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学科领域:地理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地势的特点,掌握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
2. 使学生能够分析中国地形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
难点: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形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地势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形为例,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势特点。
提问:请大家描述一下我国的地势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地势西高东低的成因,以及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4. 案例分析以长江、黄河为例,分析地势对河流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势西高东低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提问:请大家描述一下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
2. 课堂讲解讲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如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势对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4. 案例分析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分析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中国地形图,标注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3. 收集有关地势西高东低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地势西高东低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的掌握。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
3. 评价标准:能正确描述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作业完成质量高。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运用了地图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现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对于地势对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影响,学生是否能理解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学反思中考虑的问题。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教案

●课题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资料,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学会分析地形地势对气候、东西航运、水电开发等方面的影响。
3.了解山区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模式:学练演展评——自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读图分析、互助讨论、对比分析、假设推理等方法。
●教具准备:地理助学、地形剖面模型,及有关挂图。
请同学们根据亚洲地形图介绍一下亚洲的地势特征。
衔接过渡:中国是亚洲的一部分,那中国的地势地展示演练约5分钟互助探究约8分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
【展示演练】1、小组内成员展示独立自学成果:2、组织各小组展示团队合作成果: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再分为3个小组。
一、地势西高东低A组:地势组1—3组研究我国地势。
【互助探究】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1)展示中国地形图和36°N附近地形剖面图:2、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状(1)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图,小组内相互咨询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争取组内消化一部分。
难度大的由组长负责收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展示成果2】:4、再次各小组分专题集中展示学习成果并共同探讨老师提出的问题。
【读图分析】1、读图2-1-1分层设色地形图和中国沿北纬36°附近地形剖面图,完成23页读图题。
地势1组代表发言:通过两组观察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点【即时训练】:抢答——比眼力:联想生活中楼道阶梯的形状:2、判断下列图中哪个能正确反映我国的地势特点()。
【读图分析】3、观察图2-1-2中国地形图结合课本文字,分析讨论每个阶梯上主要的地形和海拔,完成下列表格:地势2组代表发言:大致范围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据图分析能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了解地形剖面图的原理及功能。
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精品4篇

八上《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教学难点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
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
(展示多媒体)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
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
(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
(指名答)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板书)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00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谈:到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 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地势的特点。
教学内容:1. 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中国的整体地形。
2.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势的特点,即西高东低。
教学活动:1. 展示中国的地形图片或地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中国的地形。
2.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势的特点,即西高东低。
3.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个特点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形图片的观察和理解程度。
2. 记录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中国的地形特点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中国的地形特点。
2. 学生能够解释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的地形特点,如山脉、高原、平原等。
2. 解释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如地质构造、气候等。
1. 通过图片或地图介绍中国的地形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地势西高东低的原因。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形特点的描述和理解程度。
2. 记录学生的观点和讨论情况。
第三章:地势对中国的影响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说出地势对中国的影响。
2.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势对中国的具体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地势对中国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农业等。
2. 举例说明地势对中国的具体影响,如长江、黄河的流经地区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地势对中国的影响。
2. 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地势对中国的具体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势影响的理解和描述程度。
2. 记录学生的观点和讨论情况。
第四章: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1. 学生能够说出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交通、工业等。
2. 举例说明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如山脉对交通的影响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地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形地势特征(第1课时)示范教案

《地形地势特征》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基本特征;2.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交通、河流等影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读图分析我国地势特点。
【教学难点】读图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交通、河流等影响。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师:“大河向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百川东到海……”为什么我国大江大河多数向东流?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今天的地理课堂。
(板书)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一、地势西高东低1.总特征师:通过阅读材料,我们知道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地势就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你能通过我国地势分布图说出我国地势特征吗?高低生:(可能的答案)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板书)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一个学生用笔画了两幅都是西高东低的地势走势图,你能阅读课本,找出下列最接近我国地势起伏变化的图示,并说出我国地势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所以图2各符合我国地势特征。
(板书)特点:呈三级阶梯分布师:活动探究1:读图2-1-1,完成下列任务:1.结合沿36˚附近地形剖面图,说说从A点到B点海拔是怎么样变化的。
2.看看图中颜色明显分为哪三大层次,按照高度表,说说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沿36˚附近地形剖面图,自西向东海拔虽有升有降,但总体上是降低的,因而我国地势具有西高东低的特征;褐色、黄色、绿色三种颜色突出我国地势另一特征:大体呈三级阶梯分布。
承转: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师:找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并思考每一级阶梯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海拔又有什么特点?生:(可能的答案)第一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形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
第二阶梯:海拔迅速下降到2000——1000米,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中国的地形地势》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地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中国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严重地影响着其他因素。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其他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这条内容标准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中的行为动词“说明”修订为“概括”。
地形向来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以往只在学生学习我国的地形,更多地注意具体的地形,包括各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特征和分布,使学生在这里比较集中地记忆大量的地形名称,相对冲淡了他们对我国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
本条“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对我国地形、地势主要特征的“概括”上,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
这样既可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组织复习教学时,只要引导学生通过分别阅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和沿某一纬线或经线制作的“地形剖面图”,分别从地形类型构成和地势起伏状况两方面,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出所观察到的地形、地势外部状况即可。
重在指导学生运用七年级已学过的归纳一个区域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解决当前的同类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虽然是第一次学习中国的地形知识,但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世界的地形、地势等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地形、地势的方法。
学生的能力基础: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基本技能。
具备一定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课时计划】2课时第二课时中国地势特征和主要山脉【学习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说出各阶梯分布的特点及各阶梯间的分界线,并能说出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1地形地势特征(第1课时)教学设计

2.1地形地势特征(第1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第1课时)课题地形地势特征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学科地理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的地势特征,知道三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和分界线。
(2)了解我国的地形特征,知道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3)了解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运用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剖面图,让学生读图.析图,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能力,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重点(1)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我国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难点分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势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诗词“大河向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百川东到海”“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提问为什么我国大江大河多数向东流学生欣赏诗词,思考.回答问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使学生认识到水的流向受地势高低的影响。
讲授新课(一)地势西高东低(一)地势西高东低读图活动出示中国地形图1.读图,说说从A点到B点海拔是如何变化的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此活2.看图中颜色明显分为几大层次对照高度表,说说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出示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剖面图提问你能将三级阶梯对照中国地形指出来吗出示中国三阶梯示意图,提问读图说一说我国三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和平均海拔出示我国三阶梯示意图提问读图,找出我国三阶梯分界线分别是哪些山脉对照中国地形图,完成表格(见课件)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出示“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中国河流分布图”.“中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让学生分析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水能资源的影响。
想一想我国地势特征会带来哪些影响思考我国的地势特征对东西部之间的交通可能产生哪些影响(二)地形复杂多样(二)地形复杂多样出示中国地形图和五种地形类型面积比学生读地形剖面图,对照中国地形图,将三级阶梯在图中指出来。
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优秀地理教学设计(教案)

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我国地形特点及山脉分布。
2、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中国地形图的分布”图,了解我国地形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的壮丽山川,激发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地形分布特点。
难点:读图分析我国山脉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讨论法。
四、教具PPT、板书、板图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回顾地表五种基本地形。
高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 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
平原:海拔在200m以下,宽广平坦。
盆地:四周高、中部低。
师:中国地形状况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地形。
板书:2.1 中国的地形师: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络”当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要认清我国各大地形区,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些骨骼,我国主要的山脉。
板书:一、我国的主要山脉讲授新课:读图:找我国的主要山脉。
十条山脉描述相关资料:师补充:除此之外还能在地图上找到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等。
讲述:在地理上,我们根据山脉总体延伸的方向还可以判断山脉的走向,如何判断呢,先回忆地图上的八个方向,然后将山脉放入“米”字方向盘的中间,即可判断山脉走向。
问:你能判断这些走向的山脉有哪些吗?生读图总结归纳: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
东西走向:昆仑山—秦岭、天山—阴山、南岭。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过渡:我国各大地形区就分布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我们来认识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媒体展示下列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习情况。
1在下图填出山脉两侧的地形单元。
2、下图是我国沿36N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标出东、西方向。
(2)、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地势,大致呈级阶梯分布,在图上括号内填写阶梯的名称。
(3)、试判断图上字母所代表的地形类型:A、B、C、D。由此可见,我国地形。
3、了解我国频发的地质灾害。
教学重点
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点对人们生源自、生产的影响。教学方法读图填图法、归纳概括法、讨论辨析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检测知学情
教师将印好的中国政区空白图给每位学生下发一张,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列两个问题:
(1)、在图上相应位置画出我国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标出他们的名称。
(4)、说出我国地势地形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各至少两条)》
板书浓缩建体系
第一节地势与地形
学生整理总结归纳地形、地势特征的方法,并结合课本上的地图,运用上述方法归纳出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联系运用勤思辨
展示问题,让学生分组辩论:我国地势和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何影响?请列举实例说明。
根据自己的观点不同,加入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一是对教材中零散的内容进行概括,形成一个小专题,便于学生掌握;二是事例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来列举具体事例,形成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三是运用实例分析,便于所学知识点与现象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四是通过辩论,形成碰撞,产生火花,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主要山脉名称、走向和分布,说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以及我国主要丘陵的分布,能概括出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2、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说出各阶梯分布的特点及各阶梯间的分界线,并能说出他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学情分析
复习课,学生对所复习内容、所用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再按照新授课的方法进行教学,势必会造成学生思想上的轻视、兴趣上的衰减、行动上的不作为,使复习效率低下,事倍功半。另外,也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符。新一轮课程改革,尤其在区域地理上的学习,不是将所有的区域逐一都让学生系统的去学,而是选取比较典型的几个区域为例,让学生掌握一类区域的学习方法,获得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技能,其他区域只要学生愿意学、想学,运用这种方法就能自学。因此,本节课复习的重点以知识与技能的复习为基础,要突出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3)、检测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查漏补缺,并为下一步施教提供依据。
(4)、为地形、地势特征的归纳概括准备素材。
(5)、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不在说出来、找出来,而关键是能不能准确的画出来、填上去。
注重过程抓方法
活动一:让学生将前面完成的图与地图册、课本上的相关图对照,小组讨论完成下列两题:
(1)归纳概括说出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你归纳概括的依据是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归纳交流,并在全班进行展示。
让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获取结论,以便在以后遇到不熟悉的地域,也能运用此种方法,归纳概括出其地势和地形的基本特征,以形成“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在相应位置上填上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名称,并写出每个高原、盆地、平原的特点。
学生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纠错并改正。
学生在图上相应位置画出我国的主要山脉,填出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名称,并写出每个高原、盆地、平原的特点。
学生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比对,指出错误,并纠正记忆。
(1)因为是复习课,学生对读图的方法、基本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没必要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重点是对不会的、记忆模糊的内容,尤其是山脉的位置进行强化巩固、加深印象。
(2)、我国行政区域单位是已复习过的内容,学生相对较为熟悉,运用此空白图,为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奠定基础,加强前后内容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概括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作者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教材分析
“我国的地形和地势”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中的第一节内容,如此编排充分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其既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要因素,又与其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机统一,组成了复杂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将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活动二:根据学生的展示,教师总结归纳地形、地势特征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地势特征的判读方法主要有:一是根据河流流向判读:二是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海拔高低判读;三是在地形剖面图上,根据剖面线的起伏变化判读。归纳概括时,要看大体趋势,不要强揪细节不放。地形特征归纳概括的方法主要有:一看类型。五种地形类型,数量较多,说明地形复杂,数量较少,相对较为单一;二看分布。同种类型相对较为集中,地形简单,镶嵌交错分布,地形复杂;三看海拔高度。不同种类地形海拔高低相差悬殊,地形复杂,相对高度较小,地形单一;四看面积大小,可归纳出该区域以何种地形类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