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依旧有感

合集下载

看电视连续剧《海棠依旧》有感

看电视连续剧《海棠依旧》有感

看电视连续剧《海棠依旧》有感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2016年7月上旬,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晚8点播出了电视连续剧《海棠依旧》,看后让我深受感动,周恩来总理生前平凡的件件事迹,感人肺腑,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

1976年1月7日深夜,昏迷已久的周恩来微微睁开眼,看见守候在床边的大夫吴阶平,吐字清楚地说:“吴大夫,我这里没事了,需要你的人很多,你去吧,他们需要你……。

”这是周总理一生中最后一句话。

周总理一生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重要,就在他大脑清醒的时候,关心的还是他人。

1月8日,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40年过去了,全国人民永远怀念周恩来总理。

电视连续剧《海棠依旧》,再现了周总理生前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1月8日与世长辞这一历史时期为党、为人民、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平凡事迹。

《海棠依旧》播放结束了,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他的平凡事迹永远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典范。

全国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就应该向周总理那样,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

剧情中出现周恩来总理1961年到伯延公社调查时,看到老区群众饿得吃树皮以后,周总理心情极其沉重。

当一位叫张二廷群众在会上说:“周总理,如果你要糊弄我们,要不了三年你也会被饿死。

”周总理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非常感谢农民张二廷敢于说真话的风格。

周总理感到愧疚地向大家作检讨,说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

正因为强烈的人民公仆意识让总理感到深深的愧疚,人民高于一切的工作作风,让周总理心中感到惭愧。

周总理情系人民,关心群众疾苦,为广大党员干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周总理时时为人民办实事,处处依靠群众、事事为了群众,他的丰功伟绩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剧情中,周恩来总理1966年3月8日到河北省邢台地震灾区视察灾情,当余震突然袭来时,周总理首先用自己的身体去保护身边的一个孩子。

海棠依旧读后感

海棠依旧读后感

海棠依旧读后感《海棠依旧》是一部由冰心所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和传承。

小说以清末民初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海棠的一生,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海棠依旧》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女性的处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热爱。

小说以海棠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她的命运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

海棠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女孩成长为一个富有的家族掌门人,她经历了种种风雨,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族的责任。

她在家族的传承中承担起了重要的责任,不仅要保护家族的利益,还要保护家族的传统和尊严。

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她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小说的一大亮点。

小说通过海棠的一生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在那个时代,女性没有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她们的一生往往受制于家族和社会的束缚。

海棠作为一个女性,在这样的社会中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忍耐和妥协。

她要面对的不仅是家族的压力,还有男性的歧视和社会的偏见。

然而,海棠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用自己的坚韧和智慧战胜了一切困难,最终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女性。

小说还通过海棠的一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海棠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坚强、善良、勇敢、聪慧的女性形象,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不仅要面对家族的变故,还要面对自己的命运。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坚持和奋斗,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族的责任。

她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感人的故事,她的坚韧和智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小说的一大亮点。

总之,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海棠依旧》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女性的处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海棠的一生,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可以体会到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海棠依旧作文800字观《海棠依旧》有感

海棠依旧作文800字观《海棠依旧》有感

海棠依旧作文800字观《海棠依旧》有感海棠依旧作文800字1小时候,我住在爷爷家。

爷爷家周围到处是绿树,丛林中就有一棵我最喜欢的海棠树。

每到春天,海棠树那充满活力的枝条就会开出朵朵红花。

这花在我眼里,比任何花都艳,都美。

爷爷常常领着我来到这棵与他年龄相仿的海棠树下赏花。

这棵海棠树其实是太爷爷栽下的,早在爷爷出生前就有了。

过去,太爷爷总会带着爷爷来赏花;现在,变成了年过花甲的爷爷领着我来赏花。

时光荏苒,旧人老去,海棠依旧。

年复一年,它不枯萎,越长越茂密,陪伴着太爷爷、爷爷度过了几十年的时光,它似乎也成了我们的“传家宝”,更是我们家族的根!可是,平静的时光终究会被打破,过去的砖瓦房,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变成了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过去的左邻右舍,也都搬进了崭新的居民楼。

没了小巷的热闹,只有城市的喧嚣;不是伴随鸡叫早起,而是在汽车的喇叭声中开启快节奏的一天。

直到有一天早晨,我被挖掘机“咣咣”的声音吵醒,出去看时,那棵海棠树已经不在了,只剩下一个深深的土坑——海棠树被挖走了!我们家族的记忆,我的童年,就这么消失了!那个瞬间,我仿佛停止了行动,停止了思考,只有泪水,不自觉地沾湿了衣襟,因为,海棠不再依旧……从那以后,我总是强迫自己去忘记那棵海棠树,可是,却又总会看着那个土坑发呆。

直到有一天,在和同学去公园游玩时,又看到了那棵海棠树。

是的,就是它,我认出它来了,因为树干上面有记号,那是我留下的痕迹——儿时调皮淘气,在树干上刻下字母“____YTW”,分别代表着太爷爷、爷爷、爸爸和我。

海棠依旧,我竟然在这里与它重逢!回家后,我马上告诉爷爷,就是它,在公园里,我找到了属于我们的那棵海棠树。

爷爷竟然激动得热泪盈眶,和我一起来到公园看它。

那棵海棠树伸展着枝叶,随风轻舞,像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向我们打着招呼。

我和爷爷走到树下,轻轻地抚着枝干,仿佛又看见了我们的童年,太爷爷拉着爷爷的手,爷爷拉着我的手……时光荏苒,唯愿海棠依旧,亲情依旧!海棠依旧作文800字2时间就像手心里的水,不论紧握还是松手,最终都会流逝。

海棠依旧观后感感人篇

海棠依旧观后感感人篇

海棠依旧观后感感人篇导语:《海棠依旧》根据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我的伯父周恩来》改编,讲述周秉德自幼在总理身边长大,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到周恩来许多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事,包括初入中南海,西花厅的手足情,敬老养老是周恩来的家风,职业选择的标准就是看国家需要等故事。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视剧《海棠依旧》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棠依旧观后感【1】海棠花是贯穿全剧的意象。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

”因此,选择西花厅的海棠作为电视剧最主要的意象具有深刻的含义。

漫天飞舞的海棠花代表着生机和活力。

海棠花于初夏盛开,香气氤氲,引来彩蝶纷飞、蜜蜂忙碌,象征着欣欣向荣和盎然生机,是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纷纷扬扬的海棠花蕴含着深切的怀念。

斯人已逝,海棠依旧。

如今,周总理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依旧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进。

电视剧中多次出现海棠花飘落的场景,人们在一次次对海棠花的凝视中孕育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

尘埃落定之时,海棠花次第飘落,带给观众沉静的美感、坚定的信念。

讲好一段故事,要注意轻重缓急,强调对情节的提炼。

《海棠依旧》的故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讲起,到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结束,期间发生过许多重要的事情。

如果没有对这些事情进行有效提炼,一味追求全面、详尽,那么就容易造成主题不鲜明的结果。

《海棠依旧》抓住新中国成立、万隆会议几个重大事件,集中描写周总理在重大事件中的高瞻远瞩、积极应对,折射出大国风度、外交家的智慧。

对情节进行提炼,细节是关键。

周总理前往参加万隆会议前,原计划乘坐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从香港起飞后爆炸。

此时,前往万隆会议的途中危机重重,个人安全得不到保障,众人在忧心之下纷纷劝说周总理放弃出行。

然而,周总理冷静思考了片刻,随即告诉大家坚持出行的决定,这展现出大无畏的精神。

读《李清照词传》有感

读《李清照词传》有感

读《李清照词传》有感读《李清照词传》有感1一直很喜欢李清照的词,却从来没有将她的词连贯起来看。

借助《李清照词传》,才发现她的词,仿佛今人流行的公众号一般,忠实地记录着她不同年代的点点滴滴,读来很是有趣。

有趣之余,难免伤感,因为人情终究抵不过光阴薄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女词人,被后人誉为婉约词的“一代词宗”,与丈夫赵明诚相爱、相敬、情深意浓、志趣相投,创造了令人称羡的爱情佳话。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仿佛是条欢悦的小溪,充满着粉嫩光阴里的不可思议。

估计有一次是疯玩到天黑才往回划船,不知不觉划进了荷花荡里。

看着被惊起的满滩水鸟,她充满了好奇、兴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时候的李清照,心里清澈通透,未经世事,一尘不染。

贪玩之余,少女的身体和心智在慢慢发生变化。

阳春三月,临水照花,花乱了,心也乱了。

再看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侍女不懂李清照的心思,只说“海棠依旧”,没什么变化。

李清照发了点小脾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终于等到了她的梦中人赵明诚,有《点绛唇》作证: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独自一人在院子里荡秋千,恍惚之间听见有人来,匆忙回避,又忍不住回头偷看那少年的风采。

他不一定是最早出现的`那一个,但一定是恰好出现的那一个。

结婚之后,赵明诚尚在太学,只有每月的初一、十五才能回家探望,聚少离多,缱绻感伤,于是便有了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思念是一种病,两地分居,根本治不好。

这首词里最经典的就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独守空房,顾影自怜,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海棠依旧观后心得体会锦集2篇

海棠依旧观后心得体会锦集2篇

海棠依旧观后心得体会锦集海棠依旧观后心得体会锦集精选2篇(一)《海棠依旧》是一部非常动人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温暖而令人感动的故事。

影片通过描绘主人公杨玉环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她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也呈现出了中国历史中的一段动荡与变迁。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触动。

杨玉环一生经历了诸多的困难与挫折,但她从未选择放弃。

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歌唱家。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和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其次,电影中反映出中国历史中的一段重要时期。

电影背景设置在了20世纪初的中国,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和动荡。

片中展现出了当时的政治纷争、社会动荡以及人民的苦难。

通过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

最后,这部电影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启示。

通过杨玉环的故事,我明白了积极乐观的态度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放弃追求和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而言之,《海棠依旧》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通过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和历史背景的描绘,向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信念。

这部电影给予我许多启发和思考,让我更加明确了人生追求的方向和态度。

海棠依旧观后心得体会锦集精选2篇(二)《海棠依旧》是2017年上映的一部中国剧情片,由顾长卫执导,范冰冰、杜江、张嘉倪主演。

影片通过三个不同年代的故事交织讲述了一对情侣的爱情与命运。

观后心得:首先,影片通过不同的年代背景,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到现代社会,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也看到了人们在这个变革中的困惑和挣扎。

特别是影片中描绘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革和城市化的影响,让人深感社会的浮躁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

其次,影片通过描绘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纠葛,展现了爱情中的伤痛和挣扎。

电影通过情感线索把握住了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展现了爱情中的痛苦和复杂。

2022年读尖叫的海棠有感

2022年读尖叫的海棠有感

2022年读尖叫的海棠有感2022年读尖叫的海棠有感1海棠,又名解语花,断肠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

开花时,它是那样红,那样美,红的妖艳妩媚,美得触目惊心,带有一种古老的美丽。

主人公雨棠小时候生活在一个长满海棠树的古镇里,父亲是一位画家,母亲是昆曲艺术表演家,就在这个艺术家庭里,雨棠接触了古典音乐。

每到春天时,海棠花一朵打着一朵,一簇挨着一簇,原本星星点点的红聚集在一起红的那样醒目。

然而,古色古香,宁静的小镇终究难以独自安宁,小镇里开始商业开发,原本艳丽的海棠花也合上了笑脸。

一家人平静的生活随之被打破,昆曲艺术的衰败没落,深感失望的母亲远走异国他乡,去寻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与生活。

从此,雨棠生活在大人们善意的谎言和欺骗中,直到年轻美丽的音乐老师上官莼来到古镇,发现了雨棠的音乐天赋,教她弹钢琴,带她走进美好的古典音乐的世界。

读完整本书,我也在寻找一个答案,美丽而古老的传统艺术如何留存人们心间?那些美好的声音早已消失,满耳充盈的是建筑工地的钻地声,马路上的喇叭声,各种各样喧闹、嘈杂的声音……人们心中的那一抹艺术,如海棠般的残红,似乎就要随春风随流水飘散。

当我看到书中“昆曲”两字,儿时的记忆轻轻点开:夏日,知了在树上叫着,阳光从郁郁葱葱的树叶中透出来,老人们一起坐在树下,手拿扇子,驱赶暑气;总有一个老人,带着一部收音机,传来女子“咿咿呀呀”的歌声:曲笛一响,笙箫紧随,繁华而寂寥的音乐背景里,走出昆曲里的旦角,优雅的水袖轻轻一抛,隐隐露出兰花指;头戴金步摇,脚踩一双蓝缎软底绣花鞋;桃花眼,樱桃口,杨柳腰……那温柔婉软的唱腔,就像沉睡在春夜里的海棠。

或许,这就是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似乎懂了些什么。

不是所有的寻找都有答案,但我们将在寻找中慢慢长大,这才是寻找的意义!常记溪亭日落,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海棠依旧每集观后感100字

海棠依旧每集观后感100字

海棠依旧每集观后感100字
或许是上了点年纪,对过去那段历史有感同身受的缘故吧,在《海棠依旧》播出的这段时间里心里总洋溢着一种温暖平静的情绪,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背景下,给心灵仿佛找到了一沫平静的海湾!
欣赏这部电视剧,不在它如何讲故事,说历史,甚至对人物塑造都不是太重要,关键是画面,人物,故事给观众带来的一种温馨的情绪流,情绪流好象还没有这种提法,是我的发明,大概意思是观众在欣赏影视时情绪的自然流动,有一种小说的写法叫意识流,大概和这一个意思,代表人物大作家王蒙,强调作家创作时的情绪体验。

画面中庭院深深雪白的海棠花微微含带着一沫绿意,似乎把观众带入了共和国年轻的岁月,一个经历战争炮火后的一个新的时代,剧中不仅展现了一个个大事件,更可贵的是也展现了主人公的家庭生活及周恩来与邓颍超之间暖暖的西阳之恋,其它人物的塑造也和本剧基调一致,一个个人物,质朴单纯,代表着年轻的共和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每每打开电视随着和缓动听的音乐一枝枝素白淡绿的海棠花画面映入眼帘,马上会让你的心在浮躁中平静下来,仿佛已远离渲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棠依旧》观后感
向龙鹏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

我们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在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这是邓颖超生前缅怀周恩来的一段话。

是啊,冬去春来,花开花落。

整整40年过去了,人们对周恩来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不但没有因岁月流逝而淡薄,反而是与日俱增。

近日,随着央视《海棠依旧》电视连续剧的热播,亿万人的内心再一次荡漾起情感的波澜。

周恩来喜欢海棠花,建国之初,他偶尔看到西花厅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这个院落,在这里一住就是26个春秋。

每当海棠花开时,周恩来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几分钟散步观赏;夜间他工作劳累了,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吸一吸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苏东坡咏海棠诗中的名句。

海棠花红白相间、芳香四溢,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周恩来喜欢海棠,更有着与海棠一样的高洁情操。

这种高洁情操,体现在廉洁的家风上
新中国成立不久,周恩来就制定了“十条家规”,其内容是:一、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过时才可以看望;二、外地亲属进京看望他,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三、一律到国务院机关食堂排队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费,没工作的由他代付;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享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让别人代劳,自我服务;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许说出与他的关系,更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这十条家规,从进北京之初立起,周恩来都带头坚持,并督促家人严格遵守。

周恩来的侄女赴内蒙古插队,由于表现好,经当地群众推荐,应征入伍。

周恩来得知后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

”侄女最终脱下军装,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

家乡淮安想把周恩来的祖屋重新修缮一下,周恩来得知后告诉弟弟周同宇,只要他还当总理就不许修,现在不许,将来也不许……周恩来的严于律己与清廉家风,除了他从小立志高远、立身严谨外,追根溯源,与周家的祖训密不可分。

周家先祖是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著有《爱莲说》名篇,并把“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贯穿于《周氏家训》之中,教导后人中为民者要“积德、行善、慈爱”,为官者要“兴农事,重教化,救良民”。

周恩来自幼熟知《周氏家训》,受到良好家风家教的影响。

从《周氏家训》到十条家规,体现了一脉相承的清风正气,成为留给后代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也为之敬仰。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良好的家风融化在子女的心灵和血脉中,这是祖宗的希望,也是使血脉延续、走向辉煌的根本。

这种高洁情操,体现在严格的自我修养上
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品德高尚,为人们所景仰,这是他几十年如一日注重道德修养的结果。

还在青年时代,他就在家中大立镜旁贴着自己手书的警句“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每天早晚他都要到大立镜前照照,以正仪表、养气质。

走上革命道路之后,周恩来更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注重
个人修养,铸就高尚的人格。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来农历45岁生日,他在办公室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其内容为: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

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的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周恩来70多年前写的这份“修养要则”,内容全面、内涵深刻,将党性修养的要求渗透到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高度的历史自觉性和主动性,闪耀着真理和人格的光芒。

更难能可贵的是,周恩来一生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人格化身。

一次,周总理会见外宾后已过中午,就在钓鱼台国宾馆吃了顿饭。

餐后递来的账单只收了成本费,他得知后马上问宾馆领导:“别人吃饭也都按成本算账吗?”宾馆领导回答:“当然不是。

因为您是总理,是我们全国的管家人。

”周恩来说:“管家人更应该守本分。

”于是,亲自对照菜单补齐了饭钱。

事情虽小,却体现了周恩来公私分明、严格自律的高风亮节,也立起了“管家人更应该守本分”的党内规矩。

从周恩来的身上,我们无数次感受到信仰之真纯、谋国之忠诚、为民之赤诚、干事之笃实、律己之严格、襟怀之坦荡,深刻理解什么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