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复习提纲

中建史复习提纲
中建史复习提纲

一、体型:

1.填空题

2、名词解释

3、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

5、识图体

6、判断题

7、作图题

8、简述题

9、综合分析题

二、考查内容

1、内容比例:古代建筑部分:75%;近代建筑部分:15%;现代建筑部分;10%

2、要点:

1)历代建筑的整体特征与艺术风格

2)历代基本建筑观与思想理论

3)各历史时期主要建筑活动状况

4)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类型与特征

5)各个历史时期建筑技术演变过程

10)不同建筑结构类型的主要实例

11)各历史时期重要建筑实例

建造年代、所在地点、所属建筑类型、建筑与结构材料特征、相关人物等;

注:以上“建筑”之含义包括:城市、建筑和园林等

三、教材复习重点章节

第一篇古代建筑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第四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建筑组群处理——家国同构

二、单体建筑——变不离宗

三、结构——土、木、砖、石等

四、建筑装饰——题材、人文

五、建筑色彩——等级制度

六、艺术形象——丰富多样

七、建筑技术——构架、砌筑

八、建筑组织——工官制度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一节:概说

一、原始聚落——“城”的缘起

?农业生产→→氏族部落固定聚居→→防卫需要构掘墙濠

二、“邑”与“都”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左传》)?“十室之邑”、“邑外为郊”——小邑

?“百邑”、“千邑”——大邑

三、“城”与“郭”

1、“城”的功能及基本型制功能——“筑城以卫君,……”

A、京“城”的构成——三道城墙:宫城(又称大内、紫禁城),皇城(即内城)和外城(即郭)。

明代例外,南京城与北京城则有四道城墙。

B、府“城”——二道城墙:子城和罗城。

2、“郭”的功能及构成

功能——“……,造郭以守民”

“城”与“郭”的关系——“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A、附于城一侧的“郭”——齐临淄、赵邯郸和韩故都的郭;

B、围包于城周的“郭”——吴阖闾城和曲阜鲁城。

四、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1、城市初生期

——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

2、里坊制的确立

——春秋至汉代

3、里坊制极盛期

——三国至唐代

4、开放式街市期

——宋代至清代

五、古代城市建设的五个特点

1、选址——地形、水文、景观、环境

2、防御——城墙、瓮城、城壕

3、规划——格局、道路

4、绿化——街道、园林

5、防灾——防火、排水

六、都城建设的三种模式

1、新建城市

——先秦时期诸侯城、王城等

2、依靠旧城建设的新城

——汉代以后的都城。

——两种情况:A、弃旧用新;B、新旧并用

3、旧城基础上的扩建

——明清北京城

第二节:汉至明清的城市建设

一、汉长安城

?西汉时,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面积约36KM2。

?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

二、曹魏邺城

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

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统治中心。

建安九年(204),曹操破据有邺城的袁氏残馀势力,以“邺”为都。

三、北魏洛阳城

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故城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规模宏伟。东魏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

因帝后信佛,兴修大量佛教寺院。洛阳佛寺最盛时多达1367所。

四、东晋南朝建康城

三国时,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六朝都城。

吴时名建业,西晋末改建康。东晋和南朝沿用吴旧城,增辟九座城门。

齐时,土城外包砖。

五、唐长安城

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

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面积达83KM2。

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被拆毁。

遗址——西安市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

唐长安城,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

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苑等人工园林。

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古代都城的典范。

六、隋唐洛阳城

河南省洛阳市区及近郊。

隋大业元年(605)始建,隋、唐、五代以及北宋的都城。

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KM2。

七、北宋东京城

北宋定都开封,是经过一番激烈争论的。

其中与汴河等河流方便的漕运以及黄河所带来的丰富的水资源分不开的。

北宋时期,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等河流横贯,将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一带的物质源源不断的运抵京都,使开封处“天下之枢”,“万国咸通”有利地位。

基本布局——三重城垣围护,皇城居中、中为内城,外为外城。

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

内城在外城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

内外城之间有一段缓冲地带,保障内城中的皇城安全;

皇城在内城中央稍偏西北,都城核心。

城市设施

东京城的街道宽窄不一。

宣德门前的御街宽二百余步,约300米,实是宫廷前广场。

其他街道宽,二十五步至五十步。

北宋中后期以后,“侵街”现象日益严重,街道已不如当初宽广。

城市商贸发展

北宋初年,基本仍保留坊里制度,市民居住区为坊,商业区则有东市、西市。

随着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节,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不但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而且也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市制开始崩溃——厢(街)坊制逐步形成。

八、元大都城

位于金中都旧城东北。

至元四年(1267)始动工,历二十余年,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建造。

大都新城呈长方形,约50KM2,约唐长安城五分之三,接近宋东京的面积。

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

元大都新城规划最有特色之处——以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的格局,宫室采取了环水布置。另一个创举——在市中心设置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为全城的报时机构。

在市中心单独建造钟楼、鼓楼,上设铜壶滴漏和鼓角报时则尚无先例。

九、明清北京城

明朝燕王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既要用此地理之气,又要废除元代的剩余王气。

当时,风水师采用将宫殿中轴东移,使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残余王气;凿掉原中轴线上的御道盘龙石,废掉周桥,建设人工景山。

主山(景山)--宫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门外的大台山“燕墩”)风水格局又重新形成。第三节:地方城市建设

宋平江府城

宋明赣州城

明清西安城

明松江府城

其它古城

一、宋平江府城

平江是北宋末和南宋时期的府城。

春秋时为吴国都城。

隋唐以来,一直是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

此城历史上数经战火破坏,南宋建炎三年(1129)又毁于金兵焚掠。

宋绍兴(1131~1162)初年,高宗赵构拟迁都平江,当时曾按都城要求进行重建。

城址和规划布局

平江府城有:大城和子城。

城市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

城垣内外各有护城河环绕,外城河宽40丈。

有城门5座:阊门、盘门、葑门、娄门、齐门,皆有水陆两门。

城市的总体布局以子城为中心。

子城位于城市中央,系平江府衙署所在地。

子城的西北角集中了鱼行、荐行、米市、果市等和各种商店、旅舍、茶馆、酒楼,是城市的商业中心。

府属吴县、长洲两县的衙署设在子城北面。县署以北,是整齐密集、“前街后河”的居住街坊。

宋绍定二年(1229)在郡守李寿朋主持下,将重建后又经近百年发展的平江城平面图刻在石碑上。

二、赣州城

晋永和五年(349),南康郡守高琰在章、贡二水合流成赣江之滨建郡治,赣县附郭。因战乱、洪水灾害,郡治曾数次搬迁,南朝梁承圣元年(552),才在现址固定下来。

五代卢光稠统辖虔州时,拓广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将城区由1KM2,拓宽至3KM2。

北宋嘉佑间(1056-1063)虔州知军、孔夫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瀚,伐石为址,冶铁锢之。即用砖石包砌了夯土城墙,使军事防御型城市,同时发挥防洪功能城市。

熙宁间(1068-1077)州守刘彝,修筑城内排水沟福寿沟和水窗,城内街衢委巷皆为经理。

三、明清西安城

元代封长安为京兆地奉元城。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改奉元城为西安府。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命长兴侯耿炳文和都指挥使濮英主持修建西安城,洪武十一年(1378)竣工,比元奉元城大约四分之一。成为我国中世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

是我国古代城垣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垣。

西安城墙,规格上仅次于当时的都城南京。

以唐长安城皇城为基础,南墙和西墙建在原长安城遗留的城基上,北墙和东墙向外各扩展了原长的四分之一。

明隆庆二年(1568),在原土墙外包砌青砖。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加修内外基石,顶铺青砖,完善排水设施,遂形成今天的规模。四、明松江府城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华亭县升为松江府,华亭县城变成松江府城。

城中府、县并存,城垣小,无法容纳众多的官署、工商市肆、绅民宅第,便沿市河向西发展。到元末,已形成“十里长街”。城中不但有官署民居,百工市肆,而且有演戏说书的“勾栏”,专供伊斯兰教礼拜的清真寺;除府、县学外,还有专授蒙古文的蒙古字学。

元末,张士诚据吴,占松江,为防元军进攻,筑松江城,原城北部分土地被扩入城内。

明洪武元年(1368),徐达克苏州,占松江,下令“验民田,征砖九千万甃城”。后因上海人钱鹤皋据松江府城起事,故修城事未果。

洪武三十年(1397)方能“按旧城”修城。城垣周围9里173步,高1.8丈;护城河宽10丈,深0.72丈;有陆门4处,水门4处,城上有敌台20座,窝铺26座,城垛3369个。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

第一节:概说

一、住宅建筑的基本类型

住宅——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建筑类型。

①按建筑平面布局形式分类;

②按使用对象分类;

③按分布地域分类;

④按民族分类。

·目前,主要是根据地域分类:

——大类有: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

——中类有:山西、陕西、江浙、安徽、四川、云南、贵州、福建、新疆、西藏等;

——小类有:北京民居、皖南民居、苏州民居等。

·若按民族分类:藏族民居、傣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客家民居等。

二、古代住宅建筑保存现状

目前,在中国城乡大量保存的是清代住宅,其次,也保存着一定数量的明代住宅。

明代住宅,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南、山西、福建等地。

明代以前的住宅,则无实物遗留。只能依据文献、考古发掘和古代绘画中的形象资料等,进行大致了解。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第一节:宫殿

(1、古代宫殿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2、唐长安大明宫;3、明清北京宫殿)

古代宫殿发展的四个阶段

1、“土阶茅茨”的原始阶段;

2、“高台宫室”盛行的阶段;

3、“宏伟前殿与宫苑结合”的阶段;

4、“三朝”纵轴布置的阶

唐代的宫殿

大明宫,以太极宫为准则。

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依承天门“门阙”形制,即阙与主体建筑连成一体。全组建筑呈“凹”平面。这种形式,直接影响五代洛阳五凤楼、宋代东京宣德门和明清故宫午门。

唐长安大明宫

长安城三大宫之一。建于634年,太宗李世民在位时,为其父李渊修建。

663年,高宗将其扩建,是唐代帝王最为显赫壮丽的建筑。

高宗时起,历朝多在此听政,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共11座门,主街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40余处殿、台、楼、亭等基址,大多在城北太液池四周。

大明宫南部为前朝,以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

含元殿

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的地方。

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实测大明宫正殿夯土台基,高3米多,东西75.9米,南北42.3米,面阔11间,进深4间,各门宽5.3米。

麟德殿

建于高宗麟德年间,故名“麟德”。

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是皇帝召见贵族亲信、接见外国使臣和举行盛大宴会的地方。

殿址南北长130多米,东西宽70余米。

明清的宫殿

明初太祖时南京宫殿、中都临濠宫殿;

明成祖建造北京宫殿,中国现存最伟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明清北京故宫:

明永乐十四年(1416)建。初,宫殿形制则遵循明初南京宫殿制度。现存故宫经明后期增减和清重建,已有很多变化。

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

宫城形式为长方形,墙外52米宽的护城河,形成森严壁垒的城堡。

宫殿建筑,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金碧辉煌的彩画。

故宫有4门:正门“午门”,东门“东华门”,西门“西华门”,北门“神武门”。

面对北门,用土、石筑成“景山”,整体布局上,构成故宫的屏障。

依布局与功用分:“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

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

故宫营建原则

严格按《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

整个建筑布置,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成一个整体。

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

主殿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第二节:坛庙

(1、概述部分;2、北京天坛;3、太原晋祠)

概述

古代帝王亲祭国家祭祀:

天地、社稷、宗祖

三大祭,分别独设:

天坛、社稷坛、太庙。

1、祭天——最隆重的祭祀,起源很早。

《周礼·大司乐》:“冬至日祀天于地上圜丘”。

皇帝例于每年“冬至”这一天祭天。

皇帝登位,照例也须祭告天地,以表示其“受命于天”。

2、祭社稷——原为中祭,等级不高;至唐代,才升等为大祭,改由皇帝亲自祭祀。

社稷,是土地之神,主管农业丰收。

社者,五土之神:青、赤、白、黑和黄。

稷者,农业之神。五土之神中特指“原隰之氏”——百谷之长,主管农业的神。

民间,则祭“土地庙”;后改为合祭天(帝)、地(帝)、水(帝),又称“三官”或“三元庙”。

3、祭宗祖——祭祀帝王祖先。

历代宗庙之制,唐夏五庙、商七庙、周七庙;

汉代,不仅京城立庙,且各郡国同时设庙,其数达176所。

大约魏晋时,宗庙由每庙一主变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型制。

魏宗庙有4室。晋有7室。东晋有10至14室,同时并设“祧庙”,为祭祀远祖的庙——称“远庙”。

唐代,定为一庙九室。明、清也沿袭唐代制度,另立祧庙之制。

?山岳河海祭祀

——从汉代起逐渐形成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的祭祀。

五岳:泰山——山东泰安岱庙;华山——陕西华阴县华阴庙;恒山——山西浑源县和河北曲阳县;衡山——湖南衡山南岳庙;嵩山——河南登封中岳庙。

五镇:中镇霍山、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

闾山、南镇会稽山。

四海:东海莱阳、北海山海关、南海番愚、西海永济

四渎:江渎成都、淮渎唐县、河渎永济、济渎济源

北京天坛

其址原为元代祭天之处。

天坛,创建于明初。当时地属郊外,至16世纪初增筑外城时,遂入城内。

其规制,仍保存明代初期的“天地合祭”的痕迹:平面北墙呈圆形,南墙呈方形,即象征天圆

晋祠圣母殿

晋祠,原侍奉春秋时晋侯的始祖叔虞。

圣母殿、飞梁是北宋,献殿是金代。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间(1023—1031),崇宁元年(1102)重修。朝东,面阔7间,进深6间(实际殿身面阔5间、进深4间,加副阶周匝)。重檐九脊殿顶。平面中减去殿身的前檐柱,使前廊深达二间;内柱除前金柱外全部不用

第三节:陵墓

第五章:宗教建筑

第一节:概说

在我国古代层出现过多种宗教,比较重要的事佛教、倒角和伊斯兰教。其他还有摩尼教、祆教、天主教、基督教、本教......内中延续时间较长和传播地域最广的,应属自印度经西域辗转传来的佛教。他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和艺术遗产(如殿阁、佛塔、经幢、石窟、雕刻、塑像、壁画等),并且对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即已正是传来中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

第二节: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1、佛教寺院--概说部分、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河北正定龙兴寺、天津蓟县独乐寺、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云南傣族佛寺;2、道教宫观--山西芮城永乐宫;3、伊斯兰教礼拜寺)佛教建筑概述

1、汉魏时期

①.最早见于史载的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建于东汉明帝时永平十年(67)。

白马寺的建筑型制“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魏书》卷一百十四(释老志)

②.公元2世纪末,笮融在徐州建“浮图祠”,“下为重楼,上累金盘”。

③.三国东吴时,僧人康僧会于赤乌十年(247),来建业传法,建阿育王寺及建初寺,此为江南佛寺建筑之始。

④.汉代佛教遗迹

——摩崖石刻:连云港孔望山

——石刻画像:山东、四川等地汉崖墓或石墓

2、两晋、南北朝时期

①. 佛教建筑主要有:寺院、石窟和佛塔。

②. 出现高层佛塔,如:永宁寺塔

③. 出现“转轮藏”

3、隋唐、五代时期

自两晋,佛经学说方面,“大乘教”渐据上风,随之出现了许多佛教宗派;

至中唐时,佛教“十三宗”均已形成;佛学思想研究达到空前繁荣。

然而,对佛教建筑却没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隋唐佛寺特征

①.继承两晋、南北朝的传统,寺院平面布局以“殿堂门廊等”组成的“庭院”为单元。

②. 寺院布局中,佛寺主体部分,采用“轴线对称式”布置。

——殿堂,已渐成全寺中心。

——佛塔,退到一侧或后面,自成“塔院”区;或有建作“双塔”,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

③.佛寺“壁画”盛行。

本来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在殿堂和回廊的墙壁面上绘制各种“以经变为题材”的壁画。公元七世纪,随着净土宗的发展和佛教进一步“世俗化”,各种壁画更为盛行。

④.密宗佛寺中出现“观音像”和“经幢”。

⑤. 唐代晚期,佛寺中“钟楼”已成定制。一般位于寺院南北主轴线的东侧。

⑥. 五代时,佛寺中出现“田字形”平面的罗汉堂。

5、两宋时期

律宗的寺庙,又增加“戒坛”。

6、元、明、清时期

元代,喇嘛教盛行,出现喇嘛教建筑。

——明清的佛寺,更加规整化,大多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沿中轴线: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等。这时期,塔已很少;转轮藏、罗汉堂及经幢等仍有兴建,但数量很少。

——明代中叶,与“钟楼”相对应的南北轴线的西侧,建立“鼓楼”,以后遂成制度。——喇嘛教佛寺,是典型的“城堡式寺院”。主体建筑由门廊、经堂和佛殿三部分组成。全寺周围用厚实的城墙围绕。喇嘛塔和局部装饰的影响。

第三节:佛塔、经幢

佛塔与经幢

?“塔”概念和形制,源于印度“窣堵坡”(Stupa)。

?“窣堵坡”藏置佛的舍利和遗物的实心建筑物。

?构成:台座、覆钵、宝匣和相轮。

早期的塔,受印度和健陀罗的影响较大。

后来,塔虽然仍藏舍利,但塔的功能、结构和形式,结合中国传统的楼阁建筑,创造了中国风格的“楼阁式”木塔——塔内不仅供奉佛像,还可以登临远眺。

佛塔有:经塔和墓塔。

中国佛塔的类型,大致可分五种:

①、楼阁式塔

②、密檐塔

③、单层塔

④、喇嘛塔

⑤、金刚宝座塔

①、楼阁式塔

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辽清宁二年(1056)建

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唯一的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

平面:八角形

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

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

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外观为六层屋檐。

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②、密檐塔

登封嵩岳寺塔

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塔顶重修于唐。

现存最早的砖塔,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

全国古塔中的孤例。

③、单层塔

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隋大业七年(611)建,平面正方,高15.04米,全部用当地青石砌筑。

内现存4尊圆雕佛像(东魏武定二年),造型简洁、刻工精湛,我国现存的佛教雕刻艺术珍品。

整座塔除塔刹部分略有装饰外,塔体其他部分无明显的装饰,整体造型浑厚、古朴。

④、喇嘛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

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规制宏丽,至元二十五年(1288)竣工。

寺内佛像、窗、壁都以黄金装饰,忽必烈及太子真金的遗像也在寺内神御殿供奉。

至正二十八年(1368)寺毁于火,白塔幸存。

明代重建庙宇,改称“妙应寺”。

⑤、金刚宝座塔

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按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即:菩提迦耶金刚座)形式而建。

现存为数不多,北京有:

西黄寺清净化城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和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第四节:石窟、摩崖造像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第一节:概说

一、传说的园林

昆仑神话——黄帝的“玄圃”或“悬圃”;

——西王母的“瑶池”;

蓬莱神话——海上仙山(海市蜃楼);

二、园林类型

1、按地域分类

①南方园林

江南园林

岭南园林

②北方园林:京畿园林、鲁中园林

2、按民族分类:维吾尔园林、藏族园林

3、按使用者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院园林、

祠庙园林、书院园林等

三、园林发展分期

①萌芽期:殷商以前,传说园林与祭神囿苑;

②生成期:两周秦汉,游娱园林与山水比德审美;

③转折期:魏晋南北朝,自然美学与模拟山水园林;

④成长期:隋唐宋元,类型体系完善与诗画境界;

⑤成熟期:明至清中叶,技艺精湛完备与园林景象写意,园林精神升华;

⑥衰落期:清中叶后,奢华繁缛与集锦仿写园林。

第二节:明清皇家苑囿

皇家园林

西苑

明代最大苑囿,基本山水构架乃元代万岁山太液池。后来燕王府也作为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英宗时,对西苑进行了首次规模较大的改造。

嘉靖、万历年间西苑又经不断的增筑改建,渐渐改变了原先以天然野趣为主的特色,人为的痕迹日趋明显。

明代皇家园林具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①、苑囿均设在皇城之中。

②、苑囿的布局都趋向于端庄严整。

第三节: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明代,私家园林的营建极度兴盛。

当时最为发达的地方主要是:北京、南京、扬州、苏州以及江南的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等。

北京和南京,因首都特殊的地位,致使营宅造园的风气更高于其他地方。

形成两种不同风格:

①显宦、贵族园林以雕饰宏丽著称;

②名士园林以疏朗朴质闻名。

例如:

北京海淀相邻的清华园和勺园,正好是这两种风格的典型代表。

江南地区

私家园林,无论在造园艺术、还是造园技巧,都居于领先的地位。

明代江南园林出现过两个高潮:

. 成化、弘治、正德年间;

.嘉靖、万历年间。

园林在数量、质量上都超过了北方。

寄畅园

无锡西郊惠山脚下,初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户部尚书秦金的别墅,明隆庆年间改为现名。 清咸丰十年(1860)园毁,园内现有建筑均后来重建,但池沼假山,古木碑石,回廊亭榭都还是旧时的风貌。

清代园林

一、园林发展过程与特征

清代园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清初的恢复期;

乾隆和嘉庆时代的鼎盛期;

道光以后的衰颓期。

①、清初的恢复期;

此时主要是整顿了南苑及西苑,初步建筑了畅春园、圆明园及热河避暑山庄。

清初园林的艺术特色——简约质朴的,建筑多用小青瓦,乱石墙,不施彩绘。

②、乾隆和嘉庆时代的鼎盛期;

国家财力达于极盛,园林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除进一步改造西苑以外,还集中财力经营西郊园林及热河避暑山庄。

圆明园内新增景点四十八处,并新建长春园及绮春园。

另外,还整治了北京西郊水系,建造了清漪园这座大型的离宫苑囿。

同时,对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进行了扩建,形成西郊“三山五园”的宫苑格局。 乾隆时期,扩建热河避暑山庄,增加景点三十六处及周围的寺庙群,形成塞外的一处政治中心。

此时,私家园林亦日趋成熟,基本上形成了北京、江南、珠江三角洲三个中心,尤以扬州瘦西湖私家园林最为著名。

③、道光以后的衰颓期。

道光以后,国势急转直下,清廷已无力进行大规模的苑囿建设,仅光绪时重修了颐和园而已。

私家园林的欣赏趣味大变,以造园、设景为主的景观园林向生活化园林转变,虽然私园数量仍然不少,但佳作日稀。

二、清代皇家园林

北京“西苑”;

乾隆御花园;

颐和园

圆明园

承德避暑山庄

圆明园

在北京西北郊海淀一带。

原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7)赐予皇四子胤祯的赐园,一座以水景为胜的园林。

乾隆初时,再行扩建;至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并完成“圆明园四十景”。

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

三、清代私家园林

1、概述

由于生活内容引入园内,提高了园林的生活享受功能;园林内可住可游,可欣赏山林景色。 园内建筑类型及数量增多,密度增高。

因城市人口众、地价贵,宅园必须在较少的用地条件下创造更丰富的景物,因此,在划分景区或造景方面,产生很多曲折、细腻的手法。

宅园叠山中,多喜用大量叠石垒造空灵、剔透、雄奇、多变的石假山。

出现石山叠造理论及流派。

造园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巧妙以花街铺地、嵌贴壁饰、门窗装修、屋面翼角、家具陈设、联匾字画、桥廊小品、花台石凳等各种艺术形式,充分表达造园意匠。

2、体系构成

私家园林多集中城市和近郊,不仅数量上大大超过明代,而且渐显造园艺术的地方特色,形成北方、江南、岭南三大体系。

北方私家园林

北京最为集中。盛时城内有一定规模的宅园达150处。

其次,在近畿地区,如:河北、鲁中等。

整体特征:

、北方宅园,受气候及地方材料等影响,布局多显得封闭、内向。

、构图手法,因受皇家苑囿的仪典隆重气氛的影响,故较多采用轴线构图。

、叠山用石,多为北方产的青石和北太湖石,体形浑厚、充实、刚劲。

④、植物配置,常绿与落叶树种交叉配置,冬夏景观变化较明显。

⑤、园林建筑,呈现厚重、朴实、刚健之美。

⑥、建筑用色较丰富,大部建筑绘有色彩艳丽的彩画,以补植物环境的缺陷。

江南园林

清初的康熙、乾隆时代,江南私家园林多集中在交通发达、经济繁盛的扬州地区。

乾隆以后,苏州转盛,无锡、松江、南京、杭州等地亦不少。

整体特征:

、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等,都对园林艺术格调产生影响。

、园林建筑,轻盈空透,翼角高翘;使用大量游廊、花窗、月洞,空间层次变化多样。 、植物配置,以落叶树为主,兼配以常绿树,能做到四季常青,繁花翠叶,季季不同。

④、江南叠山用石,喜用太湖石与黄石两大类。

⑤、叠山仿写诸多自然山水局部形态,如:峰峦、丘壑、洞窟、峭崖、曲岸、石矶。

⑥、太湖石,以其透、漏、瘦的独特形体,作为独峰欣赏。

⑦、建筑色彩,崇尚淡雅,粉墙青瓦,赭色木构,有水墨渲染的清新格调。

三、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现在实例不多,以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为代表。

此外,福建、台湾的一些宅园亦属岭南体系。因气候炎热,岭南园林建筑需考虑自然通风,其通透开敞程度,更胜于江南宅园。

同时,因受西方规整式园林的影响,水体与装修多为几何式。

建筑密度高。

叠山多用皴折繁密的英石包镶,即“塑石”技法,形态自由多变。

第四节:风景建设

(1、性质与规模;2、原则与手法)

第七章:建筑意匠

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一节: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第二节:大木作

第三节:墙壁

(1、概述部分;2、砖墙)

第四节:屋顶

(1、种类)

第五节:小木作(装修)

(1、概述部分;2、天花藻井)

第九章:清式建筑做法

第一节:大木作

(1、概说)

第二篇近代中国建筑

第十章:建筑发展概况

第十二章: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第二节:公共建筑

(1、近代公共建筑的基本类型和发展特点)

第十三章:建筑制度、教育与设计机构

第一节:近代建筑之都的建立

第二节:建筑教育

第十四章: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

第三篇现代中国建筑

第十五章: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

第二节:历史分期与各期建筑状况

第十九章: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

中建史复习提纲

一、体型: 1.填空题 2、名词解释 3、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 5、识图体 6、判断题 7、作图题 8、简述题 9、综合分析题 二、考查内容 1、内容比例:古代建筑部分:75%;近代建筑部分:15%;现代建筑部分;10% 2、要点: 1)历代建筑的整体特征与艺术风格 2)历代基本建筑观与思想理论 3)各历史时期主要建筑活动状况 4)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类型与特征 5)各个历史时期建筑技术演变过程 10)不同建筑结构类型的主要实例 11)各历史时期重要建筑实例 建造年代、所在地点、所属建筑类型、建筑与结构材料特征、相关人物等; 注:以上“建筑”之含义包括:城市、建筑和园林等 三、教材复习重点章节 第一篇古代建筑史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第四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建筑组群处理——家国同构 二、单体建筑——变不离宗 三、结构——土、木、砖、石等 四、建筑装饰——题材、人文 五、建筑色彩——等级制度 六、艺术形象——丰富多样 七、建筑技术——构架、砌筑 八、建筑组织——工官制度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一节:概说 一、原始聚落——“城”的缘起 ?农业生产→→氏族部落固定聚居→→防卫需要构掘墙濠 二、“邑”与“都”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左传》)?“十室之邑”、“邑外为郊”——小邑 ?“百邑”、“千邑”——大邑 三、“城”与“郭” 1、“城”的功能及基本型制功能——“筑城以卫君,……”

A、京“城”的构成——三道城墙:宫城(又称大内、紫禁城),皇城(即内城)和外城(即郭)。 明代例外,南京城与北京城则有四道城墙。 B、府“城”——二道城墙:子城和罗城。 2、“郭”的功能及构成 功能——“……,造郭以守民” “城”与“郭”的关系——“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A、附于城一侧的“郭”——齐临淄、赵邯郸和韩故都的郭; B、围包于城周的“郭”——吴阖闾城和曲阜鲁城。 四、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1、城市初生期 ——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 2、里坊制的确立 ——春秋至汉代 3、里坊制极盛期 ——三国至唐代 4、开放式街市期 ——宋代至清代 五、古代城市建设的五个特点 1、选址——地形、水文、景观、环境 2、防御——城墙、瓮城、城壕 3、规划——格局、道路 4、绿化——街道、园林 5、防灾——防火、排水 六、都城建设的三种模式 1、新建城市 ——先秦时期诸侯城、王城等 2、依靠旧城建设的新城 ——汉代以后的都城。 ——两种情况:A、弃旧用新;B、新旧并用 3、旧城基础上的扩建 ——明清北京城 第二节:汉至明清的城市建设 一、汉长安城 ?西汉时,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面积约36KM2。 ?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 二、曹魏邺城 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 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统治中心。 建安九年(204),曹操破据有邺城的袁氏残馀势力,以“邺”为都。 三、北魏洛阳城 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

中国建筑史答案

1.梁思成与刘敦桢分别提出的中国建筑的四个特征,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梁思成: 以_木料_ __为主要构材; _构架_ __制之结构原则; 以_斗拱_ __为结构关键; 外部轮廓形式_特异_ __。 刘敦桢: _承重_ __与_围护_ __结构分工明确; 对于各种_气候_ __条件的充分适应性; 具有一定的减少__地震__危害的可能作用; _材料_ __供应比较方便。 2.梁思成关于中国建筑艺术七个方面的特征是什么? 翼展的_屋顶_ __造型; 崇厚高大的建筑_台基_ __; __ __正立面__多为玲珑透剔的木刻造型; 建筑群有多重__院落__组成; 建筑_色彩_ __的施用:保护木材,创造室内华丽气氛,创造华美外观,等级分划 建筑平面分为两种:一,整齐_对称_ __式;二,自由多变式; 在__ 石结构__ __力学特征上的认知不足 中国建筑屋顶正脊的鸱尾,是在以上的哪一个时期出现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下列建筑类型中,哪一种是中国人排在第一位的? 皇家祭祀建筑 谁提出了中国城市“营邑立城,制里割宅”的规划思想? 晁错 他是什么时代的人? 西汉 1.《尚书》中提出的与中国建筑有关的三项原则是什么? A正德B利用C厚生 2.三项建筑原则的核心是什么? 和 3.孔子关于宫室建筑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卑宫室 4.这一思想与上述《尚书》中大禹的建筑三原则中的哪一个原则关系最为密切?A 5.在孔子的心目中,与宫室建筑有关的土木工程与农业有关的水利工程哪一个更重要? 水利工程 最早提出宫室建筑应该“适形”的是哪一部著作? 《吕氏春秋》 穴居巢居

西周时期,城市的大小是按照_等级_来确定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则按照___入口___来确定。 1.公元前15世纪在中国属于__商___时期。 2.偃师二里头遗址主要属于__夏___时期。 3.殷墟遗址属于__商___时期。 西汉,长安 图中的宫殿位于12345 商业区位于6 祭祀场所位于7 最著名的秦代宫殿是_ 阿房_ 宫,人们对于它是否曾经建成仍 有争议 1.该明器反映的是__汉__时期的建筑。 2.这是一座_仓楼___。 1. 这张地图显示的是曹魏的都城_邺城__ ___。 2. 请指出图上哪些部分分别是什么功能。 宫城为_2__ 宫苑为_1__ 衙署为_3__ 军营为_4__ 1. 这张地图显示的是北魏的都城__洛阳_ ___。 2. 请指出图上哪些部分分别是什么功能。 宫城为_1__ 市为_2__ 衙署与庙社为__3 1.佛教建筑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不包括: 从具体的佛像崇拜到抽象的绕塔、冥想、诵经从具体的佛像崇拜到抽象的绕塔、冥想、诵经- 正确 2.南北朝帝王灭法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寺庙占据了城市中很大一部分空间 1.北魏时期的第一大塔是洛阳的___永宁寺___ ___塔。

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doc

—、木构建筑的特点: 1、优点:収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木材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木架建筑易遭火灾、虫蛀、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难以满足更人、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2、穿斗式:用穿桥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棍棍的房架,擦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擦条方向用斗桁把柱子串联起來 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橡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社而上。 4、井干式: 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了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釆川跨度较人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人的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 5、生起: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稍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 二、屋顶级别: 高一低:庇殿顶一歇山顶一悬山顶一硬山顶 三、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质的产物。明代徐杲、蒯祥 四、原始社会建筑: 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干阑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 木骨泥墙房屋——rti穴居发展而来,黄河流域(地势高,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 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樺卯技术构筑房屋。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干阑式) 黄河屮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 1、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陕西临潼姜寨村落——居住区住房分五组,每组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陕西西安半坡村——南面屈住区, 北面墓葬区,东面制陶窑场 2、龙山文化——父系氏族(住房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吕字形平而):土坯砖 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屈室装饰。 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与仰韶吋期窖穴设在室外的布置方式不同 仰韶晩期遗址中已有在室内地血和墙上采用白灰抹血,普遍采用是龙山时期

《中国建筑史》重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是(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 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建筑遗存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陵墓祭祀监狱建筑,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 夏商周时期是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时期 汉代建筑: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 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中小型的居住建筑,以及佛教寺庙建筑, 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出现。斗拱的形式多样,正处于未 定型的活跃探索期。多层楼兴起盛行,建筑组群庞大,显示出中国木构建筑 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时期。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充满民族斗争民族融合的时 期。 佛教建筑的兴起,佛寺佛塔石窟和精美雕刻兴盛,陵墓建筑不甚发达,南朝陵 墓神道两旁的雕刻颇有成就。园林:魏晋南北朝,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 山水文学开始兴盛,私家园林以士人园林为主。家具:适应垂足而坐的高型 家具开始丰富,胡坐逐渐取代了此前中原的席地而坐。 宋朝建筑特点: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3建筑装修精美,色彩华丽。4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5园林建筑兴盛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期,明清两代的建筑较唐宋时期的建筑缺少创造力,更趋向于程式化和装饰化。 明代建筑:1初期的建筑风格与宋元相近,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期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2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也得到广泛应用3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技术趋于定型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式建筑形象严谨,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私家园林发达7明式家具闻名于世8风水术发展极盛。 清代建筑特点:1园林达到了极盛期。2藏传佛教兴盛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4单体设计简化,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斗拱的承重作用消失,仅作为装饰5建筑材料与技术都有了创新,出现了玻璃,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建筑,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在建筑上广泛应用。 明清故宫: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由明代蒯祥,徐杲等人主持设计。经历十二年建成,明清24个皇帝在此执政。位于北京城市的中心,占地72 公顷。有房屋8700间,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殿建筑群。 故宫基本布局:(一)严格的中轴对称(二)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三)前朝后寝(四)三朝五门三朝,对应三殿。.太和殿;颁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会、皇帝庆寿等。.中和殿;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会、殿试进士。.五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三朝五门: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三朝的称谓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朝,入阖;宋代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一参)。也就是: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唐长安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三朝为:外朝奉天殿、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元失此制,明南京宫殿则又用此制,其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代故宫五门为: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中国建筑史作业部分答案

中国建筑史作业部分答案 一、我国古代庭院式组群的布局特点是什么?庭院的围合方式有那三种? 我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布局特点:沿着一条纵深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能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手法。另一种总平面形式是纵横轴线方向都做对称布置,常用于最庄重严肃的场所,如礼制建筑中的明堂、辟雍、天坛、地坛以及汉代的陵墓等。 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则称“四合院”。 二、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布局特点?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种,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同时注意对内的生态环境,绿化和风水的制约。 其建筑构成要素为正房(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第二代居)、耳房、倒座(会客,书房)、后罩房(小姐居),大门、垂花门、抄手廊、影壁、院墙等。其组合形式可分为“单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和超过三进的多进院。它们构成一路纵列,大宅可以旁带跨院,或是形成二路、三路、四路并列的大宅院。 其构成模式为“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基本型,其核心庭院均采取“一正两厢“再加上垂花门或过厅的四合院格局。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是”正房+耳房”的总宽。 坎宅巽(音xun)门(坐北朝南的房子叫做“坎宅”,而“巽”指东南方,所以东南方的门叫做“巽门”);并将勾连搭搭顶的垂花门作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 以下论述题位答案要点,还要适当展开论述 一、试述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中建史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建筑 1.建筑遗址,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 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房屋 2.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 龙山文化——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 3.木骨泥墙房屋——树枝做骨架,木骨架上扎结枝条,用绳子捆起来,两面抹泥,形成木骨泥墙 4.巢居发展过程:独木构巢——多木构巢——干阑式建筑 5.穴居发展过程: 原始橫穴——深代穴——半穴居——地面建筑 二.奴隶社会建筑 夏: 河南偃师一号宫殿遗址: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 (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商: 郑州商城:我国发现的最早城市遗址,是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方的聚落格局。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宫殿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

茅茨土阶: 古代的一种建筑构造形式,只用茅草做的屋顶,土阶就是把素土夯实了,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台,然后把建筑建造在上面。 西周: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迄今最早四合院;最早两进式组群;第一个出现的完全中轴对称的严谨组群;最早用瓦建筑;最早使用影壁。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湖北蕲春干阑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常见居住类型。 三.春秋战国时期 建筑成就 1.从建筑材料和技术上看, (1)木工技术成熟。 (2)瓦当的品种和数量增多。 (3)春秋时期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2.诸侯出于政治和享乐的需要,大建高台建筑; 3.儒家学说为礼制奠定了基础。

高台建筑代表作品 秦咸阳一号宫殿(秦) 汉武帝刘彻建章宫(汉) 四.礼制思想对建筑产生的影响 建筑制度:工官制度、等级制度 礼制秩序:左祖右社、前朝后寝、面朝后市; 以宫殿为主体的规划结构:择中,居高; 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 井田方格网的系统式规划方法; 礼制建筑——祭祀建筑, 宗庙、明堂、辟雍 五.《考工记》都城规划思想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涂——道路;一夫——100亩 六.天子五门对应关系 皋、库、雉、应、路 明代五门——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 清代五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大清门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材料最终版

绪论: 1、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种特征?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木构架建筑取材方便,加工方便,适应性强;用柱梁等承重,墙只起围合分隔的作用,因而有“墙倒而屋不塌”的说法:采用榫卯结合,有较强的抗震性;唐宋以后采用模数制,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火灾和虫害,易受潮朽坏,并且由于简支体系的自身局限性,用材量大,跨度有限。木构架建筑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2、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 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 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 3、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出现在何处?有何种特征? 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此神庙建于山丘顶部、有多重空间组合,已出现序列式布局,庙内有成组的女神像,主像的尺寸比真人大一倍。其中一个非主像的完整头部和真人相当。塑像形态逼真,手法写实。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地面,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屋盖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 4、现存最早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 5、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遗址?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6、瓦的发明与运用始于哪个朝代? 西周 7、减柱造是什么时代建筑中常见做法? 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出现于11世纪后,辽金开始使用,可使室内空间宽敞。元代盛行。明以后少用。 8、简述汉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 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融合,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后世常见的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为普遍,本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当时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仍采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抱夯台来形成大体量。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尚未统一,远未像唐宋时期的定型化程度。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战国时创造的空心砖此时大量出现。西汉还出现了楔形砖和有榫的砖。当时的筒顶有纵联砌法和并列砌法两种。到了东汉,纵联拱成了主流,以便于做无支模施工,同时可使墓室较为高敞。 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汉时都城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实例如:长安南郊13座礼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社稷坛等)。 9、河北赵县安济桥 隋代工匠李春设计建造 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绪论1、木架建筑得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有较强得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2、我国木架建筑得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得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得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得梁,如此层叠而上,梁得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两两者得比较: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 采用跨度较大得梁,以减少柱子得数量,取得室内较大得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因此,南方得一些庙宇,厅堂也多混合适用这二者。3、斗拱在宋代也称作“铺作”,因为就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4、斗拱得主要构件就是:栱,斗,昂。 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得特点就是简明,真实,有机。“真实”就是指对结构得真实性显示。“有机”就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得要求;并易于与环境 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6、P7图,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式样7、庭院就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得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得生活环境。8、庭院得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就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就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 通常称之为“廊院”;三就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得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9、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得关系:1、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得选择 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与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3、整治环境:不一味得顺从环境,而就是充分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对环境进行改造 4、心理补偿,利用风水,文学得手法进行补偿。10、隋代宇文恺——隋代东西两大都城得规划

(完整版)中国建筑史期末作业题目(及答案)

期末作业 一、填空-每空2分(23×2=46分) 1. 今北京中山公园的位置,在明清北京城中是祭祀土谷之神的的位置(如下图),这个位置符合《考工记》所载王城规划中“__ __ __ __”的原则。 2. 明清故宫的午门,其最早的源头是汉代建筑,它是一个入口的标志。 3. 园林建筑中自汉代开始出现了“__ __ __ __”的布局模式,这种模式也一直影响到后来明清的皇家园林。 4. 我国现存最早的、保留完整的一座砖塔是__ __ __塔(塔名),属于__ __式塔(塔的样式)。而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__ __ __塔(塔名)。 5. 中国古代都城由外到内分别是外城、皇城和宫城,这种制度被称为“__ __ __ __”制度。地方城市的外城也被称为__ __。 6. 下图梁头弧线的做法叫做__ __。

7. 下图人字形的部分叫做__ __铺作。 8. 唐代彩画在额栏上施红白相间的色块,称为“__ __ __ __”。 9. 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山的__ __寺。 10. 《营造法式》中提到的北宋初年,由建筑工匠自己编写的建筑手册叫做《__ __》,据传它的作者是著名的木匠__ __。 11. 北宋的皇家园林有很高的开放性,例如《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的画作中均有记载的__ __ __。 12. 应县木塔与独乐寺观音阁相比,相似之处在于: 在平面上都有内外两圈柱子,形成类似《营造法式》__ __ __ __槽的平面格局。 在两层之间都有__ __,内部有斜撑,以增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外观上看,两层之间有__ __,人们可以登栏远望,形成良好的视野。 柱子都使用了__ __的处理手法,向中心倾斜,使整体更加稳定。 13. 《营造法式》中最高等级的斗栱是铺作(填中文数字),唯一现存的实例是寺转轮藏殿中的转轮。 14. 为了节约材料、获得更宽敞的室内空间而省去若干柱子的作法叫做__ __造,其典型代表是五台山佛光寺的__ __殿。

中建史复习资料

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 宫殿 1简述唐大明宫的分区与布局以及含元殿、麒德殿的建筑概况 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自南丹凤门起,北达官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数里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对称布局。全宫分为官省两部分(前朝后寝)省(衙署)在宣政门以南。其北属“禁中”帝王生活区。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以北为为禁?区。 含元殿:踞龙首?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十一间,前有75m龙尾道。 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阔十一间,进深十七间,面积5000㎡是太和殿的三倍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环绕,造形相当丰富。 含元殿麟德殿开间尺寸最大梁栿跨距不过四椽,尺度不如后世,材料也小。用较小的木材构成宫殿,技艺很高。 2、指出明清故宫在北京城的位置及皇城、紫禁城内主要建筑、四向门名字。 皇城:天安——地安 (官)紫禁城:午门——神武门 还有:体仁阁、弘义阁、左太庙、右社稷坛、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六宫、西六宫、苏宁宫、宁寿宫、钦安殿、钟鼓楼 3、指出北京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主要城门的名称及屋顶样式。 4、概述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的建筑形制。 5、概述北京故宫内朝三大殿的建筑形制。 6、简述北京故宫在艺术方面的建筑成就。 永定门----正阳门---大明(清)门---天安门(重檐歇山)---端门---午门(重檐庑殿顶)---太和门(重檐歇山顶)---乾清门(单檐)---坤宇门(重檐歇顶)---神武门(重檐庑殿顶)---地安门 坛庙 8,概述天址在北京的位置及总体布局 9,简述圜丘和皇宫宇的建的形制和成就 10,给出新年殿的平面简图,指出其建的形制及艺术处理手法 11,简述曲阜孔庙的建的布局及大成殿的形制 大成殿:天禧元年(1017年)始建,的重建,传雍正二年(1742年)再建,令状殿为重檐歇山九间殿,黄色疏璃瓦,仅此于最高级,(相当保和殿)殿的外檐柱均用石料琢成为的遗物。正面一列石柱雕盘龙,宛转生动,为国内仅见,其他檐柱八棱线刻云龙,殿内为楠木柱,天花错金壮龙,彩花五色间金,富丽堂皇。中央藻井蟠龙含珠,如太和殿形制。 布局:孔庙南北600M,东西145M,全庙自南而北,以桓祥庙庑分八进前三进为引导部分,布置牌坊,棂星门,植柏树。 由棂星门至大中门,为孔庙前奏,大中门起始为孔庙本身,自此起长方平面的院落,@角星的角楼,迈似宫禁制度 再进为奎文阙,建于的弘治十七年,之后即为孔庙全体建筑,大成门,大成殿,奎文阙至大成门间,隔一横街,东西有门,有十三座碑亭,重檐之间,形体高大。 陵墓 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东西南北有“羡道”通向椁室。

中国建筑史考试重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 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穿斗式和抬梁式?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地梁,以减少柱子地数量,取得室内较大地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斗棋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地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岀悬臂梁承托岀檐部分地重量. 斗棋地主要构件:棋.斗?昂?一座木架建筑地建造,首先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地目地.台基上则按柱网(柱子地分布状况)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 .木架立起后,即可铺盖瓦屋面.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或石地面).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地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单体建筑地另一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地不可分割性.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地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地灵魂?庭院地三种围合方式:一. 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例:北京故宫. 处理建筑与环境地关系:一.善择基址.二.因地制宜.三.整治环境.四.心理补偿. 中国最早岀现地建筑:穴居和巢居?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地产物,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地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最高工官:司空.汉代以后:将作.历史上有作为地工官: 隋代宇文恺:观风行殿.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国古代两种发展模式:一在工官掌权下建造地官式建筑;二是各地自主建造地民间建筑. 第一章原始社会:发展极缓慢,从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创造了原始地木架建筑.奴隶社会: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地使用,岀现了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后期岀现瓦屋彩绘地豪华宫殿.封建社会:不论在城市规划.群建筑.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在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地创造与贡献. 原始社会:两种代表性建筑:1.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有巢居发展而来地干阑式建筑; 2.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 来地木骨泥墙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六七千年),干阑式建筑. 奴隶社会: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至今我国最早地规模较大地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地实例 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地早周遗址和和湖北蕲春地干阑式木架建筑.制瓦技术是西周在建筑上地突岀成就.春秋时期:瓦地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地高台建筑地岀现.封建社会前期:1.战国时手 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地高潮.2.农业和手工业进步地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3.装修用地砖也岀现了 .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整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汉:后世常见地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构架已经形成.在制砖技术和拱卷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三国.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最突岀地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舍宅为寺”: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地邸宅改建地.石窟可分为三种:1.塔院型,以塔为窟地中心.2.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3.僧院型,窟中置佛像.园林发展地原因:1.由于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2.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地宫殿和苑囿,并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隋代河北赵县安济桥:匠人李春. 唐代建筑六个特点:1规模宏大,规化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地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地真实和成熟.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四个发展阶段: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地城市模式. 古代都城建设地三种类型:1新建城市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3在旧城基础上地扩建.城市建设特点:一切为 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地宫廷而展开.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三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三 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 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内聚力,以防散架获倾斜。 槽:殿身内有一系列柱子和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拱的轴线。 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P535(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单槽: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朔县崇福寺观音殿(金)P535 双槽: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清故宫太和殿P535 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之一。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前后划分为前后两个相等的空间。(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P535 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栱上缠柱造: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它在结构,构造和外观上比较妥善。 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榑,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清的建筑上。 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曰:“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迁,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朝,入阖;宋代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三朝”指外朝,燕朝,治朝。外朝是君王举行颁诏、受俘等大礼之所,中朝是君王日常办公之处,内朝则是君王居住之所。“五门” 指皋门、库门、雉门、应门和路门。 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系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如独乐寺观音阁山门 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正对方城所筑之墙成为月牙墙(据《刘敦桢文集》二“易县清西陵”)。或称小院为“哑巴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墙”(据王其亨《明代陵墓建筑》)。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到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此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四阿屋顶:即四面坡的庑殿顶,宋代称四阿顶,或称五脊殿。 当心间:“心”即中心。“当心间”、“心间”即建筑物的中间一间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结构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坊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耍头:斗拱衬方下所用出跳木料,称为耍木头。清式称蚂蚱头。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围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端方木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不再使用 辅作:狭义说是斗拱;广义的说是指斗拱所在的结构层。唐、宋建筑斗拱所在的辅作结构层对木构架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阙: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阙。天子用三出阙,诸侯大臣用二出阙 腰檐:塔与楼阁平座下之屋檐,称为腰檐 槽:宋代殿阁类术语,指殿身内用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拱所在的轴线。《营造法式》载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金箱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中国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及简答10 墨菲 美国建筑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14年他主持清华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后来又对南京大学校园做了规划,并主持了中国的很多项目,他的规划、设计当时认为体现了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与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的结合。墨菲后来担任了“国民政府建筑顾问”,对30年代中国建筑师的传统复兴建筑创作有很大影响。 吕彦直 吕彦直,山东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曾在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1925年吕彦直在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了头奖,他的方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后来还设计了广州中山纪念堂。 关颂声 关颂声是广东人,生于189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工业学院毕业。1919年来到天津,开办基泰工程司事务所,承包建筑工程。基泰工程司是天津近代成立最早的中资建筑公司之一,与天津当时众多的外资工程公司在规模和技术方面相比毫不逊色。该公司在天津承建了多处大型建筑,主要有永利工业公司大楼、中原公司、基泰大楼、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 上海沙逊大厦 于1929年建于上海,平面呈A 字形,建筑为钢结构的10层大楼,局部高12层。是当时标准很高的一幢大型饭店。由英商维克多·沙逊经营的沙逊洋行房产,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普宁寺大乘阁 位于河北承德市,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仿西藏三摩耶庙。大乘阁是一座高大的木结构楼阁式塔,高36.65米。高三层,上面五个屋顶一大四小,造型稳重。大乘阁位于9米高的石台正中,综合了汉式建筑中楼、阁、殿、亭等多种形式,这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是极为少见的。阁内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像高21.85米。 1.嵩岳寺塔是那个朝代建造的(A.北魏 B.隋 C.唐) 2.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哪个朝代建造的(A.北宋 B.辽 C.金),其构架形式是(A.殿堂型 B.殿阁型 C.堂阁型) 3.《园冶》作者是(A.孝诫 B.李渔 C.计成),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A.宋代 B.明代 C.清代) 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园冶》一书作者是(计成),其出版年代是(明代) 2.蓟州独乐寺观音阁的建筑年代是( 辽统和二年 ),它是(殿阁)型构架 3.宋代称为华栱,清代称为(翘) 4.清代称为五架梁,宋代称为(四椽栿) 5.在天花板上面的梁,作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为(草栿) 1. 斗栱跳头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不置的叫(偷心)

中建史复习宝典

中建史考试要点 备注:考试题目必定是此份资料中的内容(选择题不定) 一、单项选择题。 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屋顶形式为()。 A、单檐歇山 B、单檐庑殿 C、重檐歇山 D、重檐庑殿 2、现存砖砌长城建造时间于()。 A、秦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3、在宋代斗拱中,出跳的跳头上置横拱的构造做法称为()。 A、计心造 B、偷心造 C、合角造 D、绞角造 4、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是()。 A、梁思成 B、赵深 C、吕彦直 D、陈植 5、《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A、建筑理论著作 B、工程技术著作 C、城市规划著作 D、地理著作 6、《考工记》成书于()。 A、西周 B、战国 C、唐代 D、明代 7、北京天坛是()。 A、宫廷建筑 B、民居建筑 C、祭祀建筑 D、宗教建筑 8、北京天坛始建于()。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9、雀替在宋代称作()。 A、绰幕 B、角替 C、龟替 D、铺作 10、北京妙应寺白塔建造于()。 A、清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1、《营造法式》的作者是()。 A、计成 B、李诫 C、宇文恺 D、梁思成 12、《工程做法》成书于()。 A、清代 B、明代 C、唐代 D、宋代 13、《园冶》的作者是()。 A、计成 B、李渔 C、宇文恺 D、王维 14、支撑青檩的木构件称()。 A、合榻 B、叉手 C、驼峰 D、托脚 15、中国木构建筑屋顶最高等级形式是()。 A、悬山顶 B、硬山顶 C、庑殿顶 D、歇山顶 二、名词解释 1、开间——间的宽度。 2、进深——间的深度。 3、举高——整个屋架及各檩往上抬的高度。举高有总举高,有每项的举高。 4、步架——清式名称。梁架上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 5、步高——檩与檩之间的垂直距离。 6、大木作——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

中国建筑史试试题库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 E )2.分心斗底槽:又称分心槽,是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平面等分 3.叠梁式(要求附图):又称抬梁式,基本结构特征为柱上立梁,梁上立短柱,短柱上再立短梁…… ( F )4.四阿顶(要求附图):又称庑殿顶,也称五脊殿。屋顶由四面坡组成。 5.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6.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7.黄肠题凑:汉代帝王陵墓的一种棺椁形式。三国时期魏国学者苏林在《汉书·霍光传》中注解黄肠题凑说:“以柏木黄心致垒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云题凑。” 8.斗拱:又称斗科、栾栌、欂栌,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大木构件。斗栱在横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9.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10.大木大式:“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指的是清式大木做法的两种类型,可简单认为有 斗拱和无斗拱建筑的不同处理,其中有斗拱建筑称为大式建筑(殿式建筑),无斗拱建筑称为小式建筑 11.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 12.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 13.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14.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中建史重点

写出五种中国古建筑屋顶名称,并绘制立面简图平顶囤顶拱顶毡包式圆顶悬山 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古典木构建筑属框架结构体系,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离;适应于南北方的不同气候条件;抗震性强; 而且取材方便, 加工容易;其缺点是不耐久、不耐潮、不耐火、不耐虫蛀、不耐腐蚀。 结合实例论述中国民居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类型丰富,从北到南,变化很大,其中自然环境是民居建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巧妙结合地形,充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因材致用也是民居最大的特点。气候:一般说来,北方墙厚,屋顶厚、重视南向、争取日照,院落宽敞;南方屋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高敞,以利通风而屏蔽强烈日光辐射,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举例说明)地形条件:民居与地形的结合也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平原地区对民居空间的制约小,布局较为宽松;山地则对民居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山地民居往往顺应自然地形的变化,采用挑、吊、台、梭、拖等处理手法将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智取空间。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条件还形成了独特的窑洞民居。 第三章住宅实例里边北京四合院P97开始,注意平面图 北京四合院: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布局严整,等级严明。入口多在东南角,门内迎面设影壁,入口院落南侧多为倒座。一般房屋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屋顶样式多以硬山居多,次要建筑多用平顶或单坡顶。一般住宅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主要住房处施色彩,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部位加砖雕。 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成就 总体布局: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宫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内廷以乾清门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中轴线上。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 建筑成就:①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②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③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 ④富丽的色彩和装饰;⑤技术设施 论述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 总体布局①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②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③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④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建筑特点:①建筑设计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圆形平面、附会天为“阳”使用奇数,屋面使用蓝色琉璃瓦)②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举例分析)③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结合实例分析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无锡寄畅园) 私家园林是为了满足地主官僚、富商的生活享乐而建造的,常常为宅地的扩大与延伸,是可居、可游、可观的城市山林,一般都不大。其造园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②水处理方面:池有大小主次之别,水面处理也有聚分的不同;池岸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吃面桥梁常以梁式桥为主,平面曲折。③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通常有土山、土多石少、石多土少、石山四种,明代以后私家园林多用后两种。④建筑处理方面:建筑布局常因地制宜,灵活随机;建筑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