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浣溪沙》(晏殊) 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浣溪沙》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浣溪沙》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浣溪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诗歌的教学,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画面情境,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培养想象力。

教授学生诗词鉴赏的方法,将其内化。

【教学目标】1.熟练朗读,理清词意。

2.初窥晏殊词里的时间意识,体会词中哲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朱自清《匆匆》师生共读。

师:这段话是在谈论什么?生:时光师:让我们一起学习晏殊的《浣溪沙》,初窥晏殊词里的时间意识。

二、整体感知1.知人论世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

晏殊为官40余年,历任要职,人称“太平宰相”。

常提拔后进,诸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皆出其门。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与幼子晏几道合称“二晏”,同是婉约派的代表。

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宛丽,雅有情思。

《浣溪沙》是词牌名,选自《珠玉词》。

2.熟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明确节奏与字音。

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词意赏析师:注意到首句有一个重复的数词吗?“一”背后透露了什么信息?明确:曲子是一首,酒是一杯,人——?也只有一个。

词人独自一人在花园中填曲新词,品尝美酒。

师:自吟自饮,词人的情绪如何?诗人所处的时节、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春日又至,心境也同原来一样吗?品:“夕阳西下几时回”师:诗人希望回来的是夕阳吗?是过去的美好时光。

师:我们都知道,夕阳可能再回吗?不能。

夕阳西下无法阻止,词人期望其返,但又深知难返。

你从上阕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词人追忆往昔,感慨物是人非,感伤时光易逝。

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师:我们今天这节课的课题是“初窥晏殊词里的时间意识”,你从这两句中感受到的有什么?花的凋零,春的消逝,时光流淌,都是不可抗的自然规律,一切美好事物的消逝都无法阻止,但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发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晏殊及其词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浣溪沙》,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晏殊:生平、地位、词风。

2. 欣赏《浣溪沙》词牌的特点。

3. 分析《浣溪沙》的词意、意境。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晏殊画像,简介其生平。

3. 分析《浣溪沙》的词意,解读关键词语。

4. 讨论晏殊的词风,总结其艺术特色。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晏殊的词风。

2. 分析《浣溪沙》中的意境。

第二章: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掌握《浣溪沙》中的重点词语。

2. 理解词语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内容】1. 解析《浣溪沙》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词语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如描绘景象、表达情感等。

3. 举例说明词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词语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掌握《浣溪沙》中的重点句子。

2. 理解句子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内容】1. 解析《浣溪沙》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句子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中的重点句子。

2. 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如描绘景象、表达情感等。

3. 举例说明句子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句子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第四章:情感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浣溪沙》的情感内涵。

2. 学会欣赏词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1. 分析《浣溪沙》中的情感变化。

2. 探讨词人情感的表达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中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情感的表达手法,如直接抒情、寓情于景等。

3. 讨论词人的情感内涵,如忧国忧民、感慨人生等。

【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情感表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doc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doc
美境意会
•四教师解惑
0hru
,L丄教纱乳l&rT z»雇倍得。幺或航Jlw瞬旷故下♦Tr "■、■>」一‘厂,、71^1/,EKr <沙闸浣,溪划施体浣彫西两“-/二」题名传替解曲相调
五.师生小结
思有那达珍嵐少表附首的}一沙。仍这样等读溪情/完么光再浣感馁读什时声y想气么了惜齐
亠八课堂练习
Ru O巩解
雅紐幽0新h清r溪廿器盼浣芽种餌溪松雨青fl
景怀写抒臥述上TI
评>反思{议
(其
他环节)
打白寸炭取修。>制李”輙tr阳淒®羯。骑的鳩亡。觉翱捅乡师人旗写后恨前網冲故卿亲宀椒抒廿别附収用5恵情对钩I責情夜弭运袜矢之月发如%业离㈣寒掰低乡抒月叨心女吻扌只炖乩思第>除存男S動不煤朋质离归西k写云说他榕誉抒好眈。上弄梢抒愁任拓欣。傑权人約附无秋月查略封词静轼生清生诗纟苏人锁纟
板书设计
个便悟一以感有诃环熱留风学匱内疔入着对初深作
" -/—J砰佝松卧p时rF1rf,上备诗帝游词止鄴“送兰“
一二合作交流
一-|£^zli6/二”-1^1一a/z6/4-・rr-^^11O一产}hrrT. ->rjAdl1一RIZLJA・#rapjrjnr%/ ^r>—口一> wr^迁Er~一一4lHZ”/SFB二丿■Kjr^Y1・■ r\亠冃一▼TJ>“—Tz "l^u L -yt-Y C^・1IE >RU n»^ —:mllJ‘ ”,/-一UZJ717^描写出^J画”两,出#•三。6?鸡无起水人对遐以",。变唱爪谪心若的阕染彭幅獅路染的春境拥黄生问流对。面的可少态改。发用贬前发路上渲描三在沙渲净。暮环创唱人反的春律人妙不再心能法白,在眼抒沙••面飢削浸的,洎情写和I/发谴以停青规•词奇么“的人看将歌人就。、0画g5杜>染^1M^、Z,阕光O白谁句不,然而什之观,和休、乙词阕论0也塚卿些明中苑代啊徒寞上兀谁将』财夜込y然生为生乐和度「MT 1F讼twO

【精选】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 浣溪沙(晏殊)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doc

【精选】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 浣溪沙(晏殊)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doc
朗读体会,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
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
这节课主要呈现出两个板块,即在朗诵中体会,在学生创造性地描摹中感悟,使学生初步了解词中所表现的深邃的思想,进而感受词本身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该环节主要体现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板块。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对《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的体会,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并由此导入对晏殊之《浣溪沙》的学习。
1、从学生积累的古诗词入手,意在引导学生对本词学习的兴趣。
2、由学生小学时即积累过的《黄鹤楼》中慨叹时间的茫远、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导入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与探讨。
浣溪沙教学设计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说明:
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词中多以表现“闲愁”为主题。但本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问题,这和
作者其它的“闲适”词有所不同。同时,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
现得十分含蓄,而这些深邃的思考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有深刻的体会,
故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本词语言的体味和欣赏,在对语言的感悟中引导学生
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晏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晏殊《浣溪沙》的文学背景和创作意图。

2.掌握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分析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准备1.课文:《浣溪沙》2.教学课件3.教学参考书籍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晏殊及其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的题目,了解其词牌特点。

二、课文讲解1.逐句讲解《浣溪沙》的文本,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如“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音乐形象,“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时空交错。

3.讲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如“夕阳西下几时回”的哀愁之情,“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之意。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背诵《浣溪沙》。

2.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浣溪沙》的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背诵诗歌的感受。

二、诗歌意境分析1.分析“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酒的关系。

2.分析“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时光流转和物是人非。

3.分析“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哀愁之情。

三、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如词牌《浣溪沙》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分析诗歌的音乐性,如韵律、节奏等。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浣溪沙》的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诗歌情感分析1.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无奈之情。

2.分析“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怀旧之情。

3.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孤独之意。

三、诗歌创作背景分析1.讲解晏殊创作《浣溪沙》的历史背景。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理解词牌《浣溪沙》的格式和特点。

(3)了解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词牌《浣溪沙》的格式和特点。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会。

2. author's emotional expression.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词牌《浣溪沙》的格式和特点。

(2)介绍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词,理解词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疏通文意,体会词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谈对词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浣溪沙》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6. 作业布置(1)背诵《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的心得体会。

7. 板书设计《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与其他唐代词人的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

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
余秋雨
:《黄州突围》《苏东坡突围》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浣溪沙晏殊优质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古诗词
,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出示PPT):
学生自由朗读,(出示PPT):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
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5.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诗歌
教学的基础。出示朗读要求,学生可以循序渐进,逐步读出韵味。)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
1.读读词的上阙,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生个别展示:用自己的话翻译景色描写。
2.如果我们嗅一下呢?你闻到了什么?
(花香,清新的空气,还有水的味道,兰芽,松脂等)
(设计意图: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加上教师充满感情的引读,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去,从而感受作者的胸怀及心志,理解古诗

《浣溪沙》教案(14篇)

《浣溪沙》教案(14篇)

《浣溪沙》教案《浣溪沙》教案(1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教案
一、文本体式特征: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

而对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这首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学情分析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理解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法、由景入情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最喜欢作诗的皇帝有两个,一个是隋炀帝,爱诗爱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

另一个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历史上最有才华,最能作诗写词的一位皇帝是五代时南唐国主李煜。

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作者晏殊。

一、了解作者
1、生读书下注释,画出重要信息。

2、补充介绍:晏殊,北宋初期著名词人。

14岁以神童招试,赐同进士出身。

当时名臣范仲淹、欧阳修等均出其门下。

他工诗文,尤善词。

其词擅长小令,多写春花秋月,友人离别的闲愁。

意境清新,语言工巧凝练,善铸佳句。

晏殊的一生,可以说是志得意满,无忧无虑。

但是,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填补不了他精神上的空虚。

他的词作,在雍容华贵的气象之中,也时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这首《浣溪沙》所表现的,就是这样的感情。

全词所写,就是这种惜春怀旧的思想情绪。

二、指导朗读
1、听录音
2、指导朗读:这首词首句叙事,要用较轻松的叙述语调读出来。

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缓缓读出。

第三句用疑问语气把留恋期盼之情传达出来。

第四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

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3、学生试读,齐读
三、赏析诗歌
1、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的所作所为。

叙事:饮酒写词徘徊孤独惆怅凄凉感伤
补充:a 亭台----旧,去年---对过去欢聚时光的回忆
为什么想到去年的?去年是怎样的场景?
B 古人看到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常常会流露出哀伤之情,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代诗词中,你还记得另外的例子吗?
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

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C 花落去---- 人事无常的感慨
你从花落去中读到了怎样的信息?
春意衰残,时光流逝旧友离别人事无常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流逝的惆怅。

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D燕子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渲染离愁,或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在这样的情景中,作者徘徊时在想什么?(抓住词中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思考)
几时回感伤年华流逝
无可奈何慨叹人事无常板书抒情
过渡:通过对词的分析,我们已经很好地感受到作者所传达出的愁思,其中特别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句话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

4、赏析名句
A 介绍传说
关于此句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关于此句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一次,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

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

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

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同探讨诗文。

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

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

饭后,又一同到池边游玩。

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随口说道:“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已经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来。

”那个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很有特点,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挚友重逢。

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因此,晏殊一听,急忙称好!
这是传说,当然未必可信。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去”、“燕归来”,去来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感伤花落去 ---人事无常时光流逝
人虽未归,好在春燕归来,似乎给人已失而复得的补偿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欣慰
C 这两句常被人引用来说明某种道理,这两句包含了怎样的道理?
明确赏析: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人事无常的惆怅和对年华流逝的慨叹。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4、归纳中心:作者在词中追忆了昔日的欢聚,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惆怅和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还包含着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四、再读两首词,试背。

五、当堂检测
教后反思:
写景抒情类词语言优美、想像丰富、感情浓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那么如何由浅入深逐步地理解、鉴赏词?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运用了“由景入情”的方法。

“由景入情”就是透过诗词里自然景物的选用,进而把握作品的情韵美的一种阅读鉴赏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去理解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主观感情融注于笔下的客观景物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作者所选用的自然景物也被称作“意象”,是诗词中寄予作者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情感的事物或景物,它渗透着词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间的思想和感情。

词中一个一个的意象又构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画面。

正因为词人情感的表达是借助意象以及由意象组成的意境,那么把握词的意象进入词人创设的意境才能领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因此,我着重于引导学生把握意象,展开联想进入词人所创造的独特意境,理解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