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酸和碱的中和反响》授课反省这节课,突出表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提议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交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研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加学习。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教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充分表现了“重过程和方法”的教育新理念。

但由于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没有达到预期的授课收效。

一、这节课成功的地方1、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表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授课理念。

利用实验研究的方式得出中和反响的看法,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2、侧重研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经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等研究环节,经过解析实验现象,解决提出的问题。

3、分小组进行实验研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4、、培养相互合作能力、着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5、采用了学与练结合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精选题目,设计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吻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7、设计了比较实验,让学生知道实验研究过程中酚酞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8、结合本质授课,例举生活实例,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9、侧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侧重培养学生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都由学生说出答案,并且要学生说出这样做的原由。

经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从而转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授课中存在的问题:1、授课时学生不够活跃,显得过于拘束,调动全体学生参加课堂授课的积极性的收效欠佳。

2、在研究环节,由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层次不同样,较弱的学生没有让实验探究达到预期收效,拉长了研究的时间。

3、授课过程前松后紧,最后没有准时完成授课内容。

4、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主若是平时实验睁开的较少,影响学生的着手能力。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反思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反思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反思中和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可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教授学生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活动名称:中和反应实验活动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的基本原理;2.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3. 学生能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4. 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结果的总结。

活动准备:1. 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酸、碱和中和指示剂;2.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玻璃棒、烧杯等;3. 实验前的知识准备:学生需要提前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常见的中和反应方程式。

活动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常见的中和反应方程式。

例如,什么是中和反应?请举出一个酸碱中和的实例。

2. 实验操作前的安全提示:讲解实验的安全操作要求,例如穿实验服、戴手套、佩戴护目镜等,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室的安全规定。

3.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给定的实验步骤,使用滴管将一定浓度的酸缓慢滴入烧杯中的碱溶液中,同时加入中和指示剂,直至出现颜色变化。

学生要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过程和结果。

4. 实验数据的处理: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酸碱溶液的反应浓度,确定酸碱的摩尔比例,并绘制反应方程式。

5. 结果的总结: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回答一些问题,如酸和碱的摩尔比例是否符合化学方程式的要求等。

6. 活动总结:学生归纳和总结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学习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他们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实验数据处理过程中,学生实际运用了化学公式和计算方法,提高了数理化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讨论,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和应用。

然而,这个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实验的设计比较简单,不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水平。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判定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熟悉中和反应的实质。

2、技能目标: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厉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交往能力和社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判定方法教学过程:师:天气越来越热,人很容易被蚊子咬,日常生活中怎样减轻蚊子叮咬的痒痛感?生:花露水、风油精、肥皂水师:大家的生活经验真丰富,据说蚊子咬人时向人体内注入了一种酸,而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肥皂水中含有碱,难道说酸和碱发生化学反应了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师:我们为大家预备了 2组酸和碱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二:盐酸和氢氧化钙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首先让我们共同探讨实验探究一。

演示:在试管中取 1~2mL稀盐酸,然后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振荡,有明显现吗?继续滴加,继续观察生:仍然没有明显现象师:那么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了吗 ?大胆猜想一下。

生 1:反应了生 2:没反应师:那么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你的猜想呢?(思考、讨论)师:首先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猜想和设计方案。

生 1: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石蕊试液,然后再加入盐酸,看颜色是否变化。

假如溶液有颜色变化,则说明二者发生化学反应了。

师:这位同学想借助于石蕊试液,通过间接观察的方法来判定反应能否发生。

同样选择借助于石蕊试液的同学请举手。

师:这个方法是很不错的一个思路。

在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前加入石蕊试液,可以看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师:除了借助于石蕊试液外,还有其他思路吗?生:酚酞试液。

师:同石蕊试液一样,它也是一种酸碱指示剂,操作方法是不是可以与借助于石蕊试液相似呢?生:可以。

师:这样我们找到了两种方案,小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学生实验探究)师:下面让我们共同分享一下你的实验结果吧!学习小组甲:我们先在试管中取了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加入了两滴石蕊试液,溶液变成了蓝色,然后我们又向其中加入了少量稀盐酸,溶液颜色没有发生变化。

反思: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及改进方法

反思: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及改进方法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及改进方法南宁市西乡塘区安吉中学李本媛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作为一个课题内容进行学习,知识体系系统清晰,老师教学时有据可依,按照教材编排进行即可。

这节课的重点是中和反应的判断和应用,难点是对中和反应实质的认识,教材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之前进行的,以一句“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呢?”引入课题。

在以往的常规教学中,我通常是通过完成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指导学生分析:通过酚酞溶液的褪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并写出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告诉学生,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并要求学生尝试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写出几种常见的酸和常见的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方程式中的产物分析,进而得出盐的概念和中和反应的概念,同时又可根据图示从微观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接着介绍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简单流畅,教师教的轻松,学生也觉得容易接受,感觉教学效果不错。

可是在课后的作业及日后的检测中就发现有较多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僵化,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酸碱指示剂的知识掌握得不透彻,兴趣只停留在颜色的变化上,没有真正理解指示剂变色的原因,从而掌握指示剂的作用,以至于在解题时不知如何下手。

如这道题:【例题】向盛有10mL NaOH溶液(其中滴有少量无色酚酞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用pH计(用来精确测定溶液pH的仪器)测定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下:加入稀盐酸的体积0 2 4 6 8 10 12 14/mL烧杯中溶液的pH 12.9 12.7 12.5 12.3 11.9 7.0 2.1 1.9 (1)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 mL时,NaOH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3mL时,溶液显色;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14mL 时,溶液显色。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反思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反思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反思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第二课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主要介绍中和反应以及应用。

本课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并要求学生掌握中和反应的书写规律,了解中和反应的本质。

学生在前面已经听到过酸碱中和这个化学用语,但是并不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这为本课中和反应的应用做了铺垫。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并且知道了强酸、强碱具有腐蚀性,学会了在实验中正确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因为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理,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为高中化学中学习酸、酸性氧化物、酸式盐与碱、碱性氧化物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生活中的一些中和反应的应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主要由学生自学来完成,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复习酸、碱都能与指示剂反应,使指示剂变色的知识,暗示、鼓励学生想办法证明NaOH和HCl这个反应的确发生了。

最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该实验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归纳出现象和结论。

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双基”紧密结合,不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目标,而且兼顾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交流讨论中获得知识,同时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中和反应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中和反应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中和反应及应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利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

仪器、药品烧杯、玻璃棒、试管、胶头滴管、NaOH溶液、盐酸溶液、CuSO4溶液、酚酞溶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酸和碱的性质,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演示氢氧化铜与盐酸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蓝色沉淀消失,溶液变成蓝色。

分析原因:氢氧化铜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提出问题:如果将实验室常见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可能出现什么现象?两者之间能反应么?猜想:能发生化学反应。

二、设计实验,探究新知提出问题: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合适的药品和仪器,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之间发生了反应。

引导学生利用指示剂来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过程: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无色为止。

引导学生总结现象并分析酚酞的作用: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颜色改变。

酚酞是指示反应是否恰好进行。

展示反应的微观过程,总结出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实质:NaOH+HCl = NaCl+H2O类比写出:Ca(OH)2 + 2HCl == CaCl2 +2 H2ONaOH +H2SO4== Na2SO4 +2H2O即: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1、下列物质属于盐的是()A . CuOB . Cu(OH)2C .CuSO4D . HClE . CaCl2F .Na2SO42、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A Zn +2HCl == ZnCl2 + H2↑B CuO + 2HCl == CuCl2 + H2OC 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D AgNO3 + HCl == AgCl↓ + HNO33、在实验室里,欲使碱性溶液变成中性,下列试剂中最好选用哪一种组合()① NaOH溶液②稀盐酸③石灰水④酚酞试液A. ①或③B. 只有②C. 只有①D. ②和④4、MgO和H2SO4反应,生成了MgSO4和H2O(生成盐和水),这个反应是中和反应吗?5、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 )除去,原理是什么?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提出问题,在前一个实验中,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溶液成分是什么?有没有其他的成分?如何判断?小组讨论找出解决方案:可能还有盐酸。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顺利完成了本节课酸的性质的教学,并通过分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2、学生实验做的都很成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做了铺垫。

不足之处:
1、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的性质,对酸的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实验时放手让学生去做。

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采用抢答的形式,成了学习好的同学表演的舞台,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这种现象导致了课堂生成太少,好不容易回答一个错误,也随即被改过来了,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和掌握。

2、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在实验时兴高采烈,但回答时却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从这点来说,看似热闹的课堂,实则没有调动起所有孩子的积极性,如何利用实验这个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显然没有做好。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心得卓山中学毛朝霞本节课的重点是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应用,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

我主要采用”以活动促学”的教学模式,将这节课分成四个活动去设计与组织,以小组合作为学习组织方式,通过设计的活动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

具体安排为:(1)用约2分钟时间复习之前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忆熟悉已学的常见的酸和碱以及他们相似的化学性质和常用的酸碱指示剂,为后面学习中和反应扫除障碍;(2)新课引入:教师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直接混合无明显现象,引起学生思考酸与碱究竟能否反应(3)学生活动一:(以酚酞作指示剂)让学生动手探究酸能否与碱反应,直接感知酸能与碱反应。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这个实验,学生针对老师设计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4)学生尝试完成实验小结,小组内校对答案,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从微观上去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5)学生活动二:练习写化学方程式、组内校对,找出书写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的规律。

(6)引导自学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练习强化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它在生产生活中应用;(7)学生活动四:课堂检测,组内校对答案,组长讲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具备了合作完成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在活动中都很热烈和积极的参与。

这种合作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学习本身。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学生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同组成员之间交流非常频繁,非常和谐,而在自主学习和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我觉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不掉队,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让学生感觉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体验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
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交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充分体现了“重过程和方法”的教育新理念。

但因为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这节课成功的地方
1、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2、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等探究环节,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解决提出的问题。

3、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4、、培养相互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5、采用了学与练结合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精选题目,设计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7、设计了对比实验,让学生知道实验探究过程中酚酞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8、结合实际教学,例举生活实例,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9、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都由学生说出答案,并且要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从而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时学生不够活跃,显得过于拘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效果欠佳。

2、在探究环节,由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层次不同,较弱的学生没有让实验探究达到预期效果,拉长了探究的时间。

3、教学过程前松后紧,最后没有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4、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主要是平时实验开展的较少,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

5、讲到中和反应的概念中,没有用类似例子的化学反应强化中和反应的概念。

6、中和反应的应用中,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认真的梳理。

7、没有进行小结,影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总之,在今后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专业素养,虚心听取其他教师的建议,不断改进教学,使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