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化学教案农林牧渔类
中职化学(农林牧渔类)《纤维素》课件

三、纤维素的功能和应用
铜氨人造丝 性能优于原纤维和黏胶纤维
黏胶人造丝 若将其通过狭缝压入酸性凝 固液中,则生成薄膜状,称 为玻璃纸
硝酸纤维 胶棉可用于制胶片、喷漆; 赛璐珞是制备乒乓球、钢 笔杆和玩具等的原料; 火棉可用于制火药
木材
40~60
9~15
二、纤维素的结构
纤维素也是由 D- 葡萄糖组成,但在一级结构中, 葡萄糖之间是以 β-1,4苷键结合在一起的直链型 分子,相邻葡萄糖单元相互扭转 180°;其二级 结构是由多条分子长链相互扭曲成绳状结构的纤 维束,长链之间通过氢键缔合在一起,中间还夹 杂着木质素等物质。
二、纤维素的结构
由于纤维链之间结合比较紧密,水分子难以进入纤维 束中间与苷键作用,因此,纤维素比淀粉更难于水解, 一般要在强酸或稀酸中加热、加压才能水解,水解过 程中,先得到纤维四糖、三糖、二糖,最终是葡萄糖, 由于纤维素水解条件苛刻,得率低,成本高,所以它 的水解应用受到限制。
三、纤维素的功能和应用
在生理上,纤维素只能被纤维素酶(又称 β- 糖苷酶)催化水解, 但不能被淀粉酶催化水解,由于人体内无这种纤维素酶,所以人类 不能消化利用纤维素。但在食草动物(如牛、羊)的消化系统中含 有这种酶,故这些动物可以用草作为营养来源。
• 一些口感不粗糙的食物,比如嫩豌豆、四季豆、黑 豆等豆类,虽然煮熟后质地细腻、口感绵软,但其 中膳食纤维的含量却远高于大家推崇的芹菜。
• 切菜的确可以将蔬菜中的维管束结构切断,但并不 会破坏膳食纤维。
• 虽然膳食纤维的好处很多,不能过量摄取,尤其是 一些特殊人群。
科学探究
羧甲基纤维素的合成 天然纤维素由于分子间和分子内存在很强的氢键作用,分子有很强的 结晶能力,难以溶解和熔融,加工成型性能差,难以与小分子化合物发 生化学反应,直接反应往往得到取代程度不均一的产品,从而限制了纤 维素的使用。
《化学》(农林牧渔)教案 第二章溶液 第一节 解离平衡 第二节 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

课 题
第二章溶液
第一节解离平衡第二节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解离过程,明确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区别。
2.了解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3.掌握水的离子积概念和表达。
4.会用pH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pH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板书:
1.概念:一定条件下,当弱电解质分子在水溶液里解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重新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的速率相等时,这时溶液里离子浓度和分子浓度都保持不变,形成动态平衡,称为解离平衡。
举例说明:在CH3COOH溶液里,只有一部分CH3COOH分子发生解离,这时在溶液里既有解离出的CH3COO-和H+,又有CH3COOH分子存在,在离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解离平衡。NH3·H2O溶液与此类似。
2.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水的离子积的概念。
4.pH的概念和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作业:
综合练习:二、3;三
【板书设计】
第二章 溶液
第一节 解离平衡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强电解质:水溶液中能够全部解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HCl == H++Cl-
现象:连接插入在盐酸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里电极上的灯泡比较亮,连在醋酸和氨水溶液的灯泡亮度大大降低,连接纯水的灯泡不亮。
说明:盐酸和氯化钠的水溶液导电性比醋酸溶液和氨水强。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和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有关,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溶液的导电性就强;反之,溶液的导电性就弱。因此,对于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的,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就大;导电性弱的,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就小。由此可知,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里解离程度是不同的。
中职《化学》(农林牧渔+高教版)课件+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二节++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之一)

化学(农林牧渔类)
第二节 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指明粒子种类时,可用元素符号、化学式或相应的粒子符 号表示,不使用中文名称。如:
1 mol C 或n(C)=1 mol; 1 mol H2O 或n(H2O)=1 mol; 1 mol Na+ 或n(Na+)=1 mol; 1 mol NaCl 或n(NaCl)=1 mol; 1 mol e 或n(e)=1 mol。
N ( O ) = n ( O ) ×NA = 0.5 mol×6.02×1023/mol =
3.01×1023
化学(农林牧渔类)
第二节 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第一,应该注意,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仅用于组成物质 微观粒子,而不能用来描述宏观物体。
第二,还应知道,在定量分析化学中还用到比摩尔更小的 单位——毫摩尔,简称“毫摩”,符号为mmol,1mol =103 mmol。
第二节 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
你知道吗? 专家建议,每天清晨喝一杯水有利于健康。假如你喝了一 杯360mL(360g)的纯水,你知道你喝了多少个水分子么? 你想过这个问题么?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很容易解决这个问 题。
化学(农林牧渔类)
第二节 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
教学目标
1.了解微观粒子的数目和宏观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化学(农林牧渔类)
第二节 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科 学 实 验 测 得 0.012 kg 12C 中 所 含 的 碳 原 子 数 约 为 6.02×1023。由摩尔的定义可推出:
《专题一 第二节 胶体》学历案-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胶体》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胶体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分类、胶体的制备方法和胶体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胶体的定义、分类及基本特性;理解胶体与其他物质形态(如溶液、浊液)的区别。
2. 技能与操作:学会制备简单的胶体,并观察其性质变化;能够通过实验验证胶体的电学性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对胶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用的认识。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及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制备胶体及观察其性质变化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及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3. 作业与测验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胶体基本概念及性质的掌握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胶体(如肥皂泡、果冻等),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胶体的概念。
2. 胶体基本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胶体的定义、分类(如溶胶、高分子胶体等)及其与其他物质形态的区别。
强调胶体的稳定性及动力学特性。
3. 实验演示与操作(15分钟)演示如何制备一种简单的胶体(如淀粉胶体),并指导学生亲手操作,观察胶体的制备过程及性质变化。
4. 胶体性质探究(10分钟)通过实验验证胶体的电学性质(如电泳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胶体稳定性的原因。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时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胶体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出一份关于胶体基本概念的简答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胶体在生活中应用的小论文,例如阐述胶体在化妆品、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反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总结学生的反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在实验操作和知识掌握方面的不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中职《化学》(农林牧渔+高教版)课件+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三节 物质变化的速度和进度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 2.了解温度、浓度、压力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4.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化学(农林牧渔类)
第三节 物质变化的速度和进度 ——化学反应
你知道吗?
那些废塑料袋、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饭盒、杯、碗等塑料制 品散落在城市、旅游区和河流水面等处,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 染。常用的聚乙烯等塑料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 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并且自然界几 乎没有能够消化塑料的细菌和酶,难以对其生物降解,所以塑 料埋在土壤里可能会二三百年不腐烂,这就是“白色污染”。 塑料降解速度慢就是化学反应速率缓慢。人们总是希望选择最 佳反应条件,以加快或减缓某些化学反应。
第三节 物质变化的速度和进度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三)催化剂的影响
催化剂是一种能改变其他物质所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而 本身的组成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物质。多数催化剂是 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但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是有选择性的, 如合成氨工业中,采用铁触媒,加快了氨的合成速率。某种催 化剂只能对某些特定的反应有催化作用,而对其他反应则不起 作用。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也称生 物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的。如淀粉酶能促进淀粉水解,蛋白 酶能促进蛋白质水解,脂肪酶能促进分解油脂。酵母片是一种 多酶片,消化不良时食用酵母片,可以帮助人们消化食物,解 除病痛。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压强增大,气体 体积缩小,从而单位体积内分子数目增多,可以视为浓度增大,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化学》(农林牧渔)教案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二节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之一)

《化学》电子教案导入:一滴水由许许多多水分子组成,一块金刚石由许许多多碳原子组成,一勺食盐是由许许多多的Na+和Cl--组成。
分子、原子、离子都属于微粒,这就说明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
可见的宏观物质与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之间用一座什么样的桥梁来建立相关的联系呢?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
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
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回答: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
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
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
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
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第二节宏观与微观的桥梁——摩尔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
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
“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
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
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
板书:1.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符号用n表示。
2.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其单位符号用mol表示。
提问:1摩尔粒子的数目大约为多少?回答:约为6.02×1023提问:6.02×1023这个数值是以什么为依据得出来的?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1摩尔”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这是从实验得出数据。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化学》(农林牧渔)教案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概述(之二)

《化学》电子教案提问:1.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包括哪几步?2.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各有什么特点?引入: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用误差表示,但客观存在的真值不可能准确知道,准确表示一个实验结果,实际中用的不是误差还是偏差。
板书: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概述三、误差的表示方法2.精密度与偏差讲解:精密度是指同一试样的多次平行测定值之间彼此符合的程度,常用偏差来表示。
板书:精密度:同一试样的多次平行测定值之间彼此符合的程度,常用偏差来表示。
讲解:我们把单次测定值 与算术平均值 之间的差值叫做单次测定值的绝对偏差,简称偏差。
偏差越小,精密度越高;反之,则精密度越低。
板书:偏差:单次测定值与算术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平均值 n xx i ∑=-绝对偏差 --=x x d i i指出:式中i x 是单次测定值,n 是测定次数。
强调:为了更好地衡量一组测定值的精密度,常用相对平均偏差来表示。
板书:绝对平均偏差 n d d i∑=-相对平均偏差 %100⨯=---xd d R投影:例题 有位同学在实验之后得出了5个数据:36.46,36.48,36.43,36.42,36.46,计算平均值、绝对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
解:算术平均值 45.36)46.3642.3643.3648.3646.36(51=++++=-x 各次测量的绝对偏差分别为:01.045.3646.361=-=d 03.045.3648.362=-=d02.045.3643.363-=-=d 03.045.3642.364-=-=d01.045.3646.365=-=d绝对平均偏差 02.0501.003.002.003.001.0d =+-+-++=-相对平均偏差 0.02100%100%0.06%36.45d R d x--=⨯=⨯=- 过渡:对分析结果的评价可用准确度与精密度,那么准确度与精密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讲解:准确度表示测量的正确性,精密度表示测量的重复性,两者的含义不同,不可混淆,但相互又有制约关系。
《主题二 第三节 化学平衡》学历案-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化学平衡》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化学平衡”,是中职化学课程的重要章节之一。
本课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反应的移动方向等基本原理。
2. 技能与应用:能够分析简单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并能解释实际生活中与化学平衡相关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其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情况、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2. 作业评价: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习题,评价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的能力。
3. 项目评价:设置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平衡现象,并撰写报告。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化学反应类型,引出化学反应的动态平衡特点,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 新课讲解:首先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然后详细讲解化学平衡常数及其意义,最后探讨反应的移动方向。
3. 实例分析:选择几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分析其平衡状态,并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化学平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5. 教师总结: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化学平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化学平衡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巩固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化学平衡的科普文章或专业书籍,拓宽知识面。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听讲情况、理解程度、参与度等方面。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农林牧渔类)电子教案【教学进程】引入从物质的宏观组成上分析,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从物质的微观结构上分析,物质是由极小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通常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
不同的物质是由这三种微观粒子的哪一种微观粒子构成的呢?投影物质的宏观组成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关系。
指出要明确物质的组成就必须先学习原子的组成。
新课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一节走进微观世界——原子结构和化学键板书一、原子组成1.构成原子的粒子讲述并板书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且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讲述原子核直径约为原子的十万分之一。
在原子内部的空间里,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着,其速度大小接近于光速。
板书2.粒子的电性和电荷量原子核中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个别原子核没有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讲述由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跟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作为一个整体是呈电中性的。
因此,原子核带的电荷数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板书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粒子的质量和质量数 讲述科学试验测定得出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很小,为方便起见,通常用一个12C 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粒子的质量和它相比得出的数值,称为粒子的相对质量。
板书1/12C 12原子质量的一个粒子的质量粒子的相对质量=投影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讲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质量微乎其微,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如果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原子相对质量的整数部分就等于质子相对质量(取整数)和中子相对质量(取整数)之和,这个数叫做质量数。
板书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思考(1)是否有的原子原子核里没有中子?(2)硫原子的质量数为32,那么硫原子的中子数是多少?总结并板书板书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讲解科学实验证明,电子以接近光的速度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
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通常用电子层来表示运动着的电子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投影电子层与电子离核距离和电子能量高低的关系让学生观察教材表1-4,归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n为电子层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次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不超过32个。
思考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若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是得7个电子容易还是失去1个电子容易?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若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其趋势如何?板书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指出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序号,这个序号叫做该元素的原子序数。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元素周期律1.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教材图1-4所画出的原子序数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它们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即从氢到氦,有一个K电子层,电子数由1增加到2,K层电子数为2时是稳定结构。
原子序数为3~10号元素,即从锂到氖,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由1个递增至8个电子(稳定结构)。
原子序数为11~18号元素,即从钠到氩,都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也是由1个递增至8个电子(稳定结构)。
如果继续研究18号以后的元素,尽管情况复杂一些,但每隔一定序数,元素会重复出现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然后再次循环。
总结并板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板书2.元素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教材图1-5,寻找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总结并板书元素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板书3.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教材表1-6所列出原子序数为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寻找它们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规律:从3Li ~9F 、11Na ~17Cl ,元素化合价都是从+1~+7(O 、F 除外)。
从4C ~9F 、14Si ~17Cl ,元素负化合价都是由-4~-1。
总结并板书元素的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呈周期性变化。
板书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板书(二)元素周期表 1.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讲述把电子层数相同而又按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一系列元素作为表中的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横行,也就是7个周期。
板书周期的序数=电子层数第1周期 (2种元素) 第2周期 (8种元素)第3周期 (8种元素)第4周期 (18种元素) 第5周期 (18种元素) 第6周期 (32种元素) 第7周期 不完全周期周期表中,第6周期从57号镧到71号镥共排列有15种元素,它们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非常相似,放在周期表的同一格中,总称为镧系元素。
第7周期从长周期 周期89号锕到103号铹共有15种元素,它们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也非常相似,放在周期表的同一格中,总称为锕系元素。
这种排列使周期表的结构紧凑,同时将镧系和锕系元素另列两行附在下方。
板书(2)族讲述元素周期表有18纵列,划分为16个族(第8、9、10三个纵列为一族)。
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
只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副族。
主族和副族分别表示为ⅠA、ⅡA、ⅢA、…和ⅠB、ⅡB、ⅢB、…。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在通常情况下难以发生化学反应,一般把它的化合价看作0,因而叫零族。
所有的副族和Ⅷ族元素一般统称为过渡元素。
板书主族7个:ⅠA~ⅦA副族7个:ⅠB~ⅦBⅧ族1个:第8、9、10列0族1个:稀有气体板书2.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同主族元素讲述同一主族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但由于从上到下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越来越容易,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板书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演示实验1-1:取两只100 mL烧杯,各加入60 mL蒸馏水;切绿豆大小的金属钾和钠,分别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现象: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剧烈,并且能使生成的气体燃烧,发生轻微爆炸。
结论:本实验证实了在金属性上:K>Na。
板书(2)同周期的主族元素演示实验1-2:取2支洁净试管,各盛3 mL蒸馏水,在第一支试管里加入少量镁粉,观察现象;然后,加热至沸腾,再观察现象。
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少量铝粉,观察现象;然后加热至沸腾,观察现象。
向两支试管中各滴入酚酞两滴,观察现象(钠与水的反应实验1-1已看到,可作对比)。
投影与水的反应及反应式演示实验1-3:另取两支洁净试管,各盛3 mL稀盐酸,分别加入少许镁粉、铝粉,观察现象。
与盐酸反应及反应式结论:金属性:Na>Mg>Al。
板书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投影在周期表中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可进行分区。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指出除氢元素例外,虚线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
左下方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右上方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最后一个纵列是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并无严格界线,位于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往往既表现某些金属性质,又表现某些非金属性质。
(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及作用(由学生课下自学解决)。
小结1.原子的组成。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元素周期律。
4.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递变规律。
作业综合练习1、2。
【板书设计】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一节走进微观世界——原子结构和化学键一、原子组成 1.构成原子的粒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且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粒子的电性和电荷量原子核中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粒子的质量和质量数1/12C 12原子质量的一个粒子的质量粒子的相对质量=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2个(n 为电子层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次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不超过32个。
三、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元素周期律1.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2.元素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元素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3.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元素的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二)元素周期表1.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周期的序数=电子层数第1周期 (2种元素)第2周期 (8种元素)第3周期 (8种元素)第4周期 (18种元素)第5周期 (18种元素)第6周期 (32种元素)第7周期 不完全周期 (2)族主族7个:ⅠA ~ⅦA副族7个:ⅠB ~ⅦBⅧ族1个:第8,9,10列0族1个: 稀有气体2.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化学》电子教案【教学进程】引入物质通常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也可以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离子。
为什么原子能结合成分子?原子是怎样结合成分子的呢?原子又是怎样形成阴离子和阳离子,阴、阳离子又是怎样构成物质的呢?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为什么不能结合呢?今天我们就来解释这些问题。
新课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一节走进微观世界——原子结构和化学键板书四、化学键讲述化学上把紧密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板书1.定义:紧密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讲解由于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观粒子构成,微观粒子之间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也不同,化学键可根据不同微观粒子之间作用的方式和强度的不同,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板书2.主要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板书(一)离子键设问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食盐化学成分是NaCl,是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
通过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这个实验,证实它们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Na+和Cl-是怎么结合的呢?投影、练习1. 请同学们写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