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燃烧与爆炸基本原理
燃烧与爆炸基本原理

由于火焰传播的不稳定性,故火焰速度的测定易受各种条 件的影响。例如,气体流动中的耗散性、界面效应、管壁 摩擦、密度差、重力作用、障碍物绕流及射流效应等可能 引起湍流和漩涡,使火焰不稳定,其表面变得皱褶不平, 从而增大火焰面积、体积和燃烧速率,增强爆炸破坏效应。 在某些条件下燃烧可转变为爆轰,达到最大破坏效果。
分子式
C3H6O CH3COC2H5
CH3OH H2
CO
基本燃烧速度/ m/s 0.54 0.42 0.56 3.12
0.46
C6H14
0.4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氧化碳
CS2
0.58
C2H4
0.80
苯
C6H6
0.48
C3H6
0.52
甲苯
C6H5CH3
0.41
C4H8
0.51
汽油
C6H5CH3
0.40
C2H2
1.80
CaHbOcSdyccO2 aCO2b2H2O(g)dSO2
bc
ycc
a d 42
燃料的浓度称为燃料在氧气中的化学计量浓度,表示为
ycho
1 1 ycc
1.1燃烧的基本概念
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若把空气组成视为氧气占 20.95%,其他占79.05%,则当燃料 CaHbOcSd 与空气的混合 比例恰好满足热化学方程式
1.1燃烧的基本概念
➢氧气不足,燃料有剩余, y ymin 。在这种条件下,只有 部分C元素被氧化为CO,无CO2生成,部分H元素被氧化 为H2O,部分S元素被氧化为SO2,剩余燃料气以气态分 子形式存在,
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要有效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正确掌握防火防爆技术,需要了解形成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一)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放热、发光的现象。
在生产和生活中,凡是产生超出有效范围的违背人们意志的燃烧,即为火灾。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凡是与空气中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
如木材、纸张、金属镁、金属钠、汽油、酒精、氢气、乙炔和液化石油等。
2.助燃物。
凡是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称为助燃物。
如氧化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钠等氧化剂。
由于空气中含有21%左右的氧,所以可燃物质燃烧能够在空气中持续进行。
3.火源。
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都称为火源。
如明火、电火花、聚焦的日光、高温灼热体,以及化学能和机械冲击能等。
防止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存在,避免其相互作用,是防火技术的基本要求。
(二)爆炸。
物质由一种状态快速转变成为另一种状态,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巨大的能量,或者是气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剧烈膨胀,压力快速下降到常温的现象,都称为爆炸。
爆炸可分为化学性爆炸和物理性爆炸两种。
1.化学性爆炸。
物质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大量气体和热量而形成的爆炸。
这种爆炸能够直接造成火灾。
根据其化学反应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简单爆炸。
例如爆炸物乙炔铜和乙炔银等受到轻微振动发生的爆炸。
(2)复杂分解爆炸。
属于这类爆炸物有炸药、苦味酸、硝化棉和硝化甘油等。
(3)爆炸性混合性爆炸。
这里指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达到一定的浓度,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时遇到火源而发生的爆炸。
2.物理性爆炸。
通常指锅炉、压力容器或气瓶内的物质由于受热、碰撞等因素,使气体膨胀,压力急剧升高,超过了设备所能承受的机械强度而发生的爆炸。
(三)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在一定的浓度范围以内能发生爆炸。
爆炸性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
燃烧与爆炸基本原理(共134张PPT)

炸的条件,从而引起二次爆炸。
化学反应失控—放热化学反应如硝化、磺化、氧化、氯化、聚合等失
控引起温度迅速升高、反应速度急剧加快、内压急剧上升。
1.2 爆炸的基本概念
按化学爆炸发生的场合,可分为3类
密闭空间内爆炸—介质燃烧爆炸发生在封闭空间内,如压力容器或管
燃烧的基本概念
➢氧气不足,燃料有剩余, y 。ym在in 这种条件下,只有部分C元
素被氧化为CO,无CO2生成,部分H元素被氧化为H2O,部分S 元素被氧化为SO2,剩余燃料气以气态分子形式存在,
C a H b O c S d y O 2 3 .7 7 y N 2a C O 2 b H 2 O 3 .7 7 y N 2d S O 2 (1 )C aH b O c S d 4 y
C5H12
基本燃烧速度/ m/s 0.40 0.47 0.46 0.45
0.46
气体 丙酮 丁酮 甲醇
氢
一氧化碳
分子式
C3H6O CH3COC2H5
CH3OH H2
CO
基本燃烧速度/ m/s 0.54 0.42 0.56 3.12
0.46
C6H14
0.46
二氧化碳
CS2
0.58
C2H4
0.80
苯
C6H6
燃烧的基本概念
1.1.6 理论火焰温度
火焰温度与燃烧条件有关,燃料特性、混合比、散热条件、约束 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一般采用绝热燃烧温度来衡量燃烧特性。
如果燃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未传到外界,而全部用来加热燃烧 产物,使其温度升高,则这种燃烧称为绝热燃烧。
在不计及离解作用的条件下,绝热燃烧时所能达到的温度最高, 这一温度称为理论燃烧火焰温度。
消防安全之燃烧与爆炸基本知识

消防安全之燃烧与爆炸基本知识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它需要三个因素:燃料、氧气和能够引起反应的热能。
当这些因素都存在时,燃料会被氧化,释放出能量,形成火焰、烟雾和热量。
燃烧的过程是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须注意燃烧的基本知识。
首先是火源的概念。
火源是引起火灾的物质或者能源。
例如,明火、火柴、香烟、电器等都可能成为火源,因此必须注意使用和保管的安全。
其次是可燃物的定义。
可燃物是燃烧能够释放出能量的物质。
例如,纸张、木材、煤炭、油、气体、液体等都属于可燃物。
在使用或者保管这些物质时,要格外小心,避免发生意外。
另外,火势的等级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基本知识之一。
火灾的火势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都代表着不同的火源和可燃物。
其中,A等级火是指可以用水灭火的固体火源,例如纸张、木头等;B等级火是指可以用灭火器灭火的液体和气体火源,例如油、汽油、天然气等;C等级火是指有电弧而引发的火灾;D等级火是指镁、钠等金属着火爆炸的火源。
在处理不同等级的火灾时,应该选择不同的灭火器和灭火方法,切勿采用不当的方式,以免引发更大的灾难。
最后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爆炸原理。
爆炸是指燃料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并产生爆炸波。
爆炸的主要原因是混合气体浓度在可燃范围内爆炸,也就是说,当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可燃物质,一旦接触到火源或者电火花等,就会引发爆炸事件。
因此,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化学品的特性和使用规范,相应地装备防爆设备和安全设施,确保人员的安全和生产的正常进行。
综上所述,燃烧和爆炸是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重视。
了解火源、可燃物、火势等级、爆炸原理等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提高防火意识,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首先,燃烧和爆炸都涉及化学反应。
在燃烧和爆炸中,燃料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燃烧通常是缓慢、可控的氧化反应,而爆炸则是快速、非常强烈的氧化反应。
在氧气参与下,燃料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化产物,释放能量。
燃料在燃烧和爆炸过程中的能量释放与其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关。
燃料分子中的化学键在与氧气反应时被断裂,形成更稳定的氧化产物分子。
这个过程涉及到能量的释放,其中一部分被用于产生热量和光线,另一部分被储存于氧化产物中的化学键中。
燃烧和爆炸需要一定的燃烧条件。
首先,它们需要有足够的燃料和氧气供应。
当燃料和氧气的比例接近最佳比例时,燃料的完全燃烧效果最好。
如果燃料过多,氧气可能不足以与所有燃料分子反应,产生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导致燃烧不完全。
其次,燃烧和爆炸需要适当的温度。
燃料需要达到其点火温度才能开始燃烧。
点火温度是指燃料在与氧气接触时产生足够的热量以维持自身燃烧的最低温度。
当燃料达到点火温度时,它会产生可燃气体,这是一个自持续反应过程,即即使外部加热源被移除,燃料仍然可以自行维持燃烧。
最后,燃烧和爆炸需要有效的反应速率。
在燃烧和爆炸中,燃料和氧气之间的反应速率应足够高以维持能量的释放。
这需要一定的能量起点,即激活能。
在燃料达到点火温度并产生可燃气体后,激活能使得反应速率迅速增加,从而形成火焰或爆炸。
在爆炸中,燃料和氧气之间的反应速率非常高,产生了剧烈的热能和气体的释放。
这些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产生巨大的压力波,形成爆炸冲击波。
爆炸波的速度通常很快,可以迅速在周围区域传播,造成巨大的破坏。
总结起来,燃烧和爆炸是物质在氧气参与下发生的氧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燃烧是缓慢、可控的氧化过程,而爆炸是快速、强烈的氧化过程。
这些过程需要适当的燃烧条件,包括适量的燃料和氧气、合适的温度和足够的反应速率。
燃烧和爆炸产生的能量释放对我们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需要谨慎使用,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燃烧和爆炸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现象。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过程。
爆炸是指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迅速释放,并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和光亮现象。
燃烧和爆炸都是由氧气与可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但爆炸的反应速度更快,产生的能量更大。
燃烧和爆炸的理论基础是燃烧化学和爆炸动力学。
燃烧化学研究燃烧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释放。
可燃物质一般是有机物,其化学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燃、燃烧和燃尽。
引燃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接触后产生点火源,并开始发生反应。
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热和光。
燃尽是指可燃物质完全被氧气消耗,停止燃烧。
燃烧化学研究的重点是物质的热值、燃烧温度、燃烧产物和燃烧速率等参数。
爆炸动力学研究爆炸过程中的能量释放和冲击波的产生。
爆炸反应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点火、反应、扩展和耗减。
点火是指爆炸剂与点火源接触后开始发生燃烧。
反应是指燃烧的爆炸产物放热,产生高温和高压。
扩展是指高温高压的爆炸产物迅速膨胀,产生冲击波和冲击力。
耗减是指爆炸产物消耗完毕,爆炸结束。
爆炸动力学研究的重点是爆炸的速度、压力和能量等参数。
燃烧和爆炸的分析是为了预防和控制火灾和爆炸事故,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燃烧和爆炸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火势和冲击波两个方面。
火势可以引发火灾,破坏建筑和设备,威胁人员的安全。
冲击波可以引发爆炸事故,造成工厂、工地、交通运输等重大事故。
因此,燃烧和爆炸的分析需要研究燃烧材料的性质、火灾和爆炸的起因和传播机制,以及防火防爆的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在分析燃烧和爆炸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燃烧材料的种类和性质。
不同的材料燃烧产生的热值和燃烧速率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氧气的供应。
燃烧和爆炸都需要氧气作为氧化剂,如果缺氧则无法燃烧和爆炸。
点火源的存在。
燃烧和爆炸需要点火源引发反应,因此需要防止点火源的存在,避免引发事故。
环境的温度和压力。
燃烧和爆炸也受到环境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高温和高压有利于燃烧和爆炸的发生。
燃烧与爆炸学第一章燃烧与爆炸的化学基础

1.2.4 燃烧反应速度方程
1.2
特别指出☞
燃
由于燃烧反应不严格服从质量作用定律和阿累
烧 反 应
尼乌斯定律,
K0s (Kos
)
和
Es都不再具有直接的物
理意义,只是由试验得出的表观数据。
速
上述燃烧反应速度方程式是根据气态物质推到
度 理
出来的近似公式,不能用于液态和固态可燃物
论
的燃烧反应速度。
及
• 氮的氧化物
其
计 算
缺氧、窒息作用
高温气体的热损伤作用
1.4.2 完全燃烧时的产物量计算
1.4
烟气量
燃 烧
VP VCO2 VSO2 VN2 VO2 VH2O
产 物
当α=1时,即理论烟气量
及 其
V V V V V 0,p
0,CO2
0,SO2
0,H 2O
1.1.6 爆炸发生的条件
1.1
燃
烧 与 爆 炸 的
高压
压力突变
物
• 爆炸体系和它周围的介 质之间发生急剧的压力
理 爆
突变
炸
• 构成爆炸的体系内存有高
本
压气体
质
• 由于爆炸瞬间生成的高温
和
高压气体或蒸汽的急剧膨 胀
条
件
1.1.6 爆炸发生的条件
1.1
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燃
烧 与 爆 炸
化学反应
放热性
活化能为Es;反应温度为Ts。
速度方程为:
Vs=K
0
s
C
x F
C
y ox
exp(-
Es RTs
)
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燃烧的基本原理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存在下发生氧化反应并放出能量的过程。
在化学上,燃烧实际上就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也就是说,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是由于氧原子接受了其他元素或化合物的电子:C + O2 → CO2 + 热量上面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了碳在氧气中燃烧的过程。
碳原子会和氧原子结合形成二氧化碳分子,并放出大量热量。
这种放出热量的现象就是我们普遍所说的“燃烧”。
不同的物质燃烧时,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都会有所不同,但燃烧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
在燃烧过程中,氧气原子接受了其他元素或化合物的电子,因此氧气实际上是促进燃烧反应的催化剂。
由于燃烧反应释放出的热量非常大,因此燃烧也常被用来作为产生能量的方式。
例如,火力发电所利用的就是燃烧化石燃料的热能。
爆炸的基本原理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通过产生高速气体和能量释放的过程。
在爆炸过程中,能量被以极高的速率释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爆炸能”。
爆炸和燃烧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的反应速率不一样。
在燃烧过程中,化学反应速率相对较慢,因此能量被以缓慢的速度释放出来,而不会产生爆炸。
在爆炸反应中,反应速率非常快,导致释放出的能量以高速度产生。
爆炸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起爆、扩展和趋于平衡。
起爆阶段是爆炸链反应起始阶段。
通常,起爆是通过一种初始触发或者是引线的方式进行的。
在扩展阶段,爆炸链反应会在整个物质中迅速传播,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强烈的爆炸过程。
在趋于平衡的最后阶段,爆炸反应逐渐减缓,能量被以较慢的速度释放出来,直到达到平衡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会释放出大量气体和热量,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爆炸往往会被用在一些军事和民用领域上,例如炸药、火箭燃料等等。
爆炸除了产生威力巨大的破坏外,还可以产生大量的热能和驱动力,因此在工业上也有很广泛的应用。
总结燃烧和爆炸都是物质通过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燃烧是指在氧气存在下,物质进行氧化反应并放出能量的过程;而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产生高速气体和能量释放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表1-6 几种易燃液体的燃烧速度 燃 烧 速 液 体 名 称 直线速度/(cm/h) 18.9 17.5 16.08 12.6 10.5 10.47 8.4 7.2 6.6 度
质量速度/[kg/( m2·h)]
165.37 125.84 138.29 91.93 80.85 132.97 66.36 57.6 55.11
距甚远。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2.燃烧的要素和条件
燃烧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第一,要有可燃物(还原剂); 第二,要有助燃物(氧化剂); 第三,要有点火源。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1)可燃物(还原剂)
一般说来,不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凡是能在空气、 氧气或其他氧化剂中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 否则称不燃物。 (2)助燃物(氧化剂) 与可燃物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助燃物,它是引起燃求
1. 能够利用燃烧原理概括防火灭 火方法;
2. 能操作燃烧爆炸实验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一、燃烧理论
1.燃烧的本质 用火,是人类认识燃烧的真正起点。按考古学的发现,人 类最早使用火的时代可以追溯到距今140~150万年以前。 在古希腊的神话中,火是神的贡献,是普罗米修斯为了拯 救人类的灭亡,从天上偷来的。在我国,燧人氏钻木取火 的故事更为感人,也更为贴合实际。但这些离火的本质相
燃烧四面体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3.燃烧极限
可燃物与适量的助燃物作用并达到一定的数量比例,才能 够产生燃烧,此比例范围对可燃物来讲,就是其燃烧极限 (着火极限Limits of Flammability)。燃烧极限是成份 或压力的极限,超过这一极限,可燃物和助燃物的混合物 就不能燃烧。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3)点火源
是指能够引起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 有时也称着火源。
图1-1 燃烧三角形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燃烧的充分条件如下:
①具备一定数量的可燃物; ②有足够数量的氧化剂; ③点火源要具有一定的能量; ④三要素必须相互作用。
图1-2
防火防爆技术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1)受热自燃
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使温度升高,当达到其自燃 点时,即着火燃烧,这种现象称为受热自燃。 (2)自热自燃 某些物质在没有外来热源影响下,由于物质内部所发生的 化学、物理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在适当条件 下会逐渐积聚,使物质温度上升,达到自燃点而燃烧。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表1-11 几种可燃物质的自燃点 物质 自燃点/℃ 物质 自燃点/℃ 物质 自燃点/℃ 黄磷 34~35 二硫化碳 102 棉籽油 370 三硫化四 100 乙醚 170 桐油 410 磷 赛璐珞 150~180 煤油 240~290 芝麻油 410 赤磷 200~250 汽油 280 花生油 445 松香 240 石油沥青 270~300 菜籽油 446 锌粉 360 柴油 350~380 豆油 460 丙酮 570 重油 380~420 亚麻仁油 343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如果在大管径中燃烧的混合物在小管径中熄灭,这种现象
是由于在管子直径减小时增加了热损失所致。按热损失观 点来分析,那么加热区域与反应区域的比例是:
2 rh 2 4 2 r h r d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2)液体燃烧速度
液体的燃烧速度可用质量速度或直线速度两种方法表示。 液体燃烧的质量速度是指每平方米面积上,1h烧掉液体的 质量;直线速度是指1h内烧掉的液体层的高度(cm)。
燃点/℃ 220 222 235 250
粘胶纤维
无 烟 煤 280~500
橡 胶
纸
130
130
麦草
硫
200
207
涤纶纤维
390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图1-3说明了物质燃点的物理意义。可燃物质在温度T0下 开始氧化反应,放出热量,物质进一步受热,氧化反应加 剧,这时吸收的热量消耗于物质的升温、熔化、分解或蒸 发及向周围的散热上。
度比复杂气体的燃烧速度快。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表1-4 一些可燃气体在直径25.4mm管道中火焰传播速度 最大火焰传播速度 可燃气体在空气中 /(m/s) 的含量/% 4.83 38.5 1.25 45 0.67 9.8 0.85 6.5 0.82 4.6 0.82 3.6 1.42 7.1 1.70 17 0.73 3.1 48.5 43 气体名称 氢 一氧化碳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乙烯 炼焦煤气 炼焦发生煤气 水煤气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5.燃烧温度
放热是燃烧反应的主要特征。可燃物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 量,一部分被火焰辐射时散失,而大部分则消耗在加热燃 烧产物上,使产物温度升高。燃烧温度就是指燃烧产物被 加热的温度。燃烧体系放热量越大,燃烧产物温度越高。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表1-3 部分可燃物质在空气中的燃烧温度 物质名称 燃烧温度/℃ 物质名称 燃烧温度/℃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表1-2 常见点火源的温度 点火源名称 火柴焰 烟头(中心) 烟头(表面) 机械火星 电火花 煤炉炽热体 烟囱飞火 石灰遇水发热 火源温度/℃ 500~650 700~800 250 1200 700 800 600 600~700 点火源名称 火源温度/℃ 气体灯焰 1600~2100 酒精灯焰 1180 煤油灯焰 700~900 植物油灯焰 500~700 蜡烛焰 640~940 打火机焰 1000 焊割火花 2000~3000 汽车排气管火 600~800 星
4.引燃能、最小点火能
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三者不仅要同 时存在,而且可燃物、助燃物要具备一定的数量或浓度, 点火源要具有一定大小的能量和一定高低的温度,可燃物 才会被引燃,火灾才会发生。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最小点火能的测定可用电火花法,测定装置是一个放电回
路,通过改变电源电压和可变电容值来调节电极放出的能 量的大小,找出使可燃物质引燃的最小能量,即临界值。 最小点火能可由下式计算: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二、燃烧类型 1.闪燃 闪燃是液体可燃物的特征之一。
表1-7 部分固体可燃物质的燃烧速度 种 类 易燃液 体 级 别 Ⅰ Ⅱ Ⅲ Ⅳ 闪点/℃ ≤8 28~45 45~120 >120 举 例
可燃液 体
防火防爆技术
汽油、甲醇、乙醇、 乙醚、苯、甲苯等 煤油、丁醇等 戊醇、柴油、重油 等 植物油、矿物油、 甘油等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表1-7 部分固体可燃物质的燃烧速度 物 质 名 称 天然橡胶 人造橡胶 布质电胶木 酚醛塑料 聚苯乙烯树脂 木材(含水分14%) 棉花(含水分6%~8%) 人造短纤维(含水分6%) 纸张 有机玻璃
防火防爆技术
燃烧的平均速度/[kg/( m2·h)] 30 24 32 10 30 50 8.5 21.6 24 41.5
1680 2195 2188 2130 1600~1850 2110 2020 2120 700 2032 1400 3000 1820 900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6.燃烧速度
(1)气体燃烧速度 由于气体的燃烧不需要像固体、液体那样经过熔化、蒸发 等过程,所以燃烧速度很快。气体的燃烧速度随物质的组 成不同而异。简单气体燃烧(如氢气)只需受热、氧化等 过程,而复杂的气体(如天然气、乙炔)等则要经过受热、 分解、氧化过程才能开始燃烧。因此,简单气体的燃烧速
闪点/℃ 30 35 46 112 176.5 239 40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表1-10 几种可燃物质的燃点
物质 磷 松节油 樟 脑 灯 油 赛璐珞
燃点/℃ 34 53 70 86 100
物质 棉花 麻绒 漆布 蜡烛 布匹
燃点/℃ 150 150 165 190 200
物质 豆 烟 松 油 叶 木
可燃物名称 铝粉 镁粉 醋酸纤维素粉 沥青粉 聚乙烯粉 聚苯乙烯粉 酚醛塑料粉 尿素树脂粉 乙烯基树脂粉 苯二甲酸酐粉 硫黄粉 烟煤粉 木粉
最小点火能/mJ 粉尘云 粉尘层 15 1.6 80 0.24 15 - 80 6.0 10 - 40 - 10 40 80 - 10 - 15 - 15 1.6 40 - 30 -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自热燃烧的物质可分为:
a. 自燃点低的物质 b. 遇空气、氧气发热自燃的物质 c. 自然分解发热的物质 d. 易产生聚合热或发酵热的物质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3)影响自燃点的因素 压力对自燃点有很大的影响, 压力越高,则自燃点越低。
表1-12 硫铁矿矿粉的自燃点
图1-3 物质自受热至着火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3.自燃
可燃物质虽没有受到外界点火源的直接作用,但当受热达 到一定温度,或由于物质内部的物理(辐射、吸附等)、 化学(分解、化合等)或生物(细菌、腐败作用等)反应 过程所提供的热量聚积起来使其达到一定的温度,从而发 生自行燃烧的现象叫自燃。
分 级 1 2 3 4
筛子网眼/mm 0.20~0.15 0.15~1.10 0.10~1.186 0.086
自燃点/℃ 406 401 400 340
防火防爆技术
第一节 燃烧基本原理
表1-13 部分气体和液体的自燃点 物 质 氢气 自燃点/℃ 空气中 氧气中 572 560 物 质 乙烯 自燃点/℃ 空气中 氧气中 490 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