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解析题的思路和方法分析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1,带着问题读材料2.重视材料出处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5.规范做答6.分析材料二、解答材料题,三步入手一读: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
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材料的主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确有讲究。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又节约时间。
阅读材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
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严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
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
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
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
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
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
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纵观当今教育教学检查现实,在历史中考中材料解析题为必考题型。
材料解析题的题目考查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扩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掌握这类题型的解法非常重要。
下面从四个方面把握其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弄清题意,找出材料关键信息(一)阅读顺序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如此做,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
阅读顺序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
这样做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具备了目的性。
读材料是为了解好材料题所设的问题,如果没有阅读材料前的了解设问,阅读材料时就难免盲然,读完材料后就会感觉“读了材料仅仅是读了材料,此外一无所获”。
盲然后再读设问,了解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又不得不重新阅读材料。
时间是宝贵的,我们不要在无形当中浪费它,特别是在考试当中。
(二)阅读目的先读问题再读材料,是为了更好的读懂材料,更是为了更好地解答好题目设问。
在有目的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进行的阅读要仔细,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
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
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答设问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相联系打下基础。
阅读材料一般是精读(切忌泛读,只了解材料的大概意思),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
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往往给我们一些提示。
在阅读过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找出与材料解析题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用笔勾划出来。
(三)三大类材料的预期阅读效果作为入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现代文材料、文言文材料、“译文”材料。
这三大类材料,以现代文材料出现的概论最大,其它两类出现的几率并不太大。
(1)现代文材料。
该类型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重点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切入点,划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初中语文材料题答题分析方法技巧

初中语文材料题答题分析方法技巧考点检索:1.分析所提供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2.提取主要信息(包括主要内容,拟新闻标题,一句话新闻等)。
3.写出分析、探究后得出的结论。
4.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根据材料给事物下定义。
5.针对材料发表看法,提出建议。
方法点拨:一、材料的分析与探究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准确捕捉材料主要信息。
2.如果几则材料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在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的同时,更应探究它们的个性。
3.有些材料看似讲述不同的主题,其实只是形式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从而得出结论。
4.如果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关系,探究时可从因果关系等角度入手。
即如果材料是揭示结果的,就应找到得出这个结果的原因。
5.规范表达出探究结果。
二、信息的提取与概括(一)记叙性语段的信息提取记叙性语段:被陈述对象+陈述事实(记人记事类,具体就是:人物+事件)。
(1)拟写标题:消息的标题要求高度概括,以醒目的形式直接揭示消息的内容。
一般消息的标题为:人物+事件(记叙的两个要素)。
(2)拟写导语(一句话新闻)。
形式上:一句话新闻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
内容上:严格而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
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过程结果),⑤原因(目的),⑥方法(措施,手段,途径)。
一般要求交代清楚"四个W--who,when,where,what"。
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
消息一般把重要的信息放开头部分来说,所以我们主要从语段开头部分了解所发生的事件。
(二)说明性语段的信息提取首先要明确所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其次再看所说明对象的特点有哪些。
然后,用下定义的形式将其表述出来,一般形式是:"××是××"或者"××叫做××"的形式,具体就是:被定义的事物"是"+所具有的特点+"的"所从属的类别。
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专题: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学案一、试题特点●1.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 2 . 要求运用学科内常识及能力来阐发和解决问题。
●3.分值高,但答案文字要求简明扼要。
●4、设问角度灵活,能力层次清楚。
二、材料解析的能力要求:1、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2、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3、充实操纵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常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三、教学过程〔一〕材料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1、粗读〔读题型、明主题、联教材〕2、审题〔审关键词,明确考查意图〕3、精读〔带设问、获有效信息,联教材,列提纲〕4、作答〔答出层次、完整、尺度、面广点细〕A、材料题的几种题型:①表达型:表达题是问答题中最底子的题型,此类题型的要求是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开展或消灭的过程,以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作系统的归纳表达。
其提示语有“简述〞、“概述〞、“试叙〞、“如何〞、“怎样〞、“是什么〞、“有哪些〞之类。
②阐发型。
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底子不雅点,深入阐发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现象,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
标题问题的提示语通常有“阐发〞、“试析〞、“简析〞“为什么〞,“有什么启示〞等。
③论证型。
论证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论〞。
即要求运用已有的历史常识和历史学科的底子理论,通过对史实的透彻阐发,说明道理,得出结论,来论证某一不雅点或结论的正确或错误。
其提示语有“说明〞、“论证〞、“证明〞、“试论〞、“谈论〞、“为什么〞之类。
[典型题例]毛泽东指出,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那么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那么团结亡〞。
试用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说明这一论断。
例:一位19世纪中后期到英国的法国史学家曾经这样描述当时所见所闻: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喷发出呛人的浓烟。
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排放的污水,已经使河水变得浑浊不胜。
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材料二 总统第702次记者招待会(1940年12月17日) 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
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 我来给大家打个比方:假设我的邻人的家宅着了火,而在
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园的水龙管子。如果他能够把我的 浇园的水龙管子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 灭掉……如果经过灭火的过程,这段水管完好如初,毫未损伤, 邻人就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激。但是,假设它给搞坏 了……他说,“好,我来照赔。”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 可用的浇园水管,我就不吃亏。
材料解析题的分“层”,通常有三种情况: 如果一个材料是有几段文字构成,“段”就是分 层形成答题“要点”的主要依据;如果一个材料 是一段文字构成,分层最便捷的手段就是利用 “段”中的标点符号,常用于分层的标点符号有 句号、分号、省略号等;第三是材料与材料之间 本身是相对独立的“层”。
2、理解材料(语文阅读分析法) (1)通晓全部材料 (正文、注解、标点符号、出处、层次等) (2)抓住关键句、词、字
(3)重视材料间关联,抓住中心问题。
3、准确审题( 咬文嚼字法 ) 分清学科:
常用问法:
(1)“根据材料X,指出(或概括、归纳)…” (2)“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概括、 归纳等)……” (3) “综合x材料……谈认识”
明确题型:
(1)列举题:(列举、举出、哪些<史实>) (2)陈述题:(简述、概述、怎样) (3)联系比较题:(比较、有哪些异同、变化) (4)因果分析题:(分析、有哪些原因或影响) (5)归纳概括题:(说明、归纳、概括、指出) (6)信息提取题:(获得、反映、根据材料……) (7)开放式评析题:(你认为、有何认识启发等)
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及方法

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及方法历史材料题解题思路及方法纵观近些年的试卷,我们可以看出当今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命题发展的基本趋势为:①在选取命题材料方向,有纯文字材料,也有历史图表与数据混合的材料,形式多样,材料来源十分广泛;②设问由材料的分层设问向综合应用材料的整体设问发展;③答案由按点给分逐渐向分层采意发展,甚至让考生自由发表见解,试题的开放性更加明显,有向问答题形式接近的趋向;④命题内容与现实的结合愈益密切。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1、能够很好的阅读理解材料;2、能比较完整的完整准确提取有效信息;3、能够快速的联系书本知识迁移与运用;4、能够明确的根据设问要求进行分析说明二、分析设问与整体把握材料分析设问,借助设问的限定揣摩材料的意思和答题方向,减轻阅读的难度,整体把握材料明确答题方向。
设问的模式:(1)根据材料X,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
情况、分析原因、影响等(X分)(2)根据材料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等)。
(X分)(3)综合x材料。
谈认识(或者启示等)(X分)整体把握材料:(1)材料与材料的关系,抓住中心问题。
(2)材料与课本的关系,寻找切题角度。
通过以上四种情形看,在解题中我们要注意各自解题途径和方法:(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对于这种情形,学生在解题种需要认真研读材料,根据所设计问题要求从材料中去撷取答案,这种情形问题相对比较容易,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处理就可以解决。
(2)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要学生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在课本中进行知识的定位,根据对课本的知识的掌握进行整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方面是通过对材料分析处理找出部分答案,还有部分答案在已经学过的知识里,所以另一方面回顾课本进行概括和总结。
(4)通过材料或综合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或认识,这实际上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在充分理解材料主旨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性思维科学总结。
浅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浅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处理和筛选信息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比较辨别能力和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
它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它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
因此有许多学生在考试中感觉无从下手,并且失分严重。
那末,怎样才能答好这类题呢?我认为应本着以下思路、技巧解答。
一、看看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使材料的解析定向化。
它的定向作用表现在:1、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例如:阅读下列材料:①:自古贵中华,贼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有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⑴、材料①是唐朝哪位皇帝说的?⑵、材料②中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两则材料有无关系?通过看设问可提取到这是有关唐朝的信息。
2、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如上述材料要考查的是唐朝民族关系的问题。
3、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
明确了设问的要求,确定了材料的方向,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二、读对材料要细读,还要注意作具体分析。
要了解材料涉及到的内容,各段材料的联系,找到材料的核心。
读透材料的本意,领会其引申义。
另外,材料中的说明性文字,往往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有解题所需的信息,所以一定要注意。
其次还要注意从主体材料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一小部分。
从某句开始摘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三、提炼在解题过程中,提炼与看、读是一致的。
1、材料中提炼出有效的信息,映射到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内容。
具体作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段,短材料分句。
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主要字词,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2、提炼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资料分析解题思路与技巧整理

一、口诀:“带着问题读材料,能做一道做一道;估算比例结合用,具体排除更巧妙!!”(一)带着问题读材料,能做一道做一道解析:在做资料分析(主要指文字类的)、短文章阅读和申论时我都是先看问题再看资料,带着第一道题读材料,能做了立即停止阅读,答题;在停止阅读处做好标记,以便接着读,答完第一题后再带着第二题接着读;依此类推。
好处有三:1.针对性强,准确率高;2.有时很多材料的段落根本用不上,可以节省时间;3.完全符合“应试”的思维。
(二)估算比例结合用,具体排除更巧妙具体到资料分析上我们举例说明:(以06年国考原题为例)2003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达975.5亿元,比上年增加159.3亿元,增长19.5%,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0%。
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63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6%;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3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9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为10.5%。
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1.2003年国家财政支出总额为( )。
A.24387.5亿元 B.5002.6亿元 C.3979.6亿元 D.816.3亿元2.2003年中央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之比约为( )。
A.1:6.87 B.6.87:1 C.1:2.37 D.2.37:13.与2002年相比,2003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绝对增长量最大的执行部门是( )。
A.各类企业 B.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 C.高等学校 D.无法得知4.2003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约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
(1分)促进团结,共同发展。
(1分)
明治天皇 亚历山大二世 林肯 华盛顿
罗伯斯庇尔 克伦威尔
康有为 梁启超 光绪帝 孙中山 罗斯福
真题演练
例题: 图1历史人物病逝后,
卢绍稷发表《东西两 国父》一文,将图1历 史人物与图2历史人物 并称为“东西两国 父”。
图1
图2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美国国父
解释 明治维新 十月革命 南昌起义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基本类型 1、文字材料解析题 2、图表材料解析题 3、混合型材料解析题
材料题的基本解法
❖ “三步走”模式——一 “看” 二 “找” 三“答” 一看:看材料,看问题。
二找:找出对答案有帮助的有效信息。
三答:根据要求做出正确的答案。
先看“设问”部分,后读“材 料”部分
历史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
李娟
历史学科素养
❖ 历史解释:
❖ 考查形式:考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 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 判断地位等。
❖ 考察目标: ❖ 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
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 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叙述中不同的历史解释。
❖ 以辨证的眼光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 果关系
都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等。
资世本界主近义代制史度的确立——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一分为二、辩证全面;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方法:看历史人物是否有利于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是否符合人民的愿望和推动国 家的发展等。
“ (拿破仑)是革命的代 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 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 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叙 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历史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 例1.历史叙述有史实陈序、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 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 的是
A.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 通有无。”
他对内颁布了法典,维护 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为欧洲 各国提供了立法典范;
对外多次打败反法同盟, 稳定政局,传播了资产阶级自 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 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所以他是 加冕的华盛顿。
“ 华盛顿有所为,美利坚 民族得以独立;华盛顿有所 不为,美利坚人民不受其 害。”
——易中天著《美国宪法 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恩格斯 结合史实证明恩格斯的观点
“在获得政权以后.有人曾希 望我能成为华盛顿.如果我在 美国.我也会愿意做一个华盛 顿.但在法国处于内部分裂和 外部入侵情况下……我只能做 一个加冕的华盛顿 ”
—拿破仑《圣赫勒拿岛回忆录》
拿破仑是在内部法国大革 摆脱殖民控制。”材料论述的是
A.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
B.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结果
C.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
D.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历史解释——提取信息
信息:欧盟的GDP超过美国,日本 原因: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经济现象,数据说话
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年平均增长率——摘编自《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简史》
(1)图1、图2所示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孙中山;华盛顿
(2)图1、图2所示历史人物分别领导了哪一场对本国历 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治运动?辛亥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1、图2所示历史人物被称为
“东西两国父”的共同原因。 都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都缔造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都制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都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分)
上海APEC会议为促进亚太地
区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贡献
(1分)
图三 上海APEC会议领导人 图四 欧盟旗帜
欧盟的成立,为成员经济的 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
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欧洲一
(1)分别说出四幅图片历史事件的重要作用。(4分) 体化的进程。
(2)这些历史事件共同反映了怎样的主题?(2分
图一运动中口号
图二上海民众声援北京 学生
图三获释返校学生受到欢迎
根据图片提示信息,回答问题。(6分)
(1)《联合国家宣言》的签
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
盟的形成,成为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的根本保证(1分) 图一《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仪式图二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万发隆言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的原则,加强了中国与亚非
例如:
❖ 井冈山根据地是毛泽东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 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81年 前,江海平原上的通海如泰地区也曾有过一 支革命武装——红十四军。请回答:
❖ (1)简述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背景。说一说 井冈山根据地巩固扩大过程的大事。井冈山 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探索出怎样的一条 正确道路?
B.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C.闭关并非完全断绝来往,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D.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例2.“殖民地经济发展了,但西、葡宗主国却贪得无厌地从这里榨取财富, 用于王朝战争和奢靡的宫廷生活:宗主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还多方限制
殖民地的商业、制造业的发展。这引起了殖民地新兴的工商业者、农场主
(1)根据材料找出1860—19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是
哪个时期?
1950-1970年最快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913—195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年平均增 长率较低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殖民体系 崩溃等
历史解释——因果关系
史实形成于节点,下面图片分别反映了五四运动的重要节点,从图一推测这次 运动的直接原因。简述三幅图片反映历史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恩格斯 结合华盛顿的“有所为” 和“有所不为”的主要史实, 评价华盛顿。
解读概念法——解释历史事件
历史概念来源于历史史实的高度概括。仿照下面示例, 解释“明治维新”
示例 戊戌变法:《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在19世纪末,为挽救民 族危机 ,依靠光绪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颁布了一 系列改革措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