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设计步骤
毕业设计--冷库制冷系统的设计[管理资料]
![毕业设计--冷库制冷系统的设计[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bb821b2a8956bec0875e337.png)
毕业设计题目:小型冷库制冷系统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2、类别是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目录目录 (1)摘要 (1)第一章库址选择 (1)第一节工程概况 (1)第二节气侯情况 (1)第二章冷库隔热防潮设计 (2)第一节冷库的结构 (2)第二节隔热与防潮的基本要求 (2)第三节维护结构的材料及选择 (3)第三章冷负荷计算 (3)第一节计算各传热层系数 (4)第二节设备负荷计算 (5)第三节各房间的负荷汇总 (9)第四章冷库制冷方案的确定 (10)第五章制冷机及辅助设备的选择 (11)第一节制冷压缩机的选型计算 (11)第二节制冷系统辅助设备选型计算 (12)第六章制冷系统管道 (18)第七章制冷系统的试压、试漏及管道保温 (19)结论 (21)参考文献摘要:本次毕业设计的课题是对南京的某冷库进行设计。
设计分为七个过程,首先给冷库进行选址,根据冷库提供的要求和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选址。
然后进行冷库隔热防潮设计,包括结构,要求及材料的选择。
冷负荷计算是本设计的重点,根据结构材料和传热系数计算出各房间的负荷及汇总。
确定冷库设计方案,包括压缩形式,冷凝器的配置,及系统的供液方式和冷间的冷却方式,而后简单的对冷间工艺设计和系统管道及管道的试压、试漏及管道保温的一些说明。
关键词:冷库设计制冷系统负荷计算选型计算第一章工程概况与原始资料第一节工程概况此次毕业设计为南京某公司进行制冷系统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制冷机房、冻结间及冷库。
该工程包括冻结间 ( -23℃),低温冷藏间( -18℃)两项制冷系统。
此设计题目是我们专业主要发展方向,通过毕业设计对我以前学习的专业知识作一个全面的总结,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本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本制冷系统设计原始资料概况如下:一、冻结间、冻结物冷藏间冻结间:设计温度-23℃。
,总建筑面积为8×18= 144㎡,冻结能力20吨/小时。
冻结物冷藏间:设计温度-18℃。
库房内净高5 m,总建筑面积为20×24 =480㎡,低温冷藏总能力为500吨。
空调制冷系统课程设计

空调制冷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空调制冷系统的基础工作原理,掌握制冷循环的关键部件及其功能。
2. 学生能够描述制冷剂在空调系统中的作用,并解释其热力学特性。
3. 学生能够掌握空调制冷系统中能量转换的基本过程,以及影响制冷效率的主要因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模型或实物演示,分析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流程,正确解读系统图。
2.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物理原理,计算空调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功率消耗。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制冷系统,并对系统进行模拟优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空调制冷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培养对节能减排的重视。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 学生通过学习空调制冷系统,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物理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注意引导他们从直观的操作体验上升到理论的认识。
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内容1. 空调制冷原理概述:包括制冷剂的选择、热力学循环(卡诺循环、逆卡诺循环)的基础知识,以及空调系统的基本构成。
- 教材章节:第三章“制冷原理与制冷剂”2. 制冷循环关键部件:深入讲解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等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制冷系统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制冷系统关键部件”3. 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探讨制冷剂的压力-温度图、焓-熵图,以及制冷剂在系统中的状态变化。
- 教材章节:第五章“制冷剂及其热力学性质”4. 空调制冷系统的能量转换与效率:包括能效比(COP)的计算,以及影响制冷效率的因素分析。
第2章 冷库设计 制冷系统方案设计ppt课件

制冷系统方案设计
精选课件PPT
1
§2.1 概述
如何设计冷库制冷 系统
冷库容量计算
冷库耗冷量计算
制冷系统方案确定
制冷设备选型
精选课件PPT
设备安装连接
2
制冷系统方案确定
制冷系统方案设计的原则
(1)满足食品冷加工工艺要求; (2)系统要运行可靠,操作管理方便,有安全保障; (3)系统应优先采用新设备、新工艺及新技术; (4)要考虑经济性。
小型制冷机组:电热融霜。如电冰箱。
精选课件PPT
26
一台压缩机配多台蒸发器的热气融霜
精选课件PPT
27
(2)排液
原因: ①除霜前,停止向蒸发器供液,同时排掉其中的制冷剂 液体,以发挥除霜效果。 ②除霜时,将热蒸汽冷凝下的液体排出。
方案: A、引至其它冷间正在使用的蒸发器。用于小型冷库。 B、至排液桶。放油、加压回高调站。用于重力及液泵供 液系统。 C、至低压循环桶。用于液泵供液系统。
精选课件PPT
7
精选课件PPT
8
氨泵供液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
精选课件PPTຫໍສະໝຸດ 93.单、双级综合系统
单级系统与双级系统共用同一个油分离器、冷凝器、 高压贮液桶,经高压调节站分配。
精选课件PPT
10
单、双级综合制冷系统流程
精选课件PPT
11
冷库制冷系统原理图
精选课件PPT
12
§2.3 制冷系统方案设计
水,若水盘泄水口冰堵,水满溢,造成冷间地坪 结冰。 ③ 制冷剂热蒸汽融霜;、 ④ 电热融霜;简单,初投资少,耗电量大。
精选课件PPT
25
搁架式排管及墙、顶排管:用人工扫霜+制冷剂热蒸汽融 霜。隔8~10周(翅片排管)或半年以上(光滑排管)用 一次热蒸汽融霜。一般是低温冷藏间。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匹配设计

2、参数设定:根据汽车的实际使用环境和负荷要求,设定制冷系统的制冷 量、制冷剂流量、温度等参数。
3、设备选型:根据制冷系统的参数要求,选择合适的压缩机、冷凝器、蒸 发器等设备,并确保其性能和可靠性。
1、更高效的制冷技术: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未来汽车空调制冷系 统可能会采用更高效的制冷技术,提高制冷效果。
2、智能化控制: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汽车空调制冷系统 的智能化控制,提高驾乘人员的舒适性和经济性。
3、新能源驱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未来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可能会采 用新能源驱动,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相关技术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匹配设计涉及到众多技术领域,包括热力学、流体动力学、 机械设计等。其中,热力学是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基础,涉及制冷剂的物性、热 力过程和热力学循环等;流体动力学则制冷剂在系统中的流动与传热特性;机械 设计则涉及到制冷剂的储存、压缩、冷凝和蒸发等设备的结构和运动。
系统设计
在进行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匹配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五、总结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常见故障诊断和维修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了解故障现象 和掌握诊断方法,车主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故障问题,确保车内环境的舒适度和 行车安全。此外,车主还应注意空调制冷系统的日常维护,定期检查、清洗和更 换部件,以预防故障的发生。在维修时,应选择正规的维修店或4S店进行维修, 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故障加重或影响车辆的使用寿命。
感谢观看
参考内容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为乘客提供舒适的车 内环境。然而,当空调制冷系统出现故障时,车内环境可能会变得不舒适,甚至 影响行车安全。本次演示将介绍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常见故障及其诊断方法,帮 助车主更好地维护空调制冷系统。
冷冻水制冷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冷冻水制冷系统设计摘要: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的掌握《制冷技术》这门课程的知识,现对其进行冷冻水制冷系统的课程设计。
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根据设计要求和任务,合理拟定制冷系统总体方案。
2、根据制冷系统设计方案要求,选择制冷剂、制冷压缩机、节流阀及制冷辅助设备等部件。
3、依据热力学、传热学及流体力学原理,设计计算制冷换热器(主要是冷凝器和蒸发器)。
4、制冷管道计算及保温层结构、厚度等设计。
5、绘制制冷系统流程图和机器设备布置图,并注明有关尺寸和技术要求。
设计资料:冷冻水工艺需冷量Q=(150+50×N)KW,=150+50 34=1850KWN=34,Q载冷剂为冷媒水:供水温度t1=+5℃;回水温度t2=+10℃,冷媒水采用闭式系统。
冷凝器采用水冷却式,冷却水进水温度tw=32℃。
关键字:蒸发器;压缩机;保温层;冷负荷目录第一章设计说明 (2)1.1确定制冷剂种类和系统型式 (2)1.2制冷系统的设计工况确定 (2)1.3制冷系统热力计算 (2)1.4选配制冷压缩机 (3)第二章蒸发器与冷凝器的设计选型 (5)2.1卧式壳管式蒸发器的计算 (5)2.2冷凝器设计 (7)第三章制冷辅助设备选型 (11)3.1油分离器的选择 (11)3.2贮液器的选择 (12)3.3空气分离器的选择 (12)3.4紧急泄氨器的选择 (13)3.5 氨液分离器的选择 (13)3.6 集油器的选择 (14)第四章冷冻站制冷设备布置 (15)4.1冷冻站位置选择 (15)4.2制冷设备的布置 (15)第五章制冷系统的管路设计 (17)5.1管路布置要点 (17)5.2 管路管径的选择 (18)5.3设备及管道的保温 (21)设计体会 (23)参考文献 (24)第一章 设计说明1.1确定制冷剂种类和系统型式制冷剂为氨;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供冷方式为直接供液;冷凝器的冷却方式为水冷却。
1.2制冷系统的设计工况确定1.蒸发温度t o :一般比冷冻水供水温度低3~5℃,由所给条件知冷冻水供水温度为t 1=5℃,所以t o =5-5=0℃。
制冷系统——冷库设计分析

A —— 冷却设备传热面积,单位为m2; Φs —— 冷却设备负荷,单位为W; K —— 冷却设备传热系数,单位为W / (m2· ℃); △t —— 库房空气温度与蒸发温度之差,单位为℃。
冷排管结构
3.3.4 辅助设备选型计算
面积或体积
中冷器 供液设备或贮 液器必须保证一 定面积或液位, 保证压缩机运行 安全。 油分器 氨泵 贮液器 氨液 分离器 低压 循环桶 排液桶
单位为m3/kg; qm —— 通过氨液分离器的氨液量,单位为kg/h; w —— 氨液分离器内气体流速,一般采用0.5m/s。
蒸发式冷凝器
缺水地区, 水质较差时 须进行处理
2.冷凝负荷计算 (1) 单级压缩制冷循环
冷凝器的负荷:
k qm (h3 h4 ) / 3.6
2.冷凝负荷计算 (2) 双级压缩制冷循环
冷凝器的负荷:
k qmg (h5 h6 ) / 3.6
对于既有单级又有双级压缩的制冷循环,冷凝 负荷为单、双级压缩回路冷凝负荷之和。
型时可省略繁琐的中间温度计算,直接根据系统的机械负
荷和设计工况以及选机原则,由产品样本确定所选机器的 型号和台数,一般可满足设计要求。
以上的压缩机选型计算是以活塞式压缩机为原型来考虑的,
如果是螺杆式压缩机的选型,基本计算过程是一样的
在选型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单级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的经济压缩比为 4.7~5.5, 在此范 围内经济性最佳。 ②单级螺杆式制冷压缩机不宜用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低温工 况。 ③蒸发温度在-20℃以下时,单级螺杆式压缩机的运行经 济性差。蒸发温度越低,效率越低,能耗越大,长期运行 会带来能源的过量消耗,并使压缩机过早损坏。
'
四、 双级压缩机的选型计算
制冷系统方案设计(好)

制冷系统⽅案设计(好)第⼀章制冷系统⽅案设计第⼀节制冷系统慨述⼀、制冷系统的定义及分类1.定义任何使⽤外部能量不断把温度低的物质的热量档蛤温度较⾼的物质的系统称制冷系统。
2.分类按上述定义,制冷系统可分为蒸汽制冷系统,空⽓制冷系统和热电制冷系统。
其中蒸汽制冷系统⼜可分为:(1)蒸汽压缩式;(2)蒸汽喷射式;(3)蒸汽吸收式。
蒸汽制冷系统是利⽤液体汽化成蒸汽时要吸收热量的原理来实现制冷的。
可以说蒸汽制冷系统是⽬前使⽤得最为⼴泛的制冷系统*特别是冷库中的制冷装置,绝⼤部分是采⽤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因此本教材所述及的范围也只限于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的设计。
⼆、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基本构成1.单级压缩系统的基本构成⑦蒸发器,②压缩机,②冷凝器,④节流阀这是单级庄缩系统必不可少的四⼤部件,如图1—1⼀I所⽰。
这些设备之间⽤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个封闭系统,制冷剂在系统中经过压缩、冷凝、节流、汽化这样四个过程,完成了⼀个循环。
2.双级压缩系统的基本构成①蒸发钳,②低压级压缩机(缸>,⑧中间冷却器,④⾼压级压缩机<缸)、⑤待凝器,⑥节流阀,这是双级压缩系统必不可少的六部件,把它们依次⽤管道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个最基本的双级压缩系统,如图1—1—2所⽰。
来⾃蒸发器的制冷剂先经低压级压缩机(缸)压缩⾄中间压⼒,低压级排出的过热⽓体在冷凝器中被等压冷却⾄饱和蒸汽,然后再⼊⾼压级压缩机被压缩⾄系统的冷授压⼒,最后经节流阀进⼊蒸发器去执⾏制冷任务。
3.单、双级综合系统的基本构成冷库中,蒸汽压缩制冷装置并不总是纯粹的单级或纯粹的双级系统,更多的情况是两者并存的综合系统,如图I—I⼀3所⽰,由图可见:综合系统实际上是单级系统和双级系统共同并联到⼀个冷凝器上的综合体。
从理论上来讲,⼀个系统只要有上述的基本部件就可以⼯作了。
但在实际的制冷装置中,为了提⾼运⾏的经济性和保证操作管理的安全可芹.除T这些部件外,还增设f许多其它的辅助设备,这些辅助设备有:油分离器、⾼压贮液器、汽液分离设施、排液捅、柴油器、空⽓分离器、加氨站和各种⾼、低庆调节站。
制冷课程设计指导书

制冷课程设计一、目的1、了解冷冻站设计的内容、程序和基本原则;2、学习设计计算的步骤和方法;3、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任务市某厂空调楼,空调系统总冷负荷 kW ,末端装置为风机盘管,要求冷冻水供水温度7℃,回水温度11℃,制冷系统以氨为制冷剂。
三、其它原始资料1.水源:自来水,利用冷却塔实现冷却水循环使用。
2.室外气象参数:冷冻站所在城市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湿球温度。
3.土建资料:制冷机房、休息室、操作间的面积、高度等具体尺寸由学生自行确定,并提资料给土建专业进行设计。
四、设计内容及要求(一)制冷压缩机型号、台数的确定 1.确定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Q A Q )1(0+=式中 Q 0——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kW); Q ——用户实际所需要的制冷量(kW);A ——冷损失附加系数,由于制冷设备、制冷剂、载冷剂管路等的冷损失而带来的附加系数。
一般对于间接供冷系统,空调冷负荷小于174kW 时,A =0.15~0.20; 空调冷负荷为174~1744kW 时,A =0.10~0.15; 空调冷负荷大于1744kW 时,A =0.05~0.07。
对于直接供冷系统,A =0.05~0.07。
《制冷技术》,《制冷设计规范》。
2.确定制冷剂种类和系统型式活塞式制冷系统,氨为制冷剂。
系统型式:多机组并联系统。
3.确定制冷系统的设计工况根据空调系统对冷冻水温度的要求及当地冷却水源、水质、水温、气象条件,确定蒸发温度te 、冷凝温度tc ,吸气温度t1、过冷温度tg 。
在压-焓图上绘制出制冷机的运行工况。
(1)蒸发温度t e 的确定其值取决于所采用的冷媒种类及蒸发器的形式。
① 以水或盐水为载冷剂,当采用卧式壳管蒸发器时,蒸发温度按对数平均温差计算,即:1212lnl l m l e l et t t t t -∆=-式中 m t ∆——对数平均温差(℃),对于介质为氨-水的卧式壳管蒸发器取4~6℃;1l t ——蒸发器入口载冷剂温度(℃); 2l t ——蒸发器出口载冷剂温度(℃); e t ——制冷剂的蒸发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系统设计步骤
一、设计任务和已知条件
根据要求,在武汉地区,以风机盘管为末端装置,冷冻水温度为7℃,空调回水温度为11℃,总制冷量为400KW,冷却水系统选用冷却塔使用循环水。
二、制冷压缩机型号及台数的确定
1、确定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
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应该包括用户实际所需要的制冷量,以及制冷系统本身和供冷系统冷损失,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KW)
——用户实际所需要的制冷量(KW)
A——冷损失附加系数。
一般对于间接供冷系统,当空调制冷量小于174KW时,A=0.15~0. 20;当空调制冷量为174~1744KW时,A=0.10~0.15;当空调制冷量大于1744KW时,A=0.05~0.07;对于直接供冷系统,A=0.05~0. 07。
2、确定制冷剂种类和系统形式
根据设计的要求,选用氨为制冷剂而且采用间接供冷方式。
3、确定制冷系统设计工况
确定制冷系统的设计工况主要指确定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压缩机吸气温度和过冷温度等工作参数。
有关主要工作参数的确定参考《制冷工程设计手册》进行计算。
确定冷凝温度时,冷凝器冷却水进、出水温度应根据冷却水的使用情况来确定。
①、冷凝温度()的确定
从《制冷工程设计手册》中查到武汉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每年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
对于使用冷却水塔的循环水系统,冷却水进水温度按下式计算:
℃
式中——冷却水进冷凝器温度(℃);
——当地夏季室外平均每年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安全值,对于机械通风冷却塔,=2~4℃。
冷却水出冷凝器的温度(℃),与冷却水进冷凝器的温度及冷凝器的形式有关。
按下式确定:
选用立式壳管式冷凝器=+(2~4)=31.2+3=34.2℃
注意:一般不超过35℃。
系统以水为冷却介质,其传热温差取4~6℃,则冷凝温度为
℃
式中——冷凝温度(℃)。
②、蒸发温度()的确定
蒸发温度是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中汽化时的温度。
蒸发温度的高低取决于被冷却物体的温度及传热温差,而传热温差与所采用的载冷剂(冷媒)有关。
系统以水为载冷剂,其传热温差为℃,即
℃
式中——载冷剂的温度(℃)。
一般对于冷却淡水和盐水的蒸发器,其传热温差取=5℃。
③、过冷温度()的确定
在冷凝压力下,制冷剂液体的过冷温度与冷凝温度的差值,称为过冷度。
是否采用过冷应进行全面的经济技术分析。
对于一般的空气调节用制冷装置,不采用液体过冷;对于大型的蒸发温度较低
(<—5℃)的制冷装置,在条件许可时使用液体过冷。
对于本设计系统,=2℃,因此不采用液体过冷,即=0℃。
④、压缩机吸气口温度()的确定
压缩机的吸气温度根据管道中的传热情况,或根据标准规定的过热度确定。
一般=+=℃
式中对于一般氨压缩机,=℃
⑤、制冷系统理论循环p-h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