究,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

为此,我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观点中受到启发,提出了文化价值与文化效用价值共存的“价值二重性”观点。

大家知道,人类区别于动物本能的文化实践活动,都是自觉的意志行为,都有着既定的实践目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客体、创造客体的文化效用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自身和对象的文化价值。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创造力合目的性的付出,体现出主体的文化效应价值;作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创造出客体的千差万别的文化效用价值。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从另一方面看,则是对人类创造力本身的确证,它体现出主体的文化价值;作为性质相同的人类创造性活动,它对象化形成客体的文化价值。

客体的效用价值不完全等同于主体的效用价值,更不完全等同于主体或客体内含的文化价值。

而主体的文化价值对象化为客体的文化价值,并由客体文化价值加以对象性确证,因此,这两者是完全等值的。

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我这里所谓的“文化价值”,就是客体所“对象化”、“物化”的“人的本质力量”,它同样源自《巴黎手稿》,而且应当成为科学的实践美学中应有的概念,因为它既是对“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价值描述,又可以解释文化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的确,人们欣赏实践创造文化客体时,主要并不是欣赏它的效用价值,而是欣赏它所内含的主体创造性——人类的力量、技术、学识和智慧。

尽管离开效用价值,很多文化客体将失去审美价值,但客体的审美价值却与其效用价值没有直接关系。

那些模仿名家足以乱真的赝品,并不影响对外行观众的审美效果,但在行家眼中,它却一文不值,因为其中缺少人类最宝贵的文化独创性。

当然,引进“文化价值”概念,并不能完全克服实践美学固有的理论阐释盲区和误区,这不仅因为前文化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12]无法由它阐释,而且因为,所有的文化客体皆具有文化价值,但显然并不都具有文化审美价值。

这的确是实践美学的一大理论缺憾,甚至连坚持实践美学的杨恩寰先生在承认“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确有混淆“物质生产实践与审美实践”弊端的同时,也认为“这个命题不完全适合表述实践和审美实践”[13]。

其实,正象现实的物质实践和审美实践之间并不存在堑沟一样,文化价值与文化审美价值之间也不存在质的绝对差异。

差异只存在于文化价值的量的或程度的方面。

这个量或程度方面的差异,也就是制约文化价值向文化审美价值转化生成的一种价值差距或价值尺度。

在这些思维活动之中,概括、精炼、抽象而又富于理性的形式语言就是人类在表述世界的过程中意义最为深远的创造,它不仅是科学家探索外部形态与内在规则的有力工具,也是艺术家抒发感情与精神的有效表达方式。

在希腊美学中,就将形式看成是美的纯粹典型的体现,形式规则的运用表达了人们对于敏锐、精确的直感。

形式语言在画面上表现出的分寸和比例最终将转化成美,使丰富多样的思想感情统一在精炼抽象的形式美之中。

因此用探究形式的方法来探索视觉艺术的美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作品有一个客观存在的意义,读者的阅读接受就是这个意义的重现。

因此,研究者或从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出发,或从作品本文出发,对审美理解进行探讨。

新批评、结构主义、心理主义等理论批评流派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对文艺的审美现象进行诠释,对这个领域的拓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然而,直到海德格尔提出整套“先在结构说”,加达默尔把交流对象看作另一个主体,提出了著名的“效果历史”,文学理解与接受的研究才真正把历史意识与交流意识纳入思考的范围。

在解释学看来,没有孤立的、静止的本文及意义,也不可能有超乎历史、现实之外的读者及其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