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物理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ap物理1考试大纲

ap物理1考试大纲
AP物理1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力和运动: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力、加速度、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等基本概念,以及质点和刚体的平衡和运动规律。
2.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动: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简谐振动、波动传播和波的干涉等相关概念。
3. 热学:涉及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温度、热量、热能、熵等,以及热学中的基本现象和规律。
4. 电磁学:包括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基本概念,以及电流和电路的基本规律。
5. 光学:涉及光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光线的传播、反射、折射等,以及光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
6. 原子和量子物理:介绍原子和量子物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结构、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等。
此外,AP物理1考试大纲还包括一些实验和实验设计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和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并能够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AP物理1考试大纲可能会根据不同的考试年份和考试机构有所调整,因此建议考生在考试前仔细阅读当年的考试大纲,以便更好地准备考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853地球物理学基础_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球物理学基础》考试大纲一、试卷结构简述题和论述题二、考试大纲1.地球动力学考试内容:板块构造的基本模型、板块的边界类型、板块构造的基本单元、板块构造的驱动机制。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幔对流的理论、对流发生的条件、地球内部热量的传输方式、地球内部温度、密度、波速的分布特征,地幔对流存在的证据。
地球不同圈层的物质组成、地球内部的相变面、相变面对于确定地球内部温度的意义、固态相变在热对流中的作用。
外核对流的动力来源。
地球化学成份的确定方法。
全球地表热流的分布特征、地球在形成时间的热能来源以及现今的热能来源。
放射性元素在不同岩石中含量的差别。
2.地球的形状、密度及重力场考试内容:地球重力、大地水准面与地球形状、正常重力场与重力异常、地壳均衡与重力均衡异常和潮汐作用与固体潮等方面的内容。
重点包括地球重力场、地球的重力位、地球重力变化、重力等位面、大地水准面、地球的基本形状——标准椭球面、垂线偏差与高程异常、正常重力场、重力测量基本原理、各种校正与重力异常、岩石密度、地壳均衡概念、均衡异常、重力异常正演、潮汐作用、起潮力、重力固体潮、重力场与地球内部结构等问题。
3.地球的磁场考试内容:地磁场的构成及分类与时空特征及其起源、地磁场的长期与短期变化、地磁活动性、地磁场的建模与模型、古地磁学、岩石磁学、磁法勘探、地磁场观测仪器及测量方法与技术、地磁测量数据的整理与处理、地磁学应用领域等。
重点包括地磁学基本概念与方程(如磁标势、磁感应强度、磁场强度、磁化强度、磁矩、磁化率、磁导率、泊松方程与拉普拉斯方程、磁偶极子场、磁异常等)、地磁要素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地球主磁场及其长期变化、自激发电机假说、地磁场的短期变化、三大类岩石磁性特征、岩石圈磁场与岩石磁性及岩石圈磁性结构、磁法勘探的基本原理与数据采集及处理和解释、岩石剩余磁性及其成因、古地磁学研究内容及方法、地磁极的漂移与倒转等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3年硕士《大气科学基础综合(861)》考试大纲与参考书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气科学基础综合(861)》考试大纲与参考书目4. 大气动力学大气动力学基本方程组,大气运动的尺度分析及近似,自由大气中的风。
5. 大气光化学大气光化学理论,氮-氧大气的Chapman光化学平衡理论,大气气体对辐射的吸收,纬度对光解速率的影响。
6. 对流层化学与云雾降水化学对流层中羟自由基的产生;NO2,NO,和O3的基本的光化学循环;CO的大气化学;甲烷的大气化学;NOx和NOy族类;对流层臭氧的均衡和NOx的作用;对流层储存的分子;对流层O3形成过程中NOx和VOC的相对角色;简化的有机物和NOx 的化学;对流层中非甲烷有机物化学;生物源碳水化合物的大气化学;还原性氮化合物的大气化学;气相硫化合物的大气化学;卤素化合物的对流层大气化学;云化学;雾化学;降水化学;酸雨问题。
7. 大气气溶胶大气气溶胶的基本概念;气溶胶粒子的寿命;粒子尺度;尺度范围及性质;粒子浓;粒度谱分布;谱分布经验函数;气溶胶粒子的产生过程;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元素浓度谱分布;气溶胶的来源的判定与分析;气溶胶的观测实验方法。
8. 大气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成因;大气化学成分变化的证据;大气化学成分变化的势态;大气成分在气候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引起的气候环境效应;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光化学雾和雾霾;气溶胶的阳伞效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参考书目1、《大气物理学》(第二版),盛裴轩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大气环境化学》(第二版),唐孝炎,张远航,邵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Atmosperic Chemistry Physics》, Seinfeld, J.H. S.N. Pis, JOHN WHLEY & SONS, INC., 2006.备注。
广东省高考物理考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理科综合(物理)考试大纲的说明与解读物理一、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和分析。
5.实验能力:能独立的完成知识内容表1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
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种也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二、物理科考试内容与要求物理考试范围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内容。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1用字母Ⅰ、Ⅱ标出。
Ⅰ、Ⅱ的含义如下: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了解”和“认识”相当。
2024年全国中考物理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中考物理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与目标1、中考物理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在物理学科方面的学习水平。
2、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参考。
二、考试范围1、物质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111 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112 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3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114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115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12 物质的属性121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122 知道质量的含义。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23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124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13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131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132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133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134 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2、运动和相互作用21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211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12 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 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22 机械运动和力221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普通物理A考试大纲 - 中国科学院

1.全国重点大学工科类普通物理教材
2.管靖、刘文彪主编,理论力学简明教程,科学出版社,2008
3.庄礼贤、尹协远、马晖扬,流体力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10年5月制定
我们都不是好孩子!
理解并掌握:质点和质点系动能定理,势能的基本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
9. 达朗贝尔原理与虚位移原理
理解并掌握:约束、虚位移、虚功基本概念,自由度和广义坐标的定义。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达朗伯原理,虚位移原理应用于复杂结构受力分析。
(三) 流体力学
1. 流体的物理性质
了解固液气体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深入理解并掌握连续介质假设及其适用条件,熟练掌握流体的物理性质的基本概念,毛细现象。
熟练掌握:刚体和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三要素,物体的受力分析方法。
掌握: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静力学的五条公理。
2. 力系简化和力系平衡方程
熟练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和解析法,求解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理解并掌握:力矩、力偶、力偶矩的概念、力偶系的平衡条件。掌握:摩擦、摩擦角、滚动摩阻的概念。
6. 动量定理
理解并掌握:动量与冲量的基本概念,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质心的概念、质心运动定理和质心运动守恒定律。
7. 动量矩方程
理解并掌握: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概念,动量矩定理. 掌握:刚体绕定轴的转动运动微分方程,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
8. 动能定理
4. 流体静力学
理解并掌握静力学基本控制方程,掌握液体静力学规律及应用(自由面的形状,非惯性坐标系中的静止液体)。
5. 无粘流动的一般理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云降水物理学003-F0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考试大纲科目代码:F05科目名称:云降水物理学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云、雾、降水物理过程是大气水循环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地球大气的热量、水份和动量平衡的关键因素,它不仅影响到局地的和短期的天气过程,也影响到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的变化。
此外,云和降水还会影响大气污染、大气雷电和电磁辐射的传播。
本课程以大气热力学和大气动力学为基础,研究大气中水分在各阶段所经历的物理过程,即研究云、雾和降水和形成、发展和消散的物理规律,是大气科学中最为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是雷达气象学、天气导变、强风暴等物理气象学的核心,与《云动力学》、《云降水物理实验》等课程相配合,共同构筑专业知识结构的核心框架。
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云降水形成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从微物理角度分析和解决大气科学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1.绪论(1)掌握云降水物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意义;(2)熟悉研究方法体系;(3)理解学科发展与社会经济进步的关系;(4)了解主要研究对象;(5)了解学科发展历史;2.云降水宏观特征(1)掌握湿空气达到饱和的主要途径(2)掌握云内湿度和含水量的一般特征、积状云和层状云的宏观特征、热泡理论、气团雷暴的结构与生命史;(3)熟悉锋面气旋中的雨带结构;(4)了解大气水循环过程、雾的形成过程与结构特征、卷云的宏观特征、热带气旋的云系结构特征;(5)初步了解全球云、雾、降水分布和云的日、季变化;3.云降水微观特征(1)掌握云降水粒子相态和尺度谱分布、云的胶体稳定性;(2)熟悉云降水粒子谱分布数据处理方法及微物理特征量的计算;(3)理解不同云降水粒子的尺度谱分布差异;4.云的形成—核化理论(1)了解水汽、液水、冰的结构及其与空气之间的界面特性(2)掌握核化的概念、可溶性核上的凝结核化过程、柯拉方程及其意义;(2)熟悉云凝结核和大气冰核的性质和特点、冰核起核化作用的条件;(3)理解同质核化的基本性质、同质冻结核化和异质冻结核化的差异;(4)了解离子和不可溶粒子表面凝结核化的基本特点;(5)初步了解由化学势概念导出开尔文公式;5.云雾粒子的扩散增长(1)掌握Maxwell方程的推导、扩散系数、导热系数、扩散增长基本规律、贝吉龙理论及基本规律;(2)熟悉云滴群凝结增长过程基本规律;(3)理解冰晶凝华增长处理方法;(4)了解单滴凝结增长方程的推导过思路、冰晶的形状与温度和湿度的关系;(5)初步了解云滴的起伏凝结增长理论;额6.暖云降水理论(1)掌握微滴下落末速度规律、碰撞效率概念及规律、雨滴繁生机制;(2)熟悉Stokes末速定律推导、连续碰并增长方程的推导及应用;(3)理解凝结增长与碰并增长的共同作用过程;(4)了解随机碰并增长模型、凝结增长过渡到碰并增长的可能机制;7.冷云降水理论(1)掌握冷云降水的主要机制、冰质粒繁生机制、“播种云—供应云”降水机制;(2)熟悉连续碰并增长方程对冰相粒子碰并增长过程的应用;(3)理解成云致雨的物理总过程;(4)初步了解大气冰相粒子的运动特性;8.冰雹物理基础(1)掌握冷雹分层结构的形成机制、干增长和湿增长概念;(2)熟悉冰雹云结构与冰雹形成过程的关系;(3)理解干增长和湿增长判据;(4)了解雹胚与云体温度的关系;9.人工影响天气原理(1)掌握暖云和冷云增雨、人工抑雹、人工消雾的基本原理;(2)熟悉人工影响天气主要催化剂的性质;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1、命题说明(可包含题型设计):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较低要求—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一般要求—理解:基本原理和物理规律;较高要求—掌握:理论分析与定量计算。
普通物理A考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物理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本《物理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学科有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综合考察考生对物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普通物理学、理论力学和流体力学三部分,考试内容各占三分之一。
一、考试内容第一部分普通物理学(一)力学1.质点运动学质点运动的描述,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相对运动和伽利略相对性原理;2.质点动力学常见力,非惯性系和惯性力,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势能,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与转化定律,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3.刚体运动学平动和转动,转动惯量和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中的动能定理,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二)热学1.气体分子运动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公式,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内能,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2. 热力学热力学第一定律,循环过程和卡诺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可逆和不可逆过程,卡诺定理,熵,玻耳兹曼关系,熵增原理。
(三)电磁学1. 静电场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电场和电势,导体的静电平衡,电容,静电场中的电介质,静电场的能量;2. 稳恒电流的磁场磁感应强度,毕奥-萨伐尔定律,运动电荷的磁场,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安培定律;3.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自感和互感。
(四)波动现象1.机械振动和电磁振荡谐振动和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LC电路振荡;2.机械波和电磁波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平面简谐波,波动方程和波速,波的能量和强度,电磁波基本性质,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和干涉,波的叠加原理,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五)光学1. 几何光学基本概念光源,单色光,相干光,光程和光程差;2. 光的干涉和衍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薄膜干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单缝和圆孔的夫琅禾费衍射,光栅衍射;3. 光的偏振光的偏振状态,起偏和检偏,马吕斯定律,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大气物理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本《大气物理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学科有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大气物理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是许多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
大气物理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组成与物理特性及其垂直结构、大气辐射学、大气边界层物理、云和降水物理学和大气电学等几大部分。
要求考生对这几部分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描述大气状态和变化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及其应用。
一、考试内容
(一)地球大气的成分与分布
1.对流层干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与次要组成成分
2.干空气状态方程
3.地球大气中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碳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及影响4.臭氧的产生、空间分布及臭氧损耗
5.大气中硫的化合物及氮的化合物的来源及影响
6. 表示大气湿度的物理量及相互关系
7. 克拉珀龙-克劳修斯方程
8. 水汽的状态方程
9. 湿空气的状态方程
10.大气气溶胶的概念、谱分布、来源及在大气过程中的作用(二)大气气压场及大气的分层结构
1. 大气静力学方程、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
2. 标准大气
3. 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特征
4.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三)大气辐射学
1.大气辐射场的物理量
2.大气辐射的基本定律
3.大气分子吸收(谱)
4. 大气粒子对辐射的散射理论
5. 太阳辐射在地球大气中的传输
6. 地球-大气系统的长波辐射
7. 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四)大气热力学
1. 大气热力学基本规律
2. 大气中的干绝热过程
3. 温度对数压力图解
4. 绝热等压混合过程
5. 大气静力稳定度判据以及条件性不稳定
6. 形成大气逆温层的原因
(五)大气动力学
1. 大气动力学基本方程组
2. 大气运动的尺度分析及近似
(六)大气边界层
1. 湍流及大气湍流的基本特征
2.大气湍流特征量的统计描述
3. 大气湍流的控制方程
4.大气湍流运动和稳定度判据
5.科尔莫戈罗夫的局地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理论与湍流动能的串级输送
6.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和分类特征
7.近地面层特点及莫宁-奥布霍夫相似性理论
8. 埃克曼螺线及埃克曼抽吸
9.对流边界层的基本结构
10.低空急流
(七)云和降水物理学
1.云雾形成的宏观条件及一般特征
2. 云凝结核在形成云滴中的作用
3. 大气冰核及其核化的条件与方式
4. 云滴的凝结增长
5. 水成物粒子的下落末速度
6. 粒子的碰并效率
7. 云滴和雨滴的碰并增长
8. 层状云降水的形成机理
9. 积云降水的形成机理
10. 冰雹的形成机理
11. 人工影响云雾的原理
(八)大气电学
1.晴天大气电场的基本特征
2.对流云中大气电结构
3.雷雨云的起电机制
4.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二、主要参考书目
盛裴轩等编著. 大气物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