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绪论1、木架建筑得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有较强得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2、我国木架建筑得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得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得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得梁,如此层叠而上,梁得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两两者得比较: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得梁,以减少柱子得数量,取得室内较大得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因此,南方得一些庙宇,厅堂也多混合适用这二者。
3、斗拱在宋代也称作“铺作”,因为就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4、斗拱得主要构件就是:栱,斗,昂。
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得特点就是简明,真实,有机。
“真实”就是指对结构得真实性显示。
“有机”就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得要求;并易于与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6、P7图,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式样7、庭院就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得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得生活环境。
8、庭院得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就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就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就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得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9、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得关系:1、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得选择 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与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3、整治环境:不一味得顺从环境,而就是充分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对环境进行改造 4、心理补偿,利用风水,文学得手法进行补偿。
(完整)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

一、木构建筑的特点:1、优点: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缺点:木材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木架建筑易遭火灾、虫蛀、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2、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4、井干式: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5、生起: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稍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二、屋顶级别:高—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三、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质的产物。
明代徐杲、蒯祥四、原始社会建筑: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干阑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木骨泥墙房屋——由穴居发展而来,黄河流域(地势高,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干阑式)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1、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陕西临潼姜寨村落——居住区住房分五组,每组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陕西西安半坡村——南面居住区,北面墓葬区,东面制陶窑场2、龙山文化—-父系氏族(住房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吕字形平面):土坯砖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与仰韶时期窖穴设在室外的布置方式不同仰韶晚期遗址中已有在室内地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普遍采用是龙山时期我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五、夏(奴隶社会的开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夯土台上面阔8间殿堂,回廊围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永定柱(廊下支承木地板)遗迹。
中建史复习提纲

中建史复习提纲古代部分基本特征概况一章1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做法的主要区别142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点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1.分隔2.按人分区为主3.微型宇宙4.室内外合作5.主从单元的串联6.线形公共空间7.接合而非转化8.正格与多格并存9.人工与自然分离10.室内的两套尺度11.简单的背景12.二维线条的构图13.带故事的形式3中国传统木构架结构体系的类型和各自特点4单体建筑与群体组合特点5传统建筑的工官制度,著名的工官工匠及主要作品,相关建筑著作发展概况一章1原始社会时期穴居和巢居的代表建筑遗址2什么是干阑式建筑,什么是版筑3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安阳小屯山晚商殷墟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的主要特点4高台建筑(台榭式建筑)的出现,其主要特点及盛行时期5汉代砖石建筑技术的发展P296汉阙的特点及代表实例P307佛教传入后在魏晋时期带来建筑风格上哪些转变318古代从席地而坐的矮足家具向垂足而坐的高足家具的转变339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其设计建造者李春10元代著名的天文建筑遗址及设计者河南登封观星台郭守敬11明代砖的普及带来建筑建造和建筑类型上的改变4512明代的琉璃技术及重要建筑实例南京报恩寺塔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北京的琉璃门、琉璃牌坊13汉至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官式建筑的木构架技术的转变及建筑风格上的转变1. 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①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②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都已出现③高台建筑被多层木楼阁建筑取代④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⑤斗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⑥屋顶形式多样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繁荣②佛教的传入使佛教建筑发展:佛寺、佛塔和石窟③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有了较大发展④高坐具、高家具的出现使建筑内部也随之增高⑤在石刻方面技术水平比汉代有了进一步提高3. 唐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的成熟期:①建造规模宏大②建筑布局水平提高③木构技术进入成熟阶段,解决了前期大体量木构架技术问题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⑤砖石建筑取得进一步发展⑥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4. 宋代建筑发展特点概要: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的变化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③建筑群与建筑空间的组合④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发展⑤砖石建筑有了新的发展⑥造园活动多5. 明代建筑发展概要:①砖普遍用于民居砌墙②琉璃面砖、琉璃瓦的应用③形成新的定型木构架强化整体结构性能\简化施工\斗拱装饰化④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⑤明代后期私家园林发达⑥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 清代建筑发展概要:①园林达到了极盛期②藏传佛教建筑兴盛③民居建筑百花齐放④简化单体木构设计⑤建筑技艺有所创新14唐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天台庵广仁王庙、宋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转轮藏殿河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太原晋祠圣母殿、辽、元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明清的现存代表木构殿堂(阁)建筑及主要特点城市建设一章1《周礼·考工记·匠人》中规定的都城规划制度是什么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及其对历代都城规划的影响2城郭之制,典型实例春秋淹城“三城三河”的特点513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沿革以及汉至明清各朝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主要特点(包括西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汴京、元大都、明清北京)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沿革: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以龙山文化晚期的筑城活动为开始,以防御和保护私有制为目的,以夯土和版筑为技术手段。
中建史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2. 开间,当心间: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宋代称为当心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3. 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5. 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外层环包内层。
6.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7.抄:清式称翘,即向外出挑的拱,斗拱中每挑出一层称为一抄,故挑出一层的拱称为单翘,两层的称双抄(清式称双翘)三层的称三抄但较少见(清式建筑基本上不见)。
8.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9. 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10. 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
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
11. 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2.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3. 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定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叉手。
14. 托脚: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檩)间斜置的木件。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材料最终版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复习材料最终版绪论:1、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种特征?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木构架建筑取材方便,加工方便,适应性强;用柱梁等承重,墙只起围合分隔的作用,因而有“墙倒而屋不塌”的说法:采用榫卯结合,有较强的抗震性;唐宋以后采用模数制,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火灾和虫害,易受潮朽坏,并且由于简支体系的自身局限性,用材量大,跨度有限。
木构架建筑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
2、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3、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出现在何处?有何种特征?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此神庙建于山丘顶部、有多重空间组合,已出现序列式布局,庙内有成组的女神像,主像的尺寸比真人大一倍。
其中一个非主像的完整头部和真人相当。
塑像形态逼真,手法写实。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地面,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屋盖的。
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
4、现存最早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5、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6、瓦的发明与运用始于哪个朝代?西周7、减柱造是什么时代建筑中常见做法?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
出现于11世纪后,辽金开始使用,可使室内空间宽敞。
元代盛行。
明以后少用。
8、简述汉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融合,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
后世常见的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为普遍,本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
当时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仍采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抱夯台来形成大体量。
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尚未统一,远未像唐宋时期的定型化程度。
中建史复习01

简答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过那几个阶段?各阶段经历了哪几朝代?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后期)元、明、清2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在哪个朝代?遗址在何处?有什么特点?默画平面图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出现在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
其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间用廊子连接。
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
屋顶已采用少量的瓦。
3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在哪个朝代,为何图?有什么特点?最早的总平面图是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98cm*48cm*1cm的“铜版错银兆域图”。
推测制图年代为公元前308年,距今2300余年。
是按一定比例绘制的。
表示了陵墓的总平面布置:王、后、夫人五墓横列,墓上各有享堂,五堂立于同一土台上,其外有两道宫墙环绕。
4 汉代建筑方面的成就是什么?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斗拱普遍使用。
2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3西汉时,都城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
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有很大发展,说明石窟有几种类型,并举出几个实例1、塔院型:以塔为石窟中心的石窟,将窟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例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佛殿型:石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的石窟,例如山西太原天龙山第十六窟3、僧院型: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在石窟中放置佛像,周围凿若干小窟,每个窟供一僧打坐,例如敦煌第285窟6隋唐长安都城建设有何特点?1、总结各朝经验,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1)宫城居中、对称布置(2)城郭制度、三套方城(3)封闭里坊制(4)独立设市2、总结我国建筑群体及城市布局的经验,明显加强城市中轴线的作用,突出城市的主体建筑,是道路、市场对称,使城市布局完整统一。
中建史复习

绪论1)木架建筑的优势有: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但木架建筑亦有一些根本性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木架建筑易遭火灾;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2)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3)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4)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5)单座建筑最常见的平面是由3、5、7、9等单数的间组成的长方形。
在园林及风景区则有方形、圆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花瓣形等平面以及种种别出心裁的形式。
6)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其形式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盝顶、重檐等。
7)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
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式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8)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庭院式房屋采光、通风、排泄雨水的必需。
9)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则称“四合院”。
代表有:北京故宫、曲阜孔庙、苏州留园。
10)唐代柳宗元在论述景观建筑时提出了“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主张,就是提倡因地制宜、节省人力、保存自然天趣。
而三者之中,“因其地”是关键。
11)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2)“工官”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中建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复习资料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为(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中国最早的神庙遗址为(牛河梁女神庙)。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我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实例为(陕西歧山凤雏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修筑者为(李冰父子)。
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为(登封嵩岳寺塔)。
长城起源于(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相互攻击自卫。
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称牌科。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园的实例。
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平面图为(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
我国古代石窟类型分为(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三种类型。
最早建于我国史迹的佛教寺庙是(洛阳白马寺)。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我国自然山水式园林在(秦汉)时期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大城周四十七里,陆八门,以向天八风,水八门,以法天聪,筑小城周十里”(观察当地水土,了解土质和水情,观天象看风水,建造了阖闾大城周围47里,四周城墙公开陆门8座,以象征天上的八道天风,水门8座以效法地上的八个卦位另外,在大城中还建造了一座方圆十里的小城)描述的是伍子胥设计春秋末吴国(原为楚国)(阖闾大城(今苏州))城市的情况。
北魏佛寺以洛阳的(永宁寺)为最大,按《洛阳伽蓝记》所记,中间置塔,四面有门,塔后为殿。
唐代出现了专门从事建筑设计、施工的阶层(都料匠)。
(柳宗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实践理论的风景建筑家。
隋代李春设计的(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
宫殿
1简述唐大明宫的分区与布局以及含元殿、麒德殿的建筑概况
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
全宫自南丹凤门起,北达官内太液池、蓬莱山。
为长达数里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对称布局。
全宫分为官省两部分(前朝后寝)省(衙署)在宣政门以南。
其北属“禁中”帝王生活区。
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
宫城以北为为禁?区。
含元殿:踞龙首?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
十一间,前有75m龙尾道。
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阔十一间,进深十七间,面积5000㎡是太和殿的三倍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环绕,造形相当丰富。
含元殿麟德殿开间尺寸最大梁栿跨距不过四椽,尺度不如后世,材料也小。
用较小的木材构成宫殿,技艺很高。
2、指出明清故宫在北京城的位置及皇城、紫禁城内主要建筑、四向门名字。
皇城:天安——地安
(官)紫禁城:午门——神武门
还有:体仁阁、弘义阁、左太庙、右社稷坛、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六宫、西六宫、苏宁宫、宁寿宫、钦安殿、钟鼓楼
3、指出北京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主要城门的名称及屋顶样式。
4、概述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的建筑形制。
5、概述北京故宫内朝三大殿的建筑形制。
6、简述北京故宫在艺术方面的建筑成就。
永定门----正阳门---大明(清)门---天安门(重檐歇山)---端门---午门(重檐庑殿顶)---太和门(重檐歇山顶)---乾清门(单檐)---坤宇门(重檐歇顶)---神武门(重檐庑殿顶)---地安门
坛庙
8,概述天址在北京的位置及总体布局
9,简述圜丘和皇宫宇的建的形制和成就
10,给出新年殿的平面简图,指出其建的形制及艺术处理手法
11,简述曲阜孔庙的建的布局及大成殿的形制
大成殿:天禧元年(1017年)始建,的重建,传雍正二年(1742年)再建,令状殿为重檐歇山九间殿,黄色疏璃瓦,仅此于最高级,(相当保和殿)殿的外檐柱均用石料琢成为的遗物。
正面一列石柱雕盘龙,宛转生动,为国内仅见,其他檐柱八棱线刻云龙,殿内为楠木柱,天花错金壮龙,彩花五色间金,富丽堂皇。
中央藻井蟠龙含珠,如太和殿形制。
布局:孔庙南北600M,东西145M,全庙自南而北,以桓祥庙庑分八进前三进为引导部分,布置牌坊,棂星门,植柏树。
由棂星门至大中门,为孔庙前奏,大中门起始为孔庙本身,自此起长方平面的院落,@角星的角楼,迈似宫禁制度
再进为奎文阙,建于的弘治十七年,之后即为孔庙全体建筑,大成门,大成殿,奎文阙至大成门间,隔一横街,东西有门,有十三座碑亭,重檐之间,形体高大。
陵墓
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东西南北有“羡道”通向椁室。
战国陵墓,方级的上面(有两侧)封土及上即为祭祀建筑所在。
秦始皇时,筑高大夯土台,周围有陵垟两重。
西汉除高大夯土台陵垟外,四周有陵垣和门,构成十字形对称布局。
唐宋取消夯土,因山为穴,以陵体为中心,周围的正方神垟,四周避神门,但在南向有一套入口和引导分二阙,石象生夹峙神道,男神门。
明清放弃了历来的正方形布局(最后一个方上陵制是宋)将方形布局发展为园室域,且继承了唐宋引导而大加发展。
1、概述唐乾陵与明十三陵在总体布局方面的区别与联系。
唐乾陵地上大致情况:主峰(陵体)四周环以正方形陵垟,且中央避门,各设门体、隅处、角楼。
南神门内为献殿,门外石象生,乳阙,双有双阙,不过3.5㎞。
十三陵总体布局情况:①园陵入口起点是山口外一五间六柱十一檐牌坊,正遥对天寿山为主峰,接着往北大江门,碑亭、石象生、龙凤门。
牌坊——龙凤门 2.6千米,龙凤门——长陵4千米。
②所发展之处是:神道开始为长陵设,但随即为十三陵共有神道,各陵不再设——和唐宋陵不同,清仿效,使营集中陵区。
2、概述南宋的陵制对后世的影响?试以长陵孝陵的平面图布局说明之。
南宋由于被逐江南,诸帝葬于绍兴,但不忘采取案牍形式--要归葬先祖
形式下宫---献殿---攒宫(上宫、龟头屋)'
那么祾恩殿方城明楼宝成地宫所以宋是转折期
以明孝陵为例:大红门棱恩门祾恩殿(下宫)方城明楼(隧道穿通)宝城(上宫、攒宫)
以明长陵为例:方门三孔棱恩门祾恩殿宝城前院方城明楼(碑楼)他没有祭祀作用,上宫献殿取消,集中下宫,上下宫合二为一。
3、简述北宋陵布局的一般情况和明十三陵造址情况
当时盛行风水之说,股南高北低
上宫由正方形平面?环绕,四面辟神门,牡牝一对,中央陵台方截锥体(最后一个)
其地下为地宫。
上宫南神门外,为引寻?。
最南鹊台;双阙;乳台,双阙
华表、石象生,入南神门,宫女两对。
最后为下宫,人生活区,(风水)上官西北
4、指出明十三陵的布局的一般情况和明长陵祾恩殿的建筑型制
型制:祾恩殿为九间重檐庑殿。
面阔九间。
共66.75m,进深五间29.31m,其面积稍逊于太和殿而面阔过之,故体量大于太和殿,是我国存在最大建筑之一。
它的用料工程太和殿不能企及:十二根金丝南木,最长直径1.17m 最大高度23m质量高,形体硕大历史仅见。
它的造型舒展也属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