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制冷系统管路设计 更新

合集下载

中央空调管路改造方案

中央空调管路改造方案

中央空调管路改造方案摘要本文档提出了一种改造中央空调管路的方案,旨在提高中央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能耗,降低维护成本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改造方案包括管路优化、设备替换和智能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详细介绍了实施步骤和预期效果。

1. 引言中央空调系统在大型商业建筑、办公楼和酒店等场所具有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管路老化、能效低下和设备老旧等问题逐渐显现。

为了提升系统的性能和能效,有必要进行管路改造,以适应现代建筑的需求。

2. 管路优化管路是中央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管路设计和布局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管路优化方面,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管道绝热:通过在管道表面添加隔热材料,减少能量传递损失。

•减少管道弯曲和阻力:优化管道布局,降低管道弯曲和截面变化,减少风阻和压力损失。

•减少管道长度:合理规划管道走向,减少管道长度,降低压力损失和泄漏风险。

•优化管道直径:根据实际负荷和风速要求,合理选择管道直径,以减少能耗和噪音。

3. 设备替换中央空调系统的设备老化是能效下降和维护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对以下设备进行替换:•风机盘管:选择节能型高效风机盘管,提高冷热交换效率,降低能耗。

•冷却塔:使用低能耗、低噪音的冷却塔,提高冷却效果,并且降低维护成本。

•压缩机:选择节能型压缩机,提高制冷或供暖效果,降低能耗。

4. 智能控制中央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可以实现精确的温湿度调节和负荷平衡,提高系统的能效。

以下是一些智能控制的建议:•温湿度传感器: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环境,精确调节温度和湿度。

•变频控制:采用变频控制技术,根据实际需求调节风机和压缩机的转速,降低能耗。

•定时控制:设定合理的工作时间表,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空调系统的开关机时间,避免不必要的能耗。

5. 实施步骤为了顺利实施中央空调管路改造方案,我们建议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系统评估:对现有中央空调系统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管路布局、设备状况和能效情况。

制冷设备压缩机-管路系统优化设计

制冷设备压缩机-管路系统优化设计

空调制冷设备在各种复杂工况载荷作用下的可靠性、振动噪声问题是产品技术研发的关键内容之一,因此,制冷设备动力学性能成为产品研发关注技术要点。

研究背景1)压缩机-管路系统匹配一次设计成功率低压缩机-管路系统一次性设计成功率较低,导致产品研发周期不可控。

2)管路疲劳失效对品牌形象损伤极大作为耐用消费品,由于设计缺陷引发疲劳断管停机等失效故障,严重影响公司品质形象和产品声誉。

3)振动噪声影响消费者选购意向消费者振动噪声问题越来越重视,振动噪声已成为衡量其综合性能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4)现行品质测控体系无法全面反映质量缺陷制冷设备产品制造装配一致性不好,“合格/不合格”的二元制测试评价准则容易出现“错检”和“漏检”。

研究内容及进展制冷设备载荷激励辨识方法及时变运行工况下的动力学分析评价技术应用状态识别技术,提出通过压缩机振动测试结果对各种复杂工况下压缩机载荷特征进行识别分析的方法。

提出应用虚拟迭代技术,基于工况测试结果反求压缩机随机载荷激励的方法,开发了相应的压缩机载荷激励反求软件,解决了压缩机-管路系统载荷激励定义的难题。

针对变频制冷设备运行工况特点,提出频响分析、谐响应分析、鲁棒性分析等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消除了时变载荷运行工况下动力学分析评价的盲目性。

多个压缩机协同工作工况下制冷设备动力学分析及优化设计方法应用蒙特卡洛方法,分析了具有随机相位差的多个压缩机系统的动力学耦合特征,明确了包含多个压缩机系统的工况统计特征,以及确定最恶劣工况的方法。

提出了双循环遍历优化方法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实现了包含多个压缩机的制冷设备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复杂运行工况下制冷设备关键部组件动力学失效分析及可靠性优化基于Palmgren-Miner累计损伤准则,建立了制冷设备配管等易损结构在压缩机时变载荷工况下的疲劳可靠性评价标准。

根据制冷设备产品特征,分别从结构参数和控制系统参数讨论了改善其动力学性能的方法,并结合行业产品研发实践建立了制冷设备动力学性能优化设计工作流程。

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分析

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分析

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分析【摘要】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本文从管道设计的基本原则、制冷系统管道的布置与连接、管道材质的选择、管道内的流体动力学分析以及管道的维护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制冷系统管道设计的关键因素、管道设计的发展趋势以及设计优化方向的论述,为今后的制冷系统管道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还指出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以及对未来制冷系统管道设计的展望和改进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制冷系统管道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推动暖通空调工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暖通空调工程、制冷系统管道、设计分析、管道布置、管道连接、管道材质、流体动力学、维护管理、关键因素、发展趋势、设计优化、管道设计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建筑中的暖通空调系统在保障室内舒适性和能源效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在这一系统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则显得尤为关键。

研究表明,合理设计和优化制冷系统管道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并且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现今社会中,随着暖通空调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制冷系统管道设计也日益成为工程师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仍然较为有限,尤其是在管道内的流体动力学分析以及管道维护管理方面的深入研究还有待加强。

本文旨在对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管道设计的基本原则、布置与连接、材质选择、流体动力学分析以及维护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制冷系统管道设计的关键因素,探讨设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设计优化的方向,以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1.2 研究意义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是整个暖通空调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需要精心考量和细致研究的任务。

在改进暖通空调系统性能、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的制冷系统管道设计也直接关系着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分析

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分析

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分析摘要:暖通空调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打造人们适宜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息息相关。

在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工作设计直接影响到了暖通空调工程的工作效果。

本文以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分析为题,对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制冷系统管道的铺设原则进行明确阐述,对优化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的有效路径进行探讨。

希望以本文为从事制冷系统管道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文献,推动暖通空调工程的全面升级。

关键词:暖通空调;制冷系统;管道设计一、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暖通空调工程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采暖、通风、空气调节。

其三部分工作内容相辅相成,构建了完整的暖通空调工程,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工作价值。

暖通空调工程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帮助建筑物进行供暖与通风,具体的项目有暖气、通风、排风等,设计者在进行设计建筑时也将暖通空调工程作为其重要组成内容,它也是未来家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制冷系统是暖通空调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其工作系统呈闭环模式,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为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

工作原理是由制冷剂在这四个部分中进行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从而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

常见的制冷系统是先通过压力,降低蒸汽的体积,再通过压力的升高与降低进行蒸汽的传递,让蒸汽能够从冷凝器流入节流阀在送入到蒸发器中,最后再回到压缩机的入口,完成整个制冷循环流程[1]。

图1制冷系统工作图二、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具体要求(一)材料构成在暖通空调工程构建时,管道材料一定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进行选择,小到阀门部件,大到管道设备,都要严格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保证制冷系统的质量。

在进行管道焊接时要严格按照焊机技术标准进行操作,不准使用铜类材料,严厉禁止在管道内部中镀锌。

在进行制冷系统管道材料的选择时应提前做好计划,控制成本,在材料选择和人员构成中给予充足的资金,保证制冷系统管道的硬性要求。

空调管道及风机更新改造方案

空调管道及风机更新改造方案

空调管道及风机更新改造方案标题:空调管道及风机更新改造方案:提升效能与降低能耗的关键途径引言:空调系统在现代建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空调管道和风机则是确保系统运行效能的核心组成部分。

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空调管道和风机设备可能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对能源效率、室内空气质量和环境影响的要求。

更新和改造空调管道及风机系统已成为一项重要而必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空调管道及风机更新改造的关键方案,以提升系统效能并降低能耗。

第一部分:评估当前系统在开始进行空调管道及风机更新改造之前,我们需要对当前系统进行详细评估。

这包括对管道的布局和设计进行检查,检测可能存在的漏气和堵塞,并评估管道本身是否需要替换或修复。

对风机的性能和效率进行评估,并确定是否需要更换或升级。

这一步骤将为后续的改造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

第二部分:优化管道设计在更新改造过程中,优化管道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通过改善管道的绝缘性能,我们可以减少冷热能量的损失,并确保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合理布置和设计管道的曲折程度,能够减少风阻,提高风量的传输效率。

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和尺寸,以满足系统的需求,并确保空气流通的顺畅。

第三部分:升级风机技术空调系统中的风机在能耗和运行效率上起着重要作用。

在空调管道及风机更新改造中,升级风机技术是关键的一步。

现代风机技术提供了更加高效和节能的选择,如采用EC(电子变频)风机。

这种类型的风机具有自动适应风量需求和精准调节能力,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风量和转速,从而提高空调系统的效能并降低能耗。

第四部分:整合智能控制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空调系统的效率和实用性,整合智能控制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使用智能控制系统,我们可以实现对空调管道及风机的集中控制和监测,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并根据需求进行调节和优化。

智能控制系统还可以与其他建筑设备集成,实现整体的能源管理和优化。

总结与回顾:空调管道及风机的更新改造是提升空调系统效能和降低能耗的重要途径。

改造空调管道的报告

改造空调管道的报告

改造空调管道的报告标题:空调管道改造项目报告一、引言随着我们对能源效率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空调系统的管道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因此,我们提出了空调管道改造项目,旨在提升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并确保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本报告将详细阐述改造的必要性、目标、方案以及预期效果。

二、改造必要性1. 能源效率:老旧的空调管道可能存在泄漏,导致冷气或暖气流失,影响空调系统的工作效率。

2. 环保要求:更新管道可以减少冷媒的泄漏,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

3. 室内环境:改造后的管道能更好地控制温度和湿度,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三、改造目标1. 提升空调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至少20%。

2. 减少冷媒泄漏,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3. 优化室内温湿度控制,提升用户满意度。

四、改造方案1. 材料升级:采用新型的保温材料,减少冷热损失。

2. 管道布局优化:重新设计管道布局,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3. 漏洞检测与修复: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漏点检测并及时修复。

4. 自动化控制:安装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精准的温度和湿度调节。

五、预期效果1. 能源节省:预计每年可节省约15%的电力消耗。

2. 环境改善:室内温度和湿度控制更为精确,提升员工或居民的舒适度。

3. 维护成本降低:新管道的维护需求更低,长期看能节省维护费用。

六、结论空调管道改造项目是提升建筑能效、实现绿色运营的重要步骤。

我们将按照预定计划进行改造,期待在完成改造后,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后续行动计划1. 与供应商协商,确保新材料的及时供应。

2. 安排专业团队进行施工,确保改造过程不影响正常运营。

3. 完成改造后,进行性能测试,以验证改造效果。

本报告仅为初步规划,具体实施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我们将持续关注项目的进展,确保其顺利进行。

空调制冷系统管路设计 更新

空调制冷系统管路设计 更新

空调制冷系统管路设计对于空调制冷系统来说,连接管路主要是用紫铜管,因为管路里面需要走制冷剂,所以里面的洁净度和光滑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而管路需要加工成各种形状。

所以大点的铜管生产工厂都会有专门生产空调制冷系统用的铜管。

国标GB/T17791-2007空调与制冷设备用无缝铜管作了如下要求。

无氧紫铜管(TU1、TU2),磷脱氧紫铜管(TP1紫铜管、TP2紫铜管)具体规格如下表:(摘自网上信息,仅供参考)外径 mm 壁厚 mm 外径 mm 壁厚 mm 外径 mm壁厚 mm外径 mm 壁厚 mm6.35 0.8 19.05 1.0 32 1.5 45 1.59.52 0.8 22.2 1.0 35 1.3/1.5 54 1.5/212.7 0.8 25.4 1.0/1.2 38 1.3/1.5 67 2.515.88 1.0 28.6 1.2/1.3/1.5 42 1.3/1.5 89 2.5而对于美国的ASHRAE的要求,空调制冷系统用铜管分为两种K型(加厚型)和L型(中型),最常用的是L型。

M型被认为强度不够而不适合用在制冷剂系统。

管路设计的基本原则:1.保证供应蒸发器所需的的制冷剂液体,从而保证制冷能力;2.保证制冷剂以最小的压降在系统中流动,以避免产生额外的功率损失;3.保证冷冻油和制冷剂尽量回到压缩机而不会在管路中积存,从而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行;4.防止制冷剂液体和冷冻油不会对压缩机造成冲击;5.管路和制冷剂的合理成本。

管径的选择选择管径时对于不同用途的制冷系统会用不同的考虑,对于舒适性空调,每天的使用时间约为8-18小时,所以比较在意初投资,如果想为了减小压降而过份增大管径,那么无论是管路还是制冷剂充注量的成本都会增加,所以可以在保证回油的及合理的压降的条件下选择成本比较低的方案。

而工业用空调,特别是机房空调,是全年无休运行,所以比较在意运行费用,这时可以考虑在保证回油时制冷效率比较高的方案。

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分析

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分析

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分析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制冷系统的管道设计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介质流体性质、系统的工作压力、流量、温度等,同时还需要考虑管道的材质、安装方式、绝缘保温等。

本文将对暖通空调工程中制冷系统管道的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

制冷系统管道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介质流体的性质。

不同的介质流体对管道的设计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热导率大、导热系数小的介质要求管道设计要有足够的散热面积,以保证介质在管道内的传热效率;相反,热导率小、导热系数大的介质要求管道的绝缘保温设计要更加重视,以防止介质在输送过程中发生过多的热量损失。

制冷系统的工作压力和温度也是影响管道设计的重要因素。

在设计制冷系统管道时,必须保证管道能够承受系统的最大工作压力,以及输送介质所需要的最高温度。

由于制冷系统中介质温度的变化比较大,因此在管道设计中需要考虑介质的热胀冷缩问题,避免因温度变化造成的管道应力过大而导致管道破裂。

管道的选材也是制冷系统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制冷系统中,一般会采用一些具有较好导热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的材料,例如不锈钢、碳钢和铜合金等。

这些材料在制冷系统中能够保证管道的安全可靠性,并且能够适应各种介质的传输要求。

管道安装的方式也需要谨慎考虑。

制冷系统管道的安装需要考虑管道的连接方式、管道的布局以及管道的支撑等。

管道的连接方式一般有焊接、螺纹连接和卡套连接等,不同的连接方式对管道的可靠性和密封性有着直接影响。

管道的布局需要考虑介质的流动特性、系统的安全性和工程的美观性等因素。

管道的支撑也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管道的安全运行。

制冷系统管道的绝缘保温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制冷系统中,介质的温度通常较低,因此需要对管道进行绝缘保温,以防止管道外表面发生结露和冻结,并且能够减小介质在输送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提高系统的能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调制冷系统管路设计对于空调制冷系统来说,连接管路主要是用紫铜管,因为管路里面需要走制冷剂,所以里面的洁净度和光滑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而管路需要加工成各种形状。

所以大点的铜管生产工厂都会有专门生产空调制冷系统用的铜管。

国标GB/T17791-2007空调与制冷设备用无缝铜管作了如下要求。

无氧紫铜管(TU1、TU2),磷脱氧紫铜管(TP1紫铜管、TP2紫铜管)具体规格如下表:(摘自网上信息,仅供参考)外径 mm 壁厚 mm 外径 mm 壁厚 mm 外径 mm壁厚 mm外径 mm 壁厚 mm6.35 0.8 19.05 1.0 32 1.5 45 1.59.52 0.8 22.2 1.0 35 1.3/1.5 54 1.5/212.7 0.8 25.4 1.0/1.2 38 1.3/1.5 67 2.515.88 1.0 28.6 1.2/1.3/1.5 42 1.3/1.5 89 2.5而对于美国的ASHRAE的要求,空调制冷系统用铜管分为两种K型(加厚型)和L型(中型),最常用的是L型。

M型被认为强度不够而不适合用在制冷剂系统。

管路设计的基本原则:1.保证供应蒸发器所需的的制冷剂液体,从而保证制冷能力;2.保证制冷剂以最小的压降在系统中流动,以避免产生额外的功率损失;3.保证冷冻油和制冷剂尽量回到压缩机而不会在管路中积存,从而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行;4.防止制冷剂液体和冷冻油不会对压缩机造成冲击;5.管路和制冷剂的合理成本。

管径的选择选择管径时对于不同用途的制冷系统会用不同的考虑,对于舒适性空调,每天的使用时间约为8-18小时,所以比较在意初投资,如果想为了减小压降而过份增大管径,那么无论是管路还是制冷剂充注量的成本都会增加,所以可以在保证回油的及合理的压降的条件下选择成本比较低的方案。

而工业用空调,特别是机房空调,是全年无休运行,所以比较在意运行费用,这时可以考虑在保证回油时制冷效率比较高的方案。

管路的压降和流速其中对管径的选择影响最大的就是管路压降和流速的问题。

对于给定的一个制冷系统,压降的增加意味着制冷剂流量的减小,那么制冷量也会减小。

那为了增大制冷量,就必须增大制冷剂充注量,以保持原来的制冷剂流量才能保持原来的制冷量,但为了克服增加的压降,压缩机功率就会增大。

杜邦公司给出了一些参考值,这里可以看出吸气管的压降比排气管压降对系统影响大。

压降,F 管段制冷量% HP/Ton%0 100 1002 吸气管 95.7 103.52 排气管 98.4 103.54 吸气管 92.2 106.84 排气管 96.8 106.8流速的问题既关系到压降,也关系到回油。

冷冻油在制冷系统中有以下的作用:1。

润滑运动部件;2。

冷却压缩机;3。

密封作用;4。

提供卸载机构的动力5。

带走杂质,清洁部件。

而且如果冷冻油积存在换热器的换热管内,会降低换热器换热能力。

所以要尽量让和制冷剂一起流出的冷冻油返回压缩机,否侧会造成压缩机缺油。

冷冻油和制冷剂液体有一定的互溶性,所以在管路中比较容易一起流动,但和制冷剂气体互溶性比较差,所以要制冷剂气体达到一定的速度来推动冷冻油流动。

而影响制冷剂流速的就是管径,管径小,制冷剂速度大了,压降必然增加。

所以压降和回油是一对矛盾,要顺利回油,制冷剂速度要快,制冷剂速度快了,压降就大,所以要找一个平衡点,选择合适的管径。

管路的流速首先介绍杜邦公司的流速曲线法(曲线见附录)选择管径,下面给出了各段管路的流速的参考值,因为资料来源问题,有些参考值会不一致,这里尽量给出使用时的考虑及资料来源,使用时自行选择。

流速曲线法选择管径要先知道制冷量,各管段温度(排气管,吸气管,液管),然后根据下表范围及所设计产品用途的特点来确定管径。

各管段流速范围参考值管段ASHRAE推荐速度(fpm) 速度(m/s)极限值(fpm)速度(m/s)吸气管900-4000 4.6-20.3 2300(超过噪音会较大)12排气管2000-3500 10.2-17.8 500/H,1000/V 2.5-20.3 冷凝器到储液器<100 <0.5*储液器到膨胀阀125-450 0.6-2.3 400(YORK) 2.0水平段750 3.8 700 3.56 上升段1500 7.6 1000(YORK) 5.08*如果安装有电磁阀,那么阀前流速要小于1.5m/s(300fpm),以避免阀关闭时液体造成冲击管路的压降杜邦公司还给出了压降曲线法来选择管径,也是通过类似的曲线(见附录)来选取管径,不过要注意:曲线给出的压降是每100feet(33m),所以在选择管径时要先计算出每段管路的等效长度,再按比例计算出等效管长的压降。

弯头,三通,阀等部件的等效长度可通过下表计算得到。

这两个表格来源于ASHRAE。

下面介绍对系统各部分管路压降的要求。

通常来说,对各部分管路,压降可以在2F(1C)以内都可以。

不过现在出于对能耗的要求及系统的优化,要求压降在1F(0.5C)以内。

不过杜邦公司给出的资料吸气管还是2F(1C)。

排气管:虽然排气管的压降没有吸气管对制冷量的影响那么大,但因为压降会增大消耗功率,所以对R22最大值不要超过6psi(0.4bar)。

冷凝器到储液器连接管:为了让冷凝后的液体尽快流出冷凝器而不占用冷凝器的换热面积,所以这段是要求管径比较大,以避免液体制冷剂的拥堵,而使液体不能及时流出冷凝器而减少了冷凝面积。

储液器到膨胀阀连接管:这段管路最重要的考虑是不要因为压降而产生闪发蒸气,特别是对于上升管路,如对R22,每上升一米要损失0.115bar压力,而压力每损失0.38bar饱和温度下降1C,那过冷度也下降1C,那么如果上升10米,那压力损失1.115bar,制冷剂饱和温度下降约3C,那忽略其他压力损失,制冷剂液体过冷度也下降3C,也就是说过冷度最小也要大于3C才能使制冷剂液体不会闪发蒸气。

下表是在冷凝温度100F(38C)时液体饱和温度变化1F(约0.5C)时的压力变化值(1psi=0.069bar)制冷剂压力psi 压力bar 制冷剂压力psi压力bar制冷剂压力psi 压力bar R22 2.8 0.19 R410A 4.6 0.32 R407C 3.4 0.23R404A 3.4 0.23 R134A 2.1 0.14吸气管:这段管路直接决定压缩机的进气量,所以它对系统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压降过大,那么制冷剂比容增大,那相同容积的质量就减小,那吸入压缩机的制冷剂质量流量就减小,最终制冷量减小。

有资料说,R22压力每损失1psi,制冷量损失1%, R410A是每损失1psi,制冷量损失0.6%吸气管饱和温度变化2F(1C)时的饱和压力变化蒸发温度F/C R22 psig R22 barR407CpsigR407CbarR410ApsigR410Abar45/7.2 3.0 0.20 3.1 0.21 5.0 0.34 20/-6.7 2.2 0.15 2.1 0.14 3.0 0.2 0/-17.8 1.7 0.12 1.6 0.11 2.6 0.18 -20/-28.9 1.2 0.08 1.1 0.08 1.9 0.13 -40/-40 0.8 0.06 0.7 0.05 1.3 0.09蒸发温度F/C R134apsigR134abarR404ApsigR404Abar45/7.2 2.0 0.14 3.7 0.2620/-6.7 1.4 0.10 2.7 0.190/-17.8 1.0 0.07 2.0 0.14-20/-28.9 0.75 0.05 1.4 0.10-40/-40 0.45 0.03 1.0 0.07对于一些分体式结构的机组,对于需要内外连接的管路,一般设计时会定一个标准距离,如舒适性空调,设计连接长度是5米或7米,主要是吸气管和液管,那么对这段距离在设计时也要考虑进去。

至于在安装上需要长连管的,那么超过设计距离的,制冷量会下降,约克公司有一些参数可供选型时参考。

(不过不知道如果有上升管路时,制冷量会减少多少?)对于超过设计管长的连管,由于管路的容积增加,所以要保持原来的制冷剂水平,就要增加充注。

变容量系统的管径选择此外还有对于变容量的制冷系统,制冷剂流量会根据制冷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时流速也会跟着变化,流速会因为制冷剂流量变小而减小,那如果变得太小而不能把冷冻油带回压缩机,就会对压缩机造成损害。

所以在选择管径时要考虑最小制冷剂流量时的流速,保证这时的流速在要求的范围内。

特别是对于垂直管,为了更好的回油,这时就要用到双管路。

其中一个小管是保证在制冷剂流量最小时通行的,因为这时大管流速会较低,不能把冷冻油带走而积在下部的存油弯,到一定程度就堵住了大管,制冷剂只能走小管,也就保证了回油流速。

随着容量增加,制冷剂流量增加,小管阻力就增加,到一定程度,把大管油封打通后,两根管的截面积相当于最大容量时使用单根管的截面积,保证最小压降及回油流速。

如果制冷量最小值在名义制冷量的1/3以上的,可以用上表,这时制冷剂流速成可以保持在1500fpm(7.6m/s)。

(表中使用的是L型铜管,面积单位是平方英寸)建议对于冷冻机组最大上升不要超过20ft(6.1m),空调机组最大上升不超过30ft(9.1m)。

管路的设计和布置下图是基本的系统管路布置图,管路的读者设计主要有五个原则:1。

保证不会倒流冲击,特别是压缩机;2。

保证回油,特别是上升气管;3。

防止液体迁移;4。

对于多个蒸发器的,互相之间不会造成影响;5。

压降最小。

排气管:如果排气管出来是水平走向或向下走的,那么只需要向下带点坡度即可,有些资料说最小要1:100。

如果是向上走的,那最好是先向下走一段再往上或设个存油弯。

其实这样做是为了让冷冻油更好地随制冷剂气体流动,并在停机时不会因倒流而对压缩机造成冲击。

如果排气上升的高度比较高时,为了保证冷冻油随制冷剂一起流动,可以每6米加一个存油弯,但不是必须的,因为排气管温度较高,所以冷冻油比较容易被制冷剂气体带走。

回气管:主要有几点要注意的:1.对于上升管路的回气管是一定要每6米加一个存油弯的。

2.还有为了防止停机时制冷剂迁移到压缩机,对于压缩机在蒸发器下部的,在蒸发器出口段要有个上升段,高度要高于蒸发器,不过对于回气管中带有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带曲轴箱加热器的系统,所以即使有制冷剂迁移,也是到气液分离器,这时这个上升弯管可以不要。

3.而在蒸发器的水平出口段,要有一个存油弯,以防止制冷剂液本或冷冻油在蒸发器出口管积存而影响膨胀阀的工作。

4.沿制冷剂方向都要带一定的坡度,这样有助冷冻油的流动。

5.对于多个蒸发器的系统,蒸发器间要避免互想影响,可以通过设置弯头来防止制冷剂在不同蒸发器间的随意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