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材料科学基础总结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总结

Schokley分位错--FCC中位于{111}面上
b1
1 6
[121]的分位错
扩展位错:由两条平行的Shockley分位错和二者之间的层错 区组成。
通过插入或抽走部分{111}面也能形成局部层错,这样形成
的分位错称为Frank分位错。
12
Schokley分位错的一些特点:
1)
b
1 6
[121]
双滑移系统)、最后的稳定取向、切变量
(5)参考面、参考方向的变化 (6)硬化曲线:单、多晶体 (7)孪生:四要素(三种典型晶体结构)、基本特点、伸
缩规律
(8)多晶体只要求硬化曲线特征,其它不要求
3
流变应力随应变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叫应变硬化(strain hardening),也称为加工硬化(work hardening)。
I--弹性变形区
❖ 明显的硬化只发生在抛物线硬化区
II--过渡区-由变形不均匀引起 ❖ 应力-应变曲线只有三个区:
III--线性硬化区-由多滑移引起
I--弹性变形区
IV--抛物线硬化区-由交滑移引起
II--流动区 III--抛物线硬化区
5
第四章 晶体中的缺陷
(1)缺陷的分类 (2)点缺陷的基本属性
• 位错(dislocation)是晶体中的一维缺陷,即线缺陷
位错分类:刃(型)位错 ,螺(型)位错,混合位错 柏氏回路:在有缺陷的晶体中围绕缺陷区将原子逐个连接
而成的封闭回路。 柏氏矢量:是完整晶体中对应回路的不封闭段。
运动方式:滑移、攀移等
滑移运动面:l b面
l()v规则V f
运动方向:
❖ 非共格界面Incoherent interface: 界面可能含零星分布的共格点 e.g. Large angle grain boundaries
材料科学基础总结

材料基础一、名词解释1、塑形变形:2、滑移:晶体一部分相对另一部分沿着特定的晶面和晶向发生的平移滑动。
滑移后再晶体表面留下滑移台阶,且晶体滑移是不均匀的。
3、滑移带:单晶体进行塑性变形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发现抛光表面有许多线条,称为滑移带。
4、滑移线:组成滑移带的相互平行的小台阶。
5、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组成一个滑移系,表示晶体滑移是可能采取的一个空间方向。
滑移系越多,晶体的塑形越好。
6、单滑移:当只有一组滑移系处于最有利的取向时,分切应力最大,便进行单系滑移。
7、多滑移:至少有两组滑移系的分切应力同时达到临界值,同时或交替进行滑移的过程。
8、交滑移:至少两个滑移面沿着某个共同的滑移方向同时或交替滑移,这种滑移叫交滑移。
(会出现曲折或波纹状滑移带\最易发生交滑移的是体心立方晶体\纯螺旋位错)9、孪生变形: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和一定的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作均匀的切变所产生的变形。
(相邻晶面的相对位移量相等)10、孪晶:孪生后,均匀切变区的取向发生改变,与未切变区构成镜面对称,形成孪晶。
11、晶体的孪晶面和孪生方向:体心,{112}【111】,面心立方{111}【112-】,密排六方{101-2} 【1-011】。
12、软取向,硬取向:分切应力最大时次取向是软取向;当外力与滑移面平行或垂直时,晶体无法滑移,这种取向称为硬取向。
13、几何软化、硬化:在拉伸时,随着晶体的取向的变化,滑移面的法向与外力轴的夹角越来越远离45度时滑移变得困难的这种现象是几个硬化;当夹角越来愈接近45度,使滑移越来越容易进行的现象叫做几何软化。
14、细晶强化:晶体中,用细化晶粒来提高材料强度的方法为细晶强化。
也能改善晶体的塑形和韧性。
15、固熔强化:当合金由单相固熔体构成时,随熔质原子含量的增加,其塑性变形抗力大大提高,表现为强度,硬度的不断增加,塑性、韧性的不断下降,的这种现象称为固熔强化。
材料科学基础(各章总结)讲诉

第一章:结晶学基础一、晶体的基本概念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按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晶胞:是指晶体结构中的平行六面体单位,其形状大小与对应的空间格子中的平行六面体一致。
晶体的基本性质:晶体均一性、各向异性、自限性、对称性、最想内能性。
等同点:晶体结构中物质环境和几何环境完全相同的点。
空间格子:联结分布在三维空间内的结点就构成了空间格子。
单位平行六面体:在空间格子中,所选取的平行六面体的对称性符合整个空间点阵的对称性;棱与棱之间的直角应力求最多;在遵循上两个条件的前提下,所选取的平行六面体的体积应最小。
考虑到对称性不能为直角时,选结点间距最小的行列做平行六面体的棱,棱间交角接近直角。
按照上述选择原则选取的平行六面体称为单位平行六面体。
点群(对称型):结晶多面体中全部对称要素的组合,称为该结晶多面体的对称型。
由于在结晶多面体中,全部对称要素相交于一点(晶体几何中心),在进行对称操作时该点不移动,所以对称型也称为点群。
平移群:晶体结构中所有平移轴的结合。
空间群:在一个晶体结构中所存在的一切对称要素的集合。
二、晶体的对称要素对称中心(符号C):假想的几何点,相应的对称变换是对于这个点的倒反。
对称面(符号P):假想的平面,相应的对称变换是对此平面的反映。
对称轴(符号L n):假想的直线,相应的对称变换是绕此直线的旋转。
倒转轴(符号L i n):一种复合对称要素,由一根假想的直线和此直线上的一个定点构成。
相应的对称变换是绕此直线旋转一定角度以及对此定点的倒反。
映转轴(符号L s n):一种复合对称要素,由一根假想的直线和垂直此直线的一个平面构成。
相应的对称变换是绕此直线旋转一定角度以及对此平面的反映。
三、晶体的对称分类七个晶系包括:三斜晶系、单斜晶系、正交(斜方)、三方晶系、四方(正方)晶系、六方晶系和等轴(立方)晶系四、各晶系的几何常数五、结晶符号1、晶面符号(米氏符号也称晶面符号):(hkl)表示2、晶棱符号::[uvw]表示六、晶体的微观对称要素(1)平移轴:是一直线方向,相应的对称变换为沿此直线方向平移一定的距离。
材料科学基础(总结)

液态金属的结构特点:“长程无序、短程有序、此起彼伏、时聚时散”液态金属中存在着浓度、结构和能量三大起伏减小晶粒尺寸的方法:①增加环境冷却能力,控制过冷度。
②化学变质法。
③增强液体流动。
④外加振动。
多相体系中的相平衡条件:任一组元在各相中的化学位相等。
金属热变形及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热变形时再结晶能很快发生,材料始终保持高的塑性状态;热加工可以可使金属内部的组织与性能得以改善。
铸态下的粗大柱状晶和等轴晶破坏,重新再结晶形成细小的等轴晶粒;减小显微偏析,使铸锭内原有的内部气孔(未被氧化)和疏松等焊合,均化成分,减少缺陷;第二相和夹杂物沿流变方向分布,出现热纤维组织,使金属产生各向异性。
固体金属扩散的条件:存在扩散驱动力;扩散原子必须固溶;要有足够高的温度;要有足够长的时间。
柯肯达尔效应:在置换固溶体中由于两组元的原子以不同的速率相对扩散从而引起相应的扩散偶之间的界面标记漂移的现象称为柯肯达尔效应。
淬火钢的硬度与含碳量的关系:1、曲线1即为完全淬火后所得的硬度曲线,当C量低时,淬火后马氏体的硬度随碳量增加而升高;当C量高时,M f已在0℃以下,淬火后得到M+A 双相组织。
故随C量增高,A量增加,由于A硬度低,硬度反而下降。
曲线2,对于过共析钢采用的是高于AC1的不完全淬火,所得马氏体中碳含量即为该温度下A的饱和C浓度,温度不变时均相同,故随碳含量增高,硬度基本不变。
曲线3采用完全淬火并进行冷处理,使奥氏体全部转化为马氏体,所得即为马氏体硬度和碳含量关系。
如果过共析钢加热温度超过Acm,将导致渗碳体消失,奥氏体晶粒粗化,淬火后得到粗大针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量增多,硬度和耐磨性降低,脆性增大;如果淬火温度过低,可能得到非马氏体组织,则钢的硬度达不到要求,过共析钢淬火通常是在Ac1以上30--50℃。
用位错理论解释低碳钢的应变时效现象:溶质原子向位错线下聚集过程是一个扩散过程,受扩散条件(时间和温度等)的控制。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材料科学是一门研究材料结构、性能和制备的科学。
下面是材料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1.材料分类:材料可以根据其组成、结构和性质进行分类。
常见的材料分类包括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
2.结构性质关系:材料的性能和其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例如,晶体结构的排列方式可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分子链的排列方式可以影响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
3.相图:材料的相图描述了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相态变化。
相图中标示了材料的相变点、相区以及相图边界。
通过相图分析,可以预测和控制材料的相态和性能。
4.腐蚀与防护:材料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发生腐蚀,导致材料性能的降低甚至失效。
因此,对于一些金属材料来说,需要进行表面处理或采用防腐涂层来保护材料。
5.材料强度:材料强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材料强度包括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弯曲强度等。
理解材料强度可以帮助设计和改进材料的使用。
6.制备技术:制备技术是指制备材料的方法和工艺。
常见的制备技术包括熔融法、溶液法、气相沉积法等。
选择适当的制备技术可以得到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
7.文献检索和分析:在材料科学研究中,文献检索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可以获取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而指导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设计实验方案。
8.材料表征:材料表征是指通过实验和仪器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测试。
常见的表征技术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
通过表征可以获得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信息。
9.材料性能改进:了解材料的性能限制以及其应用领域的需求,可以启发我们对材料进行改进和优化。
改进材料性能的方法包括添加合金元素、改变组织结构、优化制备条件等。
10.可持续材料:在现代社会中,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要。
可持续材料是指具有环境友好和可循环利用特性的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低能耗、低污染和长寿命等特点。
综上所述,以上是材料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
材料科学基础心得体会

材料科学基础心得体会材料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材料的性能、制备、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我在学习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过程中,我对材料科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材料科学基础的心得体会。
1. 材料分类和性能在学习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时,我了解到材料可以根据其成分和结构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
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性能,如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耐高温性和抗腐蚀性,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可塑性。
了解材料的分类和性能,可以为我们合理选择和应用材料提供依据。
2. 材料的制备方法材料可以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得到。
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熔融法、固相反应法、溶液法、气相法等。
不同的制备方法会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产生影响。
例如,通过气相法制备的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表面活性,可以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和传感器等领域。
了解材料的制备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适合的制备方法,以获得所需的材料。
3. 材料表征和测试方法对材料进行表征和测试,可以了解其组成和性能。
常见的表征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热分析、光谱分析等。
通过这些表征和测试方法,我们可以获得材料的形貌、结构、组分、热稳定性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材料的表征和测试方法,可以提高我们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材料应用领域材料科学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学科,涉及到众多领域。
在学习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时,我了解到材料科学的应用领域包括电子、能源、医药、航空航天等。
例如,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和飞机制造中,高分子材料用于制备塑料制品和橡胶制品,无机非金属材料用于制备陶瓷和玻璃制品等。
了解材料的应用领域,可以为我们选择专业方向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我对材料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材料的分类和性能、制备方法、表征和测试方法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的知识都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材科基期末总结

材科基期末总结材料科学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涉及材料的性能与结构、材料制备与工程、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等多个方面。
本学期我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系统学习了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技术等内容,对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感悟。
首先,在本学期学习中我认识到材料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运用。
在学习材料科学的过程中,我涉及了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材料结构与晶体学的时候,我需要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知识来理解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的产生机制。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认识到材料科学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其次,本学期我学到了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方法。
材料的性质包括力学性能、导热性能、磁性等多个方面。
而材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等。
在学习材料分类和性能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例如,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和强度等性能,常用于机械零件和导电元件的制造。
而高分子材料则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可塑性,可以应用于塑料、纺织品等领域。
此外,本学期我还学习了材料制备与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材料的制备包括物理制备、化学制备和生物制备等多种方法。
其中,物理制备主要通过物理手段改变材料的形貌和结构,化学制备则通过化学反应合成材料。
在学习了制备方法后,我了解到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出不同的材料结构和性能,通过制备方法的选择可以获得更符合应用需求的材料。
此外,我还学习了材料的表征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
这些表征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为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本学期我通过实验课程进行了实践操作,学习了材料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操作方法。
实验课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材料的性能测试和材料制备过程。
例如,通过拉伸实验我可以测试材料的强度和韧性;通过制备薄膜和纳米材料我可以了解到不同制备条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材料科学基础基础知识点总结

材料科学基础基础知识点总结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第一章材料中的原子排列第一节原子的结合方式2 原子结合键(1)离子键与离子晶体原子结合:电子转移,结合力大,无方向性和饱和性;离子晶体;硬度高,脆性大,熔点高、导电性差。
如氧化物陶瓷。
(2)共价键与原子晶体原子结合:电子共用,结合力大,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原子晶体:强度高、硬度高(金刚石)、熔点高、脆性大、导电性差。
如高分子材料。
(3)金属键与金属晶体原子结合:电子逸出共有,结合力较大,无方向性和饱和性;金属晶体: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好,熔点较高。
如金属。
金属键:依靠正离子与构成电子气的自由电子之间的静电引力而使诸原子结合到一起的方式。
(3)分子键与分子晶体原子结合:电子云偏移,结合力很小,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分子晶体:熔点低,硬度低。
如高分子材料。
氢键:(离子结合)X-H---Y(氢键结合),有方向性,如O-H—O(4)混合键。
如复合材料。
3 结合键分类(1)一次键(化学键):金属键、共价键、离子键。
(2)二次键(物理键):分子键和氢键。
4 原子的排列方式(1)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内的周期性规则排列。
长程有序,各向异性。
(2)非晶体:――――――――――不规则排列。
长程无序,各向同性。
第二节原子的规则排列一晶体学基础1 空间点阵与晶体结构(1)空间点阵:由几何点做周期性的规则排列所形成的三维阵列。
图1-5 特征:a 原子的理想排列;b 有14种。
其中:空间点阵中的点-阵点。
它是纯粹的几何点,各点周围环境相同。
描述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之为晶格。
空间点阵中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之为晶胞。
(2)晶体结构:原子、离子或原子团按照空间点阵的实际排列。
特征:a 可能存在局部缺陷; b 可有无限多种。
2 晶胞图1-6(1)――-:构成空间点阵的最基本单元。
(2)选取原则:a 能够充分反映空间点阵的对称性;b 相等的棱和角的数目最多;c 具有尽可能多的直角;d 体积最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总结填空1.过冷奥氏体发生的马氏体转变属于(非扩散型相变)。
2.碳钢淬火要得到马氏体组织,其冷却速度要(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k)。
3.珠光体型的组织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4.工件淬火后需立即回火处理,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材料的硬度(越低)。
5.共析成分的液态铁碳合金缓慢冷却得到的平衡组织是P(铁碳相图)6.表征材料表面局部区域内抵抗变形能力的指标为(硬度)。
7.下列原子结合键既具有方向性又具有饱和性的是(共价键)。
8.下面哪个不属于大多数金属具有的晶体结构(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
9.面心立方结构晶胞中原子数个数是( 4 )。
10.如图1所示的位错环中,属于刃型位错的是()。
11.A为右螺旋位错,B为左螺旋位错,C为正刃位错,D为负刃位错,E为混合位错。
判断方法是根据柏氏矢量与位错线所形成的角度,图中位错环所标的方向为位错线的规定方向,柏氏矢量垂直于位错的是刃型位错,然后将柏氏矢量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与位错方向相同的为正,相反的为负,叫做顺正逆负。
柏氏矢量与位错方向平行的是螺型位错,方向相同的为右螺,方向相反为左螺,这叫做顺右逆左。
除ABCD四点之外位错环上其他任意一点均是混合位错。
12.固体材料中物质传输的方式为(扩散)。
液态是对流。
13.纯铁在室温下的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
14.由一种成分的液相同时凝固生成两种不同成分固相的过程称为(共晶)。
15.共析包晶16.碳原子溶于α-Fe中形成的固溶体为(铁素体)。
17.钢铁材料的热加工通常需要加热到(奥氏体)相区。
18.成分三角形中标出了O材料的成分点( )。
三元相图19.白铜是以(镍)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
20.45钢和40Cr钢比较,45钢的(淬透性低(合金),淬硬性高(含碳量))。
21.金属塑性变形方式的是(滑移)。
孪生22.高分子大分子链的柔顺性决定了高分子材料独特的性能。
23.在置换型固溶体中,两组元原子扩散速率的差异引起的标记面漂移现象称为柯肯达耳效应。
24.为减少铸造缺陷,铸造合金需要熔点低、流动性好,因此一般选择共晶点附近的合金。
25.根据相律,对于三元合金,最大的平衡相数为4个。
26.调质处理是淬火+高温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
27.材料塑性常用断后伸长率和断后收缩率两个指标表示。
28.按溶质原子在晶格中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为间隙和置换。
29.纯金属晶体中的点缺陷主要包括空位和间隙原子、杂质原子。
线缺陷—位错。
面缺陷—晶界、相界、堆垛层30.( 扩散)是固体材料中物质传输的唯一方式。
31.碳原子溶于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为(奥氏体)。
32.过冷奥氏体发生的珠光体转变属于(扩散性转变)。
贝氏体是半扩散33.表征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能力的指标为塑性。
34.结合键既无方向性又无饱和性的是(金属键)。
35.不属于大多数金属具有的晶体结构(体心、面心,六方)。
36.体心立方结构晶胞中原子的个数是(2)。
37.莱氏体是由(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共晶体。
38.工件淬火后需立即回火处理,随着回火温度的降低,材料的硬度(提高)。
过共析成分的液态铁碳合金缓慢冷却得到的平衡组织是(珠光体+渗碳体)。
39.黄铜是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
青铜—除锌镍以外40.常温下的塑料为玻璃态,而常温下的橡胶为(高弹态)。
41.铁碳合金贝氏体转变时,温度较高存在(半扩散/一种元素)的扩散。
42.根据相律,对于二元合金,最大的平衡相数为(3 )。
43.晶体中位错运动的方式有(滑移)和(攀移)。
44.按溶质原子在晶格中的位置不同,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和(间隙)。
45.晶体中产生刃型位错的位错线与柏氏矢量(垂直),螺型位错的位错线与柏氏矢量(平行)。
46.扩散发生的驱动力是(浓度梯度/浓度差异)。
47.γ-Fe在室温下的晶体结构为(面心)。
48.(奥氏体)是碳原子溶于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49.板条马氏体和针状马氏体相比,其特点是()50.常温下的塑料为玻璃态,而常温下的橡胶为高弹态。
51.一般碳钢淬火后有残余奥氏体存在,可以通过(冷处理)处理,最大限度消除残余奥氏体。
52.锡基和铅基铸造轴承合金也称为(巴氏合金)。
53.材料的结晶过程是晶核(形核)与(长大)两个过程。
54.晶体中(刃)的位错线与柏氏矢量垂直,(螺)的位错线与柏氏矢量平行。
55.面心立方晶体中,可能潜在的滑移系有(12个)。
56.图中1、2、3合金在常温下凝固后,枝晶偏析最大的是(2)57.残余奥氏体可以通过(过冷)处理进行最大限度的消除。
针状马氏体和板条马氏体相比,其特点是(针状马氏体硬度高、脆性大。
板条马氏体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较好的塑性和韧性)。
58.片状马氏体的亚结构(位错),针状马氏体的亚结构是(孪生)59.铁素体最高含碳量为(0.0218% )。
60.铁碳合金相图中从奥氏体中开始析出铁素体的转变曲线又称为:61.反应扩散的现象的热处理工艺是()。
由溶解度较低的固溶体转变成浓度更高的化合物,这种扩散叫反应扩散。
62.铁碳合金平衡凝固后,室温存在的低温莱氏体的组成相是()。
63.密排六方结构的配位数是(12 )。
64.灰铸铁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基体)和(石墨)。
65.结构起伏和能量起伏是均匀形核的必要条件,同时,均匀形核还须在一定的(过冷度)。
66.相律是在完全平衡状态下,系统的(组元数)、(相数)和温度压力之间的关系,是系统的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67.位错沿滑移面的移动称为滑移,滑移面和滑移方向往往是(密排面)和(密排方向)。
68.钢铁材料能够进行热处理的根本原因是(同素异构转变/相变)。
69.钢加热时A的形成是由(晶核形成)、(奥氏体晶粒长大)、(残余奥氏体的溶解)、(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等四个基本过程所组成的70.钢的淬火加热温度越高,淬火后马氏体中含碳量越(高),马氏体晶粒越(粗大),残余奥氏体的量(多)。
71.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形态主要有(板条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两种,其中(板条状马氏体)的韧性好。
名词解释1.加工硬化:在冷变形时, 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 金属材料的所有强度指标和硬度都有所提高, 但塑性和韧性有所下降。
2.淬火:将钢件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以获得非扩散型转变组织,如马氏体、贝氏体和奥氏体等的热处理工艺。
3.热硬性:高的耐热性耐热性通常用它在高温下保持较高硬度的性能即高温硬度来衡量,或叫热硬性4.回复与再结晶:当加热温度不太高时,原子活动能力有所增加,原子已能作短距离的运动,此时,晶格畸变程度大为减轻,从而使内应力有所降低,这个阶段称为回复。
5.再结晶:当冷塑性变形金属加热到较高温度时,由畸变晶粒通过形核及晶核长大而形成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粒的过程。
5.成分过冷:在固溶体合金凝固时,由于固液界面前沿液体中的实际温度低于由溶质分布所决定的凝固温度时产生的过冷,称为成分过冷6.二次硬化:指含有Cr,Mo,V,Ti,Nb等碳化物的合金钢,经淬火并在500-600℃之间回火时,不仅硬度不降低,反而升高到接近淬火钢的高硬度值的现象。
7.时效处理:指金属或合金工件(如低碳钢等)经固溶处理,从高温淬火或经过一定程度的冷加工变形后,在较高的温度或室温放置保持其形状、尺寸,性能随时间而变化的热处理工艺。
8.复合材料:人们运用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将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分优化组合而成的新材料。
9.变形织构:多晶体中位向不同的晶粒取向变成大体一致,这个过程称为“择优取向”。
择优取向后的晶体结构称为“织构”,由变形引起的织构称为变形织构。
10.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晶体结晶时,晶核的形成不借助于任何的外界帮助、而仅靠液态金属内部存在的结构和能量及成分起伏来完成非均匀形核:液体形核时,依靠存在于液体金属中的各种固体颗粒或依附于母相中某些界面上的形核过程12.伪共晶:在不平衡的结晶条件下,成分在共晶点附近的合金全部转变成共晶组织,这种非共晶成分的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13.热处理:指金属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手段,改变材料表面或内部的化学成分与组织,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
14.弥散强化:是指将多相组织混合在一起所获得的材料强化效应。
15.孪晶:是指两个晶体(或一个晶体的两部分)沿一个公共晶面构成镜面对称的位向关系,这两个晶体就称为"孪晶"16.结构起伏:液态金属从宏观上看是原子作无规则排列的非晶体,但其中包含着许多类似晶体结构的、时大时小、时长时消的原子有序集团,这种现象称为“结构起伏”。
17.柏氏矢量:用形成位错的滑移矢量定义位错矢量,并称为柏氏矢量。
(以b表示,只有位错才有柏氏矢量,矢量的模∣b∣称为位错强度)位错密度:指单位体积内位错线的总长度单位位错:穿过单位面积的位错数目ρA18.空间点阵:是一种表示晶体内部质点排列规律的几何图形。
19.材料的工艺性能:是指材料在加工成零件或构件过程中材料应具备的适应加工的性能,包括铸造性能、锻造性能、切削加工性能、焊接性能及热处理性能。
20.热变形:材料在高于再结晶温度下进行的塑性变形过程。
21.非平衡凝固(平衡凝固):在液体结晶并析出固体的过程中,由于降温速度过快,使得液体中所析出固体分子扩散不均匀,导致结晶中固体分子各处浓度不均匀,当温度降到固相线时,仍存在液相的非均匀结晶现象。
22.离异共晶:有共晶反应的合金中,如果成分离共晶点较远,由于初晶数量较多,共晶数量很少,共晶组织中与初晶相相同的相依附初晶长大,共晶组织中另外一个相呈现单独分布,使得共晶组织失去其特有组织特征的现象。
23.正(负)温度梯度:固态金属凝固时,由固液界面向未凝固的液体内部延伸时,越靠近液体中心温度越高的现象。
然后负温度梯度就是反过来,越靠近中心温度越低。
24.结晶度:用来表示聚合物中结晶区域所占的比例25.应变时效:应变力作用下,材料的组织性能随时间发生变化。
当退火状态的低碳钢试样拉伸到超过屈服点发生少量塑性变形后卸载,然后立即重新加载拉伸,则可见其拉伸曲线不再出现屈服点,此时试样不会发生屈服现象。
26.柯肯达尔效应:在置换固溶体中由于两组元的原子以不同的速率相对扩散从而引起相应的扩散偶之间的界面标记漂移的现象称为柯肯达尔效应。
选择1.下列不同含碳量的钢中,强度最高的是( C )。
A. WC=0.2%B. WC=0.45%C. WC=0.8%D. WC=1.2%2.α-Fe在室温下的晶体结构为(B)。
A. 面心立方B. 体心立方C. 密排六方D. 正方结构3.恒温条件下,由一种成分的固相同时生成两种不同成分固相的转变称为(B )。
A. 匀晶转变B. 共析转变C. 包晶转变D. 共晶转变4.下列不同含碳量的钢中,塑性最好的是(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